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丝路新散文全国征文】谭光红|绸韵南充(182)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绸韵南充(182)

文/ 谭光红

“源远流长嘉陵江,千年绸都南充城。”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周属巴国,秦设巴郡,唐置果、蓬、阆三州,宋有顺庆、保宁二府。古以“果氏之国”著称,今以“千年绸都”闻名。中国丝绸文化公园位于南充市嘉陵区滨江大道,南起桓子河大桥,北至泥溪口大桥,占地约21.33万平方米。公园里小桥流水、亭台轩榭、花鸟虫鱼,美不胜收。丝绸文化贯彻古今,人文历史历久弥新,时间空间完美融合。天书石阵、桑田广场、天蚕广场、丝绸水榭、舞韵广场等景点,分别凸显了千年绸都南充城的“源、桑、蚕、绸、韵”。

“蜀,其上形目,下形蜎蜎,葵中蠶也。蠶叢及鱼凫,开国为西蜀,古号称益州。物阜民丰,人杰地灵,俊采星驰,闻名遐迩。中国绸都,四川南充。嘉陵江畔一明珠,巴蜀腹中一宝地。东向鄂楚,北张三秦。文有相如,武属张飞,巴蜀文化天下扬。蜎蜎之国,织锦之魂,古有采桑罗敷女,窈窕劳作拒使君,今时川之巧秀娘,素手纨绢敬乾坤。罗绡与缃绮,铺就云花雪毯;缭绫绢纱,流成奇光异彩。红缕葳蕤紫褥软,采丝茸茸锦绣靈。嗟乎,蜀真乃丝绸天堂也。”(天书石阵)

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四川,四川丝绸看南充。“天书石阵”以一个“蜀”字开篇,展现了绸都延绵5000年的丝绸文化。

南充丝绸起源较早,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晋代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记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这段话的大意是:大禹在会稽召集各方诸侯,很多诸侯带来了玉石和丝绸,其中包括巴国和蜀国。而现在的南充市就属于当时的巴国,南充辖区内的阆中市就是曾经的巴国国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南充设巴郡,鼓励老百姓栽桑养蚕。西汉时期,南充丝绸成为朝廷贡品,皇室成员和王公贵族皆以穿戴南充丝绸制品为荣。东汉章帝刘炟即位后,实行用丝绸代替缴纳赋税的制度,丝绸业在政府的推动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北魏时期,孝文帝实行按人口数来分配田地的均田制,南充各县除男授80亩、女授20亩露田外,每人另给20亩永业田作桑田。均田制一直延续到唐朝前期。唐开元年间,南充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绫绢产地,南充“顺庆大绸”饮誉京城,畅销丝绸之路,果州之绫,被日本皇室珍为国宝。宋朝建立后,南充更是出现了“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的繁华景象,绸、绫、绵、绢、丝等10多种产品被定为朝廷专用贡品,人称“胜苏杭品质之优,享天宝物华之誉”。忽必烈入主中原,也看到了丝绸对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实行“国以农桑为本”的政策,但终因战乱影响,作用十分有限。到了朱明王朝,统治者规定耕地5亩以上必植桑麻1亩,违者罚绢一匹,刺激蚕桑生产。清军入关后,十分注重丝绸发展,南充各地均劝课农桑,部分地方还明令谷雨之后“差不下乡扰民,民不诉讼争论”,以不误蚕时。

南充素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的美称,丝绸文化历史悠久。1915年“六合丝绸”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国际金奖,2004年南充被授予中西部地区唯一“中国绸都”称号,2016年南充又被中丝协授予“丝路源点”,让南充丝绸名扬海内外。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中国历史上有三条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其中南方丝绸之路指的是“蜀身毒古道”。“身毒”始见于《史记》,是中国对印度的最早译名,蜀指四川。这条古道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以四川南充为起点,以成都为中转站,经云南、到越南、入缅甸、抵印度,再转口贸易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古称“步头道”或“进桑道”,成为联结亚、欧的交通要道。南充丝绸经此道早于其他地方的丝绸蜚声海外。

“桑,赤帝东浴而升之扶木也。上古时蜀为西海,共公触不周而天倾地陷,生今之盆地。轩辕之妻嫘祖,见扶桑养天虫,吐丝作茧,咸抽丝织帝衣,大妙。传法世人,延植天下。与有巢、燧人同功,为人类文明巨贡。奚我于桑中,要我于上宫。陌上有贞女,范情采桑中。长河万年,诸葛园桑,表方改良,玉阶督倡,有桑而万民利,大增国色也。”(天书石阵)

