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杲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金时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生活于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至南宋·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其“世以貲雄乡里,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尽传其业”。他在老师重视脏腑辨证的启示下,精研《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深入探讨脾胃与元气的关系,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对诸多疾病从脾胃论治,创立了脾胃学说,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发,对中国医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代表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和《兰室秘藏》等。

(先看《内外伤辨惑论》①辨别内伤、外感②概括脾胃辨治框架→再看《脾胃论》调治内伤关键是脾胃)

一、脾胃论

(一)脾胃与元气:脾胃为元气之本:①先天真气赖于脾胃充养②诸气皆由胃气所化③疾病与脾胃、元气关系

李杲辨治疾病极为重视脾胃与元气关系的变化,其认为气不足(中焦脾胃气虚)是导致内伤病产生的重要原因,气不足则缘于脾胃伤损。(伤损程度轻:脾胃气虚→重:脾胃元气伤)

真气又名元气,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又天气、人气、地气,乃三焦之气,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不当作异名异论而观之。”

“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胃气者...】谷气、荣气、运气、生气、清气、卫气、阳气,均由胃气所充养

【分而言之则异】功能不同

李杲所论的基本观点是:元气禀受于先天,确需后天脾胃之气的不断滋养(脾胃之气充养元气),一旦脾胃伤损则元气不能得其养,元气衰则诸病所由生。(中焦脾胃元气一伤,百病由生)

(①三焦皆有元气,尤以脾胃为本②治必以后天胃气为主,当用补中益气→可化生上焦气,下焦元气不会轻易从命门离开)(下焦元气→通过三焦布散周身→元气随所处脏腑之气变化)

((二)脾胃为升降枢纽

李杲综论升降,更重视阳气升发,他认为只有阳气升发,阴气才能潜降。

①自然界与人体的升降枢纽

②重视阳气升发:使阳气动升于巅顶(至少达到上焦,但不能眩晕)→再调肺(主降)eg.高血压、低血压均可用补中益气法(虚实皆可调,其实一也)

二、内伤论

(一)病因×3(脾胃内伤三因说):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所伤

1、饮食不节(吃饭不规律)

2、劳役过度(战乱、身体透支)

3、情志所伤(李杲特点)

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七情五志扰动心神,而致心火亢盛,火盛则耗伤元气。因此长期的情志波动(五志过极),即成为内伤病产生的重要原因。

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 则元气乃伤

(二)病机×2(内伤病机说):气火失调、升降失常

李杲论内伤病的病机是围绕脾胃立论,其关键在于脾胃伤损导致元气不充,包括“气火失调”和“升降失常”两个主要方面。

1、气火失调

李杲论内伤病的病机,系元气与阴火的关系失调。

“火之与气,势不两立, 故《内经》曰: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壮火散气。”

正常情况下,元气与少火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元气充沛,少火潜藏,身体健康,即所谓“气食少火,少火生气”。若元气不足,则阴火亢盛,出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的局面,阴火炽盛便能耗散元气, 而为“元气之贼”。

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 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 一胜则一负。” 

李杲结论:元气与阴火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李杲重点从病变方面阐述了元气与阴火关系失调而为“热中”(热中证)的问题,究其原因当责之于“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始病热中”(病因)。病因有×4:

“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或因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 腾,事闲之际,或于阴凉处解脱衣裳,更有新沐浴,于背阴处坐卧,其阴火下行,还归肾 间。”

“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 心脉者,神之舍,心君不宁,化而为火,火者七神之贼也,故曰阴火太盛。”

【火盛则乘其土位】心之阴火亢盛

【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气虚不能转输水谷→湿邪闷于肾→阴火起于下焦

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

皆说明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或七情五志,都能耗损元气而致阴火炽盛。阴火上冲变现“热中”之证,可见:

“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如同阳明四证,但由于元气虚损所致)

“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 不能运用,故四肢困怠如此”。

2、升降失常×4:①清浊相干,胸中气血逆乱②脾胃虚则九窍不同③内伤恶寒发热④影响其他脏腑

《素问》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 浊阴归六府。

李杲认为:人的“清浊之气皆从脾胃出”。若脾胃健运,则阴阳清浊升降运动如常,就能维持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的生理功能;反之,脾胃伤损,则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失常则病,病则万化危。

“脾胃既虚,(清阳)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营血大亏,营气(元气的一部分)伏于地中,阴火炽盛,日渐煎熬,血气亏少;

且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心之阴火亢盛),病名曰;悗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

是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使周身血逆行而乱。”

升降失常可致清浊互结胸中、 气血逆行而乱,症见胸闷。

九窍之病亦可因升降失常而引发。

“脾胃既 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

三、内伤外感病证的鉴别(内伤杂病↔外伤/外感)(核心是将内伤杂病从外感病分出)

①辨脉②辨寒热③辨手心手背(切诊时顺手进行):正常为手心热>手背热;外感病正邪交争,故手背热>手心不热;饮食不节或劳役过度则内伤为病,故手心热>手背不热(凉)④辨口鼻⑤辨头痛⑥辨筋骨四肢⑦辨渴

四、升阳泻火的用药法度

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芪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考×3】

已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

【生甘草】不能用黄柏清阴火,生甘草甘缓→①不损元气②阴火亢盛妄动→保存元气③补中焦

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考】以引之,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

李杲除补中益气另其他方:①多有黄芪、人参②重视阳气升提

李杲对脾胃内伤引起的疾病,皆非常重视升阳益气,并多取黄芪、人参、甘草等,配以风药上行,如调中益气汤治四肢满闷、肢节烦疼难以屈伸、身体沉重、口失滋味、口中沃沫、不思饮食、耳鸣耳聋、目中流火、视物昏花、胬肉红丝、热壅头目、不得安卧、嗜卧无力、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大便涩滞不行、夏月飧泄等;升阳顺气汤治饮食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恶寒、饥则常如饱、不喜食冷物等;清暑益气汤治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等;黄芪人参汤治素体脾胃虚弱、上焦之气不足,遇夏天气热盛,损伤元气,怠惰嗜卧、精神不足、四肢不收、两脚痿软、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视物、头痛时作、胃脘当心而痛、两胁痛或急缩、 食不下、自汗、小便频数、大便难而结秘等;升阳汤治膈咽不通、逆气里急、大便不行;升阳益胃汤治肺之脾胃虚;沉香温胃丸、神圣复气汤治肾之脾胃虚。


李杲在《黄帝内经》《难经》脾胃理论的指导下,在其师张元素脏腑辨证说的影响下,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医学的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探讨脾胃的生理,使内伤脾胃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形成体系,对内外伤病症的鉴别独具新义,他所制订的甘温除热、风药助阳等方法,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医学治疗学的内容,影响极为深远,也为后世脾胃病、内伤病的治疗树立了典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杲,李东垣,甘温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
李杲的脾胃内伤论
李东垣
“阴火学说”给你增加一些实用的思维!
全面解析李东垣著述脾胃病的独特论点
(4)李东垣学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