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汪育真 ▏ 歙县西乡稀奇古怪的农活名 (徽学研究)​

作者简历:汪育真,老三届。曾被评为全县科学技术先进分子代表受到嘉奖。是一位业余徽学研究者,整编了《徽州名居和义堂》,主编志书《采白故里西溪村文化志》,编著《歙县西乡方言》。2013年被歙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歙县西乡稀奇古怪的农活名

文 / 汪育真

(江苏南京)

说起耕田,名目繁多。耕板田分春板、秋板和冬板。春季灌水翻耕的叫“耕春板”;秋季翻耕种午茬作物的叫“耕秋板”;冬季翻耕闲置的板田的叫“耕冬板”,翻耕冬板的目的除充分利用冰冻促使泥土风化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消灭隐藏在稻茬里越冬的害虫及虫卵。春耕时再灌水翻耕春、冬板的田,又叫“耕头遍”,水浸几天后接着再耕的又叫“做二遍”,栽秧前再耕又叫“蔸田”。“蔸田”的谐音是“丢田”,一点也没错,往往都是耕一犁丢好几犁,扶着犁在田里拖拖而已。一块田要耕上几遍方能栽秧。春天耕种有绿肥的田,又叫“翻青”。耕田虽然名目繁多,但在技术性上较耙田和耖田低的多,按照顺时钟方向,右转弯调头依次翻耕,指挥牛的口令是:“溜哧”(右转)、“斜之”(左转)、“哇”(停止)。不过深浅一定要把握好,太深则谓“剜深”,除牛拉不动外,稍不留意还会发生“扯犁(损坏犁)”;过浅则谓“搁浅”,容易“漏犁”;田过潮不好耕则谓“吊底”。农谚里就有“田要深耕,儿要亲生”一说,足见深耕之重要。继而又想起方言中的一个成语:“一犁耕到嘚(底)”,喻义那些蛮劲十足、一意孤行,遇事不会转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人。耕板田先得剖“八字犁”,再“合四犁”,板田是先耕中间,后耕“圈夹”。“耕头遍”则是先耕“圈夹”,亦称“做里、外螺”,先靠田塍顺耕三犁,再调过头反耕三犁,然后再从田内两畦之间的沟里耕起。“做二遍”和“蔸田”则没规定,任你随心所欲。

耙田的目的旨在切碎翻耕好的土壤。耙田不比耕田,为提高工效,大多左转弯调头居多,指挥牛的口令是:“斜之”。耙田的关键是站在耙上要把握好重心,掉下耙则绝非儿戏。耙有铁耙(剑耙、柳叶耙)、木耙、阴阳耙(前列是铁制耙刀,后列是木制耙刀)三种。“剑耙”是用来耙板田,切碎土块的,有些初学耕田者,往往会有“漏犁”的现象,用“剑耙”耙田时,便能将这漏耕的田土切碎,民间便有俗语“耕不着,耙哩着”之说,以此喻意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总有一处会得到相关的照应;“柳叶耙”、“木耙”、“阴阳耙”仅用于水田,主要是用来将水田中的泥块压碎于水面下。还有一种很特殊的耙,叫“滚耙”,这种耙只用于收割完早稻后的“烂污田”,用“滚耙”翻耕前茬水稻后,再栽种晚稻。“滚耙”耙刀是一个带有八个页片的木轮子,耙上装有凳子,凳边立有木柱,供操作者扶住稳坐耙上。“滚耙”在牛的牵引下,耙下滚动着的轮子便直接将田土翻起压烂,省去翻耕的手续。

   耖田是门技术性很高的农活,没有特定的法则,需看田耖田,灵活处理。但对灌水的深浅要求严格,水多则无法看出田面的高低;水太少除不易看出田面的高低外,还会发生烂泥随耖到处流动的现象,又称“涌耖”。耖田不是一耖紧挨一耖,要留有“耖弄”,以便调头。耖田得先放“清耖”,“清耖”耖完后再“磙田(即耥平)”。“磙田”是在“耖齿”下绑缚一根稍粗、且长度适当的毛竹管子,用牛拉着耖,将田耥平。“收耖”是关键,为了便于排水,要选择在田块的最低处“收耖”,切忌选在“出水缺”处“收耖”。

综上所述,民间便有了“犁轻、耙重、耖难拖”和“死犁、活耙、新鲜耖(指犁田、耙田、耖田)”之说法,分别显示出三种农活的劳动强度和所拥有的技术性。

“筑堰脚”,没种过田的人根本不知啥叫“堰脚”,“堰脚”即水田田堘边紧靠水、防止漏水的泥,它还有很多考究呢!在田块未翻耕前,就要用锄头将田堘边的杂草刨去,要刨到底、刨的摊,不能太竖。筑堰脚时是用铁鎝将水田里烂泥捞起堆放在田堘边沿,筑实、耥平。筑实是为了堵住田堘边的虫洞,使田堘不漏水;耥平除起到不漏水的作用外,还起到美观、牢固的作用。田堘如果刨的太竖,田里的泥太烂或田内水太深,堰脚就无法贴紧田堘而往下滑,以至于让你无从下手;倘若泥未耙碎、没浸透,就捞不出泥,就很难筑。筑时泥要一鎝紧靠一鎝地紧靠田堘依次向前,在农活中数较为吃力的一项。对于那些有高塝的山坞田来说,“筑堰脚”就更为重要了,堰脚更需筑的厚实、平整、无杂草。我又想起旧时生产队长派工时,往往会把“筑堰脚”写成“作野脚”或“作牛脚”,是因为他们都叫习惯了,故彼此之间均能心照不宣,社员更不会曲解其意。


