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年读经空留恨,是谁戕害了他生命的信仰
❤  作一家言爱千家文

文 | 橘子曼

山东济南的郑惟生今年已经19岁了,早在小学四年级时他在母亲的安排下和老师同学挥手告别,离开了学校。这一别就是9年,郑惟生走上了与众不同的教育之路。这九年中,他辗转八省,先后在十个读经学堂闭门求学。然而近十年的读经却让他无比困惑,这是一场残酷的逃离体制教育的实验。这期间,到底是谁戕害了他生命的信仰?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圣贤之梦像泡沫般破灭消失的呢?

退学,母亲帮他开启了圣贤之梦

2008年,“读经运动”在大江南北如火如荼,全国上千所读经学堂已悄然崛起。这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声称读经能让教育回归本质,在他们的点拨下,深读孔孟之道,孩子将来会成为明心见性的圣贤之人,会一生受益无穷。而这种理念与当时一些家长追捧传统文化的热情完全吻合。其中,郑惟生的母亲李璇像是着了魔,望子成龙心切,一心想把他教育成不一样的优秀孩子。

那时,郑惟生在山东师大附小上四年级,他虽然是个好学的孩子,也爱读课外书,但作文成绩始终不见起色,有时想半天写不了一个字,每次看到抓耳挠腮的儿子,当妈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可怎么办?儿子这般难受,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李璇这样问自己,时常呆望着背着重重书包的儿子黯然神伤,她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期待着什么。

一天,学校发了一张光盘,是关于台湾学者王财贵的演讲。王财贵是台中教育大学副教授,1994年在台湾发起“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运动,他在2008年曾做过“给读经的家庭一个可以期许的未来”的演讲。短短几年,就在国内外进行了1000多场的读经演讲,一度掀起了全球华人地区“儿童读经”的浪潮。

演讲中有几句话让李璇印象特别深刻,“教育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只要通过简单的读经,就能将孩子塑造成大才,甚至圣贤。”李璇听得心潮澎湃,心中豁然开朗,往日的愁容仿佛烟消云散。接下来,她马不停蹄地把孩子送去了读经学校的作文培训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本来写作时一个字也憋不出来的儿子竟然一口气写了600多字,而且写得是孔老夫子。李璇看着儿子的惊人变化,禁不住笑逐颜开。她不顾丈夫的反对,果断给儿子办了退学手续,并送到了北京一家读经学堂。李璇的坚持态度令丈夫及亲朋好友始料未及,她亲自把自己的孩子送上了私塾之路,并坚定地认为,只要儿子肯读经,最终将会成为令人羡慕的圣贤之人。

小小的郑惟生不懂什么,他感觉再也不用写作文不用考试,可以丢下书包里各种各样的课本去过另一种生活,郑惟生的读经之路就这样开始了。学堂的一切对于郑惟生来说都很新鲜,每天太阳一升起来他就学着其他同学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读经,一天坚持四小时左右,老师除了简单授课与学生并没有太多交流。当有人问郑惟生,你将来的打算是什么,读完经想做什么,他的眼睛眨巴眨,一脸茫然,想了想说:“学校对学生的前途从来没有明确讲过。我也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妈妈让我来读经,我就来读了。”在这个学堂里,李璇发现这里的孩子道德水准不高,时常脏话连篇,校风不严,2009年,她给郑惟生办了转学。

这是一个偏远山区,学堂杜绝了电子产品,连出山都没有公路,同学之间又彼此孤立,不相往来。有一次在课下,郑惟生拿着书去请教同学,却遭到了冷遇,他尴尬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学堂一年到头没有节假日,甚至连春节都不让郑惟生回家与父母团聚,一个刚刚12岁的孩子正是无拘无束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的年龄,而郑惟生却在这深山老林之中艰苦度日,他突然感觉好孤独好凄凉。

如果只是心灵上的折磨,郑惟生还可以承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渐渐生出了一丝困惑。学堂里有图书馆,可是如同虚设,因为好多书籍是禁读的,用老师的话就是培养清净心。到最后,郑惟生的手里只允许有一本《古代汉语词典》,有了这本书,经典书上那些晦涩难懂的句子变得简单起来,可是不知为什么,这本词典也被老师没收了。

