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一绝龟山汉墓-2015苏北行(8)


      离开了人杰地灵的江淮名城淮安,沿着淮徐高速(G2513)行驶近3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地处苏皖豫鲁四省交汇处的徐州,这是我们此次苏北行的第六站。徐州是江苏省的重工业城市,旅游景点不多,但这里曾经是西汉12代楚王的封地,他们的墓穴就在徐州周边的各个石山之中。座座墓穴都是以山为陵,凿石为藏、雕凿精细,世界罕见,实为中华一绝。由于我们在这里仅停留半天,所以只能抓紧时间参观了其中最有名气的第六代楚王,楚襄王刘注夫妇的墓穴--龟山汉墓,并利用傍晚时间,在细雨中拜谒了处于徐州市中心的淮海战役纪念塔。






 

1、龟山汉墓

      龟山是徐州经济开发区境内的一座小石山,这里埋葬着西汉第六代楚王刘注(在位于公元前128年-前116年)夫妇。比起北京的十三陵,西安的始皇陵以及乾陵,这座墓葬说不上宏大。毕竟只是诸侯王,又在“七王之乱”被镇压之后,还不敢过于僭越。但这座墓穴形制奇特,让人震惊。刘注没有将自己埋入大地,而是将他的墓穴植入龟山的腹部,以山为陵,凿石为藏。该墓于是1981年2月被当地群众开山采石时发现的。




 

      这座汉朝诸侯夫妻的合葬墓,是徐州目前唯一可以确认墓葬主人身份的汉代楚王陵墓(在文物普查工作中,从周边农民那里收获到该墓出土的刘注龟钮银印,从而揭开了墓主人的身份之谜)。据考证,此墓开凿于西汉最强盛的汉武大帝时期,始凿于公元前127年,历经13个春秋。墓主刘注是西汉第六位楚王——其实,在刘邦封他的异母弟弟刘交为楚王之前,曾封韩信为楚王,但在高祖六年韩信因私藏项羽部将钟离昧而得罪刘邦,被贬到自己的家乡去做淮阴侯,不久被吕雉杀掉,所以韩信就不算了。这个刘注是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

      该墓为两座并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墓内分为南北两套甬道和墓室(共有15个墓室),墓道和墓室总面积达到700多平方米,容积达2600多立方米。两甬道之间的距离19米,长度均为56米,长度差仅为11.90厘米。墓穴是在半山腰挖石修筑,几乎掏空了整座石山,其神奇堪比埃及金字塔垒石成墓,当时的汉代工匠是如何掌握山体的石质和结构,使得施工能够不断凿进,顺利进行,他们是如何进行探测的?这就是龟山汉墓的第一迷








 

      一走进龟山汉墓南甬道,一束红色的激光从里面射出来,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保安措施,其实这束激光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看到人工开凿的甬道的直度。整整56米长的甬道,直线精度居然达到了1/16000。南北两条甬道是分别平行向里开凿的,但两甬道距离中轴线的偏差仅有5毫米,精度达1/10000。两甬道的夹角为20秒,平行误差仅为1/16000。不知是否是有意所为,两甬道的平行延长线要延伸到1000公里外的当时西汉国都长安(西安)才会相交。甬道的地平面内高外低,内外高低相差527毫米,呈1/1000的坡度。如此高精度的开凿就是拿到今天,也是迄今世界上人工开凿精度最高的通道。我们的先人究竟是用什么办法开凿的这个国粹的,乃是龟山汉墓第二迷






      甬道是用来运送棺椁的通道,呈内小外大的喇叭状,底部有浅浅的水槽与墓穴内的各墓室相连,利于墓穴内的渗水流出,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打凿如此精细平整的甬道,为在棺椁下葬后,可以紧密地填入平整的塞石,防止盗墓。两边甬道都是由26块塞石堵塞(北甬道在发现时,其上层塞石已经被盗墓者掏出),分上下两层,每层13块,每块重达6-7吨,异常平整的塞石之间接缝紧密,连一枚硬币也难以塞下。据专家考证,这些塞石的质地来源于西南很远的地方,它到底来源于什么地方?在生产力不高的汉代,工匠们又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庞大的塞石运来并塞进处于半山腰的汉墓甬道的?这就是龟山汉墓第三迷!其实在这里还可以加上一迷,这座汉墓已被盗过,当年盗墓者是如何将这些塞紧甬道的塞石一块块取出的?可以想象这种盗墓一定不是小偷小摸,而肯定是大规模的军队或政府所为。堆在墓穴展厅外广场上的塞石,其巨大和平整让我们惊叹。塞石上有盗墓者打凿的牛鼻洞,看来是被用来拴绳拉拽塞石的。








