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27岁才开始努力,多次科举不中,却培养了2个进士儿子闻名天下

宋代的文学成就主要包括了宋代的诗词、散文、小说和戏曲等,其中要属宋词的文学成就最高,诗和散文的文学成就稍微次之,小说和戏曲的文学成就更要次一些了。

而唐、宋这2个时期,正是中国古代文学大规模发展的时期,其中的“唐宋八大家”更可谓是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在唐宋八大家之中,他们全都文采肆意,各个都是名流学士。但是其中有一人虽然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却多次参加科举不中,直到最后也没有能够考中进士

这个人便是苏轼的父亲苏洵,他既没有像王安石那样叱咤官场,官至宰相,主持朝野之中的“新历变法”,死后还被追封为“舒王”;也没有曾巩那样地天资聪慧,曾经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科举不中,官场无缘的人却依然能够位于“唐宋八大家”之中,还培育出了两个同是“唐宋八大家”的苏辙和苏轼,这也说明了他虽然没有能够科举中榜,但也是自幼行万里路,成人以后又开始发愤图强读万卷书,胸中自然也是有颇多才华,怀抱吞吐宇宙之气的。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苏洵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因其年少,不好读书,而父亲健在,无有养家之忧,故喜游山玩水,18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才以放弃,而到27岁时又幡然醒悟,得以妻子支持,才又发愤攻读。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在发愤图强,潜心攻读十余年后,换来的依旧是赤裸裸的两个字“不中”。

从此以后,苏洵不再专心于科举考试,把重心放到了培育后代上。因不想让儿子重蹈覆辙,苏洵便下决心一定让儿子好好读书,但苏洵的教育方法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想办法让孩子爱上读书,他的两个儿子也是天赋异禀,勤学苦读。

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到了苏洵两个儿子科举考试之时。苏洵便陪着两个儿子一起进京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儿子一举成名,他们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苏轼,苏辙。

而苏洵这两个儿子一举成名,其中也有欧阳修的一份功劳,欧阳修任职后大批科举中“浮躁浅薄”之文,后又对苏轼文章表示赞叹,而当时负责审卷的,正是欧阳修和梅尧臣。在此之后,欧阳修与苏轼结为师友。所以说,有时候机遇也是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拥有实力,再抓住机遇,便可一飞冲天。

《三字经》里有这么一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句话说的其实就是苏洵。它的表面意思其实就是说苏洵直到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奋发图强努力读书,最后依然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从他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得出,不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的艰难险阻,只要胸中那颗追逐梦想的心没有死,我们仍旧是曾经那个追随梦想的少年。

欧阳修曾经在评价苏洵时,这样对苏洵做出了评价:“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能得到欧阳修如此大的评价,这也可以很明显说明苏洵还是当得起“唐宋八大家”这个名号的。

宋代文人叶梦得也评价苏洵的文章“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这个评价,可以说是不低的。

参考资料

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

《宋史 卷四百四十三-列传第二百〇二-文苑五-苏洵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器晚成苏老泉
唐宋八大家谁官最大【1】
一千年前的这场“高考”牛出了天际,天才似乎就是为这场高考而生
戏说苏洵:一个男人真正的成长,是从做父亲开始!
北宋也拼爹|苏东坡:顾千帆你有萧相护航保驾,我有苏洵科学鸡娃
苏洵:中年发奋,逆袭成“人生赢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