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声读物丨话说徐州龟山汉墓
 

陪你读书

家在黄岛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龟山

汉墓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灿若星辰的文化体系中,作为核心文化,两汉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也是让人热血沸腾的文化体系。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文化就是两汉文化的一个子体系,如果说华夏文化开启了中华文化之先河,那么两汉文化就是成就汉民族的一个伟大文化。

  长久以来,有这么一种说法很流行:“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徐州,古九州之一,简称徐,古称彭城。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便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这里又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作为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徐州的历史文化遗存是非常丰厚的。特别是汉代三绝——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尤为突出。而在这三绝中,又以汉墓文化为绝对的第一。资料显示,迄今为止,徐州已发掘清理的汉墓据说有300多座。这其中,又以龟山汉墓规模最为壮观。自然,其文化价值也是最高的。

龟山

汉墓

  我曾有幸,亲身游览过龟山汉墓,那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近日,与友人攀谈时,偶然提起了徐州,尘封的记忆便像打开了的横流一样滔滔而来。

  龟山汉墓位于徐州市区西面。当时,从徐州市区到那里的距离大概有十公里左右。彼时,龟山汉墓刚刚开发不久,看起来路很近,却很难找,我们一行三人从下榻的宾馆开车去的时候,找人打听了多次,走了一个多小时方才找到。

  由于刚开发的关系,我们看到,围绕着汉墓进行的很多建设工程似乎刚刚开始,游人极少,门口只有几名懒懒散散的工作人员在值守。见我们过来,爱搭不理的撇着慵懒的腔调,有一句没一句的回答着我们的提问。从他们的嘴里,我们知道了这座山和这座墓的由来。

  眼前的这座山,远看像一只巨大的乌龟,头向南,尾朝北,因此得名龟山。举世闻名的龟山汉墓就发掘于山腹之中。据说,汉代时的黄河就流经此处,所以,这座汉墓不是从山底而是从山半腰开凿的,如此一来,大大增加了开凿的难度。

  龟山汉墓主人是西汉第六代楚王刘注。该墓为两座并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南为刘注墓,北为其夫人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开口处于龟山西麓,呈喇叭形状,均为人工开凿而成。这座墓东西长83米,南北最宽处33米,总面积约700余平方米,容积达到2600多立方。按此计算,这座古墓几乎将整个龟山的山腹掏空!也就说这座山是一个巨大的空壳。

  这样一个悬空的山体,历经上千年的时间,期间肯定多次经历过地震、地壳变动等自然灾害。但眼前的龟山绿树成荫,流水淙淙,丝毫看不出山腹部被掏空的迹象。当时是如何掌握山体的石质和结构,使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龟山

汉墓

  看我疑惑,导游笑着解释说,龟山汉墓有多个谜团至今未解。这是第一个谜。这座墓还有很多谜团,她会一一讲解给我们听。正是有了这么多到现在都解不开的谜团,龟山汉墓才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龟山汉墓景区入口就是这座墓的南甬道口。还未进,一股阴森湿寒之气怕扑面而来,虽时逢盛夏,但我们还是不由自主的打了一个寒颤,再加上墓道里暗幽幽的灯光,看上去着实令人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同行的小宋胆怯了,冲着我们不高兴地嘟囔:“我说不来,你们非要来,你看,有啥好看的,不就是一座墓嘛.....”

  我拍了拍小宋的肩膀:“走吧,来都来了,不看多可惜。”

  龟山汉墓的南甬道全长56米,高1.78米,宽1.06米。这是一条长方形甬道,旁边放着用来堵塞甬道的巨大条石。资料记载,每块条石的重量约五六吨重。这条甬道一共用了26块长方形条石分上下两层整整齐齐严严实实的塞住。走到散落在一边的条石近前细看,条石呈长方形,表面打磨的非常精细,边角棱角分明。据说,刚刚发掘出来时,条石横断面接缝浑然天成,乍看上去根本分辨不出条石与条石之间的缝隙,接缝之间竟然连一枚硬币都塞不进去!难以想象,那样一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先民们是用什么工具将这么大块的巨石打磨到这个程度的。

  让人吃惊的是,经考古专家鉴定,这些条石的材质和龟山石材质完全不同。也就是说,这26块条石不是就地取材,而是从外地运进来的。我真的想象不出,在没有任何机械辅助的那样一个时代里,先民们是如何将这些条石弄到龟山汉墓的?这便是第二个谜。

