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难忘的乡村生活之十:碾麦子、扬场、交公粮、社员分粮等

碾麦子、扬场、交公粮等

文/张书亮   图文编辑/王成海

当年大集体时的场收主要是打莜麦、碾麦子。队里小麦种得比莜麦还多,好在是用骡马拉碌碡碾,相对比打莜麦稍微苦轻些,但因为小麦更多,占队里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所以任务更重。

碾麦子

队里的大场面一半打莜麦,另一半是碾麦子。以前讲收割时说过,那时小麦全部是手拔的,带着根子,根子上带了不少泥土。因此在碾得时候很费时间,为了快速完成,碾以前,要把整捆的麦子从中间用铡刀切断,这样一头主要是麦穗,另一头是麦根,碾得时候先把麦穗部分碾了。这样碾一场顶两场,而且土少粮多,碾起来快,又便于拾掇得干净。麦穗部分碾完了,九成以上的粮食就收回来了。剩下麦根里还有少量麦穗,稍微用碌碡碾一遍即可,也是土多粮少了。麦根部分的柴禾也不能喂牲口,碾完之后就分给社员烧火用。
      
用铡刀铡小麦可是个苦重的营生,你想,一捆麦子直径约一尺,捆得又紧,而且要一刀切断,每切一捆都要下大力气。过去人工耕作土地种植粮食,其实没有一项农活是轻松舒服的。要不古人说到粮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呀!那时生产队仅有两把锄刀,每把铡刀选上两三个精壮男劳力,整天轮流着铡。这边铡,那边就铺场,另一边把铡下的麦根再堆起来,堆得跟小山似得。

    
麦子铺场时铺成圆形或楕圆形,便于碌碡碾压。碾场时最多同时有三颗碌碡转动,一颗双马拉的大碌碡在前,另外两颗单马拉的在后边。场面中间站一个人为圆心,身上背着三根长长的缰绳,分别控制三颗碌碡的半经,他就是一个轴心,他要跟据场的大小,控制缰绳的长短,还得看碾的程度,有序地移动这个圆心,既要碾得净,又不能碾得过头。这个人叫做“放碌碡的”,需要经验,但并不费力,一般是五六十岁的老汉去做,还得有一个半大小子拿大挑鞭跟着赶牲口。过一个时辰,大部分快碾好的时候,那些女人们又过来翻抖一遍,这叫翻场。翻完之后再碾上一遍,便是出秸,收场,同莜麦一样。收起来堆在场边角,等着扬场的人清出粮食来。
     
这场面里无论是打莜麦碾麦子,最怕的是下雨下雪。所以生产队的干部社员都时刻注意天气变化,尽管如此还是免不了要“塌场”。那时没有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晚上看着好好儿的天气,往往后半突然变天,来上一场雨或雪。场里有铺开没收起的庄稼,就不能动了,只能等天晴了晒干才能继续碾打,往往四五天不能动,这就叫“塌场”。有时发现雨雪刚来,干部们及时召集全队男女老少,齐集场面,急慌忙乱地把做了半拉子的场收起来,那时忙了,也不管颗粒秸杆,只要能堆起来扫干净就行,这样就不怕雨雪了。这就是庄户人常说的“四急”:下雨收场火烧房,孩子跌井狼吃羊。
七十年代农村机械有了不少发展。首先是各生产队早有了柴油机,紧接着是各大队有了东方红链轨拖拉机,这种拖拉机只能用来耕地。后来又有了50马力、28马力的胶轮拖拉机,这种拖拉机平时主要拉运,但到了场收的时候可以代替牲口拉碌碡碾麦子。当然拖拉机拉的是更大的特制的碌碡,轮流着给各生产队碾麦子。每轮到一个生产队,这个生产队便腾空场面,尽可能大地铺一场,而且铺得有一尺多厚,拖拉机拉着硕大的碌碡,两三个小时便碾完一场。一个生产队的麦子只用两三场便碾完,大大加快了场收的进度。如今咱们这个地方极少有人种麦子、莜麦了,因此什么打莜麦碾麦子已经永远成为历史了。即使还有少量耕种,现在也完全用收割机了,旧时人工作业基本消失。历史在前进,科技在发展,有新事物出现,使过去的旧的事物永远消失。比如独生子女政策之后,什么哥哥、姐姐、叔叔、大爷、姨姨、舅舅等等名词让后来的人不知为何物。

