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脚奶奶的情调

文:张克习

图:来自网络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 奶奶是个有情调的人,这在她养蚕这件事上就能充分表现出来。

每年的清明节那天,天气乍暖还寒,奶奶一大早就把布满蚕子的牛皮纸用软布包好裹在腰间,然后再穿上大棉袄,开始了孵化蚕苗。至于为什么每年总选在清明这天开始孵化蚕苗,奶奶一直秘而不宣。

大约过了八、九天,奶奶就开始时不时地从腰间掏出蚕子纸仔细察看,当有蚕苗露头时,就用一支公鸡翅膀上的大羽毛,奶奶称作翎子,把蚕苗轻轻地扫下来,用干净的白纸接住。

然后她把白纸连同蚕苗一起放到一个小点的筐里,要不是白纸映衬着,比蚂蚁还小的蚕苗稍一疏忽人眼就很难察觉到,奶奶却轻声细语地,苗苗长苗苗短地叫个不停,我们小孩子不更事,随口称蚕苗为虫子,奶奶立马勃然大怒:“不要说粗

话!”

小蚕苗身子弱,吃食能力差,奶奶就把从田野里挖来的新鲜婆婆丁叶子洗净晾干,弄成西瓜米大小的碎片,轻轻地撒上薄薄的一层供小蚕苗食用。过三、四天奶奶就用翎子,把小蚕苗小心翼翼地拨拉出来,放到另一个小的柳条簸篮里,把蚕苗吃剩的残渣和排泄物倒掉,这一过程奶奶称之为换床。

对于排泄物,奶奶也有个文雅的词汇叫蚕砂(第四声)。要是蚕宝宝稍大了点,奶奶就把蚕砂都收集起来,装在布包里,谁家的月窝小孩夜里哭闹,就送装有蚕砂的布包作枕头,说是能起到安神辟邪的作用。等到婆婆丁拔茎挂上花蕾,预示着婆婆丁叶子老了,味道不那么美好了,小蚕苗不喜欢吃了。

这时候蚂蚁大小的蚕苗也长到七、八毫米长的个子了,这时候奶奶就要更换比婆婆丁叶子营养更高、口感更好的蜇树叶子。而这时候我们家山后面的石坝下面,一簇簇低矮的蜇树,叶子也长得如铜钱般大小了。

等到立夏季节,蚕苗的个头也有将近二十多毫米长了,从这以后就进入了蚕宝宝的快速生长期,食量明显增大,原来投喂的蜇树叶子,无论从口感上还是从营养上都难以满足蚕宝宝的生长需要了。

而这时候,谷雨过后长出的桑树嫩叶也恰好长得叶阔厚肥了,奶奶就开始用桑叶喂食她心爱的蚕宝宝了。蚕宝宝的食量大,吃得速度也快,奶奶看在眼里,喜在眉梢,就如看到她幼小的孙子儿们猛吃猛喝那样兴奋。

她前额沁着汗珠,左臂挎着盛放桑叶的篮子、右手往簸篮里撒桑叶,边撒桑叶边欣喜地说:“看!我家宝宝多会吃,吃吧,吃饱了好长大个……”有时蚕宝宝吃得太嗨,奶奶没有及时把桑叶撒上去,个别宝宝爬到筐沿上觅食去了,奶奶就轻轻地把宝宝拿回筐里,并娇嗔地说:“咋弄的,奶奶晚来一步就不乖了,怎么离群了?……”

蚕宝宝的个头长到三、四十毫米长的时候,食量最大,她们吃桑叶最津津有味的时刻,寂静的蚕房会听到“唰唰地声响,那声响和高考考场内莘莘学子们,凝神屏气答卷时笔端发出的唰唰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奶奶为了让蚕宝宝吃得新鲜,全然不顾自己是个小脚,走远路困难,还每天两次上山采摘桑叶,但奶奶却乐此不疲,逢人便满面春风地说:“我家蚕宝宝上大食了,长得白白胖胖的,可喜人了!”

婆婆丁、蜇树叶、桑叶这些蚕宝宝们不同生长阶段食用的美餐,奶奶从不让男人和调皮的男孩子搭手,在奶奶看来,男孩身上有野性,男人抽烟、喝酒身上有难闻的气味,他们碰到蚕宝宝的美食,宝宝吃了会不舒服的。所以,婆婆丁、蜇树叶、桑叶都是奶奶带着我妹妹亲自采摘。

尽管奶奶是小脚,走起路来象踩高跷似的,但是,为了采蜇树叶,哪怕翻过一座山梁,奶奶也在所不辞;由于我家一带不是传统的养蚕地区,偶尔有人养蚕也是规模很小,纯属个人兴趣,目的也只有怡情养性。

所以,我们家一带就没有培植专门用来养蚕的桑园,也就没有桑叶可采。可巧,那时生产大队为了绿化,在我家西面的寨山脚下的坡地上栽种一片桑树林,每年一到开春那里就成了奶奶记挂的地方了。

在采桑叶时,妹妹不会爬树,她把妹妹抱上树杈,用手扶住让妹妹站在树杈上够桑叶,从来不动让爬树溜的男孩来帮忙的念头;她带领妹妹挖婆婆丁,专拣高坡、向阳的地方生长的婆婆丁,那些生长在沟下等低洼以及背阳背风地方的则难以入她的法眼,在她看来这些地方生长的婆婆丁不洁净,蚕宝宝吃了不好。

