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是苏东坡“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
userphoto

2023.01.05 山东

关注

皇宫一角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的“乌台诗案”,是时任御史中丞李定等上表弹劾北宋大文豪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给神宗皇帝上了一封《湖州谢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妄自尊大。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的诗文,认为苏轼“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按照大宋刑律,如此大罪可谓满门抄斩,死有余辜了。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宋神宗御批,由御史台狱受审。因御史台中植柏树,终年栖息数千只野乌鸦,故称乌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苏轼像

一、讽谏时弊,诗案爆发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改革。由于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遭受排挤。苏轼自觉在朝廷难以立足,于是申请外任。他先后任杭州通判和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在任职上,苏轼看到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于是便形诸吟咏,对新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进行批评和讽谏。而王安石于熙宁九年(1076年)二次罢相后,变法事业的主导者已经从王安石变为宋神宗本人。当时变法已经成为皇帝亲自部署的既定国策,反对变法就是反对朝廷的既定决策。而最先把苏轼作诗讽刺新法举报给朝廷的是苏轼曾经的同僚、好友沈括。

开封(汴京)——龙亭公园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他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佑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历任扬州司理参军、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治平二年(1065年),苏轼进入史馆,与在昭文馆的沈括同在崇文院任职。沈括大苏轼五岁。那个时候,他们相互欣赏,经常一起谈论诗文,切磋学问。熙宁二年(1069年),沈括支持王安石变法,受到王安石重用。而司马光与苏轼等则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变法派和保守派形成尖锐对立。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温妄奏轼罪,穷治无果,方才寝议。苏轼眼见朝廷暗流汹涌,乞请外调,被派往杭州任通判。

沈括像

熙宁六年(1073年),沈括以检正中书刑房身份,受命巡察两浙农田水利和新法实施情况。到了杭州后,与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谈论旧情,提出想拜读苏轼近年诗词新作。苏轼一向豪爽慷慨,毫无保留全盘出示。沈括佯加赞叹,挥毫抄录。回到京师,他就用附笺的方式,把他认为是诽谤朝廷的诗句详细的'注释',交给神宗皇帝,揭发苏轼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但他的意见并未受到重视,奏折暂被搁置。元丰二年(1079年),43岁的苏东坡调任湖州知州。四月二十日到任后,他给神宗皇帝上了一封《湖州谢上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其中写到:'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句中'其'为自称,'新进'即指神宗任用宠信的新派人物。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自己不与当朝权贵合作的态度和自己对新法'生事'的不满。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官员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接连上章弹劾苏轼,弹劾的导火索正是上表中的这两句话。御史中丞李定说,知湖州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有“可废之罪”四。一是“怙终不悔,其恶已著”;二是“傲悖之语,日闻中外”;三是“言伪而辨,”“行伪而坚”;四是“肆其愤心,怨己不用”,认为“罪有四可废而尚容于职位,伤教乱俗莫甚于此,伏望断自天衷,特行典宪”。监察御史舒亶告诉皇上,苏东坡的那个“上谢表”如今已经是“流俗翕然,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愤惋”!御史何正臣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宋神宗皇帝像

神宗皇帝联想6年前沈括揭发苏轼诗文'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的奏折,大为恼火,批示御史台,急驰湖州勾摄苏轼。震惊北宋朝野的“乌台诗案”爆发了。当时驸马都尉王诜与苏轼交情深厚,他秘密遣人告诉苏轼弟弟苏辙。时任应天府判官的苏辙立马派人往湖州告知苏轼。苏轼知道消息后立即告假,由通判祖无颇权摄州事。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被御史台吏卒逮捕,解往京师。此时,苏轼到湖州上任才三个月。夫人王润之惊闻苏轼被捕后,考虑到苏轼是因为文字获罪,这位妇人便将苏轼大部分与友人的通信和手稿一把火给烧了。当御史台派人搜查苏轼的诗稿、书信等罪证时,一无所获。