从小喜欢读书的郑惟生,越是面对如此严苛的校内制度越是不安分,他秘密开始了一个冒险的读书计划:每天等老师和同学入睡后,大约夜里十一点,他会悄悄溜进存放古典书籍的另一山头,在一间叫“往生堂”的太平间,坐在地上开着手电筒痴迷地读书。在书的海洋里,生活的黯淡无光变得熠熠生辉,他发现了另一个国学经典的世界。虽然过得愁苦,但对读经仍然深信不疑,最顶峰的时候一天读经十一个小时。

郑惟生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度过了四年半的时间,私塾的课程日益宗教化,2012年,他来到了更加偏远的读经学堂,这里天气不好,时而会断电,连他在内总共有三个人七条狗。经典早已背完,没有老师讲经,只能不计其数地重复着以往的经书。2013年秋初,郑惟生又转到据说是帮助学生进入大学的学堂,后来才知道这只是一个招生的噱头,无奈又离开。这样辗转了多次,郑惟生终于对这种教育的意义产生了真正的怀疑,直至失望。

读经,那些治国平天下的困惑

郑惟生是个听话的孩子,每次面对母亲的安排他都悉数接受,他从父母焦虑的眼神里看到了期望,就像是他的名字一样,儿子就是父母心里唯一的希望。但在经历多年的闭门读经学习后,郑惟生的内心有了反叛的意味,这个慢慢长大的小伙子有了自己的主见,对读经这种教育方式表示出了强烈的质疑。

郑惟生给母亲说:“读经的地方应该是有阳光、空气和水的,可是我怎么感觉死气沉沉,越读前面的路越窄呢?”他的困惑让李璇有些吃惊,但还是安慰儿子:“别想太多,已经读了这么多年,别放弃,总会有你成功的那一天。”郑惟生眉头紧皱不知所以。学堂中天天没完没了不动脑子的背诵,不用心智的死读书。他记得一篇不知何意的“楞严咒”里有无数的生僻字,每次背就像是和尚念经一样,但这是什么意思?不知道。老师们说咒语是无需理解的,只管背诵即可,让人难以理解。

郑惟生曾经在一家私塾学背英文莎士比亚,连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上来就背大段的文章。老师怕学生在纸上记单词、标音标,所以笔和纸不许带入教室,他们的全部工作只是按下读经机按钮,关于发音和句意,从来都不给解释。读经机发出的每个音节都是神的语言,只许跟着重复,而且要用最大的声音喊出来,所有人的嗓音早已喊哑。当发音听不清楚,不让问也不给纠正。每句话的发音都是混浊不清、蒙混过关的。莎士比亚千言万语,但听学生们吼出来的每一句都差不多。就这样,莎士比亚背了下来,其实对于简单的英语问候郑惟生一句也听不懂。但学堂的宣传却是:“什么,你问我能不能去哈佛留学?我告诉你,背完经典,我们是要去哈佛做教授的。”

20136月,郑惟生来到一家非常有名的御定“包本”专门私塾,所谓的包本就是连贯地把经书从头背到尾,他想冲刺最后四本英文经典的包本背诵录像摄制,以便获得进入书院学习的资格。进门后先没收东西,只允许携带三套换洗衣服和正在背的一本书,其他任何东西甚至纸笔都不许带入。老师见他在莎士比亚英文十四行诗的书上注了音标,当即要求擦除。郑惟生听不清读经机,又没有词典和音标的辅助,既不明白意思,也找不准发音,所以无论如何也跟不上节奏。郑惟生对严格管制早已习惯,但他在学习上不愿自欺欺人,于是找到总管老师,向他表达对这种读经方法的疑问。老师当即勃然大怒:“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你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郑惟生只好对其深施一礼,起身离去。疑问多了,他在学堂里就显得格格不入,老师和同学视他为懦弱、没有毅力、半途而废的逃兵。此时,他能说什么,因为在这里,你只有遵从不许有异议,否则就会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20148月开始,郑惟生为了达到一家书院的包本背诵三十万字录像的招生要求,一个人关在房间里背完了二十万字。这种毫无意义的机械背诵让他越发孤独,尤其书院先生对他说的那句“如果你还考虑前途名利这种东西,那就不要读书了”让他更加不知所措。他必须要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一回剩下的人生了。在郑惟生的心里,那些古老经典和鲜活生命的碰撞应该是火花四射、热情洋溢,就像是在一片肥沃的黑土地洒下渴望发芽、生叶、抽枝的种子,理应恣意快乐地不停生长……

