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军旅琐忆】周树成||永不陨落的那颗星
永不陨落的那颗星作者/周树成
引子
在我心灵的浩翰天空,有一颗永不陨落的星。她就是我的奶奶,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说其平凡,她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说其伟大,她不仅成全了我们这个家族,孙男娣女近百人,而且为国家养育出一位顶天立地的人民英雄。写她的念头不是一年半载,五年前就有了创作冲动。为什么迟迟没敢下笔呢?因为这段历史跨时久远而又波澜起伏;因为奶奶的一生是一场人间少见的悲剧。这场悲剧情节中充满了太多太多无奈、坚守、悲伤、悽历。要想完美无缺地展现这段往事,对我而言实感力不从心。不写吧,做为她的后嗣子孙,放弃的是一种家庭责任。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世界格局正经历大动荡大变革的关键时期,从激发人们爱国报国热情考虑,又是一种社会责任。站在家国利益角度,审视权衡双重责任,我只好硬看头皮提起手中笔,努力写好这颗永不陨落的星。                (一)
虽然奶奶逝世时我才五岁,但直到70年后的今天,我对老人的敬仰之心绝不亚于对父母的怀念之情。虽然奶奶的音影早己被时光呑噬得所剩无几,但深深铭刻在骨子里那份感念,却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明。虽然奶奶的祭日我早已忘怀,可每到清明、中元、寒衣节,我还是要到她的坟前燃上纸钱摆上供品,奉上一躬到地的崇敬。她的一生跌宕起伏灾难迭岀,每每想起都令人眼含热泪阵阵心疼。从奶奶年纪轻轻孤守一个孤儿,到白发人送走黑发人,含着遗憾终老殡天,处处充满着心酸、悲凉、险象环生。奶奶的不杇之功,体现在为党输送了一位优秀儿子;体现在她对家庭的坚守和支撑。没有老人家的痴心不渝,那有今天我们这支人烟的东山再起啊!奶奶的一生可以说是前后两重天。出阁前她是金南一带富甲一方的豪绅袁大甲的掌上明珠,嫁到俺家又是金乡从清中到民初都赫赫有名的周草庙“东大门”的少奶奶。她在青少年时期可以说是福满贵盈的千金大小姐、贵夫人。可贵夫人的嫁衣还未来得及穿个遍儿,爷爷的一去永无复返,使她憧憬的好日子一下子化为泡影。先说她当闺女时在娘家的富贵吧,当时张寨袁家不仅骡马成群良田数顷,而且城里有买卖,老姥爷还是金南大团(tuàn)长。可谓是要雨得雨要风有风,使奴唤婢一呼百应。到底娘家富裕到什么程度不能一一而论,举个小小例子即可说明。袁家厨上一年到头都是用老鸡汤佐餐烹调。每逢鸡黍成会,灶房管事就会赶上马车去赶集,一次买回十几四爪老母鸡,关在胡同里专供做鸡汤。袁家人是只喝汤不吃肉的,鸡肉呢?自有厨师和下人们食用。 
(二)
奶奶在娘家娇生福养,嫁到我们“东大门”周家后,咋说呢?虽说周家名声在外,终究是家道中落空徒留虚名,人气、财气己大不如前。但是,爷爷不仅仪表不凡是“贡生”的外甥,而且负手能呤五经四书,扶杖会犁耙播种。他手拨算盘如行云流水,能打出“三请诸葛”;笔走龙蛇,写诗作赋似玩弄于股掌之中。故此才成全了这段姻缘。按照迷信的说法,女人如果有“旺夫命”,婚后会给婆家带来好运,可是,奶奶自从嫁到俺家没二年,“灾星”就算缠上了她。先是爷爷迫于生计,婚后三年就辞别故土外出谋生。爷爷出走大概是1911年。当时的社会背景据史料记载,除兵匪祸乱外,连续三年大灾荒。“1908年,麦秋皆无收。1909年,春,牛瘟,秋,虫生遍地,禾苗多有被吃光。1910年,6月大雨,禾苗淹没殆尽;秋,慧星三现,先涝后旱,麦不得播;冬,大雪深数尺”。当年尽管我家还有百八十亩地,但家大人多(老弟兄4个),日子已过到捉襟见肘的程度。为渡过灾年这道坎,大爷爷携家带口,率先去了杭州。我的爷爷撇下奶奶和不满两岁的娇子,只身去了胶东。临走时他劝奶奶说:“当下家里已无多少积蓄,收成无望世道又乱,死守在家也不是法子。你在家好好照顾孩子,我出去当个先生教个书挣些钱,也好让您娘俩过得宽松些。晚几年孩子还要上学,步步用钱的事还在后头,没钱哪能行呀”。奶奶让爷爷规划的美好愿景说动了心,才放走了他。可爷爷踪迹音讯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飘向何方。也许是被挂在哪棵树上动掸不得?还是被风吹雨打散了架,烂在了哪片泥土里?痴情而又不知情的奶奶怀着对丈夫的眷念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白天站在村口望穿双眼,夜晚窗前孤伴青灯。等呀盼呀,可是这遥遥无期地祈盼却整整陪伴了她一辈子。试想想,年轻守寡对女人来说那是何等的摧残和无情。爷爷走了,家中只剩下弱不禁风的奶奶和呀呀学语的父亲。奶奶是裹着七寸金莲的千金,纵是有地也无法耕种。地里无收成,家中少积蓄,孤儿寡母苦撑苦熬了两年,仍不见爷爷回来。无奈之下奶奶只好领着儿子回到娘家。            (三)
