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家之记忆二三:“毛窝子”

文:于荣亚

今早在校门口值班,昨夜的一场春雨让本来已经变暖的春天,骤然冷了起来,我穿着冬天的羽绒服,瑟瑟的立在春风里。

古人云:“寒从脚下生!”也许是因为脚上穿的是单牛皮鞋的缘故,浑身上下如同掉进冰窖里一般,没有一丝的温暖,我拼命的在原地跺着脚,“彭彭彭”的响声,让我不由的想起了小时候冬天穿“毛窝子”的情景。

三十年前的苏北特别冷,过冬的鞋子基本上都是用芦苇顶头的毛樱子编制的“毛窝子”。“毛窝子”的外形类似草鞋,比草鞋要大,作用和棉鞋相同,脚穿进去可到脚踝。毛窝子是用芦苇花和细草绳编织而成的,讲究的加一些碎布条,这样更结实,耐久。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农村穿毛窝子的人很多,那是因为穷,买不起棉鞋,用来度寒过冬的。它象一只缩小的橡皮船,样子笨笨的,里边空空大大,为了跟脚,就在里面放上旧棉花等杂物,既保温又舒适。 

“毛窝子”的做法极为繁复,先要把连着芦花的苇杆用榔头敲松软,然后去掉多余的芦花。编织以前,要先洒水,芦苇杆远比稻草要硬,也有韧劲,编织过程中被苇杆划破是很正常的事情,“毛窝子”的技术在收口上,生手往往在收口上一筹莫展,露出的茬子很多,穿的时候会划伤脚脖子,这个时候,就要用一层厚布缝上一圈,然后,在“毛窝子”里面填上编织前余下的零碎的芦花,一双轻快、保暖的“毛窝子”便大功告成了。 

为了让编织的“毛窝子”美观,有时候,还要将编织好的“毛窝子”,放在树干上磨擦,将外观多余的苇子樱子去掉。这样,编织出来的“毛窝子”外观光滑,内部温暖。

小时候家里穷,外出上学的时候一般都是穿用布做的棉鞋,回到家里,棉鞋早就是就湿漉漉的,特别是下雪天,出去一趟回来,棉鞋里外都是水了,非常的冷。

记得有一年冬,大雪下了三天三夜,我去上学,穿着母亲做的棉花鞋。回来的路上,不但鞋子都湿透了,而且裤腿也结了冰,冻得我浑身上下直打哆嗦,我路过一位邻居叔叔家的时候,这位大叔看到冻得瑟瑟发抖的我说:“天这样的冷,雪这样的大,你咋不穿毛窝子呢”?“我、我没有……”我低着头红着脸说。“没有!我给你一双。”

说着,这位本家的大叔就从家里拿来一双“毛窝子”递到我手里说:“乖乖,脱了棉鞋,快换上。”我穿上带有大叔体温的“毛窝子”,羞红了脸,低着头离开了。回到家,母亲看到我穿着崭新的“毛窝子”。问我从哪里来的,我低着头回答道:“是别人送给我的。”“谁送给你的?我们不能白要人家的东西,去赶快给人家送钱去。”这样我拿着母亲给的几角钱给大叔送了回去。

这位大叔是编制“毛窝子”的好手,编制成的“毛窝子”外表看起来很光滑,里面毛茸茸的,绝不会有细刺什么地扎人,一般还会在鞋底上钉上一块耐磨的胶皮。从此上学的时候,我都穿上了大叔送给我的毛窝子。上、下学的路上,“彭彭彭”的毛窝子的生伴随着我读完了小学。

当然,“毛窝子”也有缺点,就是因为太大,行走颇为不便,母亲就会在鞋后跟的地方缝上一根绳子,系在脚脖子上,好动的我们就踢踏踢踏地到外面玩去了。  

现在也有人穿毛窝子,不过意思大有不同:一是,有小青年为了好玩,吸引眼球,创造时尚;另一种所谓毛窝子则是女孩子的青睐,那是用各种绒毛布做成的,柔软保温,五颜六色,形象各式各样。而且大多数是动物图形,十分可爱,既美观又实惠,按理说已不是过去的毛窝子了,只是为了好玩或懒得另外起名字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窝子:苏北鲁南人骨子里的乡愁,最真切的记忆
散文||毛窝子
毛窝子草鞋——一个时代的温暖记忆 图文/饶晓晖
奶奶给做的鞋也大两号——九图连载(280)
飞花入梦
家乡冬日的毛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