 扬 场

       
以上说的是场收中的碾打粮食,其实碾打之后重要一环是清出颗粒。清出颗粒的第一步是扬场,碾打后收起的颗粒与杂质混在一起,通过扬场分离出来。扬场的头一遍是用木杈铲起来高高扬起,通过风力吹去土和麦糠及碾打碎的柴禾,粮食颗粒与杂质第一步分离。扬场也小有技术,扬场者要跟据风力的大小和风向来决定每一次扬起的高度与方向,扬起来既要撒开,但又不能乱撒,颗粒要落在一定的堆点上,防止粮食与下风头的杂质再混杂在一起而造成损失,这便是手上的功夫。扬场的时候总是有几位有经验的老农带领几位年轻人,不时指导。扬场的同时还有至少两位掠场的人,掠场就是把扬出来的粮堆上落下的零碎杂质用大扫帚轻轻掠去。这也是要有点技巧的,既要掠去杂质,又不能把颗粒扫出去。那把大扫帚不是直接扫,而是半滚动着,掠场者手里的扫帚把是在拧动的,也可以说是半扫半滚,必须拿捏得恰到好处。我那时也经常参与其中,耐心接受村里叔叔大爷们的指教,若指教后仍做得不到位,屁股上就有木棍袭来,后来居然也是会扬会掠,技术精湛。扬场最根本的是要有好风,一旦无风或风太小,就得停工。扬场的第二遍叫“戗”,其实同第一遍意思一样,因第一次扬出来粮食还不够干净,仍有不少杂质,所以要第二次戗一下,不过这次用得是木锨,仍然是三两个人不停地扬,两个人不停地掠,当然要有好风了。戗出来的粮食基本上干净了,可以入库,分口粮。

       
扬场最难的是葫麻和荞麦,庄稼人说“荞麻烦,胡圪捣。”意思说扬荞麦太麻烦,因为荞麦的根部茎杆重,扬起来往往又和颗粒混在一起,因此扬几下除了掠,还得用大耙搂去一部分较长的茎杆,这样反复多次才可以清出干净的颗粒。至于葫麻菜籽却因颗粒太小,容易随风杂质一起飘去,因此须很好掌握风力,风大了不行,风小了也扬不出来,所以扬葫麻也极费事。
                        

交公粮

       
场收进行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交公粮,后来曾称为爱国粮。这个任务是每年秋天通过查田定产定下的任务。秋季庄稼快成熟时旗里、公社便组织干部直接到地里,根据庄稼的长势核定产量,根据产量核定公粮的任务。至于交公粮的比例我没有搞清楚,我们那个生产队大概要交四五万斤吧。而且主要是小麦,其它各类杂粮为副。交公粮任务很紧,而且要求干净。扬出来的小麦还必须经过扇车选拔,或者用筛子筛,簸箕的迭簸,才能拾掇出干净的粮食来。筛子的作用,一是筛下细小土质和细小沙粒,二是能把比粮食轻的杂物踅出来。筛下细小土质沙粒没技术,但要踅住杂质就需要较长时间练习,否则你是踅不住的。簸箕的作用是簸、踅、迭。簸是在簸箕里扬起粮食,把其间细而轻的杂质簸出去,踅是通过摇动簸箕把好粮踅出,而把比粮食细小的土质草籽留下,迭是通过颠簸,把好粮流出,留下比粮食重的大的砂粒留在簸箕里。筛子簸箕的使用都有些小技术,但不经过长时间练习也是难以学会的。有的人做了一辈子庄户人也学不会这些技术,常言道:“三年学个买卖人,一辈子学不会个庄户人”。这是说,庄户人从种到地里到吃到嘴里,营生太繁琐,你说没技术,不学就是不会做,另外是庄户人靠天吃饭,春天种什么秋天收什么,都不知道。
       
粮食拾掇好了,拣最好的粮装在大车上交公粮。每次交公粮也很隆重,队里几辆胶轮大車装满红灿灿的麦子,辕马头上带着红缨子,车倌的大挑鞭上也挂着三支红缨子,人称“三盏灯”,车上插一面红旗,鞭子叭叭一响,大车出发了。
 

      
半前晌,送粮车来到白音察干粮库,大院里已经挤满交粮的大车,人喊马嘶,热闹非凡。等到快中午时分,轮到我们交粮了。粮库验粮员是个老者,手提一支粮探子,“嚓”一下插入粮袋,拉出来便是一槽小麦,倒在手里颠簸一两下,然后扔几粒到嘴里嚼一嚼,便操一口山西忻州口音说:“知怪麦力一等(意思是:这个麦子是一等)。”便定了等级,然后便过磅,过了磅便抗着袋子倒进高大的仓房。当然这是很费力气的事情,来的时候队里便派出五六个青年人帮车倌抗麻袋。当年我也多次参加这项工作。交完粮,队里会计去开票结帐,同时粮库为交粮的人每人发一个半斤重的大白馍头,并提供开水。我们坐在马车上咬着那白馍觉得格外香甜。那交公粮,国家是给钱的。我记得一等小麦每斤是一角三分多,二等是一角二分八,还有三等更低些。莜麦算杂粮,每斤一角一分钱,其他杂粮也收,但价格更低一些。如果是好年景,除了交公粮,分口粮,留饲粮储备粮之外,还可卖余粮,价格稍高一些,而且国家还有表彰,奖励钱物。