放弃,跟僵化的读经教育说再见

2015年,郑惟生没有征求母亲的意见,独自做了一回主,他放弃了包本。想想这十年,他是压抑的。在反反复复中,每天除了背诵没有别的内容,他失去了这个年龄原本具有的美好,天真无邪的童年在暗无天日里度过,没有乐趣没有笑声也没有玩伴。母亲无助地问儿子:“你背诵了这么多年经典,难道真的愿意就此作废吗?”

母亲李璇陪读了五年,到了读经后期,郑惟生困惑加剧,与母亲关系紧张,时常发生争吵。看前路漫漫,没有任何希望,母亲也烦躁心焦。读经的这十年,郑惟生说这是他人生的最大失误,他心如刀割。而一旁的李璇又能说什么,只是双泪长流。作为父母,虽然是一心让儿子出息,却不曾想误了孩子的青春。想当年,把儿子满心欢喜送到这些学堂里,盼望着有朝一日成为一代君子或儒商。现在看来,不仅愿望没有达成,就连国学书也不肯翻开一页。郑惟生已经失去了宝贵的青春,他不想再失去未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生活在等着他。

放弃读经之后,郑惟生重新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20157月始,他在各地求学访师,选择了自考本科再考研的计划,回归体制教育。他迫切地想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来,是的,他必须自己走出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郑惟生听到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柯小刚《当代社会的儒学教育》的演讲,“对于读经运动的分析,尤其是对那种全日读经、拒绝理解、单一背诵的批评非常恳切。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对当今私塾与经典背诵问题最为透彻而符合实际的分析”,这是后来郑惟生给柯小刚教授的信中所表述的内容。柯小刚长期观察民间读经运动,经常发表建设性意见,自己也开办书院,在业余教授国学。柯小刚的演讲与郑惟生这些年来的读经感触不谋而合,郑惟生看到了希望,迫切想得到柯教授的指教。

柯小刚看到来信,心里异常沉重。他对郑惟生说书院只为学者找到学生,为同学找到朋友,不能给郑惟生什么,但欢迎他来从学。首先这里的学生要成为一个学会自由学习的人,而这也恰恰是在读经学堂中长大的孩子最缺乏的能力。有些读经学生十几岁了,也背诵了几十万字的经典,其造句能力还不及三年级的小学生。作文中的句子不能简洁地表达,错字连篇,标点符号也使用得乱七八糟。敏感、傲骄、自卑是读经学生的普遍心态。在柯小刚看来,郑惟生在读经时有过偷读禁书的经历,他对郑惟生的将来还是充满了信心。

就像李璇一样,那些最初对读经的热衷者,面对孩子的现状,已经反省过来。从当初的狂热发展到愤怒,这其中白白搭上的是孩子的花样年华,青春是回不去的,也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如果把剩余的人生再重新来经营,又有多少的胜算呢?他们以爱的名义戕害了自己的孩子,早已后悔莫及。曾经在郑惟生心中神圣的信仰,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一点点无情地吞噬。所幸,他退出了这场荒诞不羁浪费生命的游戏。

郑惟生只有19岁,他的人生还很长,也许不久他会东山再起,成为一个活力四射、才华横溢的社会栋梁之材。我们真心希望他的母亲李璇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走出误区,引领孩子去迎接新的未来。

作者简介:橘子曼,期刊作者,平台作者,一个努力的北国女子。作品散见于《羊城晚报》《知识窗》《山东文学》《南昌晚报》《山东工人报》等,梦想很难,拼力成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子必读:让孩子一生遇贵人(3)
22万,意味着……
啮指痛心
窦靖童|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不会有多坏
不要赋予别人伤害自己的权利
水华学堂雅潇老师:大半积蓄买的教训,家长最好警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