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烟阁二十四功臣
9.特进.宋国公——萧瑀

萧瑀(公元575年—648年),萧皇后之弟。萧瑀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被隋炀帝疏斥,唐朝时深得李渊信任。武德元年六月,拜内史令。高祖曾对萧瑀说:“公之言,社稷所赖。”萧瑀出身显贵,看不起杜如晦、房玄龄、温彦博、魏徵等人,常与之发生争执。萧瑀饮宴时对唐太宗开玩笑说:“臣是梁朝天子儿,隋朝皇后弟,尚书左仆射,天子亲家翁。”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廿四癸酉,病卒,遗命以单衣简朴安葬。追赠为司空、荆州都督。唐太宗有诗赠:“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中文名:萧瑀
别名:萧时文
国籍:唐朝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575年
逝世日期:648年7月19日
职业:尚书左仆射
主要成就: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谥号:贞褊公
追赠:司空、荆州都督

目录

简介
相关事件
  1. 隋朝国舅五遭罢相
  2. 压轿郎官在长安
  3. 贬河池萧瑀归唐
人物生平
  1. 萧瑀归唐
  2. 骨鲠亮直
  3. 凌烟阁功臣之一
历史记载
  1. 独异志
  2. 旧唐书
  3. 新唐书
相关影视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萧瑀(575年-648年7月19日),字时文,祖藉黄连(今福建省清流县)其祖父是后梁宣帝萧詧,曾祖父是昭明太子萧统。与唐朝争地的萧铣还属他的子侄辈亲族。隋炀帝皇后萧氏是他亲姐姐。萧瑀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以皇后亲弟之重,萧瑀在隋朝年纪轻轻就已做到银青光禄大夫的官,参决要务,后来由于屡屡上谏忤旨,渐为隋炀帝疏斥。特别是萧瑀谏炀帝应该舍高丽而防突厥,引起杨广震怒,贬放为河池郡守。 唐高祖很器重萧瑀,刚刚进京定位,就遣书招致,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民部尚书。李渊所以这么亲重他,一则萧瑀为人正直,二则累世金枝金叶,三则他又是皇后独孤家族的女婿。因此,李渊以心腹视之,每次临朝听政,都赐萧瑀升于御榻而立,亲切地呼之为“萧郎”。唐朝革创,以萧瑀最熟识国典朝仪,他又孜孜自勉,留心政事,故而深得李渊信任。
  唐太宗继位,拜为尚书左仆射,当时房玄龄杜如晦新朝臣子正在风头上,萧瑀深感不快,上书时辞旨寥落,殊有怏怏之意,被废于家。不久太宗念其旧情,恢复了他的官爵。由于性情骨鲠,有一次又与大臣在太宗面前厉声愤争,因不敬罪又被免官,而后很少再能进入太宗政事裁决的核心班子。
  即便如此,太宗仍常回忆他当秦王时恐惧畏祸,萧瑀在李渊面前公正持平为自己讲好话的旧事,说:"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并赐诗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此诗为古诗,非李世民创作。当年杨素替刚即位的隋炀帝平皇弟杨谅造反,炀帝致杨素的“感谢信”里也引用这两句诗。)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癸酉(二十四)日(7月19日),萧瑀病死,年七十四。宫廷太常上谥曰“肃”,太宗认为萧瑀性多猜贰,刚忌太过,最后谥曰“贞褊公”,册赠司空,陪葬献陵(唐高祖陵)。由此,可见一个人再忠厚梗直,毕竟逆触龙鳞,使人耿耿于怀。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隋朝国舅五遭罢相

  萧瑀作为一个亡国皇家的后裔,他在唐朝的政治生涯,与唐高祖李渊的武德朝、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朝相始终。始终在朝廷的权力中心。他的主要作用和功绩是在武德朝。入贞观朝后,五遭罢相,大起大落,都是以忠诚亮直,不徇私情,不越法度而屡罢屡起。以后,他的孙子、曾孙、玄孙辈以及从子(侄子)一支有8人为相,与唐朝相始终可谓兴旺发达,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

