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锐话题—同质化严重的散文写作中如何突围

新锐

时间

同质化严重的散文写作中如何突围

2018223日,新锐散文如期举行“同质化严重的散文写作中如何突围”的讨论活动。从什么是同质化散文写作,到如何突围同质化的散文写作,作者们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还有作者从为什么要突围同质化散文写作的角度,辩证地分析了这一问题。整个活动持续近两小时,思想在这里碰撞,达到了预期的学习交流的目的。以下是部分作者的部分观点:


整理:袁亚飞

袁亚飞:

各位老师大家好: 当下散文创作同质化严重,一方面是生活的趋同,大家的成长经验生活经验越来越没有什么差异;另一方面也是源自散文内容的贫乏。城市化的进程抹平了大家经验的差异,但是由此带来的情感的困境和精神谱系的断裂,事实上成为写作者能否超越自身、获得新的创造力的关键点所在。 今晚,我们在群里举行“同质化严重的散文写作中如何突围”的讨论活动。诚请各位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文明讨论,相互学习。

魏飞:

1、同质化严重的散文写作中如何突围。看到题目,首先度娘了一下“同质化”这个词。所谓“同质化”,简而言之,即差别不易分清,差异小。不由想起了前些年国产手机市场,各种外观争奇斗艳,有汽车状的,音响状的,开机却是一模一样的内芯。这是一种趋势。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同质化现象。另一个趋势是,近几年的各类书法培训班层出不穷,为了速成和入展,贴近评委口味,乃至千人一面,蒙上名字分不清是谁的作品。这是缺乏传承急功近利的同质化现象。

思考散文同质化的原因,大抵也脱不了这两种。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我认为第一需要有深刻的思想,只有贴近心灵引发共鸣的散文,才能富有生命力,才能吸引读者,乃至流传。散文第二需要有丰富的营养。人类文明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涌现出丰富的优美著作,为散文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养分。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的大贤,无不是学富五车的学者。因此,要在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勤学多思,是不二法门。

另外对于散文作品同质化的问题上,我还有一点另外的看法。个人风格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可能随着作者思想认识的变化而变化。我是偏向于认同“文无定法”的。历史上乐府诗运动、古文运动、桐城散文运动、新文化运动等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文化发展趋势。由此得出,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是有必然联系的,在当今和平盛世的年代中,缺少大的社会风潮的影响,留给文学作品创作的思想冲击不足,也是目前创作局面形成的原因。

2、文学探索是一条曲折艰辛的道路,只有不断汲取营养,坚持不懈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在探索的道路中,无论结出甜蜜的果实,还是只开出一朵小花,都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不必执念也不能顾影自怜,只要对生活,对文学的热爱不消退,每个人都能达到自己心中的彼岸。

文学创作要有自己的个性,套用一句歌词,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要有舍我其谁的气势大声发出自己的观点。主席诗词里的气概,散发着迷人的人格魅力。这才是文学创作保持高格调的基础。

3、模仿不是不可以,在创作初期,有意或者无意的用自己喜欢的语言方式去抒发情感。是可以的,可以理解为“临帖”阶段。难得的是能在其中找到自己,不人云亦云一味模仿。

若汀:

1、写作是很个性的东西,就像我们各自的长相一样,创作成了千人一面,共性多于个性,大概就是小袁所说的同质化。

有人说作家写一辈子都绕不开自己,我们各自的经历可相似,但体悟是不同的,过分关注生活琐事风花雪月写一些轻松歌渺的东西就会趋于同质化,无病呻吟都是相似的,有病呻吟各有各的痛点,自然码出来的文字有了个性

2、写作中保持最本真的自己,阅读与创作同行,有鉴赏力的阅读会使人不断超越自我,不至于被同化,温老师以树为载体,承载姐姐对妹妹妹的爱,构思新颖自然不落窠臼,显个性。

3、刘勰曾提倡“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就像前面王淑萍老师所言,有了表达的诉求,码出的文字就显得精练而真挚,王老师的文我几乎每篇必读,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单纯为做文章而做文章,文章在矫揉造作中就如逐他文愈盛,失去了自我。

阿巧:

同质化如何突围,简而言之,就是说,在素材相似的情况下,争取立意,语言风格的个性化,有自己的标签。

范晓军:

1、这(散文同质化)和中国的教育有关系,我们现在在语文和写作上,我们中国教育范文太多。

2、学过心理学就明白,一个孩子早期的经历,对他个性的影响有多大,史铁生就是一个例子,这样的例子太多。

平淡生活:

人常说,文如其人。也就是一篇文要去同质化,首先是写文的人去同质化。我们要坚持做自己,不一味的模仿跟风,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视野就会有独立的文风。但这种特立独行来自于日常的积淀。大量的阅读,广泛的学习,勤奋的练笔,是一切的根源!

