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石文坛]石婷的随笔《我与书》

石婷,90后分行写手,某小学教师,作品散见于微刊和纸刊。

我与书 

今天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许久没买书的我买了《知行合一王阳明》合集大全和《微习惯》、《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昨晚和同学还聊起读书,他说我书买得不少,知识却没长多少。而他迷上了买书和看书,话语里透着自信和坚定,整个人的状态也都积极不少。我买的书不少,却看得少,以致书都蒙上了灰尘,似乎心也蒙了灰,变得不明朗。而这让我一下子失落起来。  
我很少看书也是这几年的事了,这几年干了些什么?似乎很忙,似乎什么也没做好,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很少有发自心底地快乐,然后兴致盎然地去认真做一件事。在无数流转的时光里,我任凭本该奋斗的年华在眼前一点点逝去,成为回不去的过去。那是一种痛,没那么深刻,却一点点腐蚀心里的美好。慵懒地不愿触碰,可眉目言语间总会透着淡淡的忧伤,兴趣不浓,不爱交流,很多事也是淡然的无所谓,似一个游荡的魂灵,孤独,任性,又可气。这大概是我不读书的样子,不说面目可憎,也是面目难看。这是只有自己能感受到一种煎熬。这不能说跟读不读书有必然的大关系,却真是自我的一种缺失。在这种情感的挣扎中似乎也还证明着我还想读书,爱读书。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很多,今天看到了几句,我记了下来。酷爱阅读的音乐人李健说:“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岛上书店》的作者加布瑞埃拉·泽文说:“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易中天说;“读书分为谋生和谋心两种:谋生的读书是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为的是找个工作,这不是真正的读书;而谋心的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寄托和安慰,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倘若问我为什么读书,在此时此刻的心境里,读书于我而言是能让我安静下来,不急不躁,不忧不伤,并感受到时间的充实和美好的事。  
回想我与书的故事,我竟不记得我的第一本书,第一个送书给我的人我却记得是姐姐,她买了《小王子》。第一个赠给我读书箴言的是石功锦老师,他在我日记本写下“读书改变命运。”,他也是第一个鼓励我们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多写多背诵的老师。我读小学时也看书,大多是童话书,像《拇指姑娘》《白雪公主》《灰姑娘》《海的女儿》等真的是张口即来,也不知道书哪看的,反正故事却都刻在脑海里。和现在我孩子相比,我庆幸我是有童话的童年,因为现在的孩子大都迷失在电子产品的诱惑世界里,无法体会到读一个童话故事就能想象自己也有是有魔法的人,无法知道童话会在心灵里悄悄播下的善良、同情、勇敢、正义的种子。童话的美好品质和精神不需要老师讲授,只需静下心读,去感受,你就自然而然有了。不只有童话,我还能够听到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我的另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范先海老师就爱在语文课上讲故事,什么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捕蛇人,他都能讲得活灵活现,而我们都能全神贯注听他讲,连班上最调皮捣蛋,不爱听讲的学生也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眼睛睁得大大的,就盯着老师看,就觉得会讲故事的老师最迷人。我有位表姐也爱讲故事,不过爱讲鬼故事,我是听得很有画面感,比如“半夜听到老人在吃手指头,嘎嘣脆的。老人的第二个外甥问外婆在吃什么,老人笑着说在吃蚕豆呢!其实那是第二个小男孩的哥哥的手指,而他的外婆是被鬼附身的……”不知为什么到现在对这段极为深刻,也许我本身就胆小,越害怕的越深刻!  
如果我小时候能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多读些书,我想我的童年更快乐。但我不遗憾,因为儿时操场、田野、山丘上的玩耍和游戏也让我读到了只属于那时乡村孩子才有的最朴实最纯粹的快乐,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无忧无虑。  
