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发过年

理发过年

到一年忙年时,小孩子是盼着过年,大人是害怕过年,一到过年这家里的活儿啊,就好像干不清了,要搞卫生、要置新衣、置办年货,还有好多好多活儿…

办年再忙,谁也忘不了剃头理发迎新年,这也是忙年里的一大项目,别的项目可忽略,唯有此项绝不可以。

是啊!新的一年,谁不愿意选择“从头开始”呢?

看吧,不管时光如何流转,腊八节一过,理发店里剃头美发的人明显多了起来。无论青丝、白发,在年来之前,总要给予最精心的呵护。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剃头就是理发,看来理发过年的民俗也是源远流长。不论过去的苦日子还是现在的好日子,过年之前都要剃头。为什么过年要剃头?传统的说法是,正月里剃头不吉利,要剃头得等到二月二龙抬头才行。现代人虽然不怎么讲究意吉利不吉利,但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和期待——辞旧迎新,一切都“从头开始”。

其实,人们都是赶在大年三十以前修剪头发,还源于“正月不理发”的民间习俗。如果一个多月内不再理发,直到进入二月份,到了“二月二日龙抬头”这天开始,才去修剪头发,头发会长得很长,容易污秽、散乱!

根据民俗说法,如果在正月理发,会死舅舅的!正月真的不能不理发吗?据清朝《礼书》记载:正月理发的原意为“思旧”,结果后来在流传过程中,老百姓把这两个字给传错了,变成了“死舅”,这就是“正月理发死舅舅”一说的来源。原来,关于“正月理发死舅舅”的说法,是民间一种以讹传讹的结果而已。

记得小时候,每当小年一过,谁家有还没理发的孩子,大人们就会着急催促:“现在不去理发,等到过了年,正月理发会死舅舅!”听了这话,淘气贪玩的孩子虽万般无奈,但只好乖乖就范,虽然他们将信将疑,但那死舅舅的后果谁也担不起呀!

“年前不剃头,年后百事愁”。说到底,赶在年前赶快剃头,无非就是图个清爽、舒畅,好干干净净过大年。

所以,每年从腊月十五每天进店做头发人的络绎不绝,过了小年更是人们扎堆剃头理发的高峰期。若遇上一家人组团来,一下子涌进理发店三五个人最常见。理发店为了满足人们图这个“头彩”意愿,在这最后半月里会一直忙,理发师们一天连饭都顾不上去吃。在一些时尚的美发店里,排队美发的人群以中年妇女为主,中年妇女占了一大半,并且年过四十的妇女,一定要染头发,哪怕刚染了没几天,也一定再弄一下,坚决不能让白头发跟着自己过年。但美发店里却也很少见到年轻小姑娘或小伙子的身影,可见年前整理头发这一传统习俗也正在年轻人心中逐渐淡化。其实,现在小女生、小伙子们作为剪烫染的消费主力,已经不按时节,也不跟风扎堆理发了,现在他们更会坚持自己的特点,形成一对一的服务,青年人和发型师成了好朋友,设计的发型也越来越适合自己。他们比较流行的发型,多跟明星有关,比如,女生们喜欢的“孙俪发型”、“汤唯发型”、“德芙发型”;男生发型都几乎是把两边头发剃掉,顶部呈二八分短发的设计,刘海多的一边还往后梳,让人觉得很帅气,就连明星也是设计这样的发型。在我看来,这发型特像公鸡的头,如果在鸡年理个鸡型头,该多喜庆吉祥啊!

上点了年纪的女人,除了互相“铰头”理发,我村里爱美的妇女还要找我的巧手母亲来“美容”。每年的腊月二十七八,母亲格外忙,除了要早早蒸好两锅大枣饽饽,剪好四间屋的大红窗花外,还要迎接东邻的赵婶婶,西邻的钱大娘,南屋的孙表姨,后街的李干姑姑……来我找母亲给他们“绞脸”迎年。“绞脸”这是母亲在全村的独门手艺。

过去,女孩子出嫁前,要请儿女双全的女性长辈为自己用五彩丝线“绞脸”,也叫“开脸”。这好比是一种成人礼,要除去脸上的汗毛,修饰眉毛,剪齐额发和鬓角。然后在脸上敷上香喷喷的粉蜜,涂上粉艳艳的胭脂,娇嫩的肌肤好比刚煮熟剥壳的鸭蛋白,女孩儿用一生中最美的姿态出嫁了。开脸,想来就好比翻开人生新的一页吧!后来啊,绞脸慢慢变成了一种女子的美容方式,只是这种技法太过古老,现在农村里也已经逐渐绝迹了吧。