张福华:

1、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体验都是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作者著文就是要表达自己感情、感悟、思考、认识,而不是生活场景的照搬。

2、文章要写出新意,就必须有自己的思想观点。一篇文章没有自己的思想,就像人没有灵魂。

3、女性写作者最容易陷入小我而不能自拔。越写路子越窄。

4、人超越他人容易,超越自己会很难。因为,人看自己的文章,就像看自己的孩子,总是最好的。所以我们需要批评,需要指点,需要引导。

5、郑媛在其文章中的思想与观点独特清新。看问题就比较深,她散文就很有新意。那些花草树木都被赋予生命,从树的枝条中看到美,那种美就是所有的美,应该是如祖先创造最初的原始的美一样,是劳作,是自然中取得发现,是泥土加工。

6、散文的同质化,我以为,也就是写作者相互复制或跟风。什么时髦就写什么。或者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写出了亮点,大家就都跟着去写。就像前几年,刘亮程出版《一个人的村庄》,无数的人就去写村庄。某人写了怀旧、追忆的文章,于是大家又都去怀旧追忆。写来写去不外乎童年生活,儿时村庄,没有新意。要么是,有大家写了历史人物,于是,那些有名无名的人被挖出来,八卦一番。

王淑萍:

散文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应该是写作者忽视了散文写作需要情感和逻辑的真实性。比如周养俊老师的大院往事里,个性鲜明的闵妈、梅妈、吕妈,人高马大的洋主任,这些人物之所以留给人很深的印象,一是因为这些人物的真实存在,她们即便不生活在作者周围,也生活在我们周围。二是情感的真实性。作者用自己的眼睛捕捉人物,用自己的心解读人物,所以写出来的作品就烙上了作者的标签,无法复制,无法模仿。

每一个生命的感动、感慨、倾诉的强烈欲望,即所谓的灵感,都是不一样的,同质化是因为没有把“我”置身在作品中。

王道君:

1、文章要有新意,就要有平时的积累。包括学习生活工作阅历。还要有自己的思想、语言、特点。不能千人一面。集百家之长!博采众长,集思广益。

2、真心爱好、生活经历、地域环境、家庭影响、历史文化、教育程度、思想观点、追求品位等因素,自我感觉,社会价值,形成文章特质特点的不同。

3、读帖,临帖,摹帖,入帖,出帖,是一个过程。

4、用心去写,用情去写。情真意切,表现自我。独辟蹊径,清新脱俗。自然而然,切忌雷同。

5、要有爱心,爱社会,爱国家,爱家庭,爱朋友,爱工作,爱生活。

6、我就是“为情而造文”。《我在聊城等着你》《水城荷花分外香》《水岸静美徒骇河》,都是我用情来写。是对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爱。毕竟在这里工作生活了20多年,看到了她的发展变化,参与了改造建设。有我的经历,我的思想,我的感受。遣词造句,布局安排,是积累和沉淀,水到渠成。

汉君:

写出有思想深度的文章肯定很难。生活积累,思考积累都是必要的,而且是长期的。非常赞同周海老师的观念:从一个小切口,关照大主题。乡愁、亲情不是不能写,但要写出“这一个”。都是写序言,但杜牧给李贺的集子写的序言,与别人的截然不同。

李仪:

1、一样的写法写出不一样的情感,是同质化吗?散文表现自我,可是文学的本质是反映社会现实,这矛盾吗?什么叫散文的同质化?题材趋同、写法趋同,个人生活经验趋同题材趋同能避免吗?我觉得不能避免——古往今来,文章海量,不可能题材不趋同。写法趋同能避免吗?我觉得也不能完全避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先扬后抑,先抑后扬,不用计算机也能数出来个人生活体验能避免吗?更不能避免,现在人们成长经验的差异性太小了。我在我的书会讲散文的流变,其实不管怎么“变”,困扰散文作家的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

2、写什么问题好说,我在《聊散文》第七节一开始就说过,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就是作者的情感体验,这才是散文“不散的神”。如果解释一下,就是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都是不可替代的。散文表达自己的感情、感悟和思考,这样说写什么还是问题吗,因为这一段话已经解决了散文写什么的问题。