龟山

汉墓

  沿着甬道缓缓前行,这条长方形的甬道,是沿中线笔直开凿过去的,甬道内壁、顶部和地面比刚看到的条石打磨还要细致,表面光滑如镜,如同一道道白线一样的凿痕摸上去竟然连一丁点的凹凸之感都没有,其精细程度简直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据说,长度为56米的甬道,其走向最大偏差仅有5毫米,精度达到1/10000。夹角为20秒,误差仅为1/16000。通俗地说,甬道笔直的像一条直线,边角误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此精密的设计和施工,即便是放到现在社会,也是很难做到。按当时的技术水平,是如何修建出来的?我的惊愕到了极点。导游说这是第三个谜。

  走过甬道,眼前豁然开朗,墓室内里完全是按生活起居设计而成,我大概数了一下,一共有15间主次分明的墓室,卧室、客厅、马厩、厨房一应俱全,马厩里竟然还有栩栩如生的石马和石车。整座墓室的设计井然有序,恍如一个巨大周全的生活起居所!如果不是身处此地,我们很难想象这是一座古汉墓!

  这是对的,古汉人一直把死作为生的延续,在他们眼里,死是另一种生。因此,他们才会在墓室中设计规划纷繁复杂的高度类同人类生前起居的布置。

  楚王刘注的墓室,大约有十几平米的样子。乍一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棺室北墙。墙上清楚地显示着一位真人大小的影子,再一细看,这个影子身着汉服,峨冠博带,状如拱手作揖。这显然不是我们几人的影子。在阴森湿冷的古墓中看到这样的影子是很瘆人的,我的汗毛孔都立了起来!导游怕我们紧张,打着哈哈一乐,我们这才放松下来。

龟山

汉墓

  导游介绍说这一形象在墓穴刚发掘时并没有,而是随着墓室正式开放后逐渐形成的,因这个影子的形状像极了迎宾的形象,所以被命名为“楚王迎宾”。有人认为它是长期渗水所致,但影子周边却没有任何渗水迹象。到底是何种原因所致,至今未解。这便是龟山汉墓第四个谜,也是最让人不解的一个谜。

  再向前走,便是楚王刘注夫人的墓室了。这座墓室的前厅和棺室以及石柱上分别有很多乳头状石包,分布走向呈不规则排列,看上去不像是工艺点缀,也不太像是人力所为。导游介绍道,有人认为它象征着照明的灯盏,还有人认为是象征着楚襄王刘注上应天星,但这些说法都不能准确解释这个现象,因此这是龟山汉墓的第五个谜。

  我在想,在这样一个石山中开凿这样一个复杂的墓穴,工程量之浩大;用时之久远;用工之庞大;费用之巨多,让人难以想象。这样一个工程即便是放在现在,也是一个巨型的超级工程,更不用说在一千多年前的西汉了。

  仔细再一想也就释然了,中国历史上,汉代的厚葬之风一直很兴盛,特别是西汉时期更为严重。西汉的王侯们对自己的身后事看的非常重要,耗费再多的金银,动用再多的民工,他们绝不会在乎,也绝不会有一丝不舍,他们想的只是死后所要埋葬的墓穴如何坚固和华丽。

龟山

汉墓

  华丽是一定的,坚固可就难说了,历史总是爱开玩笑。王侯们怕的是自己死后墓穴被盗,可偏偏就会被盗,而且绝不含糊。这位第六代楚王刘注也一样。他甚至为了自己的墓不被盗窃,还煞费苦心的在墓道的塞石上留下了一段这样大意的文字。

  “第二代楚夷王刘郢客,身为一代楚王,曾向天发誓,墓葬中没有放置任何的金银财宝等值钱的陪葬品,只放置了棺木和尸体。我作为他的后世子孙,也将效仿先祖的薄葬做法,如果后人能够看到这段文字,应该对产生我同情,没有必要动我的坟墓了。”

  不管刘注如何苦苦哀求,也不管他如何希望自己的墓穴不要被盗。很可笑,盗贼们没有因为他留下的这段文字而产生任何同情,在刘注死后的近千年的时间里,他的主墓多次被盗窃。这是多讽刺又多戏剧化的一幕。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从刘注的墓穴发掘后清理的文物数量来看,他所留下的文字标榜自己将会“薄葬”的言论并没有实现。1971年清理发掘刘注的附属墓时,仅仅一个刘注的附属墓穴,其随葬文物就达到了惊人的720件!据考古专家说,如果刘注的主墓不是数次被盗,那么,他的墓中随葬品的数量将会是天文数字。如此看来,这位第六代楚王刘注留在塞石上标榜自己“薄葬”的说法,也仅仅是一说罢了。