当美容开始时,母亲往往与来者面对面,坐在炕上靠窗户的位置,先让妇女把头发用毛巾紧紧地裹着,脸上涂满了白粉,闭着眼,头微微地往上仰着,身体很放松,似乎很享受的样子;然后,母亲则手里拿个根长长的白棉线,棉线似乎变化成有三个头的小“机器”,两手各拉一个头,线在两手间绷得紧紧的,另一个头用嘴咬着、拉开,成“十字架”的形状,接着两手上下拉动,那棉线便分分合合,把线靠紧人的脸部,一来一去,好像在刮着什么东西。她们两人配合的很默契,棉线在那个女人的脸上又刮了十来分钟。当母亲停了下来,说了一声:“好噻!”放下线,进屋里端了一盆水出来,用毛巾湿了水将来者脸上的白粉抹去……哇,虽然原先是一张饱经沧桑的脸庞,经过母亲的这一“绞”,但确实是光洁红润。

“你们这是在干吗?”起初,我好奇地问道。

“过年,开脸哦!好看啊!”刚洗去脸上白粉的妇人哈哈大笑着回答。其实,现在想想,母亲给他们绞(拔)去的是面部的“寒毛”。可见,女人为了自己给自己找乐,还不忘加点疼痛做佐料。

而上了年纪的叔叔大爷们剃头从不足不出村,在大街上让串乡的理发匠剃头,他们常常称理发匠为“待招(黄岛发音daijiu)。这是沿用旧时农村里对理发师的称呼。 关于“待诏”一词,源于明朝或清朝,会剃须理发挖耳朵等系列的老手艺人就称为“待诏”,“待诏”这个职位连皇帝的脑袋都可以去摸。“待诏”这个名字听起来挺文雅,从字面意思应该理解为“随时待命而被召唤之意”。据说,明末清初的时候,有一位文官,原是明朝的大臣,清政府让他设计官服、官帽、官符等。由于对清政府不满,他故意把官服设计得有些不雅。比如:马蹄袖、开腹袍、四叶肝还有 顶戴花翎、官符子都是以禽兽为图案。后来,又让他设计发型,他便设计成剃半头,留辫子。平民百姓不好统一,朝廷就把剃头匠组织起来,手持圣旨,归于待诏,享受俸禄,走街串巷,逮住一个剃一个,为此百姓便不叫他们“待诏”,而叫“逮住”。从此,串乡理发的都称“待诏”。

有句俗语叫“拿着秃子学待诏”,这里的待诏,指理发师。试想:理发师傅让学徒者拿一个秃头学理发,徒弟的学习态度会端正,术业会成功吗?而作为徒弟,如果自己真用秃子练习手艺,无实物动作练习,像站在岸上学游泳,没有实践,也很难出真知呀!

所谓“剃头的挑子一头热”,这是由理发衍生出的歇后语。原来,在过去,不光有固定的理发店,还有走街串巷的流动理发师傅。是因为当时剃头的挑子用扁担挑着,一头是红漆长方凳,里面装着理发的各种工具,是凉的一头;另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放一小火炉,上面放置一个大铜盆,水总保持着一定热度,是热的一头。后来,人们常用“剃头挑子——一头热”这个歇后语来比喻一件事情,只有一方愿意,一厢情愿,另一方不同意。例如恋爱中,一方热恋,另一方冷淡,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年的脚步近了。这些天,妻子一直催促我说:“今年过年去理发时,你也该染染发了,看看你的头发白得多厉害啊!” 我压根儿就想永远不染发,就戏谑道:“不是说好了,我们要一起白头偕老嘛!”我这样的回应算不算是她“剃头挑子——一头热”呢?

走,明天就去理发店!只剃不染,把一年的辉煌与惨淡除掉,一切就从“头”开始!

张怀全,年半百,在自己的家乡泊里镇西部村小教学已经30年,爱家乡,爱亲人,爱学生,常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自勉。

投稿:jiazaihuangdao@163.com

编辑:jing1qiu(静秋)

校稿:shitoulpr001(若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童年记忆——剃头
剃头·推头·美发
出了正月,理发再无"舅舅"禁忌时,聊聊吉林城理发发展史
【盛泽之最】最时髦的理发店
万象︱理发古今谈
剃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