传说中,螺祖第一个发现桑能养蚕。北周以后,人们尊称螺祖为“先蚕”。唐代著名韬略家、《***》作者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娘娘。”

南充位于中国地理第二阶梯,地形以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土壤自然肥沃,有隽秀婉约的嘉陵江,悠悠流淌的西河,山融于城,城融于水,具有发展蚕丝生产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桑田广场的水池波光粼粼,映照着蓝天、白云,以及周围绿油油的桑树。桑为落叶乔木,属蔷薇目,树干粗糙有裂纹,桑叶鲜绿色,椭圆形,基部浅心形,肚宽大,顶端稍尖,边缘略有锯齿,背面沿脉有疏毛,是家蚕的主要食料来源。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桑树的栽培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出现桑的字形。周朝,采桑养蚕已成为普遍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栽植。

桑树最简单的分类有三种,毛桑、鲁桑和复桑。毛桑的叶小,杆细,比较适合喂养毛蚕。鲁桑是毛桑的变种,叶细滑,较大,墨绿色,介于毛桑与复桑之间。复桑是通过毛桑或鲁桑嫁接而来,叶大汁多,桑叶产量大,是蚕宝宝的最好食料。后来,人们改进了桑树的品种,果桑应运而生。果桑,看其名就知道,以采果为主。中医认为,桑椹味甘性寒,具有生津止渴、滋阴补血、明目安神、增强免疫、促进新陈代谢等功效,桑椹作为食品也有营养丰富、酸甜可口等特点。

人们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对桑寄于了无限的情思。桑也被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寄于其独特的品格和个性。汉乐府《陌上桑》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是大路边的桑树,故事正是发生在这里。年轻美丽的秦罗敷正在城南的路边采摘桑叶,受到轻狂的“使君”调戏,面对权贵,秦罗敷不卑不亢,以盛赞自己丈夫的方式回绝了对方的轻薄。秦罗敷身上体现了传统女性的坚贞、睿智的品质,几千年来,成了人们心中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蚕,天虫也。受天地之气,食扶桑之叶,四龄而衰,老来吐丝作茧自缚之。螺祖识大用。帝彰奇功,赐封灵虫。身祛风湿,蛹可佐餐,便入药而奇,丝作衣而美,百姓敬之为神也。王受蔽而贵叫蚕娘,国泽利而丰呼宝宝。唐朝诗人李商隐游阆,窥蚕不食而吐丝、产卵,感其奉献无悔,写下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之绝唱耳。”(天书石阵)

蚕起源于中国,是鳞翅目的昆虫,蚕丝是制作丝绸的主要原料。蚕发育温度在7至40摄氏度之间。蚕的一生要经过蚕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等阶段,约五十天的时间。

蚕卵是细小的黑色颗粒,刚孵出的蚁蚕像黑色的小虫子,身上长满茸茸的毛,蚕蚁经过两三天后,逐渐长大,身体也由黑变白,大约八九天左右,蚁蚕开始休眠。蚕的一生要经过四次休眠,每次休眠大约一至两天,不吃不喝不动,休眠一次增加一岁。每次休眠后就要脱一层皮,从蚕皮里钻出来的蚕比休眠前皮肤要嫩一些,但个头比休眠前大。第四次休眠完成,就变成熟蚕,开始“催老蚕”,足足的让它吃八九天桑叶,熟蚕的肚子里就全是亮晶晶的蚕丝,熟蚕不再吃桑叶了,而是等待到“山”上“作茧自缚”。农人把麦草杆的杂叶去掉,切成小段,用农村独有的方式扎成草龙,盘在簸箕里,再把亮蚕均匀的放在草龙上。亮蚕开始吐丝,将自己一层一层包裹起来。三四天后,草龙上白茫茫一片,一个个白花花的城堡里住着一个个黑黝黝的城主。再过十来天,蚕蛹化蝶,破茧而出。

天蚕广场位于丝绸文化公园中段,广场呈圆形,中心竖立着一根高7.8米的“天蚕柱”。柱体龙身,锋利的爪子,斑驳的龙鳞,矫健的龙身,腾云驾雾,翻搅起四海云雨,犹如中华大地升腾起一股正义之气,杀将邪恶而去。柱头马面,它凝望远方,嘶鸣狂啸,在无边无际的原野上奔驰。“天蚕柱”四周分别立有五根高4.5米的石柱,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者,往来乎天地之间而无穷者也。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东方阳散以泄而生风,风生木;北方阴极而生寒,寒生水;南方阳极而生热,热生火;中央阴阳交而生湿,湿生土。其相生也,所以相维;其相克也,所以相制。五行柱色彩不同,形状各异,围绕在天蚕柱周围,众星捧月,形成了公园的主体景观和富有神话色彩的建筑。

