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泊水库施肥养鱼技术讲座

湖泊水库施肥养鱼技术讲座

作者:lalioyuyao   发布时间:2010-10-13 10:07:59   浏览次数:674

 

湖泊水库施肥养鱼技术讲座
 
微量元素肥料:
铁肥,铁是叶绿素及其某些酶的成分,常用的FeSO4
含铁1920%,含硫11.5%,易溶于水。
②硼肥:是硅藻和高等动物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常用硼砂NaB40,·FoH20,含硼11%,白色小结晶,40水温全溶。硼酸H3BO3,含硼17%,白色小结晶或粉末,易溶于水。
③锰肥:各种酶的活化剂,与光合呼吸作用关系密切,MnSo4·3H20,含Mn2628
易溶于水。
④铜肥:植物体内氧化酶活化基的核心元素。
⑤硅肥:沸石,含硅73%左右。
⑥锌肥:参与植物光合、呼吸作用及碳水化合物合成
ZnSo4,含Zn2335%,易溶于水。
⑦钼肥:硝酸还原酶的成分,(NH4)6M07O24·4H20,含M05054%易溶于水。
⑧钻肥:V。,:重要组成成分,氯化钴
⑨稀土:是一种稀有矿产,含有17种化学元素。
稀土投入水中,提高光合作用能力,补充微量元素,可促进浮生物大量繁殖。被鱼类吸收,促进鱼体内细胞增殖,提高鱼品质,加速鱼生长,同等条件下,凡用稀土养鱼一般可增加鱼产量13-15%。
花白鲢专用鱼肥(小略)
有机肥料:(省略)
由于各地湖泊水库地理位置、气候、集雨面积及其内的土壤植被,水域形态,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水生生物群落、水质以及所投鱼种等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应采取测水配肥的科学方法,有针对性的缺什么营养元素,就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决不可泛投乱投,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施用肥料后,肥料所起的作用:
各种淡水养殖对象都是异养生物,其生长的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完全依赖于食物。
饵料生物中只有绿色植物,特别是浮游植物,才是水体内有机物的真正生产者,是其他水生生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各种肥料含有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如NPKcaMgFe等,通过合理施肥,源源不断地补充水体初级生产者所需营养元素,使水体初级生产的速率和产量尽可能维持在高水平上,为夺取高产创造条件。
如果施用无机肥料或生物复合肥,其所含的各种营养元素NPKca等溶于水后,直接被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所利用,使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如果施用有机肥料,首先引起细菌的大量繁殖,细菌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为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盐类,然后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也促使水体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施肥后,随着作为食物链的第一环节细菌和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就引起以这些生物为食物的以后各个食物环节: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的迅速繁殖,最后鱼类利用这些丰富的饵料生物而迅速生长而获得高产。
湖泊浮游生物种类组成、数量及变动规律:
一般而言,湖泊以硅藻、隐藻为主,而且大多为易消化的种类。其次是蓝藻、绿藻、裸藻、金藻和黄藻等。
它们有垂直和水平分布上数量差,还有季节变动。
垂直分布:蓝藻、绿藻、部分甲藻、隐藻分布于表层。
硅藻、金藻、黄藻、甲藻一部分分布表层以下。
水平分布:浅水区种类和数量多于湖心区。
季节变化:早者以硅藻、金藻、甲藻及隐藻为多。
春来夏初以绿藻为多。
盛夏以蓝藻为最多,可形成水华。
秋季又以硅藻、甲藻、隐藻为多,但总生物量已大为下降。
水库浮游生物组成和分布基本有三种类型:
河川型:硅藻全年占优势(浮游生物量由上游向下游递减)
湖泊型:春秋硅藻占优势,初夏绿藻占优势,夏来秋初蓝藻占优势。
湖河型:介于二者之间,夏季常有短暂的蓝藻水花或蓝藻和硅藻同时占优势。
5、主要营养成分比例
从湖泊水库化肥养鱼的原理可以知道,投施肥料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促进藻类的大量繁殖生长。进而促进浮游动物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增殖,为鱼类提供充足饵料,鱼产量也就大幅上升。
投肥效益的好坏主要在于肥料促进藻类的大量繁殖。但藻类的大量繁殖除了光(阳光)、热(温度)、气(溶氧)等外界因素外,主要取决于水体中的营养盐类多少与比例是否适宜。
营养元素严重缺乏和比例失调,藻类就不可能大量繁殖。
某种过少,抑制其他种类吸收一一水桶原理。
或促进某些不利于鱼类生长的藻类大量过剩,污染水质。
氮磷比例:NP=7101
一般以7l为宜
P在水中不易保持高浓度,施肥实际比例以41为宜。
不管是采取“测水施肥”还是“经验施肥”,它们的比例基本接近或符合藻类生长需求量的最佳比例。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大小体采取投施化肥(N)(P)254l,约相当于NP比例1O4O25。其浓度氮(N)不大于1ppm,.磷不大于04ppm,将P折算为P2O5浓度不大于1ppm
以上可视为全年综合比例。上半年因湖库内氮含量高,可少施氮;下半年,因氮量减少,应补充较高量的氮。因此我们在设计肥料量时可1吨生物鱼肥配1吨氮铵的氮量。
大水体鱼产量与需氮、磷元素及生物指标参数

