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课堂,需要矛盾和思辨的内容

语文课堂,需要矛盾和思辨的内容

或许是年龄的原因,或者是因为年轻老师在我面前时,我感到了自己是一个有些资历的老教师吧,看到年轻老师的成长,我有由衷而来的高兴。下午,跟随我很久时间的一直甜甜的叫我“师傅”的准老师告诉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某大市大校。接下来,又听说我校几位年轻老师的一三五工程考核成绩不错。更重要的是,一位年轻老师将马上要执教的公开课教案送给我时,我觉得她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思考。这个思考,就是语文课上,还是要有些矛盾和思辨的内容。

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没有思辨,就没有顿悟。这是一种哲学道理。

比如《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教者PPT使用的插图,故意省略了猴子的形象,让孩子在画面上补充,并且让孩子表述画面上的小猴子该用怎样的动作、表情,教者还故意建议使用与课文语境不一样的神态和动作,这使孩子产生了矛盾。具体到课文中,教者还通过故意打乱表述小猴子动作的词,让孩子在朗读时发生困惑。我可以想象,在实际教学中,孩子对语词的理解一定会更加准确,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形成了准确的语感。

再比如,教者让孩子思考,小猴子回来的时候怎么会是两手空空呢?那些玉米或者西瓜难道没有了吗?还有,小猴子有没有办法,将玉米、西瓜、桃子等都带回家呢?然而,他为什么就想不到呢?这就是所谓的思辨。当然,这思辨有时候并不需要统一的答案,因为任何答案都是可能的,但孩子一定会产生属于他们的思考,虽然思考并没有结果,但长期训练,孩子也是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的。

对,这就是我昨天在文章里提到的所谓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上设置矛盾,让孩子产生困惑,然后形成语感,而语感其实就是一种对不同事物进行表达时所发生的感觉。在课堂上设置思辨,则更多的是让孩子生产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

这些跟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使孩子发生对世界真诚的热爱与细心的体验,并且能够生产出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有没有关系呢?不言而喻,自然是有关系了。在以后的生活中,当遇到相似场景时,孩子就会因为体验过某种使用语言矛盾的经历,而能够使用准确的语言了;在以后的生活中,孩子对相似场景也会发生一些思辨,也就是能换一种角度看待事件或者所谓的事实,这样他语言表达的深度或者宽度可能会大大增加。

更重要的,在语文课堂设置矛盾或者思辨,可以激发孩子的课堂参与热情,因为孩子永远是探索世界的使者,当我们把课堂变成这样一种需要探索的世界时,没有孩子不高兴的,连我们大人也是喜欢的。

那么,是否每一堂课都可以设置矛盾或者思辨呢?当然啊,我们要知道的是,语言的发生本身就是矛盾的产物,我们感到很多事情说不清,才真正感到需要某种语音符号代表的呀;还有很多语词的创造,也是因为对世界思辨得越来越清晰时,才发生的呀。

由此看来,语文课堂,设置矛盾或者思辨是可以的,甚至是需要的。 

(如果您阅读到了结尾,烦请您再一点下面的广告,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朗读充实语文课堂 王亚栋
【课程与教学】培养读者: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课改之下:语文,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要领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