奶奶回娘家大概是1913年,再回老家周草庙,就是近30年后的事了。难怪我们周家人对第二故乡张寨的情谊,会如此旷日经久持之不移。奶奶在张寨的生活来源除家里土地出租的租金外,主要还是靠接济。老姥爷老姥姥不会眼看着自己的独生女和唯一的外孙衣食拮据。但是,乡风乡俗自有压力。“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这句话在当时还是很有市场。尽管袁家人善良敦厚重规守礼,但是,牙错还有咬腮的时候,时间长了,女人舌长说东道西,撂闲话添挤兑的事难免发生。奶奶为了不给二老添麻烦,为了孩子吃饱穿暖以后有书读,受了委屈只好人后偷偷流泪,人前強颜欢笑装成没事人儿。她那大小姐性格也不得不被小脚女人的闪烁其词所代替。她变了,变的深居简出寡言少语。除了陪陪老人孩子说说话,就是给他们做点针线活。剩下的只有伴着弧苦独品凄凉。父亲跟着奶奶到了张寨虽然少了些老家人呵护,但有母亲和姥姥、姥爷的悉心疼爱,衣食无忧之余又平添了老表和一群小伙伴陪着欢畅的玩,可以说,他仍然拥有一个相对幸福的童年。            父亲七岁那年的一天,老姥爷看着吃了几口又要往外跑的外孙对女儿说:“我看周娃天资聪明是个上学的苗子,一直让他任着性子在外面疯玩也不是法,麦后就叫他去学馆念书吧”。奶奶听了老人的这番话,又看看一天天长大的孩子,濒临泯灭地希望之火又在心中燃起。开学那天,奶奶早早起来收拾好儿子也收拾好自己,亲昵地牵着穿了新衣背上书包的儿子,走进邻墙的家塾小院,把他交到先生手上。先生不停的向她承诺:“请大小姐放心,我会尽心尽力教导好表少爷”。奶奶向先生殷殷致谢,又一遍又一遍叮嘱:“好好学,听先生的话,别淘气……”。临走时,奶奶紧紧盯着儿子木然怯生的小脸,仿佛不是把孩子留在了学堂。浅意识突现遐想,这孩子是不是会像他爹那样,翅膀硬了也要展翅高飞离开自己。
(四)
父亲没有辜负奶奶的期望。他在先生悉心教导下,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学起,继尔又之乎者也的苦读了几年“五经”、“四书”等。放学后就会搬个小板凳坐在奶奶身边,说说笑笑读书学习。看着儿子学习努力学业渐进,举止谈吐也处处显露出孺子风雅。奶奶仿佛看到雨后的天空又绽开了朵朵彩霞,希望的种子也在心中慢慢发芽。心里的舒爽时时挂在脸上,奶奶的心情也逐步由忧郁变的开朗。父亲赢得了先生的肯定和左邻右舍的啧啧称许,奶奶也把希望转换为动力,又把学完启蒙教育的父亲交到褚庄名孺褚秀才门下。褚先生虽然算不上“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那样“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在一个偏远的区区金乡县,也算得上个出名的潜心向学饱读诗书之士。他用了几年时间,呕心沥血不辞劳苦,给学生们精辟细讲了“中庸.大学”、“圣谕广训”等全部应试课程。按照当时父亲的真才实学,如果参加科举应试,中个秀才已经是绰绰有余。可惜时光流转到到1926年,20年前,清-光绪时期就宣布废止了科举考试。就这样,老天用了足足十年时间给奶奶画出的一张大馅饼,谁知它管看不管吃呀!结束了十年苦读的父亲也和同学一样,只落了个科举没指望,经商没经验,工作没岗位,种地没力气,向前看一片茫然,望当下两手空空的下场。同时奶奶盼子成龙的信心也受到严重挫伤。她埋怨天不佑人,痛恨生不逢时,这些怨恨统统无济于事。无奈之下奶奶只好再找主事的老爹商量。老姥爷忖度良久,一拍大腿道:“时下逢乱世,啥都不好做。那也不能误了孩子前程。还得上学,人家能上新学咱也能上”。老姥爷拍扳定音,上新学的费用自然还得由他来拿。民国初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很不发达。当时山东境内除了巡抚袁世凯筹建的“山东大学堂”外,就剩下官办的“四大师范”了。它们分别是济南的“省立一师”,曲阜的“省立二师”,聊城的“省立三师”和益都的“省立四师”。考新学谈何容易,你要没有两把刷子想都不用去想。可父亲以前学习的课程是沿袭科举考试体系进行的,它与新学应试要求的知识面明显不匹配,所以必须进行备考补课。至于怎么备考,补什么课,父亲用了多长时间多大的毅力和恒心拼命学习,现已无法考证,我看也无需深究啦。1927年8月前后,父亲顺利考入“省立三师”。当“录取通知书”送到老姥爷手上时,老人手捧通知书激动的眼含泪花说:“周娃出息了,我闺女有了指望!”。奶奶更是像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在春日艳阳下抱回了一个大金娃娃。可以说从那天起,一直到父亲结婚、生子、毕业、教书这不足十年的时间里,是她一生中少有的也是最后一段舒心得意的时光。当时能考上官办“三师”,不亚于前清中举。光宗耀祖自不必说,就是在人前人后也会博得众人赞许。对奶奶而言,这高兴来的是那么突然,这高兴又去的那么匆忙。十几天的时间一晃而过,就到了父亲入学的行期。老姥爷备足了学费盘缠,奶奶把被褥和衣服装了滿滿两大箱。父亲背负着行李和嘱托,由家人用马车送往济宁运河港码头一路北上。不几天就到了就学的地方俗称的东昌府。下船上岸寻声觅迹,从辛己牌坊口向西一路走来,跨入原“前清考院”大门,即是当年鲁西的最高学府一一山东省第三师范。儿子跳入“龙门”,奶奶自然快乐,但在憧憬和希望之余,也凭添了无尽的思念。一直陪伴左右的儿子从自己怀里飞走,围绕儿子发生的一切事情停滞下来,奶奶的心像被掏空了一样飘忽不定。小屋里少了母子言笑,留下的是一种无形压抑和孤独。父亲走后,奶奶天天搬着指头算着儿子的归期。她在家等着、盼着,终于等到了学校放寒假。儿子顶着朔风披着雪花如期站到了她的面前。奶奶一步抢上去紧紧抱着儿子,父亲也激动地跪倒在妈妈怀里,这一幕毫无掩饰地体现出母子连心的深意。奶奶低下头轻轻抚去父亲头上的雪花,父亲抬起头久久的端祥着慈母的容颜,面面对视相互用目光传递着相亲相依。父亲放好行李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去上房给姥姥、姥爷问安。老人见到从大学堂回来的洋学生外孙无限欣喜。老姥爷心里暗自思忖:“仅仅半年的时间,通过学校新生活的洗礼,原来的一个毛头小子,咋就一下子变成了温文尔雅地英俊少年啦?”。再细算算,可不,十七八了,已经迈入成家立业地年龄,咋会不变呀!
