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兴柏丨母亲的为人

母亲的为人

作者:李兴柏

母亲离我而去6年了,她如果健在,该是101岁。她那真诚、实在、热情为人,在我脑中依然是那么清晰。

母亲是一个苦命的人,6岁外祖母患病去世,10岁外祖父撒手人寰,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让小小年纪的她自食其力。天生聪慧的母亲,为了不被别人看不起,不用嘴问,只靠用眼睛看,再靠耳朵听,观察他人的一举一动,了解炕上地下活计的每个细节,使得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母亲,学会了很多过日子的实用本领。

母亲的一生,是极其平凡的一生,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农家,从小饱尝了人间的苦难。经亲属介绍,母亲嫁给父亲。全家人的衣食住行全都由母亲打理,冷暖安危全系在母亲一身,我们李家有了母亲,是我们李家的骄傲,也是我们李家的荣幸。

母亲在处理孩子之间的争执时,从来都是向着其他孩子。严厉地批评我们,让我们先从自己身上找错。母亲对我说“与人相处,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能让别人不平。”“让一让,一寸都嫌长;遇事争,一尺都嫌短。”母亲的话,深深地影响我的处事原则。

她不识字,却深明事理,宽厚仁义,甚至宁可亏了自己,也绝不亏了别人。

1948年初,国共两党拉锯,父母带着孩子投奔市内一个伯父家。这个伯父是个当官的,是沈阳某个县的署长,说话、办事那叫“一跺脚,四城乱颤”。父母还分批拉去了大豆、小麦、苞米、高粱、谷子,加一起合3000多斤,也放在这个伯父家里贮存。可父母只在城市居住了三天,感觉没意思,考虑老家还有爷爷奶奶,还有肥沃的土地,又全家搬回了乡下,但把粮食继续放在伯父家。

待后来准备拉回粮食时,听到了意外的消息,伯父为了买地,私下做主,在未经父母同意的情况下,竟把所有粮食都给卖了,钱款用于买地。

伯父在临终告诫孩子,什么时候不能忘西街六叔六婶(父亲大排老六)。

父亲叔伯哥李绍植(堂兄,东北称伯父为大爷),他们是一爷之孙。1948年从国民党部队解散拿“路条”回到家乡,二伯父靠给人干活帮忙,来混吃喝与混住宿。母亲见此情景,主动与奶奶说“不能让外人看笑话,毕竟我们一个血脉,把二哥接到家里供吃”。奶奶听后点头边说边笑“好儿媳,好主意”。母亲为二伯父拿出做生意的本钱,二伯父从此每天上大潘批发发糕,然后挑担沿村各街叫卖,吆喝声一声接一声的。二伯父做起买卖后,有时回来早,母亲主动说“二哥,今天卖的挺快”。有时回来晚,母亲仍主动说“二哥,今天生意不好做”。二伯父在我们家白吃一年多,直到手里有了点儿余钱,才不再我们家吃饭,后来又找了老伴,日子过得越来越美。

1964年正值蔬菜青黄不接的四月份,母亲看见没娘的孩子赵学广(外来户)打墙边路过,便叫住说“学广,你把这土篮子胡萝卜挎回家做菜吃”。2014年学广兄唠起这件事时,眼眶里的泪水,没有止住,流了出来。这土篮子胡萝卜,还有几个土豆,是老人的一片热情之心、关爱之情、相助之意的最好的体现。

表姐,表姐夫,表哥,表嫂等每年过年都登门看望伯父母,姑父母及我父母,有百分之九十九在我们家吃饭。母亲在当闺女时,做饭的活都学会了,屋外的铲、刨、割、播、磨、碾、筛、簸,屋内的煎、炒、蒸、炸、炖、熘、烀、煮等,庄户人家吃的饭,来的客人炒菜做饭不但都能拿得起,还做得好。刀工、颜色、味道,在乡下没个挑。没有人能相信,母亲没有文化,却做出了如此的成绩。母亲能用她勤劳的手,能做一桌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让亲属们吃得有滋有味,吃得满腹馨香。不可思议的是,母亲没进过烹饪学校学习,也没有拜师学徒经历,就是乡下一位普通妇女,竟能把一桌子菜发挥的淋漓尽致,手艺展示的让人佩服。

招待客人时,猪头肉,猪肘子是自己烀的,“千子”,是自己拉鸡蛋皮制作的,土豆盒装肉馅是自己炸的,焖子是自己蒸的,“漾肠”是自己灌的,醋熘里脊、红烧排骨、炒肠肚肺丝、木耳炒白菜等等就是一桌美食大荟萃,都是母亲亲手制作的。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正月里来客人,母亲必做十二道菜,寓意是四季平安。母亲招待客人,从不做方便省事的大米饭。在自己做一桌子丰盛菜肴之后,母亲还要做主食,一是做猪肉白菜馅搅面馅饼,二是做猪肉酸菜馅的水饺,这是高规格的招待了。做馅面食繁琐谁都知道,和面、醒面、揣面、揪面剂子、装馅包捏,无论是用铁锅烙,还是用清水煮,都是麻烦的事。但母亲从没说过一次累,也没叫过一次苦,更没讲过一次冤。