鱼产量
()
透明度
(cm)
(ppm)
( ppm)
浮植重
(mg/l)
浮动重
(万个/)
50-70
100-60
1-1.5
0.15-2
5-10
0.5-1
70-150
80-40
1.5-2
0.2-0.3
10-15
1-2
150-500
50-30
2以上
0.3以上
15以上
2以上

6、投施化肥数量的确定:
施肥水平的高低与鱼产量关系极为密切。湖泊水库水体大,溶氧丰富,有利于培育浮游生物。污染少,鱼体增长快,但如果要求施肥水平太高,成本、鱼种等诸多困难存在,且一旦出现缺氧或氨中毒等特殊情况,无力解决。
怎样确定适合的投肥数量呢?
要根据水体面积大小、水的深线、交换量大小及水位稳定程度、植被条件好坏与水质肥瘦、水体氮磷含量与需补充的量,以及湖库鱼种数量规格与设计鱼产量的高低等不同情况统筹考虑。其中主要考虑设计鱼产量的高低,决定投肥量的多少。
碳铵磷肥可以按2—3斤长1斤鱼计。
花白鲢生物肥可按每o.6—1元成本长1斤鱼推算。
7、投肥次数的确定
投肥的目的:确保鱼类快速增长,整个生长季节都要有适口充足的饵料,要做到均匀投施,量小次多。
①根据全年总量多少与水面大小合理安排。
②按照浮游生物的生长规律。
原生动物世代不足1天
轮虫、枝角类1-3天
桡足类7天
浮游植物3天便可达到高峰,浮游动物5天达到繁殖高峰。
③保证6—9月鱼类快速生长期饵料供应,以及天气等变化情况科学调度。
△投肥间隔时间以4—7天为1次,这样能使浮游生物经久不衰地持续高峰。
肥料按月安排参数表

月份
次数
间隔时间
5
5-7
2-3
10
6
15
3-4
7
7
24
4-6
4-7
8
24
4-5
4-7
9
22
4-5
4-7
10
10
1-2
7