(五)
寒假过后,父亲重返学校。家里老人就开始围绕他的亲事张罗起来。先是老姥爷亲自求亲告朋,接着又差下媒人访遍十里八乡寻找合适的姑娘。说来也怪,平日里那么多千娇百媚的女孩,或朱唇粉面风韵炙目,或人淡如菊小家碧玉,个个都光鲜可人。真轮到选起媳妇儿,或高或矮,或大或小,或八字不合,或门户不当,左挑右选也没有一个合适的。事情拖下来一段时间,不知那阵风把这消息送到褚秀才的耳朵里。他闻讯要给爱徒提亲,就直奔张寨找到老姥爷和奶奶,力荐他的外甥女(我的母亲)。母亲娘家是张寨北的李堌堆,两村相隔区区五里。基本情况彼此都很熟悉。况且是老师给徒弟保媒,对方又是他的亲外甥女,那还有不成之理。等到父亲放暑假回来,奶奶把这事儿告诉父亲,父亲就遵师命点头应下了这门亲事。孩子要结婚,接下来当婆婆做奶奶,这可是旧社会当娘的一件大喜事。但喜和忧就像一对黑白无常的冤家,它来了,它也来了。忧什么呢?房子。原来奶奶和父亲是住西厢房,这房子风吹雨打的有些年头儿,门剝窗旧做新房肯定要丢面子。奶奶脸上挂着忧郁暗自盘算:老家暫时回不去,娘家虽然还算富裕,可母子俩本来就寄人篱下,再加上人多事多,又屡屡经受天灾匪患,家境也大不如前了。孩子上学就是爹娘供的,如果再要求盖新房,实在是无法启齿。俗话说:“知子莫过父,知女莫过母”,老姥姥、老姥爷似乎看出了女儿的心思。1929年春,老姥爷吩咐管家找来泥瓦匠,把四间的东厢房修缮一新后告诉奶奶:“这就权当外孙的新房你看还有那里不合适?”。奶奶滿意地点头道:“啥事都得靠老爹操心”。有了房子,年底父亲从学校回来,就把母亲迎进了门。儿媳妇的到来,实实在在给奶奶增添了无限喜悦。母亲轻盈的身影忽东又西忙里忙外,冲淡了父亲不在的寂寞。母亲风清月明地笑脸,尽心尽意地侍候,逐渐填平了奶奶空虚的心。迎来了儿媳就像迎来了未来,奶奶在不禁欣喜中展望美好的预期。一年过去,大姐“云儿”觅缘而来,原本还比较清闲的奶奶,面对如约而至的喜事,一开始还真有点儿手忙脚乱不知所以。累归累,喜归喜,这当了婆婆又当奶奶美差事,着实让她高兴了好一阵子。旧社会重男轻女,家无男丁就算断了子嗣。在那“百事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里,奶奶又开始做起抱个大孙子的梦。有了梦就有了奔头,有了目标就有了希望。奶奶的梦就是拥有人丁兴旺的一大家子。人就是在设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周而复始中走过一生。这是思维运动的基本法则,也是无法逾越的人间真谛。大千世界有穷有富有官有民,他们无一不是在遵循这个法则追逐属于自已的梦。不同之处,只不过是从有了目标到实现目标用时上有长有短,设定目标大小和付出的努力各有不同罢了。奶奶的梦想实现了。一九三三年大哥的出生,圆了她延续家族血脉的梦。奶奶的笑是那么灿烂,奶奶喜得又是那么乐不可支。她逢人就说:“俺家有后了,俺也有了孙子”。她抱着襁褓中大哥摇呀晃呀左思又想取个啥名子好呢?唉!有了,叫“来劲”,这名子不仅响亮,还暗含着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有劲的寓意。添丁增口对一个独生子家庭来说无疑是件大事。可是,原本就靠接济渡日的家,五年增加了三张嘴,生活愈加艰难。老姥爷那边吧,除了供应父亲和两个表叔上学外,再加上天灾兵扰苛捐杂税的打压,也没有过多余力帮衬我们。我家当时的经济状况正应了一句老话:“添人不添地,越过越不济”。赶到冬闲春荒,粥多馍少的情况时有发生。奶奶带领着五口之家只能强撑着往前挪。两年后又有了二哥,六口人依靠微薄的地租生活,真是快到了穷途末路时候。其间,老姥爷、老姥姥又相继去世,奶奶的依靠没了,接济彻底断了,本来就难过的日子,一下子跌到谷底。正在这时,父亲毕业回到家乡。虽说他六年不在,但对家庭生活窘迫的情况还是心知肚明的。他审时度势给谋职确定方向:一.赶快挣钱养家,接过压在母亲肩上的担子。二.不能离得太远,就近好照顾家庭。鉴于以上两条,回家不久就应耿荆山(在三师就认识)之邀,到由他父亲创办的“耿楼小学”(即金乡县第二完小)任教了。儿子当了教书先生,有了稳定收入,险些被压垮的奶奶这才如釋重负轻松了。
(六)