压轿郎官在长安

  在二月女王妃的送亲队伍中,有一个小孩,年纪只有九岁,却是使团中级别最高的“压轿郎”官。他是萧岿的儿子萧瑀。他跟姐姐一起来到离家千里之外的隋朝都城长安。这一“行”决定了他和姐姐的光辉前程,对曾祖父昭明太子萧统这一支萧氏家族以后数百年的兴旺发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他和姐姐也成了这个家庭至关重要的人物。
  作为皇子萧瑀在父母的呵护、在无比优越的皇城江陵成长,他离家以“压轿郎”官赴长安时,刚刚被封为新安王。大婚热闹过后,独孤皇后很快就了解到王妃儿媳妇孤寂的这种心情,很快就与丈夫皇帝商定:把萧瑀留下,一方面姐弟相伴,可以略免儿媳妇王妃的思乡之情;另一方面,可以让萧瑀在隋朝皇室中成长、接受教育。于是,萧瑀被留在长安,跟姐姐和姐夫晋王杨广一起生活,跟姐姐相依为命。这样生活了五年,萧瑀与姐夫晋王杨广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萧瑀在隋皇朝居官最为机要,官至内史侍郎,即中书侍郎,超过了萧氏家族的其他人,这既有萧瑀才能的因素,更有萧瑀熟悉隋皇室的情况、与隋皇室成员朝夕相处,特别是与晋王(后为炀帝)朝夕相处的因素。后来,独孤皇后还把她娘家兄弟的一个女孩嫁给了萧瑀,使萧瑀跟隋皇室更增加了一层关系。