《山海经》《搜神记》等著作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蚕神马头娘”的传说。洪荒年代,一位姑娘的父亲外出远征,家里只留下女儿和一匹白马。女儿十分思念父亲。一天,女儿对白马开玩笑说:“你能把我父亲接回来,我就嫁给你。”白马听后,挣断缰绳,直奔战场,将父亲接回。但女儿并没有履行对白马的承诺,白马气急败坏,不吃不喝以示抗议。父亲知道这件事后,把白马杀死,将马皮挂在院内的树上,哪知马皮将姑娘卷上树来,变成了蚕在树上吐丝结茧。后来人们将此树取名桑树,谐音姑娘“丧”于此树,将蚕吐出的丝用来制作衣裳,并尊称姑娘为“蚕神”。由于蚕头酷似马头,俗称“马头娘 ”。天蚕柱,其身其行其貌,都酷似“蚕神马头娘”。

“绸,薄软之丝织品也。两万年前,上古人食生,取兽皮掩体。至黄帝垂衣,道婆纺缍,才有上衣下裳、世治之说。唯螺祖,得天虫吐丝,所织精细、华丽柔软,胜帛倍也。诸侯王公,衣绸昂贵,红楼富妇,绕绸而妖。殊不知,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要人。成之不易尔!”(天书石阵)

宋徽宗政和年间,果州刺史邵伯温独自行走在果州街头,时值元宵佳节,街道上的行人或成群结队、或三三两两、或携老扶幼,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放鞭炮、猜灯谜。商户们扎起五彩的丝绸帷帐,点亮元宵彩灯。此时,天空湛蓝,月色刚好,以丝绸缎帛布置的十里长街,流光溢彩,好一片安定祥和的景象。诗人情之所至,挥笔写下脍炙人口的《元夕》:“从昔遨游盛两川,充城人物自骈阗。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

绸是丝制成的,其最主要的美在其柔。碧波荡漾的嘉陵江,环山绕水,蜿蜒而至,如一匹远古而来的绸带,流泻千里。绸具有四大特点。一是柔软。蚕丝是蛋白质纤维组成,对人体皮肤刺激小,它能贴近人体的曲线,光滑、温柔、细腻、舒适。二是吸湿、放湿和防潮。由于蚕丝有孔隙,可以帮助皮肤保持一定水分,不使皮肤过于干燥,出汗的时候,又能迅速散发体内热量,让人感觉凉爽,同时具有除湿功能,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三是耐热吸音。绸具有良好的吸音功能,可以保持环境安静,还能阻挡减少灰尘,调节室内温度。四是美观大方。绸作为古代朝廷的贡品,除了其质量好外,还在于它的美观大气,雍容华贵,吉祥气派。

在中国丝绸文化公园里,一座高近18米的红色花岗石雕塑屹立在丝绸水榭景观之中。雕塑坐东朝西,分基座、主体和灯塔三部分。基座是大型浮雕。正面基座上,蚕神娘娘面容慈祥,目光亲切和蔼。她左手挽着丝绸彩带,右手挥动优美的手势,轻薄柔软的丝绸上,点缀着桑叶、幼蚕、云彩,丝丝缕缕缠绕在娘娘身上,犹如天仙夺目。她遥望嘉陵城区,对嘉陵人民充满无限的祝福与期盼。正面基座下方,是蚕从蚕卵、蚁蚕、熟蚕、蚕蛹、蚕蛾演变的全过程。图案紧凑精细,栩栩如生。东面基座上,远古先民手持弯弓,日夜狩猎以维持清苦的生活。马头娘站在月光下,仰望苍穹,她给人们带来了丝绸锦衣,从此人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一个姑娘端庄秀丽,长发垂肩,手里轻抚着刚刚织出的丝绸,她在聆听岁月的脚步,她在沉思爱情的过往。一个老外牵着马,朝我们走来,马背上坐着一个汉人,他们正将南充丝绸通过丝绸之路销往南亚等地。从西汉南充丝绸成为朝廷贡品,到唐朝时蜀锦达到鼎盛,再到北宋设置潼州官营绫绮工场,整个丝绸文化发展的历程尽收眼底。雕塑的主体是一根高高的立柱,一条红色丝绸飘带缠绕在立柱上。她温柔如水绕指,薄如蝉翼,红如青春的朝阳,宛若连绵不绝的丝绸之路,在古老的栈道上,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新的光芒。建设“一带一路”,贯彻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中华民族新的出发,新的征程,新的梦想。雕塑的顶端是一个高高的灯塔,夜间,万籁俱寂,她散发的光芒指引着嘉陵江上的航船,也指引着南充丝绸业发展的方向。