上了初中,初中是在地桥镇中学读的,都说中管得特别严,特别紧。但我觉得最受益是中教师向学生传达的时间观念:珍惜时间,争分夺秒。确实,每分每秒都是无比紧张的,因为每个科目的老师都有安排,每个学生也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一堂课刚下另一堂课的老师已经候在门外,或课间就进了教室,不用老师说你就会很自觉地跑向厕所然后飞快地跑回来,生怕自己多耽搁一秒钟。但是在这种学习紧张的氛围里,我初一和初三的语文老师肖义刚却让我们放松下来了,他的晚自习总会让我们看书,教室里静悄悄,真的是一根针掉落都能听到,但是我们都很享受这样安静的时光。还有老师,他自己也会搬起凳子坐在学生旁边看书,我就记得他曾坐在我位置旁看书,为此我看得特别认真。初中看得最多的是杂志,而其中《读者》《青年文摘》《萌芽》最多。记得每周日学校要上晚自习,从家里坐班车到镇上后,我们住读的同学总会备上些吃的零食。住校五天,封闭式管理,而学校小卖铺的有些零食要比外头贵5毛或1块,因此我们总喜欢在外头买些备着。我和我的小学玩伴一个学校,我们基本不在外买零食,但非要去读者书店买杂志的,那时一本杂志好像要五元,记不清了。但书店老板很好,有时候还会给我们便宜五毛或一块的。杂志是时间的,过期的杂志,时间久的没卖出去的,老板总会特别便宜的卖给我们。那么在语文晚自习,属于看书的时间,我就可以读这类刊物了。初中语文老师喜欢让我们做摘抄,摘抄名言名句、好词好段。他也会收起来批改,不只摘抄,他还告诉我们可以粘贴,看到的报纸、刊物,好的文章可以剪裁下来粘贴在摘抄本上。我们写作文常常会把摘抄的好句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上,变成自己的东西。  
真正认真阅读名著书籍还是在高中。那时是在黄石有色一中读的。高一时,我们大冶实验班的班主任王文莉就给我们每个人办了借阅卡,可以去图书馆借书的,后来听说好像就我们班办了,而我们的班主任是我们的英语老师,一米五几的个,却自带一米八的气场,自信满满,十分活泼。有色一中的图书馆可是很有特色的,螺旋式建筑。有了图书卡,我们就可以借书在教室在寝室阅读了。高中课本分为选修和必修,书中出现的名著很多。因为有了语文老师深入的分析和讲解,亦或是晚自习他给我们放的名著影片------四大名著除西游记没放,其他三部都有放,《林黛玉进贾府》《三顾茅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都极大激发了我们阅读的兴趣。《呐喊》《茶馆》《红楼梦》《边城》《老人与海》《雷雨》、《欧也妮·葛朗台》……第一次觉得我们与名著的距离是这样近。我有位好友超爱读书,尤爱校外需花钱租书看的书店,那时校外的书店很多,也流行租书看,仙侠魔幻穿越言情等最受高中生欢迎。我的这位好友高中三年基本横扫完了校外的几家书店,她是走读生,母亲租房陪读,因为常在学习时偷看小说被她妈妈发现了好几次,母女俩为此也争吵了好多几次。高中紧张的学习压力让她有时候很烦闷,她喜欢晚自习前找我散步聊天。我那时觉得她比我成熟、有想法,尤记得她的一篇写武则天的文章被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朗读,老师的评价好像是文采很好,却有些超出高中生的成熟。我却十分喜欢她的文笔。高考时,尽管前一晚她还看小说,但她也没有辜负陪读母亲的期望,考进了一所比较好的大学。我的一个室友也很迷恋小说,常见她上课偷偷看,晚上还打着手电筒看。我是十分佩服他们这种看书的精神。高中时我也有过一次熬夜看书的经历,书是同学借的,书名不记得了,只记得是关于爱情的。我还有位高中好同学,我和他初中也同过班,我给他取过外号“外星人”,他好像还有另一个外号“三毛”,大概因为他的头发有些稀少吧。印象中他是喜欢看书的,他的地理很好,待人也特别热情。他喜欢带书到班里看,我记得他有套《杜拉拉升职记》,我也许找他借看过,记忆的片段里还有杜拉拉工作时极认真的画面。但我记得清楚的是他高三生日时,我送给他一本《草房子》,送之前我自己先看完了,那是第一本让我流泪的童话书。  
到了大学,书的世界变得更开阔了。站在我们学校大门口,第一眼看到的是类似古代书院的徽派风格建筑物,那就是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古色古香的,正门上用甲骨文刻着“茹古涵今”四个大字。军训时还没有借书证,却可以凭身份证或学生证在一楼看报刊。军训闲暇时我总会去期刊室,报纸也看,教育类的期刊也看,《半月谈》类的杂志也看。我看书总是没目的的,觉得不错就会看,在当时的新环境也算是寻找一种熟悉感吧。图书证办来后,也开始借书看了,一般都会在图书馆三楼的自习室看。学校的自习室很大,背面靠山,空气也好。我常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但因为看书,准备各类考试的学生很多,也很少真能找到靠窗的位置,但也不是非常在意,有一个空座位就很满足。记得那时看了余华的系列书籍,像《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读他的作品心情总像被冰封住了,有些压抑,难受,却也喜欢这种真实感;也读过张承志《北方的河》和《黑骏马》,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堂吉诃德》《希腊神话》《瓦尔登湖》《傲慢与偏见》……无论中外古今,都有一点涉及。记得每次去图书馆我总会觉得自己无比渺小,书海,也真的是在大学感受到其浩瀚。大学还是书看得最多的时候了,现在想来大学时光虽一晃而过,虽然感觉什么也没学到,却看了许多书,也觉得值了,只是自己看得还是太少太少。  