贬河池萧瑀归唐

  隋炀帝跟萧瑀共同生活多年,从晋王到炀帝,他看着萧瑀成长,跟萧瑀感情很深,关系很好,萧瑀长大成人了,一表人才,学问知识更是第一流的,便任命他为内史侍郎。可萧瑀秉性耿直刚烈,对隋炀帝的骄奢无道,屡次劝谏,炀帝对此大为恼火。
  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炀帝巡行北部边塞,突厥始毕可汗侦得此事,便亲率几十万精锐骑兵图谋袭击隋炀帝。隋文帝时以皇室宗女身份嫁给突厥可汗的义成公主暗暗派快使将此消息报告炀帝,炀帝赶忙避入雁门关内坚守该城。突厥大军层层包围雁门关,形势十分危急。萧瑀劝谏炀帝,赦免高丽。可突厥大军撤走后,隋炀帝又懊悔听取萧瑀公开宣布赦免高丽的建议,当即免去萧瑀内史侍郎之职,贬任河池(今陕西凤县东北)太宋。并且要他立即赴任。
  萧瑀的妻子是独孤皇后的娘家侄女。李渊是独孤皇后的亲外甥,李渊与萧瑀之妻是姑舅表兄妹。当年两人同在隋朝做官时交情也很好。李世民带兵进攻薛举,萧瑀和妻子独孤氏设家宴款待。席间,李世民恭敬地说:“表姑、姑父、小侄离京时父王特备家书一封,请姑父母赴京共商朝政。”说着将信取出,交给萧瑀。萧瑀拆信一看,只见李渊说道:“……瑀弟胸怀万机,才智过人……请速来京师,共辅社稷……”萧瑀放下书信,对李世民说道:“社稷危之,明主有出。表哥相召,怎敢违命……”。
  家宴一结束,萧瑀当即写信派人快马送往长安,说自己随后就到。接着收拾行囊,立即启程。河池所有兵马,均交给李世民。李渊见萧瑀夫妇来到,十分高兴,盛宴款待。立刻授萧瑀为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为民部尚书(即礼部尚书)。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当太上皇,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前朝宰相,只有萧瑀一人直到贞观二十年还始终在权力中心活动。但也五起五落,即五次拜相,五次被罢相,甚至削去爵位,被贬出京。
  萧瑀处事严厉刻板,刚直不阿,上朝言事言词简括直率,屡次逆忤圣意。一次,当朝论事,萧瑀与陈叔达意见不合,在朝堂上愤怒地争论,太宗几次都制止不住,满朝文武乱作一团。唐太宗初登帝位,有树威震慑大臣的心理。二人如此放肆,顿时怒不可遏,推倒御案,拂袖而去,随即传出一道圣旨:“萧瑀陈叔达身居相位,然言语失态,皆有对皇上不恭之罪,一并罢免所有官职,回家闭门思过。”这是萧瑀在唐太宗贞观年间第一次被罢相。
  萧瑀本来心高气傲,为唐朝筹划多年,殊多建树,罢官回家,越想越气,悲伤不已,竟然大病不起。太宗闻知,也觉得自己有些过激,想到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社稷江山,当即传下圣旨,任命萧瑀为太子少师。萧瑀病情好转,入宫谢恩,唐太宗也好言宽慰,又把女儿许配萧瑀之子萧镜。皇帝和大臣成了儿女亲家。贞观元年(627年)六月,尚书右仆射封伦病故,萧瑀被罢尚书左仆射之后,此位也一直空着。至此,尚书省二仆射之位皆虚,百官无首。太家诏任萧瑀恢复尚书左仆射。这是萧瑀在贞观年间第二次出任当朝首相。
  萧瑀严厉清正,不肯容人之短,不善处理人际关系。贞观元年十一月末,复出后来满五月就再度罢相。原因是唐俭出使突厥,萧瑀请他藏封家书给避难突厥的姐姐萧皇后。唐俭走后,嫉恨萧瑀的人告发萧瑀私通书信于亡隋皇后。查明情况后又第三次出任宰相。
  兵部尚书李靖带兵征讨突厥杀了突厥颉利可汗的妻子、隋室的义成公主。萧后感念她的恩情,悲痛不止。萧瑀上奏弹劾李靖。有人乘机进言,说萧瑀弹劾李靖不当。贞观四年七月,太宗任命萧瑀为太子少傅,免去御史大夫,不再参议朝政,萧瑀第三次被罢相。
  贞观八年,太上皇李渊中风,于第二年五月去世。李渊的丧事办完后,李世民颁诏,起用萧瑀“特进”,参与政事。这是萧瑀第四次拜相。萧瑀第四次出任宰相一年以后,因急躁、偏狭再次被罢相,并且贬出京城,出任歧州刺史。这是第四次罢相。
  贞观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命长孙无忌、萧瑀、李世绩等审理此案。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册立晋王李治为新太子。以萧瑀、李世绩为相。这是萧瑀第五次拜相。贞观二十年,萧瑀与同僚多不合,关系紧张,并且屡屡逆忤圣意,李世民极为怨愤。因念他忠诚耿直,不忍再度废黜他,希望他能自动辞职,以保全面子。最后惹怒了李世民,李世民亲写诏书罢免了他的相位和仓部封爵,含邑并且贬出京城,这是萧瑀第五次罢相。
  萧瑀被贬出京,他的姐姐萧皇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她已是风烛残年80多岁的老人了,竟然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了。74岁的萧瑀送走了最后一位同胞、从小就相依为命的姐姐萧皇后之后感到无比孤苦和寂寞。虽然这时候,皇上已恢复了他的宋国公封爵,还加授全紫光禄大夫,又加“特进”,这是授予公侯中有特殊地位者,可萧瑀仍然十分消沉。这时李世民身体也不好,住在玉华宫,他传召萧瑀到玉华宫休养。萧瑀奉召到玉华宫。谁知萧瑀被送到玉华宫,病情突然加重。不几天便去世了,这是贞观二十年六月二十日,终年74岁。时离萧皇后去世仅三个月。 
  ——摘自朱达明朱剑虹马奔《隋朝国舅萧瑀五遭罢相》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萧瑀归唐

  萧瑀乃后梁明帝萧岿之子。 天保二十二年(583年)。因其姐被隋晋王杨广纳为妃,随同姐入居长安,被任为右千牛(禁卫军官职)。杨广即位后,升任尚衣奉御、检校左翊卫、鹰扬郎将,后拜内史侍郎、河池郡守。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
  

电视剧《开创盛世》中的萧瑀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萧瑀升为内史令,主管内史省,为宰相职。武德九年(626年)任尚书左仆射。李渊对他委以枢机,内外百务均由其处理,有时还引他入卧室同榻而坐,议论国事,并呼他为“萧郎”。
  萧瑀办事认真,不惜顶撞李渊。一次,李渊发了一道政令交与萧瑀办。萧阅后,发现政令中有不周之处,即压下不发。李知后责之。萧述其由,李赞他:“尽心尽职”。 终生为李渊重用。
  武德九年(626年),诸皇子间明争暗斗,李渊偏向于长子李建成,对次子李世民心存疑忌,想除去他。萧瑀不顾个人得失,坚决支持李世民继位。李世民即位后,敬佩萧瑀之忠诚与胆识,曾赐他诗一首,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贞观初年,萧瑀任尚书左仆射,仍为宰相。李世民同时又起用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人为相,分理国事。