“丝者,精细也。虽为十忽之聚,却由桑蚕之丝独领风骚。君不见,铢丝金三,江南有丝商贾富,颗茧粮二,四川有丝天府兴。君不见,花蕊丽人倚绸缎,子建美妇话霓裳。北国张骞丝绸路,岭南大韶茶马帮。有道是,蜀丝绸缎欧美慕,嘉厂缫织天下扬。天子叹:无限经纶从此生,四海欢,家家姑娘绣罗裳。”(天书石阵)

丝把天下变得柔软,把万物变得柔情。一根丝线,串起中华文明五千年,串起古往今来和与战。秦的天下一统,把丝的曲折拉直;汉的文治武功,把丝的理想延展;唐的雍容华贵,把丝的爱恨升华;宋的富甲天下,把丝的魅力再现。

鲜花盛开在千年丝绸之道,一段历史就是一匹骏马,奔腾在茶马古道;一方水土就是一绫丝绸,结下异国他乡的儿女情愫。故园三千扶桑地,嘉陵水暖润泽雨。

椭圆形舞韵广场绿树环绕,丹桂飘香。一个美丽的仙女从螺祖圣殿而来,腰缠丝织彩衣,手执丝织彩绣,头发飘起一段优美的舞蹈,如一绺清泉流在石上,如一朵玫瑰秀在绿中。她翩翩起舞,舞动的青春绽放出小家碧王的灵秀,舞动的灵魂彰显了大家闺秀的雍容。在天府之国,在绸都南充,在桑梓嘉陵,她把柔情洒向大地,我们沐浴着她的恩泽;她把热情注入嘉陵江水,我们聆听着她欢乐的歌声。

桑园里,一个姑娘衣着质朴,灵秀可爱。她背着竹蒌,青涩的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的微笑。桑叶青青,或高或低的桑枝此起彼伏,如浩瀚的海洋。浪花掀起朝霞,涌向黎明的彼岸。歌声卷起青色的梦想,一缕情丝荡漾,无边的春风,被桑叶的脉络定格成人生。

蚕房里只听见沙沙声,这声音是从天上传来的,是螺祖哺育大地的声音,是乳汁的流淌声。一只蚕宝宝刚刚醒来,她脱掉了身上的外衣,柔嫩的皮肤细腻光滑。这是她的第四次醒来,她要和伙伴们一起,日夜兼程,在阳光普照大地之时,在洒满星辉的路上,留下奋斗的足音。高高的蚕山上,一根银丝缠绕自己的一生,燃情将岁月包裹,身体里堆积的年华,是天与地的恩赐。吐尽精华,只为奉献,哪怕最后只能老成一只蛹,化作一只蛾,也义无反顾。

一袭丝绸裙衫,浅笑掩眉,渐次柔软的阳光,斜照进薄薄的眷念里。眼神安静的流淌,一个温文尔雅的女子,轻轻向我们走来。仿佛一切都是缘,在缘的对面,执手一段甜蜜而美丽的爱情。那滴成露的月光,被撞成细碎的雨雾。总有一种不舍的眷念,在心头萦绕;总有一场连绵不绝的记忆,犹如初见。飘逸的绸缎,是扶在她手上的一抹微云,身体如水一样柔情,光阴在繁花似锦的季节盛开。我们相遇,在南方丝绸之路的源点。

心突然变得安静。丝绸之旅,在果州满载晨辉的斑斓里:你起航,我们随行。

作者简介

谭光红,男,197712月生于四川南充,南充散文学会会员,嘉陵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诗歌发表于《大别山诗刊》《南充文学》《群文南充》《凤垭山文艺》《西充文艺》等刊物。作品入选《升钟湖,爱在自然的水立方》《寻美升钟湖》《博客十年文学精选》《诗咏嘉陵江》《2016南充散文读本》等多种选本。

丝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星堆丝绸可能来自嘉陵江中段南充
桑树:东方神树孕育丝路文明
桑的甲骨文是象形字吗?甲骨文字典说字——桑
睢涣河畔丝绸产地
古代南充丝绸溯源——物华天宝 千载风华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30:水也似的江南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