父亲在耿楼教书期间,正值全国各地掀起抗日救国浪潮。大批爱国志士、热血青年、主战抗日的将士,共同发出“宁做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地阵阵呐喊声,响彻大江南北,席卷白山黑水。36至37年间,中共山东省委先后派遣金乡籍共产党员王鉴览(清华)、翟子超(一师)、耿荆山、杨绪明(三师)、袁汝哲(陕北公学)返回金乡,发动抗战创建党的组织。37年底,袁汝哲返乡。奶奶见到几年不见的亲侄回来,只顾得亲呀,疼呀,压根儿没想到回来的这位大神竟然是一位意志坚定的中国共产党员。由于奶奶深信儿子和侄儿都是饱读诗书一心向学的规矩人,就放任他们俩白天黑夜地厮混在一起,至于嘀咕些什么她根本不知底细。儿是娘的心头肉,哪怕是有丁点儿闪失,当娘的都会痛得心头乱颤,更何况是刀头舔血的危险事。奶奶自从获悉真相后一直到老,整整十五年时间,无时无刻不是在恐惧和担忧中度过的。我听母亲给我说过:“你爹是根独苗,在你奶奶眼里,儿就是天,天塌了一切都没了。想当年一听说你爹是共产党,吓得她像丢了魂似的。白天要跟着他送到耿楼东头,后晌放学时又像接学生一样去村口等着。晚来一会就满世界找,找到还好,找不到那就麻烦啦。她不吃不喝不睡的,再早再晚再热再冷都得等着,一直等到回来完事”。如果遇上需要传递情报,就得先编瞎话骗过她。在张寨的最后几年,奶奶就是在这种精神高度紧张下度过的。其实搬回周草庙,形势更加严酷,孰不知更加悽苦的日子正在步步紧逼。
(七)
1941年底,为打通华北、华中到延安的地下秘密交通线,确保刘少奇同志安全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按照冀鲁豫边区党委指示,“湖西地委”决心强行开辟郑楼区,踢开这块卡在交通线中间的绊脚石。(开辟郑楼区的艰苦过程暫不陈述)42年春的某一天,父亲接到交通总站将“金南交通站”从耿楼小学向西延伸的通知后,就去给奶奶和母亲做工作。他谎称:“张寨没了姥姥、姥爷,也少了依靠和牽挂。邻村西周庄缺老师请我过去,咱就趁此机会回老家吧”。奶奶以为这叶落归根的念头不无道理,就携家带口回了原籍周草庙。可她那曾想回老家这个动作,是父亲根据“中共湖西地委”决定开辟新区扩大根据地而精心策划的。到西周庄持教后,父亲仍然以教师的公开身份做掩护,承担着“金南交通站”交通员的职责。那年为了刘少奇顺利过湖西,经鲍楼、郑楼辗转去“巨南区工委”,父亲频繁穿越封锁线夜行百余里冒险传递情报。他当时在送信和教学的双重压力下,根本顾不了家。地里的活全都由四十好几的奶奶在我姥爷帮助下操持。42年前后,又赶上旱、涝、蝗灾,就是勉强种上也所收无几。再加上“五鬼闹湖西”人祸,用艰难困苦来形容当时我家生活状况绝不为过。我家虽然有父亲工资做铺垫,但是一家七口日子过得相当紧巴,每到青黄不接还得一半糠菜一半粮的凑合。真到揭不开锅了,奶奶就得去借。当时的普通农户谁家余粮都不多,她跑遍半个庄子借个一升两碗配上野菜不到两天又吃光了。实在借不来,就得去地主那里去揭(农村高利贷),母亲说:“咱家揭一斗还一斗半的吃过,一斗还两斗的也吃过,麦前揭了,麦后还完账,就剩不了多少啦。等到又糊不上口的时候,还得去借……”。就这样周而复始的轮回,那日子真叫难熬。1945年初夏,为了加强郑楼区党委巩固发展,持续保证党的秘密交通大动脉畅通无阻,同时考虑到父亲多年奔波患上严重甲沟炎等因素。党组织任命父亲脱产担任郑楼区委副书记兼组织委员。事前他曾和奶奶和母亲沟通过。母亲回忆说:“您爹是党的人,他的心不在家里,在他想干的事上……,当时他劝我:让我脱产吧。我是党的人,这是党的安排,国家有难我自当向前。父亲最后又感叹道:自古忠效不能两全,为国尽忠就顾不上家和老娘啦!”。类似这样的话父亲在很多场合都说过。记得前些年为父亲立碑,参加揭碑仪式的老党员老同志还深情地重忆这些话。脱产意味首什么?那是给家庭釜底抽薪,公开身份又意味着什么?把自己完全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站在国家利益和家庭利益面前,他意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这充分体现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胸怀该有多么宽大。主席号召全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党的初心是什么?或许有些人还不够理解,我的父亲用行动做出了最好的回答。虽说“东大门”从爷爷那一代就日趋衰落,到奶奶搬去张塞时,我家仍有三十多亩地。30多亩地不算少,如果精于耕作悉心打理,至少也混不到拆东补西掀不开锅的地步。造成我家入不敷出地原因是:学生出身的父亲不会种地,参加革命后又跑交通又教书没时间种地,如果脱产后再断了工资收入,面临的只能是一贫如洗。
