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红梅:奶奶去世了,我心如刀割


· 我的奶奶 ·

作者 陈红梅

奶奶去世了,我心如刀割。

奶奶祖籍安徽,生于一九二一年,享年九十四岁,具体生日我不是很清楚,或许连奶奶自己也已经记不起她的生月。

奶奶的一生很苦,早年丧父母,中年守寡。六十年代初安徽蒙城闹饥荒,为了生存奶奶背着姑姑领着父亲一路乞讨到陕西投奔她舅,因为带着两孩子找不到合适的好人家,就与一贫如洗的光棍汉结为夫妻。也就是后来我那个所谓的老陈爷,和老陈爷生了三叔。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奶奶带来的孩子自然也改姓陈。为了这个姓氏,老家的人很忌讳,每每来信只写父亲的大名不写姓。

我家姐妹三个,地方有限,我只能睡奶奶屋,白天就回自己屋。那时是在农业社,家里大小五口人。只有父母是劳力,我们姐妹三年幼不能干活还得分口粮,村干部总是有意见,说我们是三只雀(qiao),因为贫穷,小胃胃时常处于饥饿状态,根本就没有吃饱过的感觉

小时候,奶奶的家就是我的“避风港”。家里姐妹三就我最野,也最淘气,一旦闯祸就望奶奶家跑,因为只有奶奶才能保护我,她总是操着类似于河南口音,有带有安徽、山东的强调:“你打她干啥,小孩小不懂事,长大就听话了……弄的母亲很没脾气了。在奶奶的娇惯下我是屡改屡犯,所以时常挨打。

记得九岁那年夏天,家门口草席上晒着麦子,母亲出门叮嘱我看着别让鸡糟践,多搅几次,待母亲割了一车麦子拉回家看见我和邻居家孩子在玩,草席上的麦子被鸡刨的满地都是,还有鸡屎在里面,一气之下就抄扫帚打我,我光着脚撒腿就往奶奶家跑,不慎被谁扔掉的破酒瓶子刺伤了脚掌,血顺着脚后跟直流,沿途留下的都是我鲜红的脚印,奶奶看到心疼的要死了,让我坐在架子车上和老陈爷一起把我送回家,母亲又气又恨把我带镇卫生所缝了七针,在没有麻醉的缝合下我没敢掉一滴眼泪,现在想想我真的很勇敢,至今我的脚掌都留下形如3字的疤痕。

总算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平淡的生活一晃就是几十年。高中毕业那年,老陈爷去世了,奶奶和三叔三婶一起过,勤劳的奶奶每天起早贪黑,干了地里干家里,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三叔收猪杀猪,奶奶给忙着反肠子,烧水烫猪,一忙就是二半夜。三伏天大中午下地打药,掐花,让来看她的我的堂弟(大伯的五儿)感到心酸,快八十了还这么辛苦,之后直接接回山东老家。其实奶奶一直很挂牵被他放在安徽老家的大儿子,总是念叨着让我给大伯写信接她回去看看,就这样奶奶一去就是十六七年。

奶奶回老家的第二年,母亲同父亲带侄儿一起来看过,想着把家里房子收拾好接她老人家回陕西,谁知恶耗总是不定期的落在我们家,父亲不幸出车祸先走一步,奶奶从此便留在老家,成了大伯家的一员。我和妈每隔几年来看望一次年迈的奶奶。上次回家六月十三号,奶奶像个孩子似的要我带她回陕西,那里黄土都埋人,奶奶,您就安心的走吧!黄泉路上好走!俺爸陪您,您不会孤独。

因为贫穷,爷爷的几个兄弟都没能娶妻。太爷爷走的早,太奶奶又神志不清,家里的重担就压在爷爷和奶奶的肩上。奶奶除了下地干活,还要照顾一家老小,伺候老人,养育儿女,一刻也闲不住,在奶奶人生的字典里从没有“自己”两个字。 都说黄连苦,奶奶的命比黄连还苦。早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安徽老家也连年受灾,到处闹饥荒,我的爷爷愣是活活的饿死了。爷爷去世时才三十五岁,爷爷撒手西去,给奶奶留下了一身的伤痕:留下了还不完的外债;留下了几间破烂的茅草屋;留下了一个个可怜巴巴的儿女;留下了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欲哭无泪,欲语无声,含悲带血的数不尽的悲伤。为了生计,奶奶白天下地挣工分,晚上纺线织布。

爷爷去世时大伯十八岁,父亲十二,姑姑只有六岁,苦命的奶奶既当爹又当娘。奶奶的舅舅在陕西得知详情,捎信让奶奶带着孩子来陕西,因为大伯已经成年,生产队不放人走,奶奶只好带着父亲和姑姑投奔她舅舅。之后就在陕西落户安家,奶奶为了自己带来的孩子,看尽了老陈爷的脸色,也受尽了坎坷……

奶奶走了,大伯把奶奶风风光光的埋葬在了安徽老家,和爷爷葬在一起。奶奶的孝子贤孙们跪了整整一院子,还有不曾见过面的奶奶的本家亲人都来给奶奶送行,父亲的叔婶,兄弟姐妹。我替已故的父亲谢谢他们!

奶奶,你安心的走吧!

青山翠柏含悲,绿水青苗泣咽。

儿孙满堂惦念,永记奶奶容颜。

奶奶,安息吧!天国里你不会孤单,有爷爷和您儿子陪伴。累了,您就躺在大伯为您送去的席梦思床上歇歇,看看电视听听戏。烦了就让您儿子开着送去给您的小轿车,带上您和爷爷出去游玩,记得告诉您儿子,天国里也有红绿灯,让他按照交通规则安全行驶,别再让事故发生。没钱了就抓着摇钱树晃晃,该吃吃该喝喝别节俭了,好好的在天国享受荣华富贵吧!

奶奶,不孝孙儿回家了,每年的祭祀我会给您烧钱…… 

作者简介

陈红梅,出生于1973年4月15日,临渭区故市镇地尧村人。1993年毕业于故市高中,爱好骑行、写作,随笔,散文。《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那时候,流行同学之间送贺卡

那时的童年,可能单调,但很快乐

老人有4个孩子,为何还选择独自生活?

张扬:我爱家乡渭南

毛 蕊:爸爸,我好想您

杨发兴:心悦同州湖

温馨提醒

凡原创首发作品,将同步发布《今日头条

评论20条以上,将发布《人民日报客户端

投稿请加编辑微信号:xiaolong520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伯父离家60多年,爷爷去世也没有回家奔丧,至死也没有再回到老家
提前就知道自己要走了的老人都有哪些举动?
刘典:故乡寻根,传承一种精神
​​怀念“姑姑” || 作者 张潮
【郁氏文化】追忆我的爷爷奶奶 (文/郁光雷)
儿子的文章:远去的声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