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来自美洲的作物与中国历史的千丝万缕

文丨Roger

地理大发现之后,土豆进入欧洲,红薯和土豆引入中国。在明代以前,对中国人来说,所谓主食就是小麦和稻米小米,对应的就是面食和米食。而在明代以后,这个名单上加上了红薯和玉米,而且深远的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我们总是会怀念寒冷的冬天里,在街头吃烤红薯时烫手的幸福,那已经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味觉记忆。虽然现在烤红薯的摊头已经很少了,但是我们很多人可以在家里的烤箱来操作。

烤好的、流着蜜汁的红薯,被码放在烤炉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挑到一个又甜又糯的红薯,那样的幸福感无可替代。因为美拉德和焦糖化反应,整个房间都会弥漫着甜丝丝的香气,而烤完的红薯可以直接捧着,也可以搭配不同的配料和酱汁,就会焕发出全新的风味。

来一个奶油芝士焗红薯,能被红薯香气治愈的一整天

如果说土豆在西方获得了成功,那么红薯(番薯)在中国更加受欢迎,到今天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红薯种植国;也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种植国。而这几种美洲作物中,红薯是最早引入中国的,下面就说一下红薯(番薯)的历史。

在大航海开启美洲航路之后,开辟了亚洲新航路征服了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常患粮米不足”,便在菲律宾引种了从南美洲移植而来的植物,番薯,西班牙人非常清楚番薯的重要价值,从而“珍其种,不与中国人”,在海关出关时层层盘查,严防薯种外流。

一位华侨陈振龙在菲律宾期间留意到这种作物,就暗暗留心学习番薯栽培技术,在历经多次偷运失败后,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在贿赂当地土著得到番薯藤后,将薯藤绞入汲水绳,藏匿船中,混过关卡,历经七昼夜的日夜航行,从菲律宾回到福州,终于将薯种带回故乡,这一年是 1593年,这是永远值得中国人记住的年头。

陈振龙回到家乡之后,立刻着手在自家住宅附近试种。这一年大旱,五谷欠收,福建巡抚金学曾为此大伤脑筋。陈振龙让儿子上书福建巡抚,恳切请求“乞广生民计,通饬各属效文栽种,以裕民食”。巡抚金学曾采纳建议,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

古籍记载,当年荒年,“闵人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闽人感念陈振龙金学曾之功。到了清朝初年,番薯传遍闽、赣、云、贵、川、冀等地。乾隆四十一年皇帝下诏书:“推栽番薯,以为救荒之备”。从此,番薯成为中国人民的救命作物之一,感谢陈振龙老先生当年之功。

番薯非常抗干旱,耐储存,粗生贱养,不怕蝗灾,不与其他作物争地,无论是沙土地、丘陵地,还是红土地,苗入地即活,东西南北无地不宜。而且最重要的是产量极高,“上地一亩约收万余斤,中地约收七八千斤,下地约收五六千斤”,正常栽培的番薯亩产可达5000斤,高产栽培可达万斤以上,相比于明朝时国内亩产仅有300斤的小麦和水稻来说,无疑是一种超级农作物。

 明末1623年在籍人口为5000多万人,而经过明末战乱,到顺治六年1651年,只剩下3000余万,而从康熙到乾隆道光年间达到不可思议的4亿,人口几乎增长了近10倍!美洲新作物红薯玉米在“康雍乾盛世”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顺便说一句,造福了亿万中国人的袁隆平老先生培育的高产小麦产量是多少呢?我查了一下,大约2000斤左右。 而番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亩产5, 6千斤。

玉米、土豆大约也在明代传入中国,可它们的传播之路却比红薯走得坎坷。土豆在中国的全国性种植在20世纪中后期才最终实现;玉米真正全面征服中国大地,也远比红薯花了更多的时间。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力捧红薯的清政府还曾屡次下令禁止垦山农民种植玉米。

因为玉米亩产优势并不特别突出,但当时流民主要在斜峻的山地上种植玉米,反而造成了水土流失等严重的生态恶果,弊大于利。而土豆更能适应更严苛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尤其成为山区贫民的主食。

在爱尔兰发生土豆大饥荒时,也就是19世纪中期,在中国一些高山区,特别是在四川盆地边缘和汉水流域,土豆已成了重要作物。与番薯不同的是,土豆很少与玉米竞争,因为它能适应玉米和甘薯都不适合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就像在东南沿海的番薯那样,土豆可以鲜食或晒干后磨成粉食用,成为山区贫民的主食。

直到20世纪前期,土豆在黄土高原更贫瘠的地区普及,如陕北、陕南、山西以及甘肃、内蒙古和东北等地得到普遍种植,当地人称为“山药蛋”。

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红薯土豆玉米在明清间引入中国这件事,也许在很久以后我们才明白,它们以远超我们想象的深度影响了中国历史,直接来说,促进中国清代的人口大爆发和人口大迁移。间接来说,也造成游牧民族的消失,贯穿中国历史3000年的游牧农耕民族斗争消无声息的消弥了。

同时从前荒无人烟的南方和西部山区人满为患,人口结构上改变了中国社会阶级力量对比,中国社会由于劳动力超级富余,清末出现了经济长久的内卷化,吃饱和吃不饱的穷人掀起一场场席卷平原和城市的革命,最终掏空了孱弱老朽的大帝国,随着西方现代文化的入侵和殖民,中国在这百年挣扎抗争,也因此有机会跳出循环了几千年的“马尔萨斯陷阱”,艰难迈向新的历史时代。

相关链接:

伊斯兰人为什么不吃zhu肉呢?

男女之间的那点事,从远古时代就开始养成了

为什么小麦要磨粉做成面食,而稻米却直接吃?



作者简介


Roger

工科达人,资深工程师,历史文博爱好者,羽毛球健将、摄影爱好者、徒步爱好者,天津博物馆志愿讲解员。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从菲律宾带回“国宝”,不仅救了无数人,还促使中国成人口大国
红薯:原产于中南美洲的“救荒粮”,让中国人口在百年时间狂飙四亿
他们都坚持自己的祖先才是红薯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这也是笔墨官司,说不清了 | 李昕升 一席第701位讲...
你知道我国哪些食物是由国外传入的吗?
古代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盘点外国传入中国的农作物
两件外来作物的传入,导致明清人口爆炸性增长,只可惜传入太晚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