奶奶常说桑叶有毛桑和明桑两种,那些野生的桑树长出的桑叶表面毛绒绒的,叶子薄而小的称为毛桑,蚕宝宝不喜欢吃,并且这样的桑叶养料不足,蚕宝宝就是吃了也长不了大个,结的茧个小、肉薄,也没有光泽;明桑呢,就是人工栽培(嫁接)的桑树(桑园里呈藤条状),这种桑叶表面光亮,叶子大而厚实,蚕宝宝喜欢吃,能长大个,结出的茧子个大肉厚,光泽度好。

奶奶的蚕房虽然是个土屋,空间也显得有点逼仄,屋里布置得也很简陋,——一张老式雕花带踏脚的大床,还有奶奶的嫁妆即一个中间两个抽屉,上下两个门的大橱和四个座床子(比现在的方凳矮,五十公分见方)……

从这几件年代感很强的嫁妆和其上面斑驳陆离的漆色来看,就知道这嫁妆是有年头的物件了。透过这几件制作古朴端庄的嫁妆和奶奶的小小的尖脚,就能知道当年奶奶的家境和教养了。

外间靠东墙有个用棍棒搭起来的木架子,上面摆放着一大两个小的柳条簸篮。清明节前奶奶就开始收拾房子了,把堆积的杂物清理出去,把屋笆上的灰网子,墙壁上、屋当门的灰尘打扫得干干净净,搭好木架子,放上大小簸篮——只等蚕宝宝来坐床了。又过了几天,南飞的燕子也飞回来了,蹲在房梁的燕巢里,叽叽喳喳地叫着,用熟悉、友好地眼光打量着奶奶忙碌的身影。

奶奶虽然养的蚕很少,但她从未因此马虎随意对待蚕宝宝们过。她进蚕房前,必定仔细掸去身上、脚上的灰尘;戴上她自制的带松紧口的布帽子,围上围裙、套上袖套,然后反复洗净手再进去侍弄她的蚕宝宝们;当天气乍暖还寒时,奶奶就把那些婆婆丁叶、蜇树叶或桑叶放在手心中,双手合在一起,把那些叶子压平、捂热,再投给蚕宝宝们食用……

奶奶斗大的字不识一个,那些在今天看来也相当规范的操作规程,以及藏在她内心深处种种清规戒律是如何建立的呢?是家传,还是自学成才?我看都不是,最关键的,就是对蚕宝宝们,她始终有一颗虔诚的心,因为在宝宝们身上寄托她对美好生活满满地期许!

那时,奶奶养的蚕宝宝成熟期大约四十五天左右,芒种过后蚕宝宝的食量大减,个个懒洋洋地躺在桑叶上面,这时奶奶预感到,宝宝们就要结茧了,奶奶称之为上山。

从这时开始,奶奶就逐个对宝宝进行体检,拿起蚕宝宝对阳光照看,凡是身体通亮的,就把她放到事先准备好的专供结茧的麦秸草上面。在将放之前,奶奶还要绘声绘色地说几句:“乖宝宝,咱们上山了,到山上去玩……”不出三四天功夫,奶奶就把全部蚕宝宝送上了山。

紧接着就开始收茧,望着“漫山”色泽温润如玉,白色的、淡黄色的、淡紫色的茧,奶奶高兴地情不自禁。收茧时,奶奶当然是亲自动手,她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颗颗蚕茧,去除粘在上面的草叶,而后轻轻地放进篮子里。望着满满一篮子白花花的茧,奶奶脸上浮现出从未有过的满足感。

收茧之后,首先是选蚕种,奶奶专挑个大、外形饱满的茧作为明年的蚕种暂时留下来,并放在小的柳条簸篮内的牛皮纸上,等待蚕蛹羽化破茧成蝶产卵(蚕子),其余的则用来缫丝。缫丝,奶奶称煮茧,就是把蚕茧放在水里煮开,并保持水微开的状态,然后从每个蚕茧表面抽出丝头,若干个丝头撮在一起往纸团上面缠绕。

开水中的蚕茧随着外表丝不断被抽走,一边在水里旋转,一边不断变小、变薄,直至蚕蛹完全脱落在开水中,最后缠绕在纸团上的丝形成拳头大小的丝团。如法炮制,直到把所有的蚕茧缫丝完毕。

奶奶把缫好的丝用大号的捻线陀子,手工捻成丝线,最后再把蚕丝线织成四指宽、不到一米长的扎腿带,过去农村妇女都用带子把裤脚一圈圈扎起来,这样一是能防止泥土进入裤筒里,便于劳作;二是裹脚的妇女缠上裤脚也显得协调、人有精神。若能用丝织的带子扎裤脚,绝对算是上档次的了。

奶奶常把织成的扎腿带子染成绿色和粉红色,这两种颜色在那个以灰蓝为着装主基调的年代,显然是一抹亮色,很吸引眼球。

奶奶还把织染的扎腿带子当做礼品送给自己的至亲。所以,奶奶织染的扎腿带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作用。至此,奶奶自清明节以来那颗紧张、兴奋的心终于放下了。她脚腕上扎着用新蚕茧丝织染的色泽鲜艳的绿色带子,走着高跷步,走亲访友,在路上还引来不少回头率呢!

奶奶养蚕完全不受经济利益驱使, 这在那个物质匮乏,人们渴望温饱而不得的年代,奶奶能够年复一年、乐此不疲地这样做,并且,对养蚕细节那样锱铢必较,这一切在我看来,奶奶纯粹是为了怡情养性、乐享那红红绿绿一抹亮色给自己带来的自信、乐享做事严谨的过程、追求一个老太太精致的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生佳作第158篇】养蚕记
养蚕日记
寻桑记/梁永胜
养蚕日记 学生简洁版
【三秦文学】蚕
【广东】徐蔚《养蚕记》指导老师:林燕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