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时间节律方剂分析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禀五常之气而遵天道、循地理,人与万物共存在于天地气交中,人与自然相统一,如月有朔望弦晦,人有朝寤夜寐。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命的本身就是自然界时间与空间的有序性重合。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平衡时的阴阳更迭与自然界的昼夜更替具有同步性。《素问》有云: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提示疾病的轻重缓急与自然的阳长阴消有关,人在生理、病理状态下均表现出与时间相关的节律性。


     《伤寒论》中也总结出六经病欲解时与时间节律的关系,“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第 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第272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第275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第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说明了六经病邪衰退与十二时辰的关系。伤寒中某些疾病的临床症状也表现出与时间节律有一定的相关性,如干姜附子汤、小柴胡汤、桂枝汤,另外在后世的扩展应用中发现少阳与厥阴两经病多与时间关系密切。




(1)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下之后,津伤液竭,又用麻黄、桂枝等辛温发汗,汗为心之液,病人阳气虚馁。白天阳气盛,体内之阳得外界之阳资助,阳扰;夜晚阴气盛,阳气退居体内,衰阳欲躁扰不得,故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少阳病喜呕,阳明病多渴,无太阳之表证,脉沉微主里,乃脉气鼓动无力之象;三阴病为里,主阴证,身无大热者,太阳为发热恶寒并现,恶寒愈盛则发热越高;少阳为往来寒热,阳明为潮热,蒸蒸发热,系在太阴者为手足自温,蕴蕴发热。阴病以虚寒为基础,故常畏寒,四肢厥冷,白天阳得资助而行与卫表,表现出身小有热,乃正气得助之象。乃以干姜附子汤治之,干姜附子相伍为用,附子无姜不热,干姜与附子纯辛温通阳,且较四逆汤少了甘草之缓,直破阴霾,复还阳气,峻烈辛药急助阳。





(2)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患伤寒之病,其禀赋素不若男子坚韧,又恰逢行经之期,正气不固,故外邪易于侵袭入里进入血室,昼日明了,暮则谵语,病在血分,血属阴,夜阴气盛,两者相合故出现血证之幻视、幻听、影响神志、出现谵语之症状,如见鬼状,乃瘀血阻精气上充濡养目,目不得养则阴影重布。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说明勿将去视之阳明腑实以及温邪蒙蔽心包,可以看出此为后人添注。临床多用小柴胡加生地、丹皮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品。




(3)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着,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是厥阴病的主方,在伤寒论中主治蛔厥一证,但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李士懋以其作为肝阳虚之主方,论其脉弦而减。江尔迅抓住“病者静,而复时烦”的特点治疗小儿腹痛。厥阴风木,为肝之象,时令在凌晨1~3时,病者在这个时间段出现的病都可以用乌梅丸治疗。另外厥阴少阳判断尤难,实者少阳,虚者厥阴。



(4)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汗自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脏无他病,说明里无病,时发热,汗自出乃表气不和,营卫不谐,营卫如夫妻,当卫气在外停留不按时回家时,营气便会出来寻找,出现了发热,汗出(此现象亦出现在不寐中,如晚上汗出,不可一概而论阴虚);或微有邪气,正邪相持,待天时人和则抗邪,故出现发热、汗出,但时发热说明抗邪不彻,则先其时等候援军,待天时候一举歼灭。先其时发汗说明发热乃定时发热,否则不能掌握其发热规律,不能确定先其时,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



有一种坚持叫做不甘心,有人说中医是自己临床悟,但是悟绝不是一瞬间的开窍,而是基于知识的积累,思维的成熟,脚踏实地认真学中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治烦躁与中医八法
时乐:《伤寒论》治疗失眠之管见
探析病发于阳与日节律
大熊猫老师玩转伤寒系列090709
​六经病欲解时内涵与临床价值 单志华
太阳经部分浅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