苏夫人王润之像

苏辙获知兄长苏轼蒙冤后,立马给神宗皇帝写了折子《为兄轼下狱上书》,十分感人。一开头就以呼天抢地的语气写道:“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进而动之以手足之情:“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又明之其罪有可恕:“轼居官在家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如果能原谅苏轼这一回,我们再也不敢了:“轼感荷恩贷,不敢复有所为”。还表示愿用自己的官职为哥哥抵罪:“臣欲纳在身官以赎兄轼”。这样一篇哀婉动人的上书,朝廷竟置之不理。

四川眉山——三苏祠

二、主审复仇,屈打成招

八月十八日,苏轼被送进御史台监狱。二十日正式提讯,直至十一月底,'乌台诗案'一直处在审讯阶段。主审官恰是苏轼的对头、御史中丞李定。李定字资深,扬州人。少年时师从王安石,登进士及第出身,曾任定远尉、秀州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经举荐入知谏院,成为京官。他与苏轼的好友佛印是异父同母的兄弟。佛印曾与苏轼闲聊时说:他的母亲死后,李定居然没有回家守丧。以前苏轼虽与李定政见不合,但却未对李定冷嘲热讽过,那时,他的火力,更多集中在王安石的身上。但这一次,他却对李定的人品感到不齿。苏轼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遇到有悖伦理之事,像“”食中有蝇,吐之乃已”。

东坡论道

很快,苏轼讽刺李定的诗文便从杭州被人传阅到了京师。怪只怪苏轼文采出众,不论他写什么,都会引起洛阳纸贵。一位姓陈的御史读到了苏轼的诗文后如获至宝,他义正言辞地向神宗告发了李定“匿丧不报”的不孝之罪。李定被这一记闷棍打得眼冒金星,距离身败名裂仅一步之遥。自古忠孝一体,不孝之人,如何尽忠?危急时刻,若不是王安石出面力保,那么李定的政治生涯,在熙宁四年便要宣告结束。原来,佛印和李定共同的母亲仇氏先嫁给了佛印的父亲,生了佛印后又嫁给了李定的父亲李问;李定还未满月,仇氏又再度改嫁给郜姓男子。因此,李定“自幼只知有父,不知生母何人”。所以仇氏去世时,李定并未依准朝廷制度,报请丁忧。

苏轼手书

但即便如此,“不孝”罪名还是被安在了李定的头上。反对变法的人并不在乎李定是否被冤枉,哪怕只是以此来恶心一下王安石,他们也觉得很有成就感。自此,李定怀恨在心。现在轮到他来审讯苏轼,复仇的机会终于来临了。在得到苏轼承认《湖州谢上表》有讥切时事之言的'供状'后,李定即向皇帝报告案情进展情况,说苏轼面对弹劾全都承认了。神宗大怒,怀疑苏轼要么是受刑不过,要么是要隐藏更大的秘密。于是问李定可曾用刑。李定答道:苏轼名高当时,辞能惑众,为避人言,不敢用刑。神宗大怒,命御史台严加审查,追查苏轼的五代,一定要查出所有人。宋代凡下御史狱,追查三代就是重刑狱,追查五代即是死刑犯。

天下第一塔——河南开封铁塔

神宗的谕旨与李定追求的结果是一致的——置苏轼于死地。他便将6年前沈括揭发苏轼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旧账翻了出来,严加审讯。他们从沈括手里得到苏轼的大量诗作,从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以诗定罪。整个案子由原来审查《湖州谢上表》,转化为审查苏轼写过的诗文。虽然沈括不是'乌台诗案'的主谋,但确是'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此刻,苏轼被关在御史台的大狱里大受其罪。他的作品件件都成了事儿,被主审官李定抓住不放,审了又审。日复一日、通宵达旦的连续逼供。他想闭闭眼,喘口气,唯一的办法就是承认。而这样的罪名一旦承认,就是死路一条,苏轼不是不知道,但他没有其他的选择。面对御史台不择手段的施予重刑,苏轼终于支持不住,屈打成招了。

