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贝多芬(Beethoven)钢琴奏鸣曲(悲怆 月光 热情 告别)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
贝多芬(Beethoven)钢琴奏鸣曲(悲怆 月光 热情 告别)
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
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钢琴文献的"新约圣经",其中《悲怆》、《月光》、《热情》、《告别》等又是最负盛名和最为人所熟悉的,所有钢琴名家无不想一试身手。此辑是20世纪著名的钢琴大师Arthur Rubinstein(鲁宾斯坦)晚年对这四首名曲的精彩演绎,曾获日本唱片艺术杂志推荐,企鹅杂志给予三星带花的最高评价,
鲁宾斯坦的演奏总是带着高贵的气质与男性特有的浪漫,他并非演奏贝多芬曲目的专家,但他演绎的贝多芬的曲目更能将之与他超逸的诗意、鲜活的灵感与生命力、浩瀚无边的想象力完美地合二为一。晚年的鲁宾斯坦则在高超的技巧中更多的透射出人性的光芒,琴音真挚,温暖人心。(凝嫣制作/ 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出自凝嫣阁 2010.06.16首发于网易)
专辑曲目:
01.Op.13 - Sonata No.8 - Pathetique(悲怆) - 1 Grave - Allegro molto e con brio
02.Op.13 - Sonata No.8 - Pathetique(悲怆) - 2 Adagio cantabile
03.Op.13 - Sonata No.8 - Pathetique(悲怆) - 3 Rondo - Allegro
04.Op.27 - Sonata No.14 - Moonlight(月光) - 1 Adagio sostenuto
05.Op.27 - Sonata No.14 - Moonlight(月光) - 2 Allegretto
06.Op.27 - Sonata No.14 - Moonlight(月光) - 3 Presto agitato
07.Op.57 - Sonata No.23 - Appassionata(热情) - 1 Allegro assai
08.Op.57 - Sonata No.23 - Appassionata(热情) - 2 Andante con moto
09.Op.57 - Sonata No.23 - Appassionata(热情) - 3 Allegro ma non troppo
10.Op.81a - Sonata No.26 - Les Adieux(告别) - 1 Adagio - Allegro
11.Op.81a - Sonata No.26 - Les Adieux(告别) - 2 Andante expressivo
12.Op.81a - Sonata No.26 - Les Adieux(告别) - 3 Vivacissimamente
c小调的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 13
别名《悲怆奏鸣曲》(Pathétique)
《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9年,是贝多芬赠给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作者最初命名为Grande Sonate Pathétique,意为“悲怆的大奏鸣曲”。
该作品分三个乐章,第一、三乐章为C小调。第二乐章为降A大调。
《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出色的钢琴奏鸣曲之一。据说贝多芬在创作完成该作品时,他的父母不幸去世。有人认为该作品是贝多芬前半生的写照。反映了作曲家内心孤独但又不向命运低头执著的性格。但也有人将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认为这是对青春的咏叹。实际上,这首奏鸣曲被变奏后常常成为恋爱影视的背景音乐。
第一乐章。C小调,快板。主要以奏鸣为主,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雄浑的重板和断奏,给人以深邃、凝重,热血沸腾的感觉。第二部分则富于流动感。该乐章已经做为钢琴演奏考试(10级)的弹奏曲目,用于判断演奏者对乐曲和创作者本身的理解。
第二乐章。降A大调。如诗的慢板。采用了三段体曲式。用柔和的旋律驱散了第一乐章深邃感。该章节被改编成多种变奏版本。成为轻音乐中名篇,常被其它艺术引用,象征纯洁或爱情。且该乐章对流行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乐章。C小调,回旋曲式,快板。亲切和活泼给人一种青春不安与自信。也有人认为曲中有浓郁的思乡情绪。但以作品的标题来看,很像要表示一种不可阻止的生命活力。该乐章有许多结尾都有贝多芬式的特征。表达了作曲家那种自信张扬性格。许多专业人士对该乐章的评价最高。也有许多被改编的版本。甚至改成拉丁舞舞曲。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别名《月光奏鸣曲》(德文:Mondscheinsonate)
