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秫秸攒

秫秸攒(散文)

文/李景魁

记得小时候,地里的庄稼,种得多数的是高粱,它成熟得早。尤其是白高粱,立秋以后,伏天还没走完最后的路程,它就成熟了,人们叫它“伏里白″。至于黑壳粒、红高粱的成熟也相对就晚一些。


地里成熟的高粱,人们用镰刀把它削倒,再用镰头截下饱满的穗子,运回家中,处理成粮食,入仓,接口,地里就只剩下秫秸了。

地里的秫秸,人们把它敛成一抱一抱的,捆成一个一个的秫秸。再攒成秫秸攒,在地里晒干后,再运回家中。

捆秫秸不用绳儿,直接用细一点的秫秸捆。捆时,把一根秫秸用脚在硬地上踩扁,对折并拢起来做靿,掀起一抱秫秸的一头,把靿纫过去,一只手抓住纫过去的头,两手抓着靿把秫秸拢一拢,两手把靿交叉,拧杀紧了,把靿奓出的部分,掖入捆的靿下。捆好一头,再捆另一头。这样,捆好的一个秫秸粗细像盖房的檩条,或许还粗些。最后,把捆好的一个秫秸立起来,结穗的一头朝上,用力在地上墩一墩,齐了,一个秫秸就算完成。这样捆的秫秸非常结实,装车卸车,不管怎么扔摔,也不会散开。

一地的秫秸随敛随捆,捆完,就开始攒秫秸攒了。

攒时,先把三个秫秸立起来,结穗的一头朝上并拢,下头叉开,形成一个三角的腿儿,再按圆形用一个一个的秫秸,把三角腿儿间的空填满,外面再围一层(也有围二层三层的,层数多了不易晒干),秫秸攒就完成了。

就这样,一地的秫秸攒起来,排列在地的中间。远远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金色的光芒。这时,你会想起埃及人的金字塔。

如果在秫秸攒的一面,搬开三五个秫秸,留个口,把里面清理干净,铺上高粱叶,或细软的柴草,地里干活的人,可以在里面休息、乘凉、避风、遮雨。那种清爽舒适的感觉,简直使人不愿离开。

孩提时的伙伴,在地里拔草,累了,就钻进秫秸攒里歇歇,打闹。最有兴趣的还是,把在地里烧烤的地瓜、玉米、花生,在秫秸攒里美美地享受。剥下来的皮,扔出去,田间飞翔的小鸟,毫不避人地飞来抢食。秫秸攒内,伙伴们欢声笑语;秫秸攒外,小鸟叽叽喳喳地啄食,真好玩。

一天,刚吃完午饭,我拉着稿荐,去门楼里休息,三娃娘来了。

见三娃来吗?三娃娘问我。
三娃怎么啦?我说。
在家发皮来,他爹打了他一巴掌,跑了,不知跑哪里去了。三娃娘很担心。
婶,我领你去找吧,或许一一因没十成把握,再没继续往下说。

我和三娃娘到了地里,远远地看见,秫秸攒的口,用秫秸挡着,两边还留有向外窥探的缝隙。


三娃!我猜想。便蹑手蹑脚地慢慢靠近,搬开秫秸,三娃果然在里面。嘴里啃着一个青皮甜瓜,嘴角上沾着黄黄的瓜瓤和瓜种,冲我还笑呢。

真不知道羞不知道臊,在那里偷来的甜瓜,让人逮住了,不是一巴掌两巴掌的事了。三娃娘跟进来数落着,还不回家,饭菜都凉了。

我们三人一同往家走着,一路上,三娃娘不住嘴地数落着。三娃,伸伸舌头,做个鬼脸。

今天,人们很少种高粱了,地里的庄稼,多数是金黄的玉米。秫秸攒,已经成了永久的记忆。

特邀作家简介:李景魁,山东临清市人,教师,爱好文学,在《农村大众》《山东老年》《党建生活》《微型文学》发表小说、诗歌多篇,虽年过八旬,但笔耕不辍,新作不断。

淡味茶原创文艺微刊第1788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打箔
赵领月:缉排子
甜高粱-甜秆
【山东】丁尚明|大地上的红高粱
娘 的 梦
《文学与艺术》【清明祭】刘新征:心泪如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