大学老师讲课时喜欢拓展延伸,讲着讲着就是另一本书了,他们提及和推荐的书很多,我也买书,买书送人,买书自己看。大学毕业那一两年买书最多,同学或同事推荐的,自己搜寻的,比如《平凡的世界》《百年孤独》,三毛丛书,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黄金时代》《青铜时代》《白银时代》,《追风筝的人》《月亮与六便士》《岛》…….我买书有时候是很偶然的冲动,比如第一次听到歌曲《youandbeautiful》,就被它那种悲壮的忧郁所吸引,发现它是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背景音乐就赶紧把电影看了一遍,又发现是根据名著改编的就立即买了书-——《了不起的盖茨比》;看到王志文演的电视剧《天道》特别经典,虽看不懂,但就是觉得好,于是就买了豆豆写的《遥远的救世主》。我也会收到好友或老师送的书,那是我最珍爱的礼物了。  
工作后会买些教育类的书,也会买些儿童读物作为奖励送给班上的学生。我虽在班上常常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办图书角,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带孩子去学校图书室看书,但发现很少有孩子能真正主动去看书,不过一个班级里有那么两三个爱书的,那也是件很高兴的事了,有一个就能带动第二个,有第二个就能带动第三个……进而是一群。学生读书不需要大道理,不需要一遍遍地强调,他们需要的一种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一个孩子坐在位置上看书,好友却要找他去玩耍,他只低头看书,甚至忘了朋友都问了三遍,好友见他如此迷恋,也好奇起来,于是坐下来一探究竟,看着看着,也入迷了,然后两人一起聊了起来。后来玩耍完的孩子回来见他俩聊得热火朝天,插不上话,有点失落,却也有了对这本书的好奇心,他也去看……感染的力量就像春雨,悄无声息,却润物细无声。而这种文化的氛围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创设的,老师和家长应是榜样。老师更应看书,聊书,倘若老师自己感受不到读书的乐趣和意义,如何指望和要求孩子爱上读书。父母也许不读书,但一定告诉孩子爱书,敬畏知识,家长可以不给孩子买玩具、零食,但一定要为孩子买本书,有机会带孩子去书店看看。我就常常在超市买书的地方看见有小孩蹲着或坐在地上看书,也有青年,老人,他们一看也许就是大半天。这些认真看书的人真的很令人羡慕和感动,因为他们忘我阅读的样子真的很迷人。  
不是说人非得时时刻刻读书,也不是说整天痴迷于书是件好事,因为书不是死的,人也不能读死书或死读书,但是你不能不读书,特别是对于读过书的人来说,如果离开学校不读书,那是一种遗憾,也是教育的一种缺失。因为你很可能会失去重新认识自我和世界的机会,你会少了一种生活乐趣,可能会变得迷失,容易退缩,你也会失去一位思想上的伴侣。如果说生活是本书,那么我们更该好好读,苦难也好,挫折也好,快乐也好,我们该从中学点什么,那是属于自己经历的人生,值得阅读和思考。  
我不是个很好的阅读者,但我敬畏知识,我喜欢手指触摸书页的感觉。书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总是诚心诚意地安静等待愿与它交友的人,倘若有幸读到一本好书,令你受益终生的,那便是一生的幸运了。读书不强求,心有中意,或悲或喜,自得其中。  
世界读书日,聊以此记,记得有书可相伴,记得读一读书。  

                                                   (2020.04.23晚)

[清明特刊]重温向天笑的组诗《陪父亲回家》附著名朗诵艺术家薛飞的朗诵

[还地桥诗群]石婷的诗《一杯茶的时光》(7首)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潇湘小作家】余娜 买书
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中高考正在惩罚阅读差的学生!暑假这么读书,成绩至少提高20分
面对众多版本的“必读”名著,到底应该如何选择|阅读·你问我答系列之九
人生有梦书当枕
【群分享】阅读陪伴孩子一生:如何带孩子走进阅读之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