(八)
1946年麦子扬花时,父亲调离金乡,出任巨南县德化区委书记。把整个家里地里全都扔给了奶奶和母亲。那时候二姐刚满一岁需要看护,全家老少七口,家里一大摊子事,本来吃饭穿衣织布纺棉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就够忙乎的,下地干活奶奶也只能挤出点时间,跑到地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割砍耕种全靠姥爷带着十二、三岁的大哥夜以继日地打理。那年麦口上的一天,奶奶有心给干活的亲家做点可口饭菜以表谢意,但掀开面缸一看,不够一顿吃的,无奈还得去借。一想起张口容易闭口难地借东西这档子事,奶奶心里就发怵。原因之一是奶奶嫁到俺家,不到三年就离开了,时间短和邻里间没有培养出多深的感情。况且当时无论是在娘家还是在婆家,借东西这样的事从没经历过。其二是回老家这几年,因为我父亲干的是“八路”,成 “甲”入“保”时就没谁愿意和我家在一起。好在奶奶出身名门处事宽厚,才慢慢建立起一定人缘。她也时常有意识利用有限闲空,放下一大堆心事,和邻居家的大娘、婶子、小姑、嫂子凑在一起说说话拉个呱沟通感情。门口有个叫墩子的,奶奶和他“家里”比较投缘,两家在妇女间时常也有借来往还,不是你借我个针头线脑,就是我借你点柴米油盐。说起墩子这个人,他曾干过几年军阀吴佩孚的亲兵。不知是抢还是挣了几个钱,回家后又盖房子又买地,还娶上了媳妇。一时间认为自己走过南闯过北有钱有地,就滋生出一身目无一切的臭毛病。其实奶奶知道这孩子有股子怪味,但感觉半晌午他不会在家,就咬咬牙拿着簸箕去了墩子家。谁知怕鬼偏遇“鸡橛子”,那天他正在家门口蹲着。事到临头奶奶也只好打个招呼说明来意准备推门进去,谁承想这东西却冷不丁撂出了两字:“没有”。吃了闭门羹的奶奶正要转身往回走,接着这家伙又从牙缝里挤出一句:“一窝子穷种吃,啥时候也好不了”。奶奶本就出身名门,哪受得这种委屈,差点儿被当场呛倒。她悟着气的煞白的脸,跌跌撞撞跑到自己床上抱头大哭。母亲抱着二姐拉着手不停地劝,这种情况那能劝得进去。姥爷从地里回来问明原由,一口水也没顾上喝,就匆匆回了李堌堆。一个多时辰的光景,就又气喘吁吁背了些米面折转身回来。这场欺人太甚的遭遇才算慢慢平息。可奶奶心中的那道伤痕,却永远,永远地留下。翌年初,奶奶和母亲忍痛把刚满16岁的大姐嫁了人,也算是减少点家庭负担吧。通过我家这个例子,联想老一辈的共产党员,他们为了革命付出的何止是自己的安危和生命,连家庭亲人都要赔上,他们对信仰的追求,是多么的无私和伟大。
(九)
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到19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前的这段时间,共产党一方面与国民党争夺收复沦陷区的控制权,另一方面也以最大诚意努力争取国共和平。46年1月10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于重庆签定了《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并率先根据达成的协议,在兵力部署上进行了较大调整。新四军“东江支队”撤至山东烟台,晋冀鲁豫边区武装也集结于黄河以北。正当我党遵循停战协议把部队刚刚调整到位之际,蒋介石却背信弃义单方撕毁协定,并派五路大军对我山东解放区实施大规模重点进攻。山东根据地,由于地方武装多升级为主力随大部队撤走,致使鲁南、鲁西、鲁西南、湖西等大片根据地失去了部队保护,人民政权和革命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挑战。国民党纠集了因强取豪夺、欺压百姓被斗争、被分田的地主老财,和因横行乡里危害一方被通缉、被惩治的土匪恶霸组成“还乡团”,随国军卷土重来。他们在国民党支持、操纵下,对根据地的党员干部,革命家属,翻身农民实施反攻倒算,进行残酷迫害。其手段之卑劣残忍,与日寇暴行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还乡团”的报复行动波及全国,在山东老革命根据地更是惨绝人寰。47年春节后,到处都被“还乡团”制造的白色恐怖所笼罩。今天这边传来某乡的党员干部被杀、被抓、被开膛破肚;明天那边又听到某村干部家属被绑、被吊、甚至是刷刺猬、坐飞机。源源不断的血腥消息无时无刻不在金乡大地传播。发生在我们周边有文献记载的就有“石佛惨案”和“欢城大屠杀”等残酷案例。