秧板是水稻用来育秧的地方,做秧板的过程是:将平整好的水田里的水控制在3㎝左右深浅,将田板按宽150㎝一畦一畦地分好,用锄头将畦与畦之间的泥捞到畦中间,将泥扒碎,然后耥平,使碎泥没至水下(泥不出水为准)。隔一天再将田中水排尽,将沟里的淤泥再拢至畦上耥平,秧板就做好了。播种时,又将沟里少量的淤泥捞到畦上耥平,稍停片刻便可播种稻种(指沙壤土,粘土不行)。大呼隆年代,做秧板是门技术活,都是委派有经验的老农来做,分田单干后则非也!

船无非总是用来运货、载人的,可我们皖南山区的农村里,偏有一种专门用来装水稻秧苗的小木船,冠之名为“秧船”。这种小木船长约100㎝,宽20㎝,高20㎝,是早年间栽插水稻秧苗必不可少的工具。拔秧时将秧船放到身旁,拔的同时就顺手将秧苗齐整且井然有序地装入秧船里。莳田(即栽秧)时,将秧船置放田内,莳一把秧后再把秧船往后推,为秧苗的供应提供了方便。回顾四十多年前的老法莳田,是将此船夹在两脚中间,船内前三分之一的部位装有草木灰拌石膏粉,后三分之二用来装秧苗。每莳一蔸秧苗时,需用食指夹带少许草木灰到紧靠根部的茎上。带灰移栽比较麻烦,如果灰是带在根上,还有“烧苗”的可能。近些年来,改用育秧盘育秧,都是带土抛秧,不用弯腰,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抛秧要求田块相当平整,水深要“浮棵”,水浅要“烧苗”。

(网络配图)

“拣稗”就是清除秧田内和大田里的稗草。稗子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象稻,果实象黍米,是稻田的害草,须在秧苗移栽前将其剔除。清除秧田中的稗草是一“细活”,除了要有一定的经验外,而且还须细心才行,一般都是老农胜任。由于叶子象稻,所以与秧苗挤在一起,很不易区分。苗期的稗草较秧苗细软些,茎上无毛,子叶呈椭圆形、浅黄色,稗草在微风拂煦下会轻微摆动。人们拣稗时都要带一单腿的秧凳(山区茶农亦称茶凳),将其插入田土,稳坐其上,目不转睛地仔细端详。每人还手持一根小木棒,专门用来将远处够不着的稗草插至泥下;大田里的稗子一种是上一年散落在田土里的稗子长成,称“散稗”,大多都在耘头遍田时被清除,一部分在耘二遍田(沽【gū】田)时被田土糊入泥下。大田里的另一种稗子是秧田里“漏网”的稗草,混在秧苗一起被移栽到大田里,称之为“棵里稗”。稗草的生命力旺盛,如不及时拔除,不仅会影响水稻产量,还会造成大米的米质不纯,如此年复一年不断繁衍,越长越多,还会荒废田园。现时科学种田,撒点除草剂就解决问题了!


—— 精彩回读 —— 
汪育真  |  历史的印记—绑腿(徽学研究)
汪育真   |   趣谈歙县西乡方言中的方言词 二(徽学研究)
汪育真   |   趣谈歙县西乡方言中的方言词 一(徽学研究)
汪育真  ▏  “美孚油”(徽学研究)
汪育真  ▏ 双 抢  (散文)
●汪育真     牛车泐(lai)与水车(徽学研究)
●汪育真   歙县西溪村的社屋、文会、文庙、三元宫(徽学研究)
●汪育真    旧时西溪族人日常的礼仪习俗 1(徽学研究)
●汪育真   歙县西溪村的社屋、文会、文庙、三元宫(徽学研究)
汪育真   |   趣谈歙县西乡方言中的方言词 二(徽学研究)
汪育真   |   趣谈歙县西乡方言中的方言词 一(徽学研究)
●汪育真    歙县西乡方言 (徽学研究)
●汪育真    “摸秋”不为贼 (徽学研究)
●汪育真    歙县西乡的区域及语种(徽学研究)
●汪育真    西溪人的趣味杂玩 1(徽学研究)
●汪育真    西溪人的趣味杂玩 2(徽学研究)
●汪育真    西溪人的趣味杂玩 3(徽学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2耒耜门诗解4耙,耖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徐小明作品丨犁
忆打田栽秧的年代
插秧(散文)
淡去的水乡农活
种谷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