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军旅琐忆】王爱国‖一代老兵的记忆,六七十年代连队的伙食

作者前言 

回首我的人生经历,最让我引以自豪的是,我曾经坐着绿皮火车,从祖国的江南浙江宁波象山县,来到了太行山晋东南地区的五五三部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人,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宁静,奉献了自己最美丽的青春年华。每当我想起在太行山五五三部队的那些日日夜夜,都会让我一辈子都充满着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也让我从内心里涌流着神圣的军人情愫。军营的岁月虽然凝固了我太多的酸甜苦辣,但每当看到祖国眼前那些莺歌燕舞的新画卷,从中也闪烁着我青春的光彩时;每当看到今天军队强大的阵容,从中也飞扬着我的欢笑和激情时,就会对自己所选择的那一段军旅人生感到无怨无悔和深深的自豪。


一代老兵的记忆,六七十年代连队的伙食
文/王爱国

在小区的退休老同志当中,原来有很多同志曾经都当过兵,当我们聚在一起聊天时,谈论最多的话题,那肯定是对那段军营生活的回忆了,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当过兵的那一代军人,说起那个年代军人的生活时,无论说到军训,劳动,执勤,还是伙食,只能用二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艰苦”。
我是1972年冬季应征入伍的,自然属于73年的兵,在72年的那个冬季,我们浙江宁波象山的一百来号小伙子们,入伍参军就来到了晋东南地区的山西省晋市的河西公社,那个地方的生活习惯,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与浙江宁波相比那简直是两重天。河西公社座落在太行山的深山大沟里,说是一个公社却很少看到村落,除了高高的大山还是山,除了长长的山沟还是沟。当地的老百姓可以说穷得叮当响,穿的衣服补了又补,尤其是老人们穿的衣服不到换季时节绝对不在洗的,二只袖子毛巾似的擦鼻子擦得油铮光亮的,大姑娘小媳妇一年到头也难得几次洗澡,这倒不是她们不讲卫生,那里的生活条件不得不这样,一年到头很少下雨,一无泉水,二无井水,连喝的水都难以保障,那有多余的水来洗澡?不用说老百姓了,连我们部队的生活用水也全靠用油罐车拉水供应,一个班一天只能用二到三铁桶水,战士们几十天才组织去机关澡堂洗一次澡,老百姓们更是靠天吃饭了,每天吃的饭不是玉米糊糊就是小米粥。并且一天只吃两顿饭。
来到部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是绝对少不了的,在新兵连的三个月中可以说我们吃尽了前所未有的苦,训练的时候正赶上大冬天,西北风刮得呼呼叫,冻得我们这帮江南来的小伙子们手脚发麻,冻疮满手。每天吃的不是小米饭就是窝窝头,吃的菜不是白萝卜就是大白菜,并且在菜里连一点油水都没有,而且还经常不够吃的。
新训结束后,我被分配在勤务一连三排七班,我总以为下到连队后生活就不会像新兵连那么艰苦了,伙食也不会像新兵连那么差劲了,可曾想来到连队后,连队的生活依然那么艰苦,伙食依然那么差劲,甚至比新兵连有过之而无不及。
凡是在六七十年代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在那个年代的物质条件和今天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七十年代虽然相比五十年代的情况好得多,大米,白面,肉和蛋偶尔也能吃上一顿,但是并不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人们还凭着各种票据买东西。部队作为保家卫国的有生力量,尽管食物供应有保障,可还是不能想吃多少就多少,而且连队平时的劳动、训练、执行任务等都是十分消耗体力的,因此只能算是勉强达到温饱。


我所在的部队是后勤兵,自然是属于普通的陆军序列,在七十年代除了特殊兵种伙食费相对高一些,如果是一个普通的陆军连队伙食费的标准是相对比较底的,一个连队一百来号人的一天伙食费也只有二十几元钱,平均摊到每个战士的头上也就二毛几分钱。刚来到部队时,对部队的伙食真的很不理解,在新兵连时伙食那么差劲,我还以为这是在考验和锻炼新兵们的革命意志,可是下到连队后伙食还是老样子,有时候还不如新兵连的伙食,那个时候我们总认为是连队领导那么抠门,后来在连首长的一次讲话中才知道部队的伙食就是那个标准。