龟山

汉墓

  我在冰冷阴森的墓穴中缓缓前行,如同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手抚光滑如镜的墓道内壁,眼观密麻如线的如雨凿痕,除了惊叹之外,我的心里竟然异样的泛起心酸阵阵,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一群赤着上身,散落鬓发的汉子,弓着腰身,挥汗如雨,一锤锤、一凿凿吃力地劳作着。此刻的他们,眼光是呆滞的;表情是茫然的;动作是机械的,饥饿和疲劳已经使他们丧失了思维和希望。他们不知道这个工作要做多久,也不知道自己做完工以后能否回家,更不知道未来自己能否活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是拼尽自己的智慧和力气劳作,只是希望墓穴完工自己能够安全回家。

  可惜,他们想多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在当时一定是奢望。

  从无数的历史实例来看,建造完王侯墓陵能够安全回家的劳工为数不多。他们的命运很悲催,要么饿死,要么累死,要么被虐待死。倘若有幸能够熬到墓陵修完还能活着的,还有可能为了封口被杀死。

  尽管先民们用自己聪明智慧、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创造了无数令人咂舌的传奇,创造了多个到现在都解不开的谜。但这都没用,在王侯们冷冷的目光中,先民们只不过是他们拿来一用的工具,用完了也就完了。王侯们挥起肥厚的手掌轻轻一掸,就像掸去他们华衣上的浮尘一样,轻轻地就把这些鲜活的生命抹去了,没有一点恻隐;没有一毫同情,更没有哪怕是一丝丝的怜悯。

龟山

汉墓

  这墓穴石壁上密如雨线的凿痕,像极了劳工们疲惫的身躯。他们在监工们如狼的厉吼中,看守们带血的鞭子下,士兵们如林的刀剑里,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劳作着。看看这里的一切吧,哪一处没有浸透先民的汗水;哪一片没有先民的血泪呢?因为这墓陵,有多少先民举家不得团聚;因为这墓陵,有多少先民家破人亡;还是因为这墓陵,又有多少先民付出了自己宝贵生命。

  在古代王侯们的心目中,视人命如同草芥的现象太常见了。王侯们端坐在高高的王座上,醉心风花雪月;留恋珍馐美味;悦之声色犬马;奢之宫器华服。对于先民的付出和牺牲,不会有一点怜悯,更不会有一丝同情。

  呜呼,先民们的命运悲催到了何种地步!

  那一刻,我的眼泪在眼窝里打转,我的血流在加速,我的愤怒到了极点!可惜,我的愤怒只能是一种情绪!我为先民的命运感到悲哀!我为我的无能为力感到沮丧。

  一切的一切都随着历史的长河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可以让后人惊叹不已的汉墓文化!如果说以先民的生命和鲜血为基石,只是为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所谓的文化痕迹和印记。那么,不管这个文化痕迹是多么让人叹为观止,也不管这个文化印记有多么丰富。这个代价却真的让我们无法承受!

  因此,不管这个工程多伟大,也不管这个工程创造了多少传奇。我,拒绝赞美!

文/曹立兵

简介:笔名:边城明月,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成员。山东散文家学会会员。就职于企业,业余喜欢写作,曾在枣庄晚报、青岛日报发表过《龙门行》《抱犊崮游记》《麦收》等多篇散文,2015年发表长篇网络小说《草根奋斗记》。

主播/大白菜

简介:上泉朗诵社名誉社长。记得老黄岛一位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语言的本身就是一种遮蔽。咋听一身冷汗,再琢已然释怀。表里之间如何辨得真假虚实!从真实中觅心境,于虚无里用真情。什么都藏不住。当然声音更是这样。一棵土生土长的大白菜。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田元武

复审:裴   珊

发布:裴   珊

“家在黄岛”主编

 文学爱好者

请戳一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龟山汉墓,现代科技也难逾越的精准工程
徐州古老汉墓地下宝库探秘
中华一绝龟山汉墓-2015苏北行(8)
未解之谜,看“东方金字塔”徐州龟山汉墓
楚王汉墓狮子山
龟山汉墓记-考察汉代地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