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家专栏】李锡文|【风华录】系列之一无限的“哥德巴赫猜想”

作家专栏






展示名家作品

推介优秀作者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作|家|专|栏

人生,一场苦旅。
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有风雨的阻隔,也有阳光的温暖。你经历的或者记忆中的那些缘,无不服膺于心;即便是偶遇,抑或不经意间的擦身而过,也会留下芬芳的印痕。一次会面,一次对话,一次聆听,一次阅读,或许成了改变的契机。人生之缘如此,有了她,征程苦旅也成了“享旅”,粗茶淡饭也成了美餐。
不再聊发少年狂,从虚浮的“追星”中走出来。时光,送走了无数的过客,湮没了无数的沉渣;只留下内心深处的静美,相约永远,这里有你的父老、亲人、前辈、导师、知己、朋友、同学、同事、同行者、路人……点燃心灵灯塔,照亮前方,在你的周围,有风华相随,菁英相伴,你不就找到坐标也获得思想动力了么?留住路上的风景,映现人生的境界。这是笔者写作系列散文《风华录》的本意。

无限的“哥德巴赫猜想”

在1978年之前,我们普通人听说过“哥德巴赫”这几个字的人可能很少,极少,更不用说还有“猜想”。
直到今日,我们依然不知“哥德巴赫猜想”的深奥在哪,甚至搞不懂这座科学堡垒的“入口处”在哪。面对高峰,只有仰望。
大约是1978年春节之后,报纸、电台里反复播发一篇文章,叫《哥德巴赫猜想》,9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全文。文章中陈景润投身科学的事迹感染着我,刺激着我,毫不夸张地说,每看一次、每听一次,我都是热血沸腾。刚刚进入成年的我,有个问题总在脑海中闪现:我能做些什么呢?今后的人生道路应该怎么走?
爱好文学的我,似乎头一回知晓了“报告文学”,并且把报告文学跟通讯报道联系起来,以为它是富有激情的报道文章。慢慢的我发现,这篇作品将枯燥变为生动,将抽象化成具体,将专业演绎为通俗,外行人也爱看,全民都爱读。一篇好的报告文学,它的感染力之强,大大超出我的想象;对我后来写作的影响之大,也超出我的想象。

我开始关注文章的作者徐迟,这种关注一直持续到今天——许多年来,我多次搜寻徐迟的作品,还有他的人生经历。在阅读诸如文学人物、文学史的时候,也是特别留心找到徐迟的名字,留意媒体和书评者对于他的高度评价。人们在这位老一辈诗人、散文家的作品里,又欣赏了他的《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在湍流的漩涡中》,他用优美语言和浓烈诗情,分别描写了著名科学家李四光、蔡希陶、周培源。对于科技题材的作品,徐迟说:“这些是人类思维的花朵。这些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这生动的比喻,令人神驰。在“破冰”之后,在春天已经到来却“乍暖还寒犹未定”时候,徐迟先生不失时机、如饥似渴般呼唤温暖,以最快的节奏,写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的正直与顽强。其尊重科学、呐喊人性良知的大无畏精神,本身就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徐迟的报告文学,让大众百姓知道了陈景润,知道了一位伟大数学家的攀登精神和永载史册的科学成果。我和许多人一样,多少年来沿着历史的脉络,循着科学奇人陈景润的生活轨迹,瞩目他的人生命运,甚至对他的生活点滴都发生了兴趣,同事在一起也免不了议论“陈景润如何如何了”。确实,自从《哥德巴赫猜想》之后,陈景润的工作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他多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有了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然而却在1996年他63岁的时候不幸离世——这些,都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流露出来的无不是尊敬、钦佩,与之相伴还有太多的同情、惋惜。
回到40年前,在《哥德巴赫猜想》的刺激下,也是在那种追求知识、攀登高峰、献身四化的氛围中,我作出了一个影响自己一生的决定:参加高考!当年的10月份我在农村教师的岗位上请假复习,并于第二年升入大学。一篇优秀的文章,对一个人竟然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实际上,《哥德巴赫猜想》本身也是一座文学高峰,她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几代人,无数的青少年在陈景润精神的鼓舞下,怀着报国之志,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一般人不能妄猜,也猜不透、说不清,但我想,它的影子却是无所不在的,伴随着时光的延伸,它的无限意义会愈加焕发光彩。不用“猜想”的是,一个数学命题,一旦化作一个民族的思想动力和创造精神,这是多么史无前例的伟大“猜想”啊!

作者简介


李锡文,散文作家,高级经济师职称。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山西财经大学客座教授,兼任文学期刊和微刊编辑工作。出版多部文集,大量作品发于中外报刊杂志并获多种荣誉。

新锐散文

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

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家专栏】阎纲散文杂感(插图)连载58:质疑电视剧《历史转折时期中的邓小平》
《哥德巴赫猜想》因何常青(梁鸿鹰)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老作家徐迟,八十二岁上,奋力一跃,走了
为徐迟先生晚年影像定格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诞生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