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TOC 、Lean和6-Sigma,哪个能带来长期有效的持续改善
userphoto

2023.02.17 辽宁

关注

导言:

前不久翻阅到转载的《持续改善三重曲,凝聚 TOC、LEAN、SIX SIGMA 的顶尖要素共同奏出美丽乐章》(以下称《三重曲》)的中文版。此文探讨的是TOC、LEAN、SIGMA 之间的组合应用,试图解开企业的上述困扰。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把TOC+LEAN+SIX SIGMA最好的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改善效果最佳。顺着这篇文章, 我们一同来探讨一下TOC、LEAN 、SIX SIGMA。

相信很多企业都受到相同的困扰:

一, TOC 、LEAN和SIXSIGMA哪种管理方法更能给自己带来长期有效的持续改善?

二, 为何我们持续改善的辛苦努力,好像都没有实现我们要的改善结果?

文章起源

为了严谨起见,我用Google 先找到《三重曲》的中文版最早出处,该文发表在TOC e-Newsletter NO.38 Date 2009/1(见下图)

随后找出该文的英文原版是发表在APICS (Association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杂志 2006年5月的一篇文章,题目为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rio-The Top elements of TOC, Lean and Six sigma make beautiful music together(详文如下)

该文的研究过程及成果:

该文主要研究是一个大型电子零部件企业公司为了能够在TLS、LEAN和SIX SIGMA中选择一个长期有效的改善方法,在其下属的21个工厂做了一个先导实验。各个工厂选择上述3种不同的改善方法之一来推行,在长达两年的跟进中,总计完成了101个改善项目,以改善成果来评价哪种改善方法是长期有效的,结果如下。

实验结论是采用TLS(TOC+LEAN+SIX SIGMA)改善方法的收益高达89%,TLS是对这家公司更加有效的改善方法,原文如下图。

很可惜的是该文章的论证过程存在不少瑕疵:

第一, 由于工厂选择改善方法是LEAN,SIX SIGMA还是TLS(TOC+LEAN+SIXSIGMA)的依据为“21 个工厂完全根据他们的偏好来选择改善方法,依其经验和专长来决定” (原文如下图)我认为这种分类既不是随机的,也不是分层的,这种自选择偏差会忽略了工厂间的一些重要差异,而这些差异足以影响最终评估结果。

比如工厂的体量差别会影响项目的实际收益。我们假设小工厂只有一台机器,改善后效率提升100%,一年节省一万美刀,而大工厂有100台同样的机器,改善后提升10%,一年节省可达十万美刀,那么能说大工厂的100台机器提升10%效率的项目比小工厂一台机器提升100%的项目好吗?

第二,关于改善项目的选择,该文称两年内完成了101个项目,这些项目被选择的驱动来自准时交货,保修成本,客户退货,库存减少,周期时间和报废费用。可最终评估采用的指标却又是成本节省。(原文如下图)

可如何量化A工厂的准时交付的收益,比B工厂的报废费用的收益高多少呢?这种测量系统本身差异也许就能严重是干扰了对TLS、LEAN 、SIXSIGMA几种方法评价。

第三是实验中所谓的“双盲”设计, “这次研究设计采用了双盲方式,工厂人员和培训师根本不知道我们所进行的对比研究,这样可以剪断任何潜在的偏移。(原文如下图)

关于“双盲”,比如在药物开发测试的过程中,医生给患者吃的也许是药,也许是安慰剂。但吃完后,病是否好了,医生和患者都是知道的。只是未揭开之前,双方都是不知道这个治疗结果使用的安慰剂还是测试药物。

但在这个实验的双盲设计中,“盲”在双方都不知到”改善成果” 是财务收益,而不是“盲”在工厂人员和培训员都不知道改善采用的方法是TLS、LEAN 还是SIX SIGMA。事实上实验双方一定是知道自己改善采用的是哪种改善方法的。这种所谓的“双盲”方式,不仅没有剪断“任何潜在的偏差”,反而容易导致一开始选财务收益高的项目改善方法更容易胜出。