可是还真是问题,为什么?因为不认识表达自我感情的“我”。

这样理解就赋予文学一个原始的本能,散文写作也是站在这个原始的立场,就是如何认识自我,套用哲学上的一句话便是:“我是谁”。于是散文这种文体的主观色彩就显现出来,它借助于“我”的眼睛观照世界,剖析现实,抒写情怀,并由此抵达情感世界的最高层次,探究和挖掘人类及自我的生命内涵,从“我是谁”的自在走向自由。

这是一个生命的体验过程,或者说是生命的跋涉过程,这个过程是写作者向读者逐步打开的内心世界,是构成生命存在的写作者人格、精神和思想的自我张扬和展示,由此,散文就不仅是一种文体,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生命的一种载体。优秀的散文就是这样,是写作者人格高度、精神高度、思想高度的追求和抵达。这也难怪,为什么愈是在社会处于变动时代,散文家愈能回应时代的挑战,解决社会及自我的困惑并不可回避地留下许多具有生命意识的散文作品。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认识散文中的“我”这个表现主体。

文学是不是表现自我,这真是一个敏感的课题。

文学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文学的本质。但是文学又不可避免地表现自我,如果没有这个自我的表现,那真的就会毁了文学——是不是很矛盾啊。这就是人们在理性认识文学现象上的自相矛盾,也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表现客观现实的矛盾反映。

但是,如果仅仅是表现自我,写你游山玩水的兴致,写你家中的亲情与苦情,对读者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谁家没有一本账啊,格局和胸怀也未免太小了吧。我在书会总是说,要把你写的东西放到社会的大背景去考虑,就是强调这个“自我”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社会生活的各种联系之中。

当作家就是这样——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人,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心情,那是纯粹的“自我表现”,是个人的事情,而且不需要什么文学表现。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作家,那就是具有更高意义的人。为什么我们总说从文本看出作家的品格,原因就在这里,就是对你有更高的要求。

作家的“自我”就是这样,他应该尽量让自己的自我表现更有意义,让读者能够从你的作品中认识社会并为此而感动,而这恰恰就是文学创作的秘密。

所以我说散文到底写什么?这涉及伦理上的价值期待。

不要琢磨什么技巧。我对学生有一段话,是说怎么写的,曾让别人偷去了变成诗。

都说经验叙述,其实写东西要跳出个体经验的窠臼,要把个体经验放在一个大的环境来看,赋予个体经验一个社会高度。

光头书生:

怎样避免同质化散文写作?我在读书和写作中想到这样三点:一是要抓住有生命力的题材,二是要坚持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三是要捕捉典型又生动的生活细节。有了这三点,肯定写出的散文与众不同。

同质化并不是同一题材,这是两个概念。比如,同是爱情题材,可以写出完全不一样的作品。

比如写春节,可写的很多,团年饭、压岁钱、拜年、写春联、回娘家、上坟等等,关键看你觉得最有个性最有生命力的是什么事情。我最近写了老家土家山寨的《年火》,且不论水平高低,起码不会同质化,与别人写的过年的散文还是能区别开的。

我赞成李仪对散文同质化的概括,他这三点趋同,正好对应我前面说的避免同质化的三点想法。

袁亚飞:

我个人觉得,作为我们初学者,写作过程是“模仿和创新”两个阶段。初学,要模仿先人,但是有些人一味模仿,跟风似的创作,失掉了自己。这样就导致了没有创新,没有了自我,就趋同了。还有人,包括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一篇文章成功了,就开始模式化生产,这也应该是同质化的原因之一。

罗万军:

是啊,“同质化”就是缺乏个性的创作。愚以为,同题材同内容的作品也因为作者的年龄、文化、素养等不同,作品风格也不同。之所以雷同的太多,就是写作者缺乏独立思考、独到见解,独立风格。就是作者不能从现实生活中脱颖而出,想他人不能想,写他人不能写,创作不出新颖的作品来。比如“西散原创”最近写同题材有关樱花的征文作品, 王友明老师的作品就是与众不同的。由此可见 ,同质化作品是正常的,关键有没有新意,有没有独创,有没有个性 。

李东辉:

遵从内心的召唤,以自身生命存在体验观照世间万物,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新锐散文主编:

写作初期的模仿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因为自己或者他人某篇文章的成功而模仿他人或者自己,从而裹足不前,就得从作者写作的出点寻找原因了。

庞振玲:

我对李彦良老师《独独孤孤过大年》印象深刻。很多人写春节无非是开心的热闹团圆的节日,有重点写春节习俗,有浓浓的亲情的,等等。但李老师却标新立异,呈现给读者别样的春节,别样的童年。我觉得突破了散文的同质化。

表达真情实感,不随波逐流,逐渐形成自己的文风。

东方霞颖:

就是要自己的产品和商标!

