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来稿选粹】牛撇捺| 在中庄养鸡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在中庄养鸡

国门刚刚打开时,听到人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鸡肉很便宜,中国留学生为省钱,吃鸡腿吃到想吐,以为不可信不可思议。因为在国人的心目中,鸡肉是非常好吃的,甚至是上好的补品。所谓鸡鸭鱼肉,鸡肉的位置,排在牛羊肉以及海鲜之前。经过三四十年的改革开放,鸡在中国已是与牛羊肉相比非常便宜的肉类。其价格为牛羊肉的三分之一,猪肉的一半。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鸡不但价格高,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鸡是农民的小银行。别小看每个六七分七八分钱的鸡蛋,农民的油盐酱醋茶、调料、煤油甚至小孩子的学杂费、书本费、老年人的药费等等,都要靠它去换。生了孩子要煮几个红蛋以示庆祝,亲友病了送几个鸡蛋以示慰问。对于农民尤其那些除了工分收入之外再无进项的农民,不养鸡生活都无法正常运转。

特殊时期,很多地方在“割资本主义尾巴”,对于养鸡,虽不彻底取缔,却有数量限制。每家准羊几只,各地有不同的标准。在中庄,虽无数量限制,但也少有人养到十只以上。不是人们觉悟高,在自觉抵制资本主义经济,自觉防止滑入资本主义泥潭,而是经济实力不行,没有多余的粮食,养不起。农人养鸡,无非撒几把秕粮食,喂点剩饭,然后放它们去柴草垛土堆上刨可食用的东西。鸡的命运与那时的一些国人一样,半饥半饱,艰难续命。鸡可以啄食瓜皮,但季节性很强;鸡可以吃苦苦菜等野菜,但那些东西早被人吃光了。做农人穷人家的儿女不易,做他们的鸡同样不易。

农人养鸡,鸡娃大都是自己孵化的,少量的是亲戚送的。那时农村还没有机械孵化人工孵化一说。

孵小鸡一般在春天进行,最晚夏初。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主要是此时气温适宜,母鸡相继进入抱窝状态。它们不再产蛋,翅膀下垂,羽毛蓬松,声音变调,张嘴喘气,爬在窝里。此时如果没有孵小鸡的打算,将母鸡提出窝扔在院子里,几天之后,它便退出孵化准备,慢慢进入产蛋状态。如果孵小鸡,则将准备好的受精卵放到窝里,由母鸡去孵。母鸡的母爱是大爱,不似人类,只生自己的骨肉。母鸡的传宗接代,是鸡这个物种的推演,不只为踩蛋的公鸡,也不只为产蛋的母鸡。

农人一般没有优生意识。孵化的蛋是自己家鸡下的,至于其父本如何,母鸡的体格大小、产蛋率高低,似不太讲究。一般挑一些大个的蛋,如果自家鸡蛋太小,则找邻居换几枚个头大的。

小鸡的孵化过程大约二十一天。母鸡孵蛋很辛苦,它不像某些禽类,公的母的轮流爬窝,换着休息与觅食。母鸡承担孵化的全部辛劳。母鸡每天被人提出窝外,拉一泡屎,以免污染鸡蛋。每天吃很少的东西,基本上也不休息。它在谨慎小心地抱窝,每隔一阵还要用爪子扒拉鸡蛋,以使其均匀受热。

小鸡出壳的日子是农人具体说是农妇们特别紧张与关注的日子。那时没有光照等检查手段,鸡蛋是否是受精卵,孵化过程是否正常,小鸡是否发育完美,均是未知数,要到二十一天时见分晓。

小鸡将蛋壳啄开一个小洞,逐渐啄大,然后挣扎身躯,破壳而出。这个过程,母鸡是帮不上忙的,它也不会去帮。这是个自然的生命过程,通过小鸡的啄咬、挣扎,将该排泄的排泄干净,将身体的各个器官开动起来。如此会使它们更健壮,生命力更强。但有些人并不一定懂此道理,看小鸡啄出一个小洞,就帮它把洞捅大。洞稍大一些,就掀掉半边壳。小鸡还蜷缩在壳里,未做最后一挣一搏,人便将它掏了出来。小鸡出壳时节,我常守在鸡窝边,看母亲忙碌与幸福地操作着。她的操作不规范,但她的出发点是善意的,怕不出手相助,小鸡会被捂死。

小鸡出壳,它们的妈妈不会帮它们整理羽毛,小鸡要在妈妈的翅膀下慢慢自干。小鸡也没什么初乳母乳可喝,它们要进食。小鸡出生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站立行走,一天以后就可以吃东西。一般是将黄米稍煮一下,由小鸡啄食。过个一二十天,小鸡就可以与大鸡一样进食了。

刚出生的小鸡是离不开鸡妈妈的。气温低时,鸡妈妈会将其罩在翅膀下。不然,很容易因失温而夭折。城市里卖彩色小鸡,但小朋友们买回去一两天就死,原因就是温度低。要想养得活,必须放在纸箱之类的容器中,用灯泡取暖。母鸡会咕咕叫着,引导小鸡啄食、出行。如果看到天上有老鹰,母鸡会声调大变,声嘶力竭地招呼四处乱跑的小鸡回来,然后用翅膀笼罩与保护它们。

因为营养不足,农人的小鸡长得很慢。现代化的养鸡场,鸡一两个月出栏,体重两三斤不成问题。而农人的小鸡养半年,达到一斤也困难。

农人自己孵化的鸡,留母鸡,淘汰公鸡。公鸡一般只留一两只。小公鸡一斤左右时,就被农人或拿去出售,交供销社,或自己炖了汤解馋。小母鸡在快入冬时下蛋,下的蛋很小,有正常鸡蛋的一半大。产蛋数量也少,两三天下一枚。

因为有父亲的工资支撑,我们家的鸡与鸡蛋都不卖,与油盐酱醋等不挂钩。我们家人常常可以吃到炒鸡蛋,偶尔会杀只鸡改善生活。

离开中庄五十多年了,闭上眼睛,还能看到我家院子里跑的那一小群鸡,能听到公鸡的呜呜打鸣、母鸡的咕咕之叫、小鸡的唧唧之声。还能看到母亲为鸡群投食的身影,和她脸上洋溢出的舒心……


牛撇捺,一九五七年出生,甘肃皋兰人。退休职员,业余文史爱好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宁夏杂文学会会长。著有《牛撇捺文集》(八卷)等。

新锐散文

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

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一定看到了农村母鸡孵小鸡的过程
刘志斌:母亲喜欢养鸡
农桑辑要_禽鱼之养鸡
彭玉红:穿越春天的一声鸡鸣
邗江记忆(2)
乡村微纪录:老母鸡“抱窝”,孵小鸡的日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