 

     南甬道直通楚王襄王刘注的墓室,北甬道通往其夫人墓室,墓穴口上各自有一套马车,楚王的马车有四匹马拉车,而夫人的仅有两匹马。除南北两条甬道外,墓穴由十五间墓室组成,大小配套,主次分明。










 

      南北两甬通及相应各自的墓室互不相通,各自具有马厩、厨房、会客厅、歌舞厅、兵器库等,一应俱全,完全是按照墓主人楚王刘注生前居住的宫殿建造的。两座墓室一直到了棺椁室才有洞口相通,此通道被称为“壶门”。根据两墓穴各自出土的钱币,推测刘注比王后早下葬三年到四年,并可以看出此门是由北面贯通过来到,称为“开门寻夫”。


 

      楚王棺室北面墙上(棺木的左后角墙壁)清楚地显示着一位真人大小的黑影,它身着汉服,峨冠博带,作拱手迎宾状,被称为“楚王迎宾”。令人费解的是,这一现象是在墓室正式开放后逐渐形成的,而影子及周边却没有任何渗水痕迹,被认为是由于岩石石质不同而氧化形成,但它为什么偏偏出现在楚王棺室呢?这就是龟山汉墓第四迷


      龟山汉墓绝对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中华一绝! 带着各种不解的谜团,我们离开了这里。在徐州还有几座汉墓,例如出土金缕玉衣等非常珍贵的文物数千件的狮子山汉墓, 比汉墓出土好早的汉兵马俑等,只是这些地方离开龟山汉墓还有一段距离,由于时间已晚, 我们只能放弃了,好在从北京到徐州很方便,高铁仅需要2个多小时。

 

2、點石园

      龟山汉墓边上的一个专门收藏周边历史石刻的展园--點石园,一座私人藏品展览馆。常有人如此讲文物历史“明清看北京,秦唐在西安,两汉来徐州”。徐州虽不是两汉时期的国都,但徐州这个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民间存有很多文物,最多的当属石刻文物。

      點石园布局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既有江南园林的楼台亭榭、小桥流水,又有北方园林的堆山叠石、楚汉雄风。园内陈列由全国各地征集而来的石雕、木雕、砖雕等大型文物及各类碑碣2000余件。
































 

3、圣旨博物馆

      这也是一家在龟山汉墓旁边的私人藏品博物馆,以珍藏各个时期的圣旨及相关文物著称,据说是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早以圣旨为载体的皇牍文化博物馆。




 

      在馆藏20余道明清圣旨中,有从大清开国皇帝顺治到末代皇帝溥仪十代皇帝的圣旨,其中一件堪称孤品的圣旨跨越两代君王,是道光,咸丰二帝封爵奉恩将军奎定及其子玉纲世袭的,即袭罔替之说的圣旨。在这里我们方知清朝的圣旨是书写在有多种颜色的彩色丝织布带上的。






 

      此外,馆内还陈列了科举考试较为详细的资料:有考秀才、举人的试题、试卷、朱卷;有考进士状元的殿试卷;最有趣的当属科举考试时考生作弊时使用的各种丝织夹带,小到只有3.4公分×5公分的微型夹带,却书写近20余万字,每字大小只有一毫米,令人叹为观止。同时馆内还藏有清道光年间印制的科场考试条例录要,详尽列出科考中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从顺治至道光年间违章考生被处罚的典型事例。另有清代进士、状元等书法楹联匾额一千余件以及雕刻精细的圣旨匾十余件,明清龙袍、御赐黄马褂及宫廷、宫宦、民俗诸色用品千余件。在这里颇有饱览历史风云、兴趣盎然之感。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是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独占鳌头由于状元在太和殿前迎榜时,恰好站在台阶浮雕的鳌头之上,因此考中状元又称独占鳌头。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京府、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分三场考试。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会试也分三场。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在三月。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会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仅明代有2人连中三元。

      金榜提名: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即称金榜题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楚王汉墓狮子山
龟山汉墓中的故事
“中国金字塔”龟山汉墓
徐州古老汉墓地下宝库探秘
有声读物丨话说徐州龟山汉墓
徐州:留下千古之谜的龟山汉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