骨鲠亮直

  萧瑀出身显贵,曾与李渊同为隋朝大臣。他看不起出身低微的杜如晦、房玄龄、温彦博、魏徵等人,在论政事时常与他们发生争执,即使在太宗面前也常对他们出言不恭。萧瑀秉性鲠直狷介,难以容人之短,一见房玄龄等人有过失,就痛加弹劾,并常贬低他们。李世民曾多次劝告,他则不以为然。李世民对他产生不满,其相职时而罢免,时而复职,先后曾被授予太子少师、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常卿、晋州都督、河南道巡省大使等职。太宗尊重他的行政经验,以及廉洁耿直的品质,数次被启用。他的性格好斗,经常和同僚门争吵,多次触怒太宗,数次被罢免或降职。

凌烟阁功臣之一

  萧瑀在太宗期间为宰相时,曾以历史上分封子弟贵戚为藩屏的得失,建议太宗分封子弟为王而被采纳。
  萧瑀不贪财好利。他为隋臣时,田宅很多,后这些田宅被唐高祖李渊分赐给功臣。萧瑀归唐后,李渊将田宅归还给他,他却将其全部分给宗族,自己只留下宗庙一座,以作祭祀。
  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萧瑀位列第九。
  贞观二十年(646年)十月,萧瑀因见李世民宠信房玄龄等人,心中不快,请求辞去太子太保、同中书门下三品职,出家为僧。后又上奏说,自己衡量难以为僧,不想出家。李世民见他如此反复无常,免其官爵,贬为商州刺史。不久,李世民又恢复了他宋国公的封号。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癸酉(二十四)日(7月19日),萧瑀病死,终年74岁。临终前遗命以单衣简朴安葬。死后被追赠为司空、荆州都督,初谥肃,后改谥贞褊。

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独异志

  唐萧瑀尝因内宴,上曰:“自知一座最贵者,先把酒。”时长孙无忌、房玄龄等相顾未言,瑀引手取杯。帝问曰:“卿有何说”瑀曰:“臣是梁朝天子儿、隋朝皇后弟、尚书左仆射、天子亲家翁。”太宗抚掌,极欢而罢。知

旧唐书

  炀帝至雁门,为突厥所围,瑀进谋曰:“如闻始毕托校猎至此,义成公主初不知其有违背之心。且北蕃夷俗,可贺敦知兵马事。昔汉高祖解平城之围,乃是阏氏之力。况义成以帝女为妻,必恃大国之援。若发一单使以告义成,假使无益,事亦无损。臣又窃听舆人之诵,乃虑陛下平突厥后更事辽东,所以人心不一,或致挫败。请下明诏告军中,赦高丽而专攻突厥,则百姓心安,人自为战。”炀帝从之,于是发使诣可贺敦谕旨。俄而突厥解围去,于后获其谍人,云:义成公主遣使告急于始毕,称北方有警,由是突厥解围,盖公主之助也。炀帝又将伐辽东,谓群臣曰:“突厥狂悖为寇,势何能为?以其少时未散,萧瑀遂相恐动,情不可恕。”因出为河池郡守,即日遣之。
  详细内容请见《旧唐书·列传第十三》、《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六·萧瑀》。(看来萧瑀被贬为河池郡守的原因是因为他劝谏炀帝不要出兵高丽。而且解雁门关之围,从功劳上说,少不了李世民、萧瑀、义城公主)

