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怡园艺话 | 郭怡孮先生谈花鸟画的学习与创作

讲座嘉宾介绍

郭怡孮,1940年生,山东潍坊人。著名的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原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学会首任会长,现任名誉会长。原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书画联谊会会长。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获得者。第八、第九届政协委员。曾任全国美展总评委会成员、中国画评委主任。作品在联合国大厦、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中南海、钓鱼台、统战部、外交部、及二十多个我国驻国外使领馆长期陈列。曾获我国文化部颁发的优秀作品奖。中日水墨画特别优秀奖。曾在法国、美国、加拿大、日本、肯尼亚等多国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多地举办个人画展和讲学。著有“中国花鸟画创作教学”、“中国画高校教材”、“郭味蕖技法研究”等多部著作和各类画册五十余册,并录制“中国花鸟画创作研究三十三集”。在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播出。

本次讲座,郭怡孮先生主要就理论生活技法,临摹写生创作及笔墨构图色彩等三方面展开讨论。

 一、理论、生活技法同步共进 

郭怡孮先生认为,一位中国画家首先要具备全面的素质和修养,理论是制约中国画家成长的最大因素, 是否具备全面素质并拥有理论性的修养便是“画家”与“画匠”的区别。

一位优秀的画家,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论认识,并逐渐建立自己的审美体系。并进一步指出,对中国画的理论研究要抓住史论两条线,从东西方横向的对比中加以把握,理解中国画的写意观,这是核心所在,并以齐白石先生所提出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为例展开阐述,认为每位大家都必须有自己的审美追求,有自己的理论思想。

齐白石先生有言:“匠家作画,专心前人伪本,开口便言宋元,所画非目所见,形似未真,何况传神,为我辈以为大惭。”李可染先生也曾说过,传统只有几千年,生活是上亿年。”因此,传统很重要,真正好的山水花鸟作品都是从大自然中来的,得江山之助。一幅好的花鸟画作品应能反映出社会情调和气氛,是作者审美情趣的反映。准确地把握社会基本旋律,才能使作品跃动着时代光彩。当代花鸟画家应该从宏观生活着眼,虽画小景也要有大寄托,自能常出新意,力去陈腐。要到生活中去,进行长期、反复、不断、多方位、多角度地深入观察、表现,再观察、再表现。

在当代花鸟画创作中,技法重组这一方法极为重要,将勾勒、填彩、点厾、点染、皴擦等各种技法进行重组,如同交响乐合奏,变化丰富而又和谐统一。

周思聪先生曾问石鲁先生中国画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石鲁先生沉默良久回答“程式”。程式是中国画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传统的中国画具有十分完美的技法程式和严格的法度。例如齐白石先生画虾,徐悲鸿先生画马,黄胄先生画驴,他们便达到了这种程式的高度。一位画家,要从生活中提炼新技法、新程式、新笔墨。其途径,一是通过对历代画家对生活的提炼,将自然结构转化为中国画的笔墨程式;二是通过画家对前人创造的笔墨程式加以改造融合而产生新的程式。





 二、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 

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是中央美院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

写生有多种方法,必须是有感而发。写生时感悟能力至关重要。同时要格外注意练手、练眼、练心。叶浅予先生是这方面的专家,他像猫头鹰似的,仔细观察人物的每个细小动态,通过眼观手记的方式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我在西双版纳写生时,从茂密、葱茏、繁复中寻找规律和装饰趣味的美;去寻找花、草、树、石、苔、水、藤等有机的组合美;去寻找色彩斑斓、艳丽、强烈中的和谐美;去寻找那些竞生存、争芳斗艳的草木精神,那不知春夏秋冬,打破了自然生长规律的神奇美。

我自幼对色彩格外注意,记得一次小时候来到北京游玩,回去之后家里人问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我回答是红墙,我会特别注意色彩斑斓、艳丽强烈中的和谐美。

我近几年将“大自然赋予生命的强韧力”定为自己的创作主题,记得一次在雨林中看到参天的榕树,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轮回,在密林中“一天坐透苔几层”,我画画时不会注意那些细枝末节,而是试图感悟广大的强烈的生命力。创作是一门综合的学问,提示我们要将临摹中所学的结构,科学地运用到写生中,同时注意立意与构图,抓住气氛,注重感受,掰开揉碎,分解清楚,进行重新组合。




 三、笔墨、构图色彩综合训练 

用笔是国画技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一是笔力,很多学生笔力运用不好是因为基本上只掌握一种力度。古书上如笔力扛鼎、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高山坠石、惊蛇入草、折钗股,这些都是形容笔的力道。笔的力度要是没有变化会很平,我看过朱屺瞻先生在90多岁时创作作品的过程,他的用笔给我的感受是“笔一落纸、电火突发”,有的要非常大胆自如、有的要老僧補衲,力度不一样情感就不一样。齐白石先生曾评价我父亲的画“开图草里惊蛇乱,下笔阶前扫叶忙” ,这句话指出了用笔的力度变化。在写意花鸟画中,要特别注意力的变化、力的韵律、力的生长。能够发力运力,才能做到生机勃勃。 

二是笔气,气与力是连在一起的,画的时候以气运笔,有气便是活笔,无气便是死笔,气脉应该在回环往复的线条中流动,悠悠不尽地流转。因此写意线条最忌描摹涂改和不必要的重复。用笔的书写性、时序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画不能乱,时序性跟舞剑一样,该哪一式就是哪一式,不能乱了招数。为什么有些密密麻麻的画看着很顺,有些画看着很烦,这就是看有没有注意用笔的时序性。

三是笔韵,笔韵是玄虚和迷人的 ,是笔墨中所追求的高境界。笔韵是指运笔时所表达出的内在结构,是作者情感通过行笔中力和气的变化而形成的节奏。这本应该是乐理上的一个概念,但是有韵律的线条会产生强大感染力,是气韵生动这一原则的自然体现。希望同学们放开用笔,放开心情,不要受约束,不要胆战心惊,要痛快地去画,在保持用笔书写性、时序性的同时将错就错,随错随改,这是写意画非常重要的方法。


答疑环节

问:在中国画中如何处理色彩与墨色的关系?