红梅傲雪

最初,苏轼只承认在游杭州附近村庄所作的《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法的。'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的。除此之外,其余文字均与时事无关。到二十二日,御史台审问他《八月十五日看潮》里'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两句的用意,他拖到二十四日,才说是'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至于《戏子由》诗违抗'朝廷新兴律'的主旨,直到二十八日才作了交代。到九月份,御史台已从四面八方抄获了苏轼寄赠他人的大量诗词。有一百多首在审问时呈阅,有三十九人受到牵连,其中官位较高的是时任西京留司御史台的司马光。当时他在洛阳独乐园专心撰写《资治通鉴》。

明代仇英绘——司马光《独乐园》局部

司马光熙宁六年(1073)在洛阳修建私人园林独乐园,苏轼曾寄贺诗一首《独乐园》。御史台说这诗讽刺新法,苏轼供认不讳。而认罪之后,剩下的就只有等着杀头了。就在苏东坡已丧失了所有的信心和希望的时候,他把一些青金丹偷偷埋起来,准备一旦知道自己要被处死,就把它吞下去。苏轼下狱后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日子里,其生死未卜,一日数惊。由于父子不能见面,他们就暗中约定,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得到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向友人借贷,便将给苏轼送饭一事委托远亲代劳,却忘记告诉远亲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远亲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

明文征明书法——苏东坡《独乐园》诗(1)

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极度悲伤,便给弟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虽然御史台官员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但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斩杀苏轼。

明文征明书——苏东坡《独乐园》诗(2)

三、死里逃生,笑谈古今

王安石儿女亲家、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 尚书右丞、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觐见神宗时,进言道:“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论罪人。苏轼自恃才高,一旦示法,恐后世以为不能容人。愿陛下宽大为怀” 。太皇太后曹氏也出面干预:'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神宗原来对苏轼甚有好感,也十分赏识苏轼的才华。在太皇太后曹氏等人的劝阻下,不欲深加治罪,故一拖再拖。否则按照李定他们几个人的意见,早就把判他个“斩立决”了。

太皇太后曹氏像

神宗的举棋不定让新党和御史台的人很是着急,他们要进行“最后一搏”。一天,宰相王珪面见神宗,说:“苏轼于陛下有不臣之意”。神宗问:“轼固有罪,然于朕不应至是,卿何以知之?”王珪说,苏轼的《桧》诗:有“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唯有蛰龙知”一句,这句诗大有问题。陛下请看,龙飞本在天上,苏轼却要在地下求什么蛰龙,还在九泉之下去求,这不是在诅咒皇上,要造反吗?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挑拨。在君权至上的社会,这样的罪名一旦坐实,是要灭族的。好在神宗还是个明白人,回答说:“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王珪满脸羞红,哑口无言。

王安石像

正当朝野抗争日趋白热化之际,当时已退居金陵的新党领袖王安石,作为苏轼的老冤家,却上书力保苏轼:“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神宗历来对王安石十分敬重,因为王安石是他的老师。在看了王安石的信后,犹豫再三的宋神宗不再犹豫了。他以宋太祖赵匡胤当年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为台阶,宽宥了苏轼。十一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诏书中说:“朕之所治,虽非圣世,但朕决不以文字之罪杀人,更不会以文字为狱而累罪于天下文人,招致千古不绝之唾骂!”“乌石诗案”致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因王安石“一言而决”了。出狱以后,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贬谪生涯。

王安石手书

“乌台诗案”牵连亲友三十多名,涉及诗词一百多首。受到牵连的人中,三个人的处罚较重。驸马王诜泄露机密,且时常与苏轼交往,不及时交出他的诗文,且与公主感情淡薄,宠妾压妻,被削除一切官爵。其次是秘书省正字王巩,“坐与苏轼交通,受谤讪文字不缴,又受王诜金,谪监宾州(今广西宾阳)盐酒税',发配西南。第三个是苏辙,由于兄弟连带关系,遭受降职处分,调到高安任筠州酒监。而司马光、黄庭坚等苏轼同僚亲友,各罚红铜二十斤或三十斤。“乌台诗案”终于落下帷幕。经过这场磨难,苏轼性情大变。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苏轼成熟于蒙冤入狱之后,成熟于孤寂潦倒之际,成熟于劫后余生之时。