第四个讨论点不在英文原版内容里,而是中文转载中做了个假设性检验。(如下图)

假设检验的结论称:TOC(中文版里原文如此,应是指的TLS )改善成果比LEAN 、SIXSIGMA 改善成果显著的好

我看到图中“ N”组的数字

Level                    N

LEAN(Log)           8

SIXSIGMA(Log)   19

TLS(Log)              74

N组中三者数据相加8+19+74=101,这和英文原文的两年内完成101个改善项目是相对应的,每个改善项目对应一个成本节省,我这个推理如果成立。关于21个工厂中采用TLS、LEAN、SIXSIGMA改善成果分布如下:

很显然,TLS 赢更有可能赢在推行力度上,表中最后一行显示导入TLS的6家企业开展了74个改善项目,占所有开展的101个项目的数量比例为73%,自然在财务收益占比上达89%也就不奇怪了。我们应该去深入分析,为何采用LEAN和SIX SIGMA的工厂为何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项目,而不是机械的去套用假设检验。

另外,这个假设检验是说有TLS这组的各个项目改善成果,显著的好于SIXSIGMA和LEAN组的。这只能再次证实这个先导实验在测量上的偏颇,以及错误的双盲对收益的影响是不能被忽视的。

如果这个案例能够披露这101个改善项目清单。我们就可以明白问题在哪里了。魔鬼藏在细节中,深入分析挖掘,我们自然就可以找出更深的原因。

统计结果以及假设检验的结论的并不能支持TLS比LEAN和SIXSGIMA更有效。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在统计学上是基本的常识。

针对《三重曲》一文用其设计的先导实验来判断TLS、LEAN、SIXSIGMA哪个更加有效,我认为这个思维在根本上是有错误的。

我们想知道哪种改善方法更有效,不是想知道单一的改善项目中,使用哪种方法更有收益,也不是想知道采用LEAN 还是SIXSIGMA 哪种方法的总体财务收益绝对值的多寡,而是想知道我采用哪种改善方法,和自己本身比是在持续改善,每年的营收利润都是否上涨。

和行业标准比是否是持续改善,投资收益是否持续跑赢S&P500?和竞争对手比是否持续改善,我是否持续比我们竞争对手做的好,给股东带来更好的长期回报?

出发点的错误自然带来应用层面的错误。这也是LEAN为何强调它不仅是降本增效,不是Tools(工具),不是Method(方法)而是Philosophy(理论)、Thinking(思想),如果只把LEAN当做一种改善工具,只能是高射炮打蚊子,有时候效果还不如一把苍蝇拍。

分析完《三重曲》论证过程中的瑕疵,再来回应开头所提的第一个困扰:TLS(TOC) 、LEAN和SIXSIGMA哪种管理方法更能给自己带来长期有效的持续改善?

在我看来作为管理体系,他是否能够很好的被采用,起码需要两点需要思考。

第一:是否接受该理论。

第二:是否有成功案例。

从理论角度来讨论,关于TOC 、LEAN以及SIX SIXSIGMA在作为管理理论上的差别, Danaher集团的DBS的架构师Mark. Deluzio 做了相关对比(如下图),这是我看到最精准的。

LEAN 是关注在减少浪费,但是难以复制丰田的成功。 

SIX SIGMA 是关注在减少变异,但是在很多案例上都有不恰当使用的情形,《三重曲》一文的先导实验的设计以及假设检验的应用,也算是其中一例吧。

TOC 是关注消除系统瓶颈,但Mark 认为是很多概念的重新包装,没有自己独特的工具。当然这三者的工具箱内的工具互相引用和借鉴是完全可以的。

从成功案例的角度来讨论,TOC或者TLS目前还没有耳熟能详的成功企业出来背书,这个是实践中的短板。SIX SIXGIMA的标杆企业是摩托罗拉和通用电气,但他们采用SIX SIGMA时,都并非逆境,更多的是锦上添花的效果。

LEAN 则一直有以丰田的TPS 和Danaher 的DBS为代表的企业仍高举精益的大旗。尤其是Danaher的DBS是起源于丰田,又有自己创新。当然其他的企业如美国的线模公司,普惠公司都被作为精益成功的案例都写入的《精益思想》一书,这些企业的成功也证明了LEAN作为管理体系是可复制以及可继承发展的。

企业的第二个困扰:为何我们持续改善的辛苦努力,好像都没有实现我们要的改善结果?