“还乡团”对我家寻衅报复的两次灾难都是发生在1947年。第一次是西周庄恶贯滿盈的大地主“老妖精”制造的。西周庄亦叫瓦屋庄,“瓦屋庄”就是因为他家有几进院子都是青一色大瓦房,并且还在家创办学校而得名。1942年8月,刘少奇通过郑楼区小韩庄顺利到达“巨南区工委”,是由周冠武带队我父亲当向导护送的。郑楼分区党委根据少奇同志过境湖西时所作的有关“土地革命”和“减租减息”指示精神,发动并领导民众开展减租减息打恶除霸。根据他的罪恶行径,才减了他的租,分了他的地,还斗争了他。当时父亲正在从事地下工作,没有参于“四反”“双减”,只不过是因为参于斗当他的当时领导申彪、杨桂才等陆续调离,我父亲45年曾任该区副书记,他才拿我们开刀。其实奶奶那里知道,革命和反革命中间是你我活的阶级矛盾,就凭父亲是老牌共产党员,又是领导干部这一条,阶级敌人的报复行为迟早都会发生在我家身上。正当奶奶为儿子没在老家和他们发生正面冲突庆幸时,突然有一天,“老妖精”这个恶棍托人带信说要报“当年之仇”,扬言派“还乡团”灭我全家。奶奶和母亲被这突如其来的恶耗吓得魂飞魄散。天寒地冻、拖家带口外逃没处安身,又担心父亲知道后回家救援不成反遭毒手,走投无路只好横下一条心呆在家里赌命。好在周草庙都是本家,老辈富裕时乐善好施,没给后人留下积怨。再加上庄里不少人家的子弟都是父亲的学生,我们家祸从天降,大部分都愿出手相助。老村长“三瘸子老爷”挺身而出,去找“老妖精”疏通。好说歹说才落了个设宴谢罪幸免灭门的结果。请客那天,我家从鸡黍大饭店要了一桌上好的酒席,奶奶带着二哥去给“老妖精”跪门。宴席摆开,“老妖精”在众人陪同下稳坐首席,奶奶和二哥战战兢兢跪在门外。他一边吃一边骂,酒盅子踫得桌子当当响。吃好骂够了,朝外大吼一声“滚”!这如雷贯耳地怒叱,把年老体弱的奶奶吓得险些栽倒在地上。二哥连忙上前扶住,奶奶紧闭抽搐的嘴,颤抖着爬起来,祖孙相搀头也没抬地跑回家。记得前几年的一个清明节回家祭祖,在从墓地回家的路上,晚春的早晨透着丝丝寒意,蒙蒙的雾还未被太阳驱尽,哥儿俩漫步走在崎岖蜿蜒地小路上,再忆这段凄楚的往事时,七十年过去,二哥眼里噙着老泪摇着头,一句话也说不下去。当时我似乎看到他的心仍然在滴血,也似乎读懂了他埋藏在心底的痛。
(十)
同年,我家又遭劫难。这次险些要了大哥的性命。听说是阴柳开花高梁没(mò)人的时候,土匪李成松趁“还乡团”猖狂反扑之机从徐州返乡。说起这个惯匪,他家住官道(现105国道)旁西李桥村。“四反”之前就横行乡里,干尽了杀人越货打家劫舍的罪恶勾当。在郑楼区开展“打恶除霸”时,自然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区中队抓他的时候,他凭着一身武艺跃墙而走,才侥幸窜逃他乡。我父亲当年还干着“叶里藏”的地下工作,根本不可能也没必要参于对他的镇压。可能是和西周庄的“老妖精”一样,没有找到当年的“仇家”就指牛为马。诈称当年抄他家时区中队有人端走他的一碗烟土,得叫我家賠偿。才把复仇邪火烧在我家身上。奶奶闻讯李成松要复仇的消息,知道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土匪既然喊了票,就绝不会善罢甘休。奶奶先是带着全家在“西洼”高梁地里藏了两三天,后又觉得常此以往也不是办法。在村里谁家避避?不行。想当年实行“甲保连坐”的时候,都不敢接纳我们,轮到大难临头,谁还敢沾我们的边呀。去亲戚家?更不行,张寨因大表叔、三表叔都是老革命本命不顾,咋还能火上浇油呀。姨家吧,姨父44年入党,也是“还乡团”报复对象。李堌堆也不能去,姥爷没黑没白地替我们收拾地里,更不能连累他那一大家子遭殃。奶奶左思右想权衡良久,明知是一场冰火不容的阶级仇怨躲不过,还得死马当成活马医,走托人居中调停的路。那知道三老爷秀珠拿着一摞烧饼还没找到他,李成松就杀上门来。那是一个初夏的早晨,趟着露水早起在村东干活的人们,隐约听到从东南方向传来歇斯底里地叫骂声,骂声里提着父亲的名字,就知道这是西桥土匪李成松前来寻仇。好心的二嬸急忙放下手里的活,边跑边喊来给我家送信。李成松身高脚长又会武术,抢先一步拥上了门。我们一家人还没来得及出门,这个穷凶极恶的土匪就象疯狗一样扑了过来。