答:中国画是五色体系,中国画除色彩本身的关系外,更是色墨的关系。色墨相互的渗化关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这种关系是非常讲究的。墨破色和色破墨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画一个红花,用什么颜色打底,墨、赭石还是洋红,这些关系需要处理。例如,我们上学时临摹于非闇的牡丹,怎么临摹都不像,怎么也临不出紫牡丹那个紫色的感觉,后来俞致贞先生告诉我,老先生打底分染用的是花青渣子,分染之后再罩洋红,所以这些问题要在实践中多加研究。

问:您是怎样处理花鸟画中的画面层次,在满构图中如何寻找其构图规律?

答:我认为花鸟画中的画面层次与山水画中的层次有所不同。山水画中的层次主要是远近关系,而花鸟画中的层次主要为层面上的处理。前面托后面,后面托前面。花鸟画的构图是以线为骨架。例如吴昌硕先生的画主要都以三根线为主,分为主线、副线和破线。副线是帮助主线增强画面的取势,破线是为了增加势的丰富变化。关于我满构图中的构图规律,首先是确立好坚定的骨架。我的大画基本以四条线为骨架,小画基本为三条线;其次,满构图需要有透气的地方,在夹缝里做文章,处理好层面上的关系,要有画眼。

五、讲座总结


陈相锋老师为讲座做了总结发言。

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对于中国花鸟画如何继承发展并发扬光大,中央美术学院在教学中一直贯穿着引西以入中的中西融合和借古以开今的传统出新两条路。郭先生今天的讲座也讲到了这两条主线下面他一生的经验和收获,特别是理论、生活、技法同步共进和临摹、写生、创作交替进行,笔墨、构图、色彩互补共进这三点。

特别是关于技法重组方面,郭先生在题材拓宽里提出了这一主张。技法重组对于花鸟画的创新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单一题材的拓宽不能解决花鸟画最终的创新问题。所以,如何在题材拓宽之后拓宽表现技法,而表现技法里又如何从自然生活从写生当中归纳概括,并对古人的一些笔墨程式进行改造融合,最终形成自己的一些新程式。这是郭先生今天教给我们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家的方法。尤其是从写生当中去概括新的程式,并形成新的一种经典语言,这是每一个从事绘画的人都应该一直积极思考并努力实践的一件事。

学生感言


于丰源:
今天的感受是震撼的,震撼于老先生的阅历之丰富、造诣之高、讲授之精彩,也深刻的体会到了何谓为人师表,何谓教育之楷模,老先生八十岁高龄,德高望重,地位可观,但给人的感觉总是一个和蔼、平和、智慧的老人,无论是讲授环节或者问答环节,无不是以谦逊和蔼的方式娓娓道来,在对于讲座内容之高的赞叹同时,也佩服于老先生的师道和美德。
讲座最后的问答环节,所有的问题都是现场观众们即时提出的,而老先生每一次都会先对问题做出肯定,而后经过快速的思索把自己的思路娓娓道来,让人叹服于老先生的思维之灵动,而这一切的对答如流也是源自老先生对艺术的造诣和思考,一切的一切都深记于心,也感慨于老先生的身体状态,八十岁高龄依然声音洪亮,状态很好,连续一个半小时的讲述精力一直很充沛,相信老先生有一个健康的习惯和良好的身体状态,也祝愿老先生幸福安康、万事顺遂。


张九弓:
今日听闻郭老先生的讲座,这让刚刚踏上绘画这条路的我倍感通透。记得老先生最令我引上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有人说我的画像花布,确实,我的画就是一块花布”这是一种多么坦然的态度,这是一条画进人民心中的“布”。

还有描写生命山野之气,这种自然观。这也是一种画家应有的表现力,倒不如说是现在的我们在逐渐失去这种能力,老先生点醒着我们。何等的生趣。老先生的花,草,兰这种花鸟与山水的结合,无不是一种深刻的创新,倒不如说国画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美的表达,只是我们尚未去发现。

老先生在讲座上还谈到如何认识生活,这种“小景大寄托,常出新意,力去陈腐”之心,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一种态度,老先生将这种脱俗的方式带到了画作中,也许这就是我们确实的感觉。我们确实的力量。
我作为国画界的“小生”倍感欣喜,也许我在这迷园中走的太久太久了,也许只是我忘却了我绘画时的最初的热血感,未有沉心窥景。也许就如老先生所说的吧,传统要经过生活的检验,我们并且博文,但却已经上了山坡。也许接下来的路就是一条谆寻自然的路。

七、现场掠影


欢迎郭怡孮先生到来


郭怡孮先生为大家分享学术经验

陈相锋老师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乔维谈艺术》当代美术大家批评——郭怡孮
对于中国画笔墨的表现性,石鲁认为传统的笔墨技法和程式是源,要学习
花鸟画的写生与创作
中国画的技法程式体系
画家姚瑞江:象由心生 · 境由情造
这个诸暨人35岁考大学,7年后竟成美院教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