这是很多公司导入LEAN时,常常出现的问题。以《三重曲》一文为例,LEAN在该公司下属工厂的不成功,最大的可能是来自对LEAN的片面理解,只把LEAN作为降本增效的工具,刚开始的项目大部分都是树上低垂的果实,很容易摘,当推行一两年后,很多开展的项目在传统财务上都难于计算收益,自然会有挫败感,转而质疑LEAN是否适合自己,这也正是Mark 所评价的的”丰田难以复制“原因之一。

如果只是提升人员效率,采用IE手法就很容易有效,不需要推行LEAN。如果只是提升设备效率,推行TPM就很有效,不需要推行LEAN。

而真正把LEAN当作战略推行的企业,他们致力于缩短Full lead time(从客户下单到把产品交付到客户手中,以及收到客户回款的时间),不断减少其中浪费。而人力成本的降低只是其中一个指标而已。通过减少浪费来缩短Lead Time才是LEAN的重要竞争力之一。

试想一下,对手要4~6周的Lead Time ,你的Lead Time只有2天,那么竞争对手通常是被迫屯积比你多几倍的成品库存,来试图达到和你相同服务承诺。他必须承担多几倍的运营资本,以及长期库存的呆滞和损耗的风险。通常你都会比竞争对手的有更好的投资回报率。如果你的产品是卖给分销商就更能够直接体现出竞争优势,同样的销售额,同样的利润。代理你家的产品,屯20万库存就够了,而代理你的竞争对手,却需要屯100万的库存,那么谁会更赢得分销商的青睐?

由于缩短Lead time的目标是明确的,剩下的只是团队如何去利用各种工具去挑战如何减少其中的浪费。这就给改善指明了方向,所以这些企业会不断实践去减少生产准备时间,把以前每周换型2~3次,持续改进到每天20~30次。获得更好的柔性,从而缩短了Lead Time。这些改善也许从传统财务收益的角度看都很低。

比如你的现状是某台设备每次换型需要4小时,一周换型2次,总计8小时,一周设备运行时间大约是7X3X7=147小时,而通过SMED把换型时间缩短到1分钟,设备利用率不过提升了6%而已。如果从传统的财务角度评估收益,节省金额恐怕只能计算人员效率的6%,而它产生的柔性和LeadTime缩短的竞争力则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通过Kaizen所获得的人力节省是容易在财务报表上体现的,但相应改善的面积的节省,Lead Time的缩短却不容易在当时的财务报表上体现,这些改善成果更需要在提升企业竞争力后,使目前业务的扩大,或者新业务的导入,才能够真正体现为财务收益。

在这个过程中,好比“在土里埋下一颗种子,每浇灌一次,都挖出来看它是否已经发芽,如果这样做,它是很难长成参天大树的”。

所以如果你的CFO问“LEAN 一年节省了多少成本?” 或者是问“这个LEAN 的项目ROI如何?”那么你们公司管理层是否真正接受了LEAN的14条的原则的第一条:“管理决策以长期理念为基础,即使因此牺牲短期财务目标也在所不惜。”?这个才是你们的LEAN能否成功的首要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TOC?LEAN?6σ?我们到底该推行什么?流程改善之TLS篇
WHAT IS LEAN SIX SIGMA
【精益生产英文】何时应用精益生产/六西格玛/KAIZEN?
三星曾这样过冬--六西格玛咨询
干货~Six Sigma
一个在工厂中推行精益,建立精益战略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