大哥人小力单慢跑了一步被他抓住,按倒在地一顿拳脚相加之后,掐着脖子连推带拉提溜着脖领子走进村中央的祠堂。他把我大哥用力推倒厉声喝道:“别想跑!跑就砸死你”。十二、三的孩子遇到这阵势,早已吓得魂飞魄散瘫在地何谈跑呀。大哥被拉走之后,二哥也吓得尥开脚子拼命往外跑。也不知道跑了多长时间,跑了多少路,直到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实在跑不动了,就一头钻进谷棵里藏了起来。大哥被抓走,二哥没了影,因上次给“老妖精”跪门,余悸未消的奶奶被吓得呆如木鸡,神情惶恐地抱头蹲坐在炕火窝呜呜哭。母亲听说大哥被拉走,把二姐往床上一撩,发了疯一样往外跑去救大哥。邻居们见母亲情绪失控,立即上前强拉硬拽抱住她劝道:“这时候不能去,这东西就是个畜牲,你去了不但救不了孩子,说不定还会把自己搭上。如果你出了事,这个家就完了……。”姑嫂娘们这番通情入理地劝说,使母亲的情绪有了稳定。二姐被吓得“哇哇”大哭,大姐见状也嚎啕不止,整个院子像开了锅。乡亲们知道我家出了事,男人们都往祠堂跑。你一言我一语纷纷上前央求李成松说:“仇再大也不怪孩子,也不能向孩子下手呀,……”。这个残无人道的魔鬼对乡亲们的苦苦相劝视若不见,充耳不闻。抓起绳子结结实实把我大哥绑上,又把绳头往槐树枝上一扔,跳起身抓住绳头往下一拽,再把绳头栓在树身上。整个过程简捷熟练,一看便知道他事前早有预谋。大哥被拉到树上,两只脚一离地,反绑的胳膊就象断了一样钻心刺骨的痛。他一个孩子忍不住折磨,惨叫着呼喊:“娘!奶奶!快来救我呀!大大你在那里……。”这呼叫撕肝裂肺,大哥悽厉的哭喊声,唤起父老乡亲们的怜悯,再次向前求情,李成松这个恶棍仍像没有听到一样。操起放在地上的阴柳条,膀子一晃怒叱众人闪开,抡圆了朝我大哥劈头盖脑就是一顿猛抽。一时间,叫骂声、哭嚎声、乒乒乓乓的抽打声交织一起,当时的状况真叫恶人施暴歇斯底里。乡亲义愤催人泪下,受害人痛苦难当。这个歹徒手起条落打在身着单衣的大哥身上,撕碎的布条染着殷红的血,裸露的皮肉留下一条条伤痕,一大捆阴柳条不多时就变成了带血的残枝碎片。大哥遍体鳞伤血肉模糊,鲜血从上往下顺着脚趾滴滴答答流在地上。就在大哥命悬一线之际,按捺不住义愤的玉同二大爷向这个恶魔砰然跪下,紧接着老少爷们齐刷刷跪倒一片,齐声央求:“别打了,再打就没命了,放过孩子吧……”。也不知道是他打累了,还是怕再打下去犯了众怒,就顺坡下驴停下了手,同意要我家出钱买命,限期五天交出150块现大洋。我家卖掉了六亩地、一头牛,才算凑齐他要的数目。这次劫难之后或者说是之中,“鲁西南战役”已是箭在弦上,“中野”发起的强渡黄河炮声正在郓城、定陶相继打响,当时巨南县代县长张海环调离,本该有他担的“鲁西南战役支前指挥部”副总指挥职务就压在了县委办公室主任我父亲身上,他根本无法知道也无暇顾及家中发生的情况。卖了土地和牲口,我家的日子更加艰难。奄奄一息的大哥疗伤月余,奶奶的身心再受重创。恐惧抑郁,寡言少语的症状愈发明显。奶奶,已经如历经寒霜的秋叶,不知那阵风就会隨之落下。家中被还乡团讹诈,卖牛出地,大哥险些送命,奶奶精神抑郁的消息,几经转传终于被父亲知道。父亲向县委书记苗春亭说明情况后,经批准匆匆从巨南回家。他看着重伤未愈的儿子和神情恍惚的老娘,悲愤之极,发誓复仇的话脱口而出。奶奶害怕再生事端,酿成更大仇冤,极力制止说:“现在这里是他们的天下,昨天他害了咱,今天你去惹他,明天他就会带人来灭我全家,咱能抗得住吗?”其实,按照当时的形势,父亲知道奶奶的话有道理。别说出去报仇,就是万一被“还乡团”知道他只身回来,也会自命不保。他这样说只不过是为了宽慰家人,同时也在欺骗自己。父亲这次回来仅住了两天时间,因为前方还有更多的大事等着他。探家期间,他会见了本村党员和在危难时出手相助的村长“三瘸子老爷“,“秀珠三老爷”,玉同二大爷等,对他们的救命之恩当面致谢。同时对家里今后的生活也做出相应安排。他除了交给奶奶一些钱应付日常开销,另将一笔钱当着村长交给了他的干兄弟彦丰三大爷,以备不时之需。后来奶奶和母亲一致埋怨道:“不信家人信别人,只干革命不要家”。其实让我说,老人家您错了。想当时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在那兵匪当道,饥民遍野,烽烟四起的年代,把钱放在家里无异于在家放了一颗定时炸弹。万一走露风声,钱保不住不说,恐怕连性命就要搭上。再说,父亲在外容易吗?他能从战火中飞回家中,这那能说不要家呀!