该曲于1801年夏天在匈牙利作成。据称,此作品题献给贝多芬17岁的学生Giulietta Guicciardi, 据说贝多芬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
贝多芬在该作品(以及前一首作品)的乐谱上都使用了“幻想曲一般”(意大利文:Quasi una fantasia)的字样。“月光”的名字来源于音乐评论家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的一篇评论,他将该曲第一乐章的朦胧气氛与琉森湖夜晚的月色相比。
然而据评论家费舍尔所说,这个名字极具误导性,并非贝多芬的本意。他更指出贝多芬在手稿上有对莫扎特《唐.乔望尼》的备注,其中点明唐璜杀人后的音乐也是升c小调,且与贝多芬作品的第一乐章有相近之处。亦有人称此乐曲表达了对Giulietta Guicciardi的爱意,甚至称后者即是所谓“不朽的爱人”。
后人根据“月光”的名字编出了相关的传说,其中一篇名为《月光曲》的文章被收录入了中国大陆的小学课本。
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首乐章(迟延的柔板),升c小调,二二拍,十分粗糙的奏鸣曲式(其第二主题并非在属调上,而是在不相关的b小调上)。乐章以左手的八度音和右手的三连音琶音开头,渐渐引入右手旋律;同时,右手的三连音固定节奏型依然不停,一直贯穿全曲。力度非常弱,多标注有“pp(很弱)”,最响处也不过是“mf(中强)”。该乐章时长约12分钟。
该乐章气氛沉静、朦胧,有着冥思的意味,令人印象深刻。柏辽兹评论说:“这是人类语言所不能描述的诗篇。”他亦将右手的旋律称为“追悼”,这与“月光”的解读大相径庭。即便在贝多芬的时代,该乐章也享有盛名,甚至到了令贝多芬烦恼的地步——他对自己的学生卡尔.车尔尼说:“我绝对写过更好的东西。”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四三拍。是较常规的谐谑曲,包括谐谑曲主题和三声中部,之后谐谑曲主题再现一次。采用了升c小调的和声大调降D大调(之所以称“降D”是为了记谱识谱上的方便)。乐章时长仅2至3分钟。
该乐章篇幅短小,主题简短(四音固定音型),有多次重复;较为平静、优美,充当前后两乐章之间的桥梁作用。李斯特称之为“两道深邃的鸿沟间的一朵小花”。
第三乐章,末乐章(激烈的急板),升c小调,四四拍,奏鸣曲式。该乐章是全曲的重心,也是贝多芬实验性质的一曲。第一主题是右手爬升的琶音,左手是强烈的断奏。第二主题较如歌,与第一主题交织细密。发展部开头回顾了两个主题,并在再现部结尾处达到戏剧性的高潮。该乐章时长约7分钟。
该乐章情感爆发十分激烈,有许多快速的琶音、颤音和夸张的表情记号,对于演奏者的技巧和情感体验有着很高的要求。查尔斯.罗森曾就该乐章说过:“这是对情感的不羁表达,直至二百年后的今天,其激烈程度依然令人惊诧。”
此作品在结构上颇有革新之处:并没有遵照传统的规矩,采用“快—慢—快”的结构,其第一乐章也并非奏鸣曲式;反而该曲的重心和高潮部分都在最为戏剧性第三乐章。这种突破是贝多芬所追求的。德国评论家保罗贝克撰文称:“如果一部作品以奏鸣曲式的快板乐章起头,那么一上来就定下了基调,让后面的乐章只能补充而不能改变;但贝多芬想要.的是一个前奏曲、一个序幕、一个引言,而非一个概括性的呈示。”
该曲第三乐章充分利用了“sforzando(突强)”的力度记号。贝多芬经常使用这个记号来表达激烈、跌宕的情感起伏,以增强乐曲的戏剧性。因而虽然第三乐章还是以“piano(弱)”为主,但却有着很强的冲击力。
全曲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小节,但大多都有着紧密的关联,例如第一乐章中的固定节奏型,以及第三乐章中类似但有所变化的上行音组。这样的处理增强了张力和多样性。
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
别名《热情奏鸣曲》(Appassionata)
“热情”的名称是汉堡出版商克郎茨起的,原来的曲名是《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7号)。“热情”一词确切地道出了这部作品的本质,因此沿用下来。
《热情奏鸣曲》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正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他的深刻、巨大的乐思和雄伟的形式在这一时期突出的表现出来。从作者本人到公论都认为 “热情”是登峰造极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贝多芬曾这样解释它的内容:“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这是告诉我们,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创造的音乐形象与莎士比亚的创作中诗意的、悲剧的形象有相同的地方,都非常深刻、强烈地表现了一种使人惊叹不已的勇往直前“超人”的力量。深刻的乐思揭示了伟大的人类悲剧;人生面临着迢迢的苦难之路;人生充满了矛盾和不停的探索;人生虽然最终是死亡,但这死亡不同于生物的自生自灭。人在肯定生活的同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搏斗,和自然力搏斗;和包围着、敌对他的力量搏斗……这些都由于死亡而升华了,显示出无比的崇高、悲壮的美!