三姨、老姨的子女,每逢寒暑假,父亲都要进城把他们接来短期居住,母亲为我们贴玉米面大饼子,锅下边是炖菜。而炖菜上面是蒸的一小盆大米饭,供客人食用。

为了节省和显现主人的热情,几乎到了吝啬的地步,招待客人撤下来的剩菜基本不吃,留下一次在添一点新的,又凑满一盘菜。如剩的炒肠肚肺丝一口不动,在来客人时再切一点,先炒新的,后往锅里放旧的,出菜时颜色味道刀工一样,外人是看不出来的。不论凉菜,还是热菜,只要客人吃剩了,母亲都是留着。如“漾肠”时间一长,就容易变质,每隔两三天,母亲便用温水给“漾肠”洗个澡,促其来客人时派上用场。

母亲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尽力成人之美,在亲戚朋好友和街坊邻居中的口碑颇佳。每遇乞丐上门,母亲总是和颜悦色,从不让人家空手走出院门。既不训斥,也不冷眼观看,而是快速舀碗玉米面或者高粱米,倒入乞丐的袋子里。

离家100米外的“老舀子”患癌晚期,与别人说,现在就想二婶的搅面馅饼。母亲听说后,马上称肉、剁馅、搅面、包烙,当把热乎乎的搅面馅饼,端到“老舀子”的炕头时,“老舀子”夹起一张,咬上一口,嚼了几下,咽下一口,“俺是个要死的人,没想到二婶不但把搅面馅饼做好,还亲手送来了,真是好人啊”。说着说着,“老舀子”两眼湿润了。

一次,工作队贺方才患感冒发烧,没有下到生产队。母亲知道后,立即做了一碗姜糖水,趁热喝了进去。母亲又拿来去热治感冒药,让贺叔吃进了肚。随后,母亲给做了大米稀饭,香油拌玉跟头丝。在母亲的精心护理下,贺叔只用一天的病就好了。

知青孟桂琴无意中脚被冻伤,母亲听说后,从坛子里舀出半勺荤油,用热锅化开,又倒入白糖,调匀抹在脚的冻伤处。母亲还告诉她一天抹二次,几天便可痊愈。果然,孟桂琴用这个偏方后,伤口明显小了,皮肤也红润了,细腻了。后来母亲对我们说:“能帮帮人家,睡觉也塌实。”

   1993年父母还在乡下老房子居住,我通过同学付万涛在物资局购买2吨煤,供家里冬季取暖用,从企业找了一台132汽车,求同事王勇帮装卸车。待我两卸完煤连同司机进屋一看,母亲正在包白菜馅煮饺,饭桌上摆满了五颜六色12道菜。有凉菜,有热菜,荤素搭配,一看就有食欲,父母招待客人特别热情,宁可自己平时省吃俭用,来了客人也要招待大方。事情过去20多年,每次与王勇小酌还常提起拉煤,父母招待这件事。

1994年母亲父亲离开了故乡,举家搬进了城市。在乡下居住七十多年,目睹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当母亲迈着蹒跚的脚步,丈量着岁月痕迹时,目光里洋溢着对生活的赞美。

1995年绍根四叔在一次聊天中,说母亲是李氏家族中的“老佛爷”,一点不为过,母亲确实是这样一个善良得让人心碎的人。

我已年过花甲,我敢说,在母亲那个年代,像她那样的母亲,是屈指可数的;母亲身上汇聚着中国妇女传统的,特有的美德。光我们兄弟姐妹8个,就是她身上八座山啊,一句话她能让八个子女相继走出农村,进城上班,变为城市户口,绝非易事。

母亲坎坎坷坷走完了95个春秋,再也站不稳了,再也撑不住了,她不甘心地躺下了。她像春蚕抽尽最后一根丝,像灯芯熬尽了最后一滴油,平静地离开了这个她曾眷恋不已的世界。

我庆幸,我有这样一位伟大而慈祥、美丽而可爱、宽容又慈爱、勤劳又善良、刚毅又俭朴,一辈子都学不完的榜样母亲。

文/李兴柏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李兴柏,满族,67岁,男,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197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散见《鸭绿江》、《河南文学》、《散文选刊》、《散文家》、《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劳动保障报》等上百家报刊。有的作品获奖,有的作品编入作品集,有的作品纳入百度文库。出版个人作品集《从文履痕》。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李兴柏/母亲的搅面馅饼
第一次就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的谈话方式
端午节的祝福
杨军文选3:怀念我的伯父杨衍柳
经历这个你,才活成了这个我。
祭伯(叔)父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