(十一)
父亲草草处理好家庭后顾之忧, 又匆匆回到“巨南县鲁西南战役战地救援指挥部”岗位。奶奶目送儿子离去,独自站在院子里遥望西北的方向呼唤着,儿啊!啥时候能再回来见见娘啊?她又仰眺雾茫茫灰沉沉的天空似乎在问,苍天呀!您不会又在酝酿一场暴雨狂风吧?她祷告皇天厚土各位神灵,恳请多多保佑穿行在枪林弹雨里的儿子,让他少些祸恙多些安宁。一位慈母送儿子上战场心里啥滋味?您打开心扉慢慢去想吧。相信我不说您也会明白。“羊山战役”结束后。华野为打击反扑之敌兴兵大战沙土集后又挥师南下。47年8至9月间,国民党军因败生怨对巨南一带地方政权、武装和无辜百姓泄愤狂轰滥炸。一时间巨南及周边危急四伏。父亲和巨南县其他干部一样,只好带领地方武装采取运动战、游击战掩护百姓。有资料记载当时开展的运动战:“运动战,运动战,我走圆圈,敌走直线,敌人走一,我们走三,昼夜不停,疲劳不堪”。这就是与敌人兜圈子躲避围追堵截的真实写照。当时的巨南县辖十个区,人口29万,长50公里,宽25公里,是隶属冀鲁豫三地县级政权。它地处冀鲁豫边区的中心地带,同时又是国民党军进攻的重中之重。       父亲在巨南县先后担任德化区委书记、县委秘书〈办公室主任〉兼张表区委书记。两年多时间,巨南地区经历了两次被敌军占领,又两次解放的过程。“龙凤战役”、“巨金鱼战役”、“沙土集战役"、“鲁西南战役”等诸多大战都是在巨南县境内及周边地区打响。大战频发你来我往,史称拉锯时期。其间,国民党还乡团异常嚣张。父亲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坚持“区不离区”,“县不离县”,领导群众“一手拿枪,一手分田”,发动民众“保家支前”,在夹缝中用游击战术与敌周旋。他在战火中提着脑袋干革命,还能想着家人今后怎么过,怎么活,这就够了,咋还能埋怨他不顾家呀?父亲工作生活在重重危险里,每天都在碰运气。今天幸运好,就活下来,保不齐明天就没那么幸运。终于有一天——1948年4月29日,幸运之神忘记了对父亲的眷顾,倒在了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据《中共巨野县党史大事记》记载,“中共巨南县委秘书,张表区委书记周乾一,在张表区东黄庄,遭还乡团陈兆林部一百多人袭击,周乾一英勇顽强还击,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噩耗传来,对奶奶,对母亲,对我们全家无疑是睛天劈雳。奶奶的天塌了!她从二十一、二岁就孤守的唯一儿子没啦!她悲伤欲绝痛不欲生。父亲牺牲后好长一段时间,她只剩下哭,或嚎啕大哭,或低吟抽泣。她哭得死去活来,哭干了眼泪,哭出了抑郁和呆滞。母亲的痛哭更是旷日经久,每每想起或遇到困谁和不顺心,她就会坐在屋里院里嚎啕大哭,我的童年就是伴着老人的哭声度过的。
(十二)
奶奶去世前我刚朦朣懂事。记得有一天中午,太阳越过我家东南角残存的一段墙头,又绕过低平的小东屋,把光芒撒在院子里,撒在半个院子谷疙瘩上。不知是受母亲指使还是纯属好玩好动,我学着大人的样子,小手里拿根木棍儿扒拉着,试图想让它们翻个身儿。奶奶站在东屋门外的阴凉处,两手抱着拐杖看着我呆萌的样子。我也眨叭眨叭眼看着她满布苍桑的脸。祖孙二目相视到底在交流什么,说不清啦。这一次,是我记忆中第一次端详奶奶,可天生愚笨我,可惜呀!就连奶奶的模样是啥样都没记住。也许是思念奶奶的心事太重,在以后的岁月里,每每看到柱着拐杖的老奶奶,我都会联想到她老人家,狠不得上前扶一把。还记得,在奶奶去世前的某一天,父亲的学生,本村秀芳、秀中等去探望师娘。他们走后,我跑到奶奶的床前,惦起脚跟探头看着她。奶奶躺在靠北墙的床东头,蓬散的头发像一团乱麻,苍白的脸上深嵌着一对无光的眼,颤动的嘴一张一合不知想给我说点什么。这是我和奶奶见的最后一面。当时她己处弥留之际,母亲端着一只碗来到床前,顺势扒了我一下,我就匆匆离开了。1953年的一天,奶奶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步。她不再苦、不再怕、不再恨、不再怨地彻底解脱,到另一个世界去追寻自己一生深爱着的儿子。俗话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占其一视为苦命。三大不幸即是:少年丧父(母),中年丧夫(妇),老年丧子(女),占其二可为苦上加苦。说她苦上加苦,奶奶图个啥?!她用坚韧不拔地毅志力苦守住了我们这个家族,苦守住了“东大门”的一片天空。她用苦守,养大了周家独生根苗一一我的父亲,她用苦暗暗支持父亲革命,在我和家人心里,这就是伟大!奶奶啊!在您逝世70年后的中元节,让我携领咱们全家近百口人,大声喊出一句真心话,奶奶!您是咱家永远敬仰的救世主。您持之以恒的优秀品德早已融入后人的血液,您就是“永不陨落的那颗星”,永放光芒千秋高挂。
★军旅原创文学与您一路同行★
【作者简介】
周树成,山东金乡人,中共党员。做过农民,当过工人,从事过金融、企业管理工作,现定居上海。涉猎书法、绘画,潜心研究刺绣、奥数。热爱文字,2015年开始写作。
【重要提示】
1.来稿字数需要300以上,含个人简介方可加注原创标识,不加注原创无法添加到个人专辑。2.本公众号已经与360个人图书馆同步,不加注原创无法同步360文库。3.来稿请勿一稿多投,后台大数据会自动过滤,花费时间编辑后将无法推送,请自尊。4. 了解《军旅原创文学》同题作品征文详情,请点:【军旅原创文学】同题作品征文启事。5.发稿邮箱:917141698@qq.com。邮箱来稿需要添加主编微信917141698,以便沟通相关事宜。6.严禁把发到朋友圈、文学群的稿子私发编辑或邮箱,阅读量低于100者,将控制刊推后续来稿。 7.【军旅原创文学】创刊号已经开始筹划,欢迎广大军旅文学爱好者赐稿指导!8.了解平台情况点击: 军旅原创文学公告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汉忠 | 我那平凡的母亲
【西散原创】周太潮作品丨奶奶的糖罐子
五一前回乡下给父母上坟,看见继母现状凄惨,后来我做了一个决定
孝,在很大程度上是会遗传的
怀念母亲
大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