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不需要控制人口

本文是读书笔记

控制是指行政手段干预

一)几个问题

如果政府不进行管控,人口会不会一直向上海这样的超级城市聚集?

人口过多,会不会导致超级城市不堪重负?

人口的聚集,会不会使地区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大城市

我小时候的农村,有人喜事,结婚、生儿子、老人寿终,会请放映队在打谷场上演电影。如果有人考上了大学,那更是天大的喜事,甚至会连演几天。

在老家人的观念里,考了大学,便意味着跳出了农村,迈向大城市,幸福的生活指日可待。

我大学毕业时,2002年夏天,班里的同学齐刷刷地去了北上广深,留在武汉的人非常少,那时候的武汉不具备吸引人才的能力。

几代国人的想法都比较相近,希望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人口涌动的洪流向几个特大沿海城市以及北京等少数区域聚集。

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使得大城市不可避免地患了“城市病”,拥挤、污染、犯罪。

交通拥挤,通勤时间长,环境污染,空气质量差,物价高,房价高企,生活体验感越来越不好。

很多人会轻易地下一个结论,人口过多是导致这些“城市病”出现的原因。

一系列手段正在控制人口数量以及调整人口结构:

户籍制度

高学历的落户优势

就业机会

教育资源

社会福利

三)规模经济

即便如此,年轻人依旧前赴后继地赶往上海、北京等超级大城市。

大城市的优势在于其密度,而密度对于经济发展作用极其重要,形成规模经济。

大城市人口密度所具有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

可以分享固定投入

大城市人多,更容易分摊掉固定投入。

餐馆吃饭,客流量越大,平均每个食客分摊的餐馆投入成本越低。店家和食客都获益。

劳动力市场的匹配程度高

什么样的人才都能招得到,什么样的本领都有用户之地。

不管你是学挖掘机工程,还是月嫂,风水师,钎脚的高手,在大城市统统能找到饭碗。

学习效应强

生活在大城市,有大把的机会跟身边的前辈学习技能,边干边学,跟别人沟通交流中提升自己。

大学生毕业后,愿意留在大城市,月薪一半拿来付房租也无所谓,因为真的可以学到东西。

城市人口越多,规模效应越明显,经济越有活力。主动控制人口与之背道而驰。

四)劳动密集行业

我们知道,生产有三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

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90%的人口从事种植业,人口、资本随着土地散布均匀。

乾隆年间,北京75万人,全国人口大约三亿。都在家乡老老实实种田。

现代社会的大城市,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极大,工业和服务业都是劳动密集行业,需要大量的人口聚集。

2010年,上海第一产业占10.1%,第二产业占46.8%,第三产业占43.1%

工厂企业,广告代理,电子分销,快递外卖,滴滴美团,美容会所,宠物护理,家政月嫂,餐厅饭店。

庞大的人群聚集在上海,极大地提高了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率,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快捷便利的生活。

服务业天生就要集聚人口。

五)上海人口

上海人口多么?

2009年,1900万

2010年,2220万

2011年,2350万

2012-2017,2400万

近五年,上海一直保持2400万的常住人口,其中户籍人口1450万,外来常住人口950万。

上海人口占全国人口比率为1.8%。

上海城市定位,对标的是几个国际大都市。巴黎1100万,占法国16%。伦敦860万,占英国13%。

再看东亚两个邻居。

首尔1050万,韩国20%人口生活在首都。日本人口多年负增长,但东京、大阪等都市人口却在缓慢增长。

国际上通常用齐夫法则来预测城市人口,某个国家超级城市的人口,应该是第二大城市人口的2倍,是第三城市人口的三倍,第N大城市的N倍。

韩国第二大城市釜山,400万人。第三大城市仁川,300万人。

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城市,目前人口是不足的,4000-5000万才算合理。

六)看不见的手

人口会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市场会有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调解。

市场应该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而政府只需要更好地发挥他的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服务市场。

我们不用担心人口无限制地流向大城市

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是不是一定要流向大城市,是自我权衡的过程。

大城市带来的收益与大城市的成本,比较后的结果,盈余或者未来有盈余,留下;亏损或者未来有亏损,离开。

大城市的物价、环境、生存成本等,都是限制人口流入的障碍,市场的力量。并不需要额外的行政控制。

我们不用担心大城市会不堪重负

政府不仅不要刻意控制城市人口,反而应该依据更多的人口来规划城市。

只要治理得当,大城市并不一定会拥堵,东京香港都很好地解决了交通问题。人口密集,反而更利于投资地铁等基础设施。

大城市密集的摄像头极大地降低了犯罪率。服务业的比重逐步增大,取代污染较重的重工业,城市的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

我们也不用担心人口的流向,导致地域经济差异拉大

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大城市是工业和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人口。

有些地区,比较优势是农业、旅游业以及自然资源等,这些产业反而不需要那么多人口。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卓玛母女大清早去林子采松茸,早上三点起来,要走三十多公里。

林子里的松茸是有限的,土地的产出也是有限的。

如果有的卓玛去东部打工,离开了村庄,她可以获得比采松茸更多的收入。而留下的卓玛,因为少了竞争采集者,得到的收益也会更多。

双赢的结果。

理想中的局面:

上海金融服务业繁荣,需要大量的人才;人口流走的齐齐哈尔市,开发旅游资源。

上海的GDP远远大于齐齐哈尔,但两地人均GDP一样。

如果人口可以自由迁徙流动,所有区域的人均GDP也会几乎一样。

七)结语

在未来的时代,我们希望看到如下的局面。

  • 人口继续向城市群聚集,环渤海圈,长三角圈,珠三角圈,形成三个巨大的城市群。

  • 中部西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农业、旅游、自然资源利用更有效率。

  • 不同地域间,绝对GDP有高低,但人均GDP趋向均衡。

  • 没有城市病。

参考文献:

1,陆铭,2016,《大国大城》,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铁:应在都市圈范围研究人口和高房价
北京地下水位采用已到极限 根本在控制人口增长-搜狐新闻
官方回应:为何大城市要控制人口?
广深,京沪,和其他二线头部城市,哪儿更容易发展?
大城市如何迈向宜居?
上海未来如何迈向宜居城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