苏东坡像

苏轼去了黄州。在那里伟大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诞生了。1084年(元丰七年)三月,苏轼又接到诏命,将他改为汝州团练副使。苏轼上书请求:贫士饥寒,惟有薄田数亩,坐落常州,乞恩准徙常。神宗即日报可。元丰七年(一〇八四)七月的一天,苏轼从黄州往常州路过金陵,专程拜访闲居于江宁的王安石。此时,王安石大病初愈,他闻苏东坡来访,异常欣喜。他穿着粗衣服,骑着毛驴,赶到江边迎接。苏东坡衣着也颇为随便,冠巾不戴,神情潇洒地走出船舱,向荆公深深作揖:“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答:“礼岂为我辈设哉!”言罢,两人相视哈哈大笑!

金陵桃叶渡

东坡又说:“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王安石摆摆手,上前拉住东坡的衣袖,两人互相搀扶着踏上钟山小径。这一次,苏东坡在江宁盘桓了一个多月,他们在王安石的半山花园里赏花饮酒,赋诗唱和。尽管过去政见不同,但如今已时过境迁,两人都感到,夹杂着个人功名富贵而争荣政坛的往事,已如一缕青烟消逝,现在到了应该彻底解脱的时候了。这两位诗文盖世的唐宋八大家中的佼佼者,棋逢对手,惺惺相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诗情画意的精神境界里,终于尽捐前嫌,携手言和,共同度过了一段短暂而美好的时光。

天下四大丛林——南京栖霞寺

见过王安石后,苏东坡曾写过四首“次荆公韵”,其中第三首有句:“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意思是说他很希望如王安石所劝,在南京购地定居,与他为邻,但世事悠悠,与他一起已然迟了。不过,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他对王安石是尊重的。而苏轼走后,王安石感到惘然若失。苏东坡的旷达潇洒,聪慧敏捷,率真豪爽,令他思念不已。他逢人便提起他与东坡的相会,不胜感慨地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这段历史佳话,使王安石谋划迫害苏东坡的说法不攻自破。

南京栖霞山——千佛岩

而“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沈括,于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罢相后,见风使舵,列举新法种种弊端,寄书新任宰相吴充,以表忠心。后被人弹劾“依附大臣、越权言事、反复无常”,神宗“始恶括之为人”,罢去其三司使、翰林学士,贬为起居舍人、集贤院学士、知宣州。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改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抵御西夏。元丰五年(1082年) 兵败永乐,被贬为筠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大赦天下。新旧两党一致排斥沈括,多人上书朝廷:全天下谁都可以赦免,唯独沈括不行。谁想与一个时刻会出卖自己的人肉炸弹共事呢?

寒梅芬芳

随州三年是沈括一生最忧伤、最灰暗的时期。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对从政萌生出一丝'悔意',遂专心于学问,举家搬迁至早年在润州购置的梦溪园隐居,在此编撰《梦溪笔谈》。《梦溪笔谈》的问世,使沈括声名大噪,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集北宋之前历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内容丰富,在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军事学、法学、音乐理论、教育学、政治学、民俗学、文艺学诸领域都有重要历史价值,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假如当年没有“乌台诗案”,肯定没有东坡的《赤壁怀古》,也许也会没有沈括的《梦溪笔谈》。您说呢?

润州(镇江)梦溪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乌台诗案的前因后果
【作家专栏】李汉君| “乌台诗案”中的君子与小人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乌台诗案始末:如果没有她,千古第一才子苏东坡就陨落了
【散文】孟健君/苏轼,让苦难灿烂成绚丽的花
山东作家‖【爱上苏轼】◆周茹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