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面解析李东垣著述脾胃病的独特论点

李杲(东垣)对脾胃病的论述与后世所说脾胃病的概念不尽相同,他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从脾胃角度立论,对内伤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等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发,给后人治疗脾胃病开拓了新的途径。兹就这两方面内容总结叙述如下:

一、病因方面

李氏所处时代,正值中原战乱时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造成了疾病的流行,他观察到人们所患疾病,多由饥饿冻馁、过度的劳累或忿怒、悲、思、恐惧所致,并总结了肠胃内伤三因说。

①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燃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面病焉。”

②劳役过度——“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③精神刺激——“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李氏认为以上三点是引起脾胃内伤病的重要原因,从具体发病来看,单纯地由某一种因素引起是比较少见的,而常常是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的结果。诚如李氏所谓:“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肢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说明了精神因素在内伤病发病过程中起了先导的作用。

此外,他还指出身体素亏,更容易发病。譬如:“素有心气不足,因饮食劳倦,致令心火乘脾”,亦会产生内伤病。

二、病理方面

李杲对于内伤病病理变化的阐述,主要有二:

①气火失调——他认为元气与阴火是相互制约的,若元气充沛,阴火自然戢敛下降,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反之,元气不足,阴火就会亢盛而发生病变。这里阴火实际上指的是“被代替的心火——胞络之火”,这点与《内经》的说法不同,也只能解释李杲病机的时候来说。李杲亦曾明确地提到这点,如“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意思是:全身气血不足时,心作为君主之官,还要统领全局,但是力量不够,这时两肾之间的胞络之火便沿心系上行,代君行令,所谓“不在其位便为邪气”,所以称之为贼也,现代医家多直接概括为“虚火”。此火在水湿过盛之时,不仅不灭,反而更盛。由于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或神志不宁等因素损伤脾胃,而致元气不足,湿浊下流,阴火因之上乘而为病,出现“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等内伤热中的病变。

②升降失常——升降是人体气化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的功能,无一不是在精气升降出入的运动之中发挥的。由于脾胃是升降运动的枢纽,对于维持脏腑正常功能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则脏腑四肢九窍的生理功能受到破坏,各种病症都能发生。如“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气少则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则血亏,故筋、骨、皮、肉、血、脉皆羽,是气血俱赢弱矣。”故升降失常,是内伤病病机之一。他还特意提出了“肺之脾胃虚”及“肾之脾胃虚”,并加以阐发。

肺之脾胃虚,是脾胃虚损,不能滋养肺气的一种病变,即所谓“土不生金”。临证所见除“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等脾虚症状外,亦可出现“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等有关肺脏的病症。李杲认为这是由于“阳气不伸”所致,因此当补脾胃而升清阳,方用升阳益胃汤。

肾之脾胃虚,是指脾胃虚损,寒邪上侮的一种病变。多因脾病调治失宜,或误用下法所致。往往出现“上热如火,下寒如冰,头作阵痛,目中流火,视物䀮䀮,耳鸣耳聋”等症。亦可见“恶风寒,喜日阳,前阴冷,起居艰难,大小便不调,膝下筋急,肩胛大痛”。李氏将其病机概括为“寒水来复火土之仇”,即所谓“肾邪上凌,虚阳外越”。治宜温肾回阳,方用沉香温胃丸或神圣复气汤。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杲,李东垣,甘温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
李杲
“阴火学说”给你增加一些实用的思维!
李东垣
李杲的脾胃内伤论
经脉篇之足阳明胃经(八)足三里穴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