周海:

其实,我觉得不能说同质化“严重”,新疆的周涛,刘亮程,内蒙的鲍尔吉原野,还有周晓枫祝勇傅菲黑陶等中青年作家,不断探索文体边界,作品异质化审美效果显著。

张道德:

散文的同质化,我理解是指表达主题思想的雷同,人物形象的雷同,读后的印象往往是“似曾相识”,所以,要写出“不同”的散文,不仅是角度不同,更重要的是主题的“新意”,人物的“特质”。

华:

我觉得散文最重要的是自己情感的抒写,有感而发。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历,特别是写出细腻独特的细节,细节是散文发光之处;第二点个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要尊重内心和个人体验,而不是为了所谓的立意而写。写一篇散文,就像和挚友谈心,真诚最重要,而不是为写文而写。

就像史铁生,他坐轮椅上。一开始写作,出了几本书,他很紧张自己以后没东西可写了。可是后来他发现自己根本不用担心,一个人的体验和精神世界永远也写不完。这是我在《病隙碎笔》里看到的。每个人都是很独特的,能认识自我,写出自我,就不会千篇一律。这是核心。至于形式、风格、结构等只是外在形式。形式雷同并不代表质同。

李锡文:

凡事有个度,写出特色但不过度强调技巧,过度追求角度,过度显示与众不同。有时,简单的朴素的东西可能更需要一个境界。

散文肯定表现自我,不像小说等其他体裁。

史铁生写他生病透析,很少人有和他一样的经历,但他写的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因为其中有对生命人生的思考。散文写自我,当然也有格局。这格局就是生命、爱情、母爱等母题。所以个人的经历,能引起其他人共鸣。

保持自己与超越自己,是辩证关系。保持的是初心,超越的是高度。所以感觉超越,是个比较重的话题。如何遵循写作的一般规律而又创造个性特色避免同质化,值得思考。

这个话题好像是由如何超越自己引起的,超越是个拔高说法,甚至是质的飞跃。一般说就是怎样提高。刘莉老师搞的作家专栏,还有个特殊的意义,就是作者把原先的作品拿出来,也是个审视自己作品的过程,也是提高的机会。重要的是思想高度的提高。其它的内容,好像涵盖太多了,

作品被更多人接受甚至喜爱,当然是好事,也是不容易的事。这个环境,有的省级刊物,仅能印几千本,基本没有市场,但却是官方支持和认可的一个高度。许多大报的状况是,买不到,卖不出,很少看。这里引出的话题太多了。说实话的问题,文人良心的问题,~~~文学不是核物理研究,文学期刊不是科研杂志,文学是大众性的。

崔斌:

在散文写作里面,如果有充分的自由度,就会有更多的突破同质化的可能。这个自由度,有社会传统和舆论的设限,也指的是自己给自己设限,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写。心理设限、自我束缚,都可能影响。比如:动物从小拴到树上喂养,没了野性,大了可能就失去主动觅食的能力。

防止同质化,还有个编辑角度的问题。不要轻易给作品贴标签,轻易分类,搞类型化。不要说这篇人物散文、乡土散文、游记散文。一旦先入为主地定义了,就减少了深入探究作品的可能性,看不到作品的个性特质。

李彦良:

"趋同"的病根在于模仿,作家创作不同于训练学生写作文。"创"是以个性为特征的。

"类同″的病根在于创作者没自信。喜欢别人的,但万不能步前贤后尘,需独辟蹊径。

"质同"的问题在于缺乏审美的高度和看问题的多角度以及表现手段的深度。

请作者先考问自己:自己这一篇不同于同类作品的特色是什么?值得让人欣赏吗?

