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叔和对仲景之法及脉学有何贡献?

王叔和,名熙,以字行(世人多称其字),西晋(公元三世纪)高平人。王叔和性格沈静,博通经方,尤好著述,洞识修养之术。官至晋太医令,对医学上的贡献很大,传于今的有二:一为搜辑整理编次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使仲景的辨证施治的理论原则和经方得以传于后世。一为著《脉经》十卷,为我国现存脉学的第一部专书。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方书,向称“医方之祖”,由于连年战火,到西晋时已散佚不全。王叔和是第一个整理和编次《伤寒论》的医家,编在《伤寒例》中云:“余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目前流行的《伤寒论》十卷本,是王叔和撰辑的,假如没有王叔和,《伤寒论》很有可能是不会流传于后世的。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医学的卓越成就之一。王氏不但整理、编次仲景旧论,同时也贯串着偏本人研究伤寒病的心得体会。王氏是从脉、证、法、治四方面研究《伤寒论》的。卷一、卷二《脉法》两篇,共77条,是讲伤寒病色、脉、声的诊断方法。《伤寒例》有24条,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伤寒病的发病、传变、脉证、辨治、护理、预后等原则,补充了三阳、三阴篇的不足,是全书的纲领。故闵芝庆说:“须知此篇,乃论中纲领,仅道伤寒之常,而未尽其变,诸变不可胜数,故后有六经诸病,发明此例,前后一贯。”闵氏的看法是比较妥当的。王叔和汇集了前代脉学著述,并结合自己和当代的临证经验,写成《脉经》十卷,九十七篇,进一步使脉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化。

卷七以下《可不可》八篇,共有条文258条,是王氏研究《伤寒论》最重要的部分,是从治法入手来研究的。如果结合他的另一部巨著《脉经》第七卷来看,远不止这八篇内容。综合来看,约有汗、吐、下、温、灸、刺、水、火八种治法,每法之下序例条文,说明应用与禁忌。这样,王氏从治法上对六经各证进行了一次总的分析归纳,不仅使后人对仲景大法一目了然,而且也便于临床寻检掌握,以开后世从治法上研究《伤寒论》的先河。

切脉之法,始自《素问》,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藏论》 、《三部九候论》 、《通评虚实论》诸篇,它反映了上古时期的切脉方法:是以三部(头、手、足)、九候(每部再分天、地、人三候)决死生,以人迎、寸口、趺阳辨吉凶,是一种“遍求法”。至仲景《伤寒论》,以人迎、寸口、跌阳三部取则,是一种“扼要法”。及至《难经》首倡“独取寸口”之说,并创立“关尺”之目,王叔和在《难经》及其他前人基础上,使脉诊方法“系统化、规范化”,诊脉时则专取两手“寸口”,也三部、九候。不过三部乃分属“寸、关、尺”,九候系每部再各分“浮、中、沉”,只有在危急候或两手无脉时,才诊“人迎、趺阳、太溪”三脉。

王叔和又将寸关尺各部,分属脏腑:如左三部为心(小肠) 、肝(胆)、肾(膀胱) ;右三部为肺(大肠)、脾(胃)、命门。最终使脉学臻于完备,更使脉法简而有要,一千七百余年以来,一直延用到今天并流传到国外。

在脉诊里,正确掌握各种脉的形象,是切脉的重要关键。故王叔和在《自序》说:“脉理精微,共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因此,《脉经》中首先论述脉的形象,归纳为二十四种名状,对每种脉象的指下感觉及其临床意义都作了说明,并还把相似的脉象, 也都一一作了比较,指出其差异。

叔和论脉,并不曾把“脉诊”孤立或绝对化,而是注重全面观察,将“脉、证、治”三者综合论列。《脉经》按人体脏腑、诊断部位、疾病种类和治疗方法系统地叙述,把脉象、证候和治疗全面结合起来,纲举目张、次序井然。书中明确指出那种脱离实际、脱离整个病情而孤立、绝对地以脉断证,或将脉诊神秘化起来的想法和作法,都是错误的。这是《脉经》的一大特色。

自《素问》、《难经》、《伤寒论》以来,虽然都以诊脉治病,而未明“脉理”,虽都凭脉以审证,而未讲“脉法”。王叔和根据《素问》、《难经》及三世纪以前各家脉学著述,总结出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故清代徐灵胎称颂王叔和《脉经》时说:“王叔和著《脉经》、分门别类,条分缕析,其原亦本《内经》,而汉以后之说,一无所遗。(虽)其中旨趣,亦不能划一,(不能)使人有所执持,然其汇集群言,使后世有所考见,亦不可少之作也”。

王氏对仲景残著,进行整理,并附入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明以前颇为医家推崇。到明诸时,以方有执、喻昌、程应旄为代表的一部分医家对王氏持批评态度,认为王氏以己说混于《伤寒》之中,造成玉石不分,主客相乱,有惑于后人。与此相反,张志聪、陈修园、徐灵胎、闵芝庆等医家则持赞赏态度。认为叔和是仲景之功臣,没有王叔和,《伤寒论》是不能流传至今的。总之,王氏不仅整理了《伤寒论》,而且丰富了仲景辨证论治的学术内容,这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故林亿在校订《伤寒论·序》中说:“自仲景于今800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此评是较为公允的。

《脉经》一书,在公元六世纪时,就传到朝鲜和日本。十一世纪时,传到阿拉伯帝国,其著名医家阿维森那所著《医典》中,吸取了《脉经》的资料,十四世纪时,波斯宰相拉希德丁·哈达尼编纂的《伊尔汗的中国科学宝藏》一书中,也包括有《脉经》,十七世纪时,《脉经》已译成多种文字在欧洲流传。这都是我中华民族为世界医药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之明证。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脉经》对脉学的贡献
【转载】名医脉论+脉诊学的宝藏+仲景脉诊浅谈+论仲景脉法(摘录) +手抄本《佛点头脉诀》
平脉辨证与经方运用(一)
历代脉学并不相同,你误入歧途没?
【汤一笑考究】5《伤寒论》诊脉法与麻黄升麻汤的“下部脉不至”
步入中医经方的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