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试靠锦鲤似乎也有哲学依据?


对于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我们都耳熟能详,而对于“四十而不惑”,孟子也有类似的解释,快来和小编看看吧!





孟子讲:“我四十不动心”。如何能达到“不动心”呢?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先秦各家常常在“古今”、“礼法”、“天人”、“名实”等方面展开辩论,我们上周讲述的“养浩然之气”阐释的是“天人”的关系问题。而“知言”则是“名实”关系的问题。





就“名实”而言,孟子讲天赋观念,即自身的德性是上天赋予,德性即为天性的恢复与扩充,在认识论上主张先验主义。只要做到尽心知性,就能恢复固有的本性,从而认识天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这在前面论述性善论时就已经明确指出了。





“知言”,孟子解释到:诐辞知其所蔽,淫词知其所陷,邪词知其所离,遁词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公孙丑上》)





即是说:以偏盖全的言辞必然对所言对象有所蔽,言过其实的淫词必然对所言对象有所陷,歪曲或强词夺理之邪词,必然对所言对象有所离,而闪烁其词的遁词,则陷入对所言对象理屈词穷之境。这种思想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可知,孟子的“知言”指的是能客观对待各种言论,可以分析出各种偏颇的言论错误的地方及其原因。但是怎么才能做到“知言”呢?孟子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章上》)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



可以简单概括为“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孟子借评诗来说明这两条原则,在评诗时,不能光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割裂文字,歪曲其含义,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要理解诗的写作背景,对作者的生活、思想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我们在前面说孟子是一个先验论者,由此也可以看出,孟子虽然提出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历史唯物论主张,但却并没有将它付诸实践。在辩论时,他往往背离“知人论世”,这样他的论点就带有了主观主义的倾向。孟子将人性形而上学化,构建了他的性善说以及天人合一观,并用此来解释人类的一切活动,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将德性从天性中分离出来,然后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尽心上》)万物我都具备了,反省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尽力按推己及人的方式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孟子的为学之道也是如此,为学的目的在于寻求失去的本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但是这一过程,必须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实现。



本期的『知行合一』到这里就结束啦!大家对孟子的“知言”有没有了解呢?欢迎您在评论区补充分享!

栏目策划:清圆;图文编辑:微雨

知行合一 · 200322



 

素笛轩:sudixuan012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意逆志
毛泽东诗歌品评理论与实践
诗路花雨|施议对:新时代的李杜优劣论
【校本进课堂】第四单元:“应用•拓展”:“虚实相生”——文学艺术中的“实”与“虚”,方能“情理相济”
“不以词害意”并非“第一立意要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