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玉琛 | 曾经,毕业之后回农村的那些年

第 2209 期

文|张玉琛   编辑|王成海

一九七六年七月十八日,在一个梅雨飘零的季节,兜着青春的梦想,我结束了不到两年时间的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告别了曾经同窗共读、朝夕相处的同学,告别了培养我成人、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给我的各位老师,告别了熟悉的校园,跟所有的同学一样,极不情愿但又不得不尊重现实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三步一回头,心底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学校。

前程茫然路何在,谁指迷津助我行?

我本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当然也是来自于农村,就应该回农村去,那里是我的归宿,那里没有就业岗位的限制,更不存在跟谁抢饭碗的问题。在当时条件下,也只有农村愿意接受我,为我开辟了用武之地,别无选择。

走上这条全新的人生路,我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学校时,我受到的教育是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况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指示,毛主席的话肯定没错,我想我也会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

在农村的一年里,我看到的现实却是:祖祖辈辈在农村这片土地上摸爬滚打,每天都是把太阳由东山背到西山,任由风吹雨淋,屡经酷暑严寒,到头来却是温饱难以维系,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先要完成国家下达的公购粮任务,剩下的才能分配给社员。

我所在的村地处丘陵地带,没有水利设施,全靠老天吃饭,每年都是完成公购粮任务后,所分口粮根本就谈不上够吃。好年景成人三百六斤口粮(包括薯拆粮),小孩按年令供给,档次分明。如遇上遭灾年,只能糠菜半年粮,忍饥挨饿。那时每年有许多妇女用自家养的鸡,猪仔偷搭火车去大同、包头一带去换玉米吃,来弥补家庭口粮不足,种粮的口粮没保证,住在城里不种粮的却有保证,我真找不到在这片土地上大有作为的人,唯一能解释这些现象的答案是:因为他们不是知识青年。

在农村待的一年里,生产队基本上所有的脏活累活我都干过,受尽了累,也吃够了苦,深切地感受到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经年辛勤劳作却难求温饱的农人们的生存不易,感知到人们为什么要绞尽脑汁、千方百计跳出农门,离开这片土地的真正原因。在这期间,我做过生产队记工员,大队专业队队员,剧团演员。

当记工员

回到我的生产队后,队长让我当记工员。原来的记工员是一名队组长兼任的,他是一名五十多岁的老头,识字很少,听说就读过个春冬私塾,字写的缺头少尾的,有时还写着繁体字,猛看上去象日本字,只有半个字样,很不规范,给人们记的工马马虎虎,社员们意见很大。队内识字人又很少,虽然有一名小学毕业生,但他家庭成份不好,不能重用。所以,我这位高中生就被重用当了记工员,记工员是兼职的,每天跟随大伙一起下地干活,只是每月多挣三个补贴工(一个工10分)。

那时生产队的记工员,说起来简单,谁干啥活记啥工就行了,可真正操作起来,必须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否则社员会找你麻烦的。队内一般分为两大类记工法,一类是长期工:如牛羊倌、车倌、饲养员、铡草员、下夜员,还有队干部(队长,会计,实物保管)等都属长期工。这类人员的工分,年初都由队委会确定全年的工分,他们不属于记工员负责记工,年终由队会计直接记到工帐上。第二类就是每天在生产队干活的人们,这类人占全队总劳力的大多数。每一个劳动者,都有一本《社员劳动手册》作为出工劳作详细记载,《社员劳动手册》是用来记录社员参加劳动等所得工分的簿记。劳动手册一般64开大小,封面的内容包括姓名、编号、所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日期等内容,那时的手册首页都印有“毛主席语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内页登记工分的栏目有日期、干什么活、工分(有的还细分为早上、上午、下午、晚上四个时间段)、记工员盖章等。极个别的手册前边还有汇总页,记载评比时间,计划出勤天数、实际出勤天数、评比结果等内容。这些内容详情只有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知晓,象现在的年轻人只能当故事来听了。

每天晚饭后,社员们陆陆续续来到我们家里。每人一本《社员劳动手册》,拿在手里或者揣在裤兜里。我认真按照栏目,让本人报上干了什么活,多少工分,然后我一一登记入册。记录的过程各有不相同,有的是在干完一天的活以后,由我挨个人问着记,有的好几天才拿来手册记一次。队(组)长基本不管,如有反映不对的,我再和队(组)长核实,确定后再给登记上册。

每户的人口称为社员,年满18岁不超过50岁的男社员称作男整劳力, 18到45周岁的女社员称作女整劳力。除整劳力外,男子16~17周岁,51~59周岁为男半劳力;女子16~17周岁,46~54周岁为女半劳力。此年龄以外为附属劳力,不定级。劳动成果体现的“按劳取酬”的计量单位即工分,也称劳动工作日或劳日、工日,每工日10分,每分也称0.1个工作日。男整劳力一般每天10分,女整劳力8分,男半劳力6~8分,女半劳力4~6分。以上劳力具体年龄划分和工分标准生产队年初基本就制定好了,如有个别情况,零时由队长说了算。工分是分配粮、款、物的主要手段和依据。粮食分配,其比例一般是“人七劳三”,即人口占七成,工分占三成;现金分配纯按工分分配。