8、投肥地点与面积的确定
大水体:投肥面积约占20—30%;
中水面:投肥面积约占30一40%;
小水面:投肥面积约占50一100%。
水深以5m以内,远离出水口为好。
9、投肥方法:施肥方法正确与否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关键措施。
①液态施肥:投施的肥料只有在溶解状态下才能被浮游植物充分利用,因此必须坚持用水溶化后施洒,不能干施,更不允许整袋倒。
⑦单独施肥:各种肥料均有其特性,有些肥料混施可能发生化学反应而造成肥料损失。
③定点施:形成密集生物种群,有利肥料充分利用,同时形成固定饵料场,提高饵料转化率。
④晴天施肥:肥料的利用主要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宜上午9:00至下午3:00施肥,保持两个以上晴天为好。
⑤量少次多:叠加或投肥是最科学的投肥方法。
⑥与有机肥配合使用。
化肥、生物复合肥是无机肥,肥份相对单一,肥效快,但不能持久。而有机肥来源广,数量多,养分齐全,除含N、P、K、ca等主要元素以外,还含Mg、si、s,Fe、cu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生物刺激素,肥料后劲足。因此,在投施化肥的同时,再搭配一定数量的有机肥,能发挥各自的优点,有利于鱼类生长。
⑦看水、看鱼、看天、看季节施肥。
看水:一是水质,二是水的交换量情况。
看鱼:一是看鱼的种类,鲢鳙鱼对生物需求不同,肥料比例有差异。二是看鱼的数量,载鱼量低,规格小,应少投。三是看鱼的生长势头,肥满度高,充食度大,可少投,否则应增投。
看天:一是光照,二是风力,三是水温20—30℃为最好。
看季节:水温低于15℃尽量不施无机肥,即5月前、10月后一般不施,水温高,28—30℃水温一般不施有机肥。
1 0、注意事项:
     肥量应与鱼种投放、产量要求相适应。
②投施化肥每次不能过多,总原则是氮(N)、磷(P)元素浓度不超过1.4ppm,其中氮(N)不大于1ppm,磷(P)元素不大于0.4ppm(P205不大于1ppm)。如超过以上标准,就有可能造成局部污染,不仅达不到培育浮游生物的目的,反而会局部污染,损害部分浮游生物与鱼类。但投施量也不能太少,否则浮游生物一下子培育不起来,同样没有效益。
③阴雨天不投。
④水温过高或过低不施肥。
水温低于18℃或高于35℃不宜投肥,此时浮游生物生长繁殖速度较慢。
⑤透明度低不投,水的浑浊度大不施。
⑥水体大交换或水位很低不施。
⑦有机肥须发酵后再施用。
⑧鱼病大暴发时不能施肥,使用药物药性未退期间不施肥。
⑨不能与碱性肥料混施。
⑩注意肥料的保管。
四、合理放养
合理放养:主要是指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中进行人工放养时,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以充分利用水体的空问和水体中的饵料资源,使之能全面而合理地转化为鱼产品,以达到持续高产的目的。综合技术措施主要是根据水体条件,选择合适的放养对象,确定放养种类的合理搭配比例,适中的放养密度及良好的鱼种规格,以及如何防逃和合理捕捞。
根据大水体条件,特别是天然饵料资源,选择相应的鱼类作为放养对象,拟定各种鱼类的放养的合理混养比例,确定适当的鱼种投放量和优良的鱼种规格,以充分地利用水体中的饵料、空间和时间,把饵料资源的潜力最有效地转化为鱼产品,以实现高产稳产。
放养对象选择:
①所选鱼类能适应水体理化条件而成活,正常生长;
②放养的鱼能获得丰富的食物;
③品质优良,经济价值较高;
④苗种容易大批量地获得;
⑤种间关系上不相残食和危害其他鱼类。
放养规格:
仔口、老口……
鱼种质量:一方面考虑规格大小,同时还须用肉眼观察,小鱼是否体壮膘肥,鱼鳞完整无伤,是否色泽鲜艳,个体大小是否整齐,是否集群逆水、活泼游泳等。
湖泊水库条件千差万别,没有也不可能统一模式。
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为了尽可能高地获得鱼产量和经济效益来确定鱼种放养规格及组成。
①、应力求放养大规格鱼种
大规格鱼种对大水面生活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索饵能力较强,生长较快,对敌害抵御力较强,也易于采取防逃措施,生产周期上相对较短。
②、在水面相对较小的中小型湖泊水库,一般水质较肥,敌害较少,拦鱼条件也较好,放养时就应以大规格的一龄鱼种为主。鱼类的生长在低龄阶段的相对增长率最高,群体增重效果明显。
③、相对而言如果各种条件不如上面所讲的好,以放养二龄鱼种较好,以期获得较高成活率和回捕率。
④、实践中,常以“大套小”,可以利用小鱼种靠岸,大鱼种栖敞水区的分布不同,达到充分利用空间和饵料资源的目的。
3鱼种密度:以期鱼种群对饵料的摄食要求尽可能与水体中天然饵料的供饵能力相适应。
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原则:
既不能过度,影响天然饵料的存在和增殖。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饵料生物的生产能力,不加利用和不充分都是浪费。在生产实践中,追求的目标:鱼类个体生长速度和群体生物量的增长速度要快才能获得高的鱼产量和经济效益。
鱼种密度小,鱼类种群的摄食强度小于天然饵料的供饵能力,则饵料的供应非常充裕而且过剩,鱼长得快,个体大而肥,但因个体数量少,群体生物量并不多,渔获量也不会高。
鱼种密度大,鱼群的摄食需要可能超过水体的供饵能力。鱼类个体摄食不足,生长较差,个体间发生食物竞争。主要原因是增加了觅食消耗的能量,减少了用于生长的能量。个体生长减慢,肥满度差,又因生长不良,容易逃跑,也易遭受敌害和病害侵袭。可能造成:一种情况是鱼种存活数量并不因放养数量大而增加多少,及因为每个个体生长差,群体生物量的增加也不会高。另一种情况是:可能水体中敌害较少,拦鱼设施也较好,因而有一定的成活率,种群数量较大,但因个体生长不良而体重小,所以群体生物量也不定高。总之在放养密度过高时,鱼类对饵料的需求超过了水体的供饵能力,一方面个体可能造成自然死亡率高,另一方面可能因个体生长差而群体产量不高。