乐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表现压抑的情绪和对光明的渴望,以及对所谓“命运”的强烈反抗。第二主题表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理想的破灭,热情的怒涛和生活的苦难搏斗。这里充满了强烈的戏剧冲突。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苦难坎坷的生活历程中,心灵仍充满活力,陶醉在美妙的理想境界中。这里用了淳朴的赞歌式主题,三个变奏之后,节奏逐渐活跃,暗示英雄的意志通过沉思又坚强起来,继续向苦难进行顽强的搏斗。第三乐章是1804年夏天写的,贝多芬和他的学生利斯在散步的路上,口中一直哼着一个曲调。他说:“这是我想到的一首奏鸣曲的最后快板乐章的主题。”走进屋后,贝多芬连帽子也来不及脱,就奔向钢琴弹奏这个崭新的乐章达一小时以上。最后他对利斯说:“今天我不能给你上课了,我还需要工作。”具有超凡脱俗气质的《热情奏鸣曲》最后乐章就这诞生出来了。这里显示了沸腾的斗争意志,百折不挠的气势,号角般的引子,暴风雨般的第一主题和顽强反抗、挣扎的第二主题。虽然以悲剧式的和弦收场,但是在终曲的尾声却出现了群众舞曲性质的节奏,出现了英雄的插句,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斗志,和英雄本身所具有的巨人般的力量。
在形式上,《热情奏鸣曲》表现了贝多芬的独创精神,创作手法自然、灵活。他将“普罗米修斯的不安的灵魂”和被刚强意志所克服的狂澜般的情感,理智地组织在古典式的、严整、纯洁的音乐形式里,音乐语汇朴素、简洁、精确。对此,罗曼.罗兰称赞道:这是“在花岗石的河道里的火焰的巨流。”
《告别奏鸣曲》(Lebewohl Sonata)
贝多芬的降E大调“告别”奏鸣曲(Lebewohl Sonata),作品81a带有1809年政治风暴的印迹。当时,拿破仑的军队入侵奥地利,在轰炸之后占领了维也纳。贝多芬的许多朋友都撤走了,包括他的学生和赞助人鲁道夫大公。他在1809年5月4日离开,直到1810年1月30日才回来。在《“告别”奏鸣曲》中,贝多芬在乐谱里记录了大公离去和返回的日期,并让情感的发展线索“告别—离开—返回”(“Lebewohl-Abwesenheit-Wiedersehen”)来决定三个乐章的基本性格。第一版乐谱用的标题是法语的而不是德语,这让贝多芬很愤怒,倒可能不只是因为Les Adieux和Das Lebewohl含义有别,而是因为开头的像圆号似的下行动机(G—F—降E,低声部是降E—降B—G)和“Le—be—wohl”这三个音节的联系。这个词就这样对应地写在这三个和弦下面。
“告别”动机在慢速引子里最初的和声并没有建立起主调降E大调,而是具有欺骗性地绕到下中音C小调上,接着在第8小节到了更远的降六级——降C大调上。就这样,第一个到达降E主三和弦的终止式一直拖延到“快板”部分的第5小节。慢速引子里调性的模糊让音乐产生犹疑、探索般的性格,这种性格在第二乐章“离开”(Abwesenheit)里重现。同时,三度音程半音下行的“告别”动机在整个第一乐章的“快板”中通篇起着重要作用。快板首先以半音下行的低音上方以新面貌出现的G—F—降E进行开始。在展开部中,贝多芬再次利用这个动机和不稳定和声的关系把音乐带向远关系调性。尾声里,对告别动机的模仿渐行渐远,仿佛暗示出离别已经发生了。
这首奏鸣曲的标题一语双关,它是贝多芬“告别”中期进入晚期奏鸣曲创作的标志,它是贝多芬浪漫主义创作风格达到顶峰之作。贝多芬也意识到这部作品独特创新的特点。虽然这首作品在情绪和曲式上让人怀疑它是否应被归入晚期奏鸣曲,但毋庸置疑的是,它是贝多芬度过创作衰竭期,整体作品渡入晚期的标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郎朗-2010维也纳独奏音乐会
吴牧野贝多芬巡演来到昆明 返场再次奏响《我的祖国》
极致:贝多芬选集
《99 Most Essential Piano Pieces》
奏鸣曲、奏鸣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鸣曲sonata
【好文分享】贝多芬5首最好听的钢琴曲分析:月光、悲怆、暴风雨、热情奏鸣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