新唐书

  萧瑀,字时文,后梁明帝子也。瑀爱经术,善属文。性鲠急,鄙远浮华。
  

萧瑀半身像

[1]
  晋王(杨广)为太子,授右千军。即帝位,拜内史侍郎,数言事忤旨,稍见忌。高祖(李渊)入京师,招之,挈郡自归,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吏部尚书。秦王领右元帅,攻洛阳,署瑀府司马。武德元年迁内史令,帝委以枢管,内外百务悉关决。或引升御榻,呼曰萧郎。瑀自力孜孜,抑过绳违无所惮。上便宜,每见纳用。手诏曰:“得公言,社稷所赖,朕既宝之,故赐黄金一函,公其勿辞。”
  是岁,州置七职,秦王为雍州牧,以瑀为州都督。诏尝下中书,未即行,帝让其稽,瑀曰:“隋季内史诏敕多违舛,百司不知所承。今朝廷初基,所以安危者系号令。比承一诏,必覆审,使先后不谬,始得下,此所以稽留也。”帝曰:“若尔,朕何忧乎?”初,瑀关内田宅悉赐勋家,至是,还给之。瑀尽以分宗族,独留庙室奉祠。
  贞观初,帝问瑀:“朕欲长保社稷,奈何?”瑀曰:“三代有天下所以能长久者,类封建诸侯以为藩屏。秦置守令,二世而绝。汉分王子弟,享国四百年。魏、晋废之,亡不旋跬。此封建之有明效也。”帝纳之,始议封建。瑀谕议明辩,然不能容人短,意或偏驳不通,而向法深,房玄玲、魏征、温彦博颇裁正之,其言多黜,瑀亦不平。会玄龄等小过失,瑀即痛劾,不报,由是自失,罢为太子少傅。九年,复参预政事。
  帝尝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废立议,顾朕挟不赏之功,于昆弟弗见容,瑀于尔时不可以利怵死惧,社稷臣也。”又曰:“公守道耿介,古无以过,然善恶太明,或有时而失。”卒,年七十四。诏赠司空、荆州都替,陪葬昭陡。
  赞曰: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浸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后裔。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曩忠状公——段志玄

段志玄(598-645年),汉族,唐初齐州临淄(今济南市)人。其父段偃师为太原书佐。李渊起兵时,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于潼关之战击败隋将屈突通,后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中,与尉迟敬德等讨杀李建成和李元吉。贞观十一年(637年),被改封为褒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十四年(640年),加镇军大将军。贞观十六年(642年)病卒,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谥号“庄肃”。

中文名:段志玄
国籍:唐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临淄
出生日期:公元598年
逝世日期:公元645年
职业:右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
主要成就:潼关之战击败屈突通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封爵:褒国公
追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
谥号:庄肃

目录

简介
事件
生平
评价

编辑本段简介

  段志玄(598-642年),汉族,唐初齐州临淄(今济南市)人。
  

段志玄

父段偃师为太原书佐。志玄小时候就身材伟岸器宇轩昂然而无赖乡里,屡次违反法纪。隋朝末年,隋炀帝征伐高丽,志玄十四岁从军远征高丽,勇冠三军。李渊起兵时,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于潼关之战击败隋将屈突通,后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中,与尉迟敬德等讨杀李建成和李元吉。贞观十一年(637年),被改封为褒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十四年(640年),加镇军大将军。贞观十六年(642年)病卒,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谥号“庄肃”。

编辑本段事件

  唐初齐州人。李渊起兵时,段志玄募兵千余人,被授为右领大都督府军头,历迁左光禄大夫,后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跟从秦王李世民在东都(今河南洛阳)征讨王世充时,段志玄马倒被擒,敌方两骑将夹持他渡洛水,他突然腾身向上,两骑将坠落马下,他夺取一马,急驰而归,数百骑尾追其后,但无人敢靠前,破王世充、窦建德后,以功迁秦王府右二护军。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中,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段志玄与尉迟敬德等共同讨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李世民即位后,段志玄被迁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贞观十一年(637年),被改封为褒国公,十二年(638年),拜右卫大将军,十四年(640年),加镇军大将军。十六年病卒,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陪葬昭陵。十七年(643年),图形于凌烟阁。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

编辑本段生平

  唐初齐州人(现山东临淄),代开国功臣。其父段偃师,末为太原郡司法书佐,从李渊起兵,官至郢州刺史。志玄小时候就身材伟岸器宇轩昂然而无赖乡里,屡次违反法纪。隋朝末年,隋炀帝征伐高丽,志玄十四岁从军远征高丽,勇冠三军。兵败后随父客居太原时,甚为李渊次子李世民所重。李渊起兵时,志玄募兵得千余
  