好作品很少有一稿成功的。作者当舍得"敲打"自己的"孩子",也更需要接受读者的"打击"。写通畅和写深刻是分野的。

黄敏:

首先,我不排斥同质化。我看来,同质化是一种导向,就像是流行歌曲,听来听去都差不多,但是还是会有人听,而且,还能有很多歌手被区别出来。同质化的散文,一样能被接受,同样的,也能区分出很多的作者。更进一步来说,同质化的点,普遍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点,比如名家风格,时髦观点等,这对散文在普通大众中的传播,我认为有一定好处。第二,究竟什么是“同质化”。这一点上,我认同之前李东辉老师说的,写作要遵从内心。比如抒情方面。我爱国,你爱国,大家都爱国,大家都写爱国,那这能算是“同质化”么?显然不能,这是一种高度的认同。这样,在区分出“同质化”和“认同感”的基础上,在找寻突围的路径就容易找到方向和方法。第三,为什么要“突围”。不管何种技巧和方法都应该服务于文章内容本身。如果,仅仅为了博眼球,争名誉,标新立异,从此与众不同,那对于散文整体水平来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综上所述,写作是一种源于作者内心的事业,必须忠于本真。以上是我的一些观点。供各位交流。

袁春波:

从散文的要素想,作者内在的情志理趣、习用的语言形式及借以言志抒情写意的物景事等三个方面融合而成各自的个性,因此,在这三个方面努力是避免同质化的重要途径。向经典作家学习,比如唐宋八大家,比如现当代的朱自清、叶圣陶、郁达夫、杨绛、张中行、史铁生、迟子建等,慢慢会找到自己的语言样式和散文体式。“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读的多了,写的多了,自然就有了自己独有的质,自然就克服了“同质化”的毛病。

读,知道读什么;写,知道怎么写。待懂得什么样的散文文质兼美,就形成了自己的眼光和标准;待知道怎样谋篇布局、表情达意,就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文质兼美,意到笔随,好文章大概就能写出来了。

岩:

保持自我最重要,心怀大爱不可缺。

远方:

散文首先是源自生活,然后要有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个艺术是高于生活的,能使人精神愉悦的东西。所以散文一定是特定人群来阅读特定内容,而不是说一篇散文谁都喜欢。

好的散文要写出味道和风格,一件小事都可以往深里面拓展而成为一篇好的散文。

我是刚刚开始写作的新手,我觉得写散文就是写自己的心绪,表达想要对别人表达的感觉。

我认为的散文是真、善、美。

以前散文大家的经典作品都非常好,但那是反映那个时代的,我们写的就是要当下?

沧海一粟:

散文重在“形散神不散”,关键在“神”,形可以模仿,而神则不可模仿。朱自清的《背影》可以模仿其形式,写个《侧影》什么的,但你能达到其“神”的境界吗?《红楼梦》几百年来只此一部,各位谁能同质一部和曹雪芹一样的形神兼备的《绿楼梦》来?

海上日出:

虽然一些纸媒刊物被有些人垄断,或某些圈子刀枪不入,但新的自媒体影响力的扩大,利于文学草根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写出好作品。作品才是硬道理!

张橙子

我没学过多少文学理论,也没有写过几件作品,所以没有多少发言权。我觉得避免同质化的途径之一是遇见不一样的素材。见人之所未见,方能言人之未能言。我已经在一些场合表示过,遇见不一样的素材是作家的幸运!再者,兼容不一样的观点,换个角度看问题也是途径之一。

五月天:

散文同质化的问题不是在于同质而是在于是不是貌似,关键是我们作者自己,而不是同一个主题和同一个关注点?打个比方,今年生的孩子都属狗,但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如有雷同或者说貌似的,想想是不是隔壁老王的问题?只要用心挖掘自己内心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即使是同质累的文章也会姹紫嫣红!

如歌:

我以为,最起码要摆脱作者自身的同质化,有些作者,写了好多的文章,但读了几篇以后发现,基本上是累同的,无论是作品的立意,架构,内容都大同小意 这样的同质化有点可怕。

至于一个作者的文章出现与其他的作者同质化的问题,我以为,在所难免,有一位老师对我说,到了这一步的时候,就得在立意上下功夫,而不是顺着自己惯常的思维定式动笔就写,因为立意决定了文章的格居和高度。

袁亚飞:

咱们今晚的发言,我感觉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同质化”,再次感谢老师们的各抒己见,毫不保留。这种思想上的碰撞,是一种难得的学习方式。

新锐

坚持“尊重名家,不薄新人”的办刊理念。

感情求真,思想求深,角度求新,

视野求广,语言求美。

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合作纸媒:西岳评论散文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 ‖ 书写个性 ——散文的差异化性格与非虚构性运用的探讨
春节读书札记
冯秋子:写作者也是思想者
写作的秘诀在于感悟与聆听
【鹏程早课】写作理论:散文的隐忍和张力
杂志主编罗德远:思想决定创作走多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