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话课|北大硕士、硅谷好职员、火车迷:“教育在任何地方都不是一个轻松容易的过程”

整理:小黛

嘉宾简介

利维,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硕士,专业计算机应用,后入职美国某著名公司(因为保密规定,只能说到这了,大家自行对号入座),从事中文相关的本地化软件开发工作。由于是软件工程师,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冷冰冰的代码打交道,业余时间出去玩拍拍照什么的。个人略含蓄,就不放正面照啦。

Q:简单介绍下自己的求学经历吧。

A:我出生在河北省的某座小城市。小学中学一路走得非常平静。高考正常发挥去了一所珠三角的著名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本科四年依旧是波澜不惊地度过,在最后一年很幸运地拿到了保送资格,来到北大完成研究生学业。

Q:不可免俗的,来问问关于高考的故事哈

A:高考对我来说是件非常平常与平静的事情。如果说有什么不一样的,那大概就是那几年很少有自由时光。每周七天课,每个月休息两日,除了休息的日子,其它便是做各种卷子。我想大多数人的高中都是这样度过的。

高考之前我想也许父母会比我更紧张。我只是进进出出考场两天,但我最后一天考完所有科目之后,我能清楚地感受到陪考的母亲如释重负。

Q:你认为,自己能进北大,做对了什么?

A:我想应该是在本科阶段坚持认真学习专业课知识,以及积极参加学科竞赛。这两点让我后来在保研过程中很受益。

很多同学高中毕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沉迷于来自各种渠道的诱惑,而唯独忽略了学业。但大学四年其实是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阶段,这些专业技能将伴随整个职业生涯。这也是为什么专业课在大学阶段非常重要。

而计算机学科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单学好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些动手能力可以通过学科竞赛来得到锻炼。

Q:求学阶段,你一直都是自我驱动型的吗?如果是,你认为这种自我驱动力是如何产生的?这里面,有什么愿意分享的故事吗?对于不是自我驱动型的孩子,你认为有什么方法可以尝试?

A:我觉得是。像我前面一个问题中所说,很多同学高中毕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沉迷于来自各种渠道的诱惑,而唯独忽略了学业。这个时候,自我驱动就很重要。尤其是上了大学之后,不再有像高中那样明确的为高考而服务的教学大纲。在一个专业领域掌握到多少程度,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自我驱动力决定的。

自我驱动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得小时候为了培养自我驱动力,还特意尝试了“刻意练习”的办法,首先试着专注于一个非常小的方面,设立一个小的改进目标,然后全神贯注地投入努力。也试着从父母那里寻求反馈,并持续改进。

Q:都说优秀是一种习惯。你成长至今,有什么好习惯是让你受益匪浅的?这个/些习惯是如何慢慢培养的?对处于习惯关键培养期的孩子,你有哪些经验愿意分享?

A:如果仔细回想过去的时光,我觉得最幸运的一件事情应该是读书。具体来说就是一有机会便读各式各样的书,感受各种人的人生。毕竟一个人所能经历的有限,并且有些经历的获得也许需要一个人付出过高的代价。读书可以让我努力进入到作者的世界里头去,从作者的角度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试着换位思考,如果书中的人是自己,又当如何面对这一切。

来到美国之后,面对一切陌生环境,从书本中学习新环境的规则也是我熟悉这个新的国度的重要途径。我觉得多读书这个习惯让我受益很多。

当然,小时候养成这种读书的习惯,我觉得和我父母的培养密不可分。当时我父母要想让我爱上阅读,先试着自己对阅读也产生兴趣。这对他们来说挺难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要牺牲掉工作一天后难得的看电视的时光陪我读书。这一点,现在让也有了朝九晚五工作的我想想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他们给了我一个非常理想的读书环境,书在家中无处不在。我记得从很小开始,读书是家里最主要的休闲活动。我父母经常与我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而我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视书为好朋友。

Q:你之前上过补习班吗?“黄庄焦虑”不知道你在国外有没有听到过。你怎么看这件事?你会让你的孩子上补习班吗?