段志玄像

[1]
人,被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平霍邑(今山西霍邑)、绛郡(今山西新绛),攻永丰仓(在今陕西大荔县境),皆为先锋,并历迁左光禄大夫。又从刘文静与隋将屈突通相持于潼关。刘文静为屈突通之将桑显和所袭,军营溃散。志玄率20余骑赴击,连杀数十人,被流矢所中,忍而不言,仍往来杀敌,唐军于是复振,大败隋军。后又与诸将迫擒屈突通,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封临淄郡公。嗣后从秦王李世民于东都(今河南洛阳)征讨王世充。冲击敌阵时,马倒被擒。敌方两骑将夹持志玄渡洛水时,志玄突然腾身向上,两骑将随之坠落马下。志玄迅速夺取一马,急驰而归,数百骑尾追其后,但无人敢靠前。破王世充、窦建德后,以功迁秦王府右二护军,进封楚国公。
  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见志玄为秦王府勇敢之将,便赂以金帛,企图诱其归顺。志玄不为所动,拒而不纳,并将此事告知秦王,李世民对其更加信任。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门之变”中,志玄与尉迟敬德等共同讨杀李建成与李元吉兄弟。李世民即位后,被迁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食封九百户。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犯边太宗命志玄为金河道行军大总管率汉兵和边郡羌兵讨伐,吐谷浑大败,志玄率军追击八百余里至青海湖三十余里时志玄与其副将犹豫不敢再追,致使吐谷浑赶去牧马而遁。回朝后,太宗震怒罢免了他的官职,后来太宗思念他的战功又让他官复原职。贞观十年(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皇后)病逝,出葬时,志玄与宇文士及分统兵马守肃章门。太宗于夜间派遣使者到达他们两人驻所,士兵欲开营门让使者进入,志玄却坚持闭门不纳,曰:“军门不可夜开。”使者说:“有皇上手敕在此。”志玄道:“夜间难辨真伪。”使者无奈,只好待到天明。太宗听说此事后,称赞道:“这是真正的将军,周亚夫也不过如此。”

编辑本段评价

  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封建功臣,志玄被改封褒国公,世袭金州刺史,诏词为“志玄姿质伟岸,气干强雄,楚汉之姿,早效忠款,颍川从我,备尽艰辛。"但是这件事并没有真正实行。
  。十二年,拜右卫大将军。十四年,加镇军大将军。十六年重病弥留时太宗亲临他家探望他,扶着志玄的后背哭泣,并许诺封他的儿子为五品官,志玄却让太宗改授给他的弟弟段志感,太宗深为感动封段志感为郎将。病卒后,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陪葬昭陵,谥号“忠壮”一说是“庄肃”。十七年,图形于凌烟阁。著名文学家、《酉阳杂俎》作者段成式为其裔孙。
  段志玄如同美国的巴顿将军一样,是初唐装甲部队---玄甲军的主要战将之一,参与了太原起兵及全国统一战争,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且作战勇敢、军功卓越,是飞将军李广的"唐朝版",段志玄为人正直、耿介诚挚、治军严谨、不趋时利,634年曾作为主将(在贞观朝能做主将是很不容易的事,只有李靖—征突厥及吐谷浑、李绩---征薛延陀高丽、李道宗---征薛延陀、侯君集---征高昌及击吐蕃、柴绍---征梁师都、阿史那社尔---征安西四镇、段志玄---征吐谷浑主过军)率军击退吐谷浑的军事进攻,为将者的"智、信、严、勇、仁"在他身上集中体现。
长孙无忌 ( 赵国公 ) 李孝恭 ( 河间郡王 ) 杜如晦 ( 莱国公 ) 魏征 ( 郑国公 )
房玄龄 ( 梁国公 ) 高士廉 ( 申国公 ) 尉迟恭 ( 鄂国公 ) 李靖 ( 卫国公 )
萧瑀 ( 宋国公 ) 段志玄 ( 褒国公 ) 刘弘基 ( 夔国公 ) 屈突通 ( 蒋国公 )
殷开山 ( 勋国公 ) 柴绍 ( 谯国公 ) 长孙顺德 ( 邳国公 ) 张亮 ( 郧国公 )
侯君集 ( 陈国公 ) 张公瑾 ( 郯国公 ) 程知节 ( 卢国公 ) 虞世南 ( 永兴县子 )
刘政会 ( 邢国公 ) 唐俭 ( 莒国公 ) 李勣 ( 英国公 ) 秦琼 ( 胡国公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萧瑀
唐朝时期的才高望重社稷之臣:宰相申公高士廉
唐太宗李世民资料简介
话说隋唐三十九
风尘三侠中只有一人真正逍遥自在
刻进骨髓的贵族情怀,萧瑀的倔强与抗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