每到夏锄和秋收时,记工员特别忙,並且每日社员们干的活多少不一样,挣的工分就不一样。比如锄一亩小麦是6分,那么六分长的地头共锄了17垄,该记多少分呢?就得这样来计算,首先计算出六分长的地一垄是多少亩,六分长的地头一垄应该是一分地,那么17垄地就是1.7亩地,1.7亩X6分=10.2分。如遇到斜子地,还得将垄数拆合成亩数或分数,再计算出工分。一位好的记工员,必须有好的口算能力,一旦记算出差错,有些人讲明道理可以原谅你,有些灰人硬和你钻牛角尖。

社员工分一月一汇总,报生产队会计,会计负责登记到劳动工账上去,一月一累计并张榜公布。个别人员的工分登记有错误,报经队长审批后再作修改。大集体生产队那种挣工分的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深深地体会,终身难以忘怀,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大队专业队员

当时我在生产队里当记工员正熟练了,队长十分信任我,社员们也喜欢我,正干的兢兢业业时,全大队从各生产队抽调一批青年人成立一个专业队,恰好把我也抽进去了。我们队长和大队书记好说孬说,想把我继续留在生产队当记工员,始终胳膊扭不过大腿,还是把我抽到了专业队。这支专业队,而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特定组织,可以定义为学大寨专业队或是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这个专业队由十八个男青年组成,年龄都在二十多岁,岁数最大的也就是三十出头。开始我是普通队员,后来被任命为副队长。

一开始专业队主要是开山炸石,村东有坐猴头山,离村大约有四五里多地。我们每天早晨上山开始两人一组,一个撑控钢钎,一个用八磅锤锤打钢钎,在石头上打炮眼,轮锤的累了,就和握钎的轮换着干。中午不回家,就在狼窝沟林场自带饭菜热的吃一顿。下午回到工地开始装炮,装炮是一件细心营生,不能麻痹大意,炸药都是专业队人员自己做的,技术人员就用硝酸铵化肥、柴油、锯沫等的土办法来炒制。必须按规程去装,否则,这炮就不会炸响,造成一定的危险,第二天还得起炮员慢慢将炸药和雷管取出来,再重新改装。每天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就开始放炮,其余队员全部下山,只留一名点炮人员负责点火。山下有两名队员负责听炮声,每天所装的炮数必须和炮响声一致,数据稳合,如有没响的炮,第二天负责清炮人员先上山清理未响的炮,将炮清理后,队员们才能上山,开始一天的作业。打炮眼的继续打,清理石头,将炸碎的石头用撬棍或人摧滚到山下,各生产队配大皮车将石头拉到修渠、打坝、打井等工程指定点,等待使用。

就这样在山上开山炸石干了一个多月,然后下山在滩内打坝、修渠。

六十年代曾经在九股泉大河上游的安家地中段修过一个滚水坝,水坝修成了,溢洪道没有配套,一场大雨把水坝冲走。

1977年大队再次上马安家地滚水大坝。大坝选址选在了三股水下游进入安家地地段的大河槽内,依然采用深挖土层,用石头垒基,逐层加筑的办法,上面一米多石头再用铁丝网实,在滚水坝西侧开挖一条溢洪道。两个多月的时间,大坝修成。新坝与旧坝位置上有了变化,更为主要的是功能上根本不同。旧坝以蓄水防洪为主,新坝以淤地改水为主。我们专业队当时劳力强壮,工作专一。大队给我们专业队的任务就是新开挖一条溢洪道,把坝里的水从溢洪道引出去。这样坝体下游的土地就没有了逐年流失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其它土地的灌溉,扩大土地灌溉面积。

这项工程从1977年夏季开始,一直干到冬季上冻,开挖工程才结束。1000多米的溢洪道解决了滚水大坝的安全问题,这座大坝防洪、浇水、护堤效益得以保障,是预防洪水漫灌的长远之计。在专生队正干的很有起色,和队员们相互配合密切,还被任命为副队长。我在这年冬天又被抽调到大队剧团,在离开专业队前,我伫立在溢洪道口,看着大坝的水涓涓的通过溢洪道流向被灌溉的土地中,心中泛起淡淡的成就感。

剧团当演员

我记得钦宝营生产大队党支部在一九七六年底,自筹资金,从各生产队劳动力中间选拔演员,率先成立起有史以来生产大队第一班剧团。大队党支部把我从专业队抽调到剧团,因为我从小就热爱文艺,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文艺骨干,有一定的文艺基础。大队党支部任命我为副团长,协助王启祥团长开展工作,由我负责编剧和兼任导演。

进入剧团也是我展现才华的最好时机,当年由我自编自导和亲自参演的《两个老汉谈新貌》,表演唱老两口学五卷》,对唱《兴和形势无限好》,《夫妻竞赛》等剧目,去兴和县城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参加调演活动。受到了县领导的亲口表扬和观众们的热烈欢迎。

我对我们的剧团十分热爱,工作起来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扬,受到了领导们的夸奖,同时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赞扬。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说来也凑巧,八零年大队成立文化站,我被安排为文化站当管理员,这一次改变了我的人生。八四年全乌兰察布盟招聘四十名文化站管理干部,我有幸参加考式,被正式录取为国家干部。从此脱离了农村的劳动,我为此感谢这块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培育了我,成就了我。

作者介绍:张玉琛,男,一九五七年生。兴和县钦宝营村人,曾在钦宝营乡政府和赛乌素镇政府工作。一直热爱文学,喜欢写些散文、诗歌、小说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海钩沉---人民公社时期的工分制度
生产队:挣工分
记工员职务最小,责任重大
生产队的工分制
李太忠原创丨我当记工员(散文)
七十年代生产队的那些事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