A:我很少上补习班。我上的补习班的原因是暑假父母担心我一个人在家闷出毛病,便让我跟同学们一起去上那种大班教学的补习班。也许补习班对我的影响,多停留在社交而非知识。

我觉得这个因人而异。如果一个孩子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方法正确,自学自律能力很强,而且乐于学习,他就不一定非得上补习班。

Q:相比“鸡娃”,另一种声音就是要追求所谓的“快乐教育”,你是否认同?在美国,真的有所谓的快乐教育吗?

A:“快乐教育”应该是指国外孩子有更短的上课时间,课后有更少的作业和考试压力。而且孩子们通常获得的是更多的鼓励和表扬,总体而言更加随心所欲、无忧无虑。不过这些只是表面现象,我相信教育在任何地方都不是一个轻松容易的过程。

国外的“快乐教育”可能更加注重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内在动力和长期坚持的毅力,帮助他们将学习融入自己的自由意愿中。这一点来说是“快乐”的,但不代表它就是轻松的。此外由于涉及到培养孩子的动力与兴趣,“快乐教育”对家长素质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吧。

Q:在美国工作的几年间,有没有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有过一些思考?有什么想要分享的吗?

A:其实并不多,因为我比较顺其自然,所以也会用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不太常会去反思。

Q:相比美国,你认为目前的中国教育中,比较欠缺的主要是哪些方面?家长们需要注意什么?

A:美国和中国的国情并不太一样。我作为一个从小在中国长大又没有太多美国朋友的人,也许并没有办法比较全面地对这两种教育体系做比较。但从我的感觉来看,我觉得美国学生面对问题的时候比中国学生自信很多。我很难从一个详尽的角度分析这种自信是什么,不过与他们相处的时候,我能感受到那种由心而生的自信感。我觉得也许我们也可以做些什么,让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们也多一些这样的自信。

Q:硅谷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地方,这里是代表未来的地方,也自然对人才有着更为苛刻的要求和挑战。个人认为,这里对人才的理解和认识可以算是一种信号。现在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你认为硅谷更青睐什么样的人?

A:我想简单地回答应该是优秀的人。在一段时间内硅谷作为IT行业的圣地,最稀缺的依旧是优秀的IT从业人员。时代在变化,没有什么行业可以长时间蹭热度。今天的IT业可能是昨日的石油业、汽车行业乃至铁路行业。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出下一个浪潮是什么,但不管下一个朝阳行业是什么,这个行业对优秀人才一定是欢迎的。而优秀,不仅仅是指术业精通,还应该包括其它很多东西,比如责任心,比如毅力,比如很多很多。

Q:我记得你是个“火车迷”,各种火车摄影和去博物馆参观。这种爱好是如何被发掘的?受益几何?

A:我印象中自己并不是从小就喜欢火车。读书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发现自己平日里的所作所为,无一不间接说明自己是喜欢火车的,然后我便坦然接受了“火车迷”这个身份。

事后诸葛亮地想一下,也许因为小时候以及上学后坐火车的次数多过其它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于是乎日久生情。后来发现自己喜欢追火车,便变着法的去各种适合看火车的地方拍照,参加各种即将停运的火车车次的“悼念”活动(大多是乘坐这个车次的最后一次运营的那列车)。

当然,收集各种坐过的火车票这对我已经不是什么大事,有时候我还会特意去买一些有特殊含义的车票,比如2013年1月4日13时14分开出的火车车票。

其实我并没有想过从中受益什么,毕竟爱好这东西,就有点像感情,只要做的事情喜欢就好,并不图什么回报。

时过境迁,现在的我可能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痴迷于火车。但我想引用一首我喜欢的歌曲里的一句话:“在我落寞的岁月里,你的温柔解脱我的孤寂;带给我深深的狂喜,如此颤动着我的心灵。”谢谢与铁路相关的一切伴我走过那段日子。

文化、故事、攻略、育儿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银河补习班》告诉我们:人生的“大海”从来不是清华北大
北大博士妈妈:别送孩子上英语补习班了,把这些都记住比啥都管用
让更多孩子补上“种地课”!
贺磊:农村娃,路在何方?
广州二中“学霸”黄厚钧经验谈:把课听懂 不用补习
我就是没事凑热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