记得有一个初冬,连队从外地拉来了几车过冬的大白菜,大萝卜和土豆,我们在搬运储藏的过程中,很多战士把很多大白菜的叶子弄掉了,被连队首长看到后就马上叫我们停下来,连队首长拿起一瓣大白菜叶子对我们说:“同志们!请大家在搬运大白菜的时候要轻拿轻放,千万不要把能吃的叶子弄掉了,你们知道吗?我们每个战士一个月只有四十五斤粮食,其中百分之三十是细粮(白面和大米),还有百分之七十是粗粮(小米和其它染粮)。每个战士每天平均只有一斤半粮食(一顿只能吃半斤),而肉和油那更是少得可怜了,一个月只有二三斤肉和一斤半的植物油。如果我们不精打细算,到时候储存的大白菜,土豆,萝卜吃完了,而新的蔬菜还没有上市,全连战士们就要没有菜吃了。”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明白连队的伙食为什么那么差了,而且蔬菜也是很有限的,蔬菜的种类也不太丰富,特别是冬天基本上就是土豆、萝卜、大白菜这些产量高又耐储存的蔬菜为主。这些粗粮和蔬菜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那么特别好吃,但是在那个食物匮乏的时代,就算翻来覆去地吃这些东西,反而会吃得特别香,尤其是在我们这些正在长身体的小战士们都会吃个精光,而且还总感觉没有吃饱似的。特别是到了每年初春的三四月份,是一个青黄不接的季节,初冬储存的大白菜,土豆,萝卜吃得差不多见底了,新的蔬菜还没有上市,这是我们部队的伙食最成问题的季节。



连队为了改善伙食,只能是从连队自力更生着手,采取多开荒种菜,多养猪的办法,来尽力保障连队战士们的伙食标准。但是我们的部队住扎在太行山的大山沟里,营房的四周要不就是坑坑洼洼的乱石岗,要不就是身高百仗的悬崖峭壁,尤其是到了冬天,大山一片光秃秃的,连一只小松鼠爬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平整的土地少得可怜,一些山沟沟里好种的山坡地,都被当地老百姓种庄稼了,作为人民军队决不能强占老百姓的耕地,只能从乱石荒坡上要菜园子了。所以,各个班排除了白天辛苦劳动以外,业余时间就在营区周围的荒坡上,垒石填土开垦菜地,那个时候我们为了开垦一些菜地,可以说是见缝插针,尽管如此,到了青黄不接的季节里,连队还是经常吃不上蔬菜。
在那个年代,我们的部队不仅仅是生活艰苦,而且劳动任务也是相当繁重的,我们的部队虽然是后勤保障部队,其实干的都是比基建工程兵还复杂的活。那是因为我们部队是一支刚刚组建的部队,我们73年的那批兵是新组建部队后的第一批新兵,当时部队没有营房和生活设施,部队的机关单位住在附近仅有的一个小村庄里,连队住在工程兵废弃的破土房里,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快建设自己的家园——营房,可以说我们73年的那批兵百分之九十的人几乎都是在营房基建工程中度过了三到四年的兵役期就退伍回家了。在这三到四年的时间里,我们劈过山搬过石,做过砖烧过窑,筛过沙烧过灰,盖过房垒过坝,造过桥种过地。在那个时候由于部队发放的军装数量有限,军衣在劳动中磨损的又快,所以很多战友穿的军衣都是补了有补,穿的军鞋缝了又缝,连队还专门配备了一台缝纫机,为战友们的军衣缝缝补补,记得当年我的同乡梅尚根战友,既当通信员又当裁缝员,为全连的战友们缝补军衣,还得到了全连战友们的好评,受到多次连队嘉奖呢。那时候我们为了节约一二套新军装带回家,平时都是穿着补丁的衣服干活,有人问我们:“你们发下来的新服装为什么不穿?”我们说:“放一二套新的等到复员后穿,总不能穿上补了丁的衣服去见父母吧。”这就是我们这一代老兵在那个年代军营生活的真实现状。


部队的生活尽管如此艰苦,但我们对部队的那段艰苦岁月从来没有后悔过。比如,我们在退伍老兵纪念八一建建军节聚会,一起回忆起在部队的艰苦生活时,有人提出一个这样的话题:“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人生可以重来,部队还是那个部队,地方还是那个地方,生活、工作、环境、伙食依然没有改变,退伍依然回农村种地,你们还会去当兵吗?”想不到百分之百的战友毫无犹豫的回答说:“我们肯定还会义无反顾的再次选择去当兵的。”这大概就是军人的情怀吧,这种情怀没有当过兵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军旅原创文学与您一路同行

 【作者简介】

  


王爱国,浙江省宁波市人,转业军人,现在象山工作。爱好散文、诗歌



【重要提示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年代部队的衣、食、住、行。
七十年代老兵珍藏的军旅生活老照片
军旅点滴:不一样的新兵老兵和军官
1949-1979年的军队炊事工作并趣话当年的伙食!
第一次在部队八一会餐,那罐头大餐的味道,至今回味无穷
建议收藏!36条“基层生活法则”,十年老兵告诉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