分粮食、结算工分、分红拿钱


这时大概已是立冬时节,不时有雪花飘飞。场收进入尾声,这时节每天都要分粮食、柴草。那些年每人平均口粮大多在360斤上下,这是较好的年景,若是较差时最低280斤、320斤、340斤等。顶好的年景最高可上380斤、420斤,在我的记忆这样的年景很少,但有过。队里分粮的时候也尽量不让社员吃亏,我们生产队大多用铁桶量,比方说平平一桶是42斤,就按40斤算,装的时候再满些,这样一桶大概能多出五六斤粮来。再就是按全家挣的工分也可另外分粮,还有就是平时场面里拾掇粮时留下的沙粮,可以不算口粮,但人都有私心,在队干部的默许下,人们把不少好粮混在沙粮里,把沙粮分回去,也可以拾掇出不少好粮,成为额外的口粮补充。有的生产队干脆在夜里不明不白地给社员多分粮,但是你这个生产队要是有那么一两个“真革命”,他会向上级告发,那这个队的干部就倒霉了。这叫私分粮,不过这在五六十年代很少有,七十年代后比较多。后旗有个传言说:霞江河的酒风,石门口的私分,石窑沟的作风。据说石门口公社的私分粮严重,这也是那时粮食紧张,没办法的事情。
 

     
场收一结束,已进入冬季,生产队的工作主要是准备下年的生产、打井、开渠、平整土地、修大坝、筑梯田等,这大多是壮劳力的事情。
      
生产队的队房里这些日子很忙,会计、队干部们正在结帐,计算年度收入、支出、结余,理出各家的工分,若是好年景,各家均可按工分分红。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生产队算是不错的。1962年是个丰收年,每个工可分1元3角2分,这是最高的,有的人家可以开七八百元的红。其余年景大多是七八角、五六角,曾有过一个工3角的,那算是最差的年景。好年景会计们要连明昼夜忙半月二十天,才能做出决算,公布结果。好年景人们领上分红的票子,自然是其喜洋洋者矣!于是分了几百元票子的人家筹划着如何花这些钱,有准备给儿子订婚娶媳妇的,有计划给家人做新衣裳的,有准备过了年盖新房的……
       
当大雪覆盖了整个大地的时候,集体的营生基本结束了。人们闲下来了。这个冬天干什么呢?等我下一章再给你闲扯吧。
                       
2018年10月11月写

文章
精选

察右后旗乡村生活之九:连枷打莜麦、脱莜麦、夜里吃加班饭

察右后旗乡村生活之八:对小时候中秋节打月饼分羊肉的美好记忆

察右后旗乡村生活之七:庄稼收割之后的那些事情

察右后旗乡村生活之六:繁忙的秋收大会战

察右后旗乡村生活之五:村里秋忙前的红火热闹

察右后旗乡村生活之四:夏天锄地趣事多
察右后旗乡村生活之三:繁忙的夏天

●察右后旗乡村生活之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灰腾梁上的春播图

●察右后旗乡村生活之一:正月那个里来……

【作者】张书亮,网名山里闲人,男,内蒙古察右后旗人,大半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现已退休。张老师一贯多才多艺,尤其钟爱书法、文学、摄影等,但退休前因为工作太忙之故无法施展,退休后一边帮老伴料理家务,一边助儿子照看小孙子,一边重拾旧日爱好,夜以继日地舞文弄墨,生活充实得就像秋日的硕果。

【声明】本平台“老事旧人”本是一个个人文学原创平台,现在向广大的文友开放,如果喜欢文学创作的朋友有符合本平台风格的文章想发表,可以加本人微信,顺便提供作者介绍和一张个人照片,通过微信直接发来。本平台文章多为原创,欢迎大家分享转发,但任何其它媒体或自媒体在未经授权情况下不得私自转载,如转载请联系本平台授权,且一定注明作者姓名,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老事旧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兴庄生产队粜粮的故事
拔麦、捆麦、打麦、扬场……麦收时那些忙碌的场景,你还记得吗?
《昔日往事》——古老的瓜坡镇北沙村!(四)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打场”
记忆里的“场稳”
过 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