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了半天,我还是没弄明白什么是“格物”,只能先坚持“修身”了

        “格物”有三重境界,掌握了这3个诀窍,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一重境界:格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二重境界:致知,有用为角,无用为格;第三重境界:融合,物我融为一体,心物一体。

          昨天,有幸得到胡英亮老师的推荐,我参加了一期启予国学的《修身训练营》活动,地点就在中银大道正邦素质教育学校的多功能会议室。

          本期主讲是李东林老师,匆匆看了一下他的简历:字天祥,1979年生。一代儒宗马一浮先生的四传弟子,长春文庙国学大讲堂特邀讲师,腾讯课堂讲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这让我很是无语,人家比我小了好几岁,咋就这么牛呢?我要是有简历,可以这样写:字彧韬,1975年生——然后,就没了。

         越看越觉得自己太不“沾贤”,还是认真听老师讲课吧。

          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李老师讲了很多,他从“古法教学”开始说起,讲到了“启予国学的日课”,讲到了“儒家的义”,讲到了“对事物有敬畏之心,可立于不败之地”。

         他还说“幸福指数跟经济水平是不成正比的,它不取决于外在,而取决于自己的内心”。

          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句话:今天流的眼泪,都是昨天脑子进的水。

          就这些吗?这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才是重点:

         什么是格物?就是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明白事物

         李老师先后用了三个案例:张飞之死、杯酒释兵权、触龙说赵太后,来阐述清楚一个道理: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要学会用自己的情绪为自己办事

          回家之后,有朋友问我都学了些啥,却发现自己都忘得差不多了。

         无奈之下,我只能把凌乱的知识点往一块儿揉捏着,又从网上照搬过来很多大段的文字,费了老大的劲,总算是拿出来敢见人了。

          中国文化的大厦,是由三根柱子支撑着的,分别是儒家、道家和佛家。

          它们都讲“修身”,但不同点在于:儒家教人进取;道家让人清静;佛家提倡慈悲。

           从中可以看中,儒家的修身是教人入世的,而佛道两家的修身却是让人出世的。

          修身,是儒家最为中心的环节。儒家的诉求,是求诸于内而非向外的。

         不管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对儒家来说,差别并不是很大。对外界境遇的反应,对他人的作为,情绪是可以有的,有欢喜或者不满,但都不可以太过。

         儒家要求最多的是自省,也就是对个人灵魂的拷问,这方面是相当严厉的。就是要经常问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自己应该做和所能做到的事情?是否真的可以无愧于心?是否……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一下子做不了那么多,那就坚定一个“只去修身,以待天命”的信念,就如同《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一样,坚持做下去就好。

         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就是“你只管努力,其它的交给天意!

2021.6.28于山西运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听郦波老师讲《国学中的智慧——儒释道三教精华》
慎独是演绎完美人生的最高境界(图)
王阳明说:智慧的源泉只在于一颗本心
李说我听:人生修养的6个境界
一言 | 家门和顺,虽粗飧不继,亦有余欢
孔子和王阳明人生修行的方法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