鱼类在不同生长阶段消耗饵料的水平是不同的,放养不同规格鱼种不能采用同样密度。
二龄鱼种和一龄鱼种折算比例为1:3,即放养1尾二龄鱼种相当于3尾一龄鱼种。
△通常人们根据鱼类的生长特性,从生产周期的长短,经济效益的高低,确定适当的生长速度,即人们所期望的在一定时期内所能达到的商品规格,作为衡量放养密度的标准。年终起水时,鱼长得过大,超过了预定规格,就可以认为放养密度偏低,饵料利用不充分;如起水时鱼体过小,小于应达到的规格,则认为放养密度过高,饵料不足,鱼生长受影响。
力求以较短的生产周期作为经营目标,常是我国湖泊水库高产措施。
鱼类在其个体生长过程中,低龄阶段的绝对增重量虽然比较低,但其相对增重率却是最高的,鱼类的相对增重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较短的周期可以利用低龄阶段的生长优势而获得较高产量。
水体载鱼量有限,生产周期越短,资金周转越快,经济效益也越高。所以,我国高产湖泊水库都采取一年生产周期为主,二年为辅。
饵料生物的丰度在年内有季节性变化;在不同年份也有年际变动,所以最好应定期监测饵料生物的数量变化和鱼类的生长情况,在此基础上调整水体载鱼量,以充分利用饵料资源。
搭配比例:
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水体饵料、空间及时间,应当科学地混养各种不同食性和习性的鱼类,以形成合理的鱼类区系,这是搭配混养的主要目的,也是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技术措施。
在人工放养组成的鱼类群落中,各混养种类如何按一定比例有机结合,就是搭养比例。四种混养类型:
①以浮游生物食性为主的混养型;
②以草食性鱼类为主的混养型;
③以底栖动物食性为主的混养型;
④以杂食性鱼类为主的混养型。
合理放养的生态学管理原则:
湖泊水库渔业属于自然资源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两个过程的结果。湖泊水库和池塘一样都是水生态系统,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及其复杂的反馈和调节机制的综合反映。
合理开发利用湖泊水库自然资源,就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研究鱼及其诸环境条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规律,在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的基础上,选择、确定和采取最佳的渔业措施。
湖泊水库生态系统所发生的生物学过程中,各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关系虽然相当复杂,但都受到一定规律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两个方面。
能量转化遵循金字塔原理,每过一营养级损失能量90%。
提高由初级生产至终极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鱼种放养与管理应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由于湖泊水库生态系统生态灶的多样性,应该有多样习性的鱼类占领,实行多种鱼类混养。
第二:选择处于食物链起始环节的鱼类为主要养殖对象,以减少能量转换级数,充分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提高能量转化率。
第三: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各营养级生产的产品,在保证不破坏饵料生物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不断增大放养量。
应当使放养对象的密度与食物生物资源及其再生产的速度相适应,换句话说:一方面投放量要尽可能大,以便使水体中保持有一定的负载量,但又要做到不致于放量过密而影响饵料生物资源的再生产能力。
确定放养量的方法:一是测定初级生产量而计算产鱼能力。二是根据历年自然产鱼量以及计划投放成本等估算放养量与规格等。
第四:控制凶猛鱼类,减少能量转化级数,搞好拦鱼设施,减少能量流失,提高鱼种的成活率,从而提高能量转化的生态学效率。
在人工放养种群为主的水体,对危害性极大的鱼应设法清除。另外蒙古红鲌、翘咀红鲌以及鳜、鲶、乌鳢也是湖泊水库中常见的凶猛鱼类,在某些水体危害也大。
目前对凶猛鱼类的控制多采取在它们繁殖季节聚歼的办法,以减少繁殖群体。
加强栏塞管理,减少逃鱼就是减少能量向生态系统外部流失。在生产上,逃鱼是湖泊水库放养鱼种存活率低的重要原因。
第五:通过合理捕捞,配合放养,保持湖泊水库中有一个最佳的鱼类群落结构。
从渔业的角度来说,最佳应该包含着最高的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水体中的各种经济鱼类种群要保持一定的结构和数量,既充分利用水体中各种食物资源,但不影响饵料生产的再生产能力。从经济上讲,在每个养殖周期结束时,能取出越来越多的符合商品要求的鱼产品,并且能周而复始。
 
鱼苗鱼种培养
 
鱼苗为孵化后的仔鱼;鱼种为供池塘、湖泊、水库、河沟等放养以养成成鱼用的幼鱼。
鱼苗、鱼种培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鱼苗培养阶段和鱼种培育阶段。
鱼苗培育:是将刚孵化出2—4天能在水中平游的水花下塘经15—20天的培育,养成全长3cm左右的稚鱼,称为夏花(仔)。
鱼种培育:是将夏花鱼种经3—5个月培育,养成达放养规格的大规格鱼种的过程。有的地方将小规格春片鱼种再养一年养成大规格鱼种,称老口鱼种。
鱼苗鱼种的食性
不同种类的鱼,其食性是不相同的,但在鱼苗阶段的食性基本相似。
各种鱼苗刚孵化出来时,都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一一内源性营养阶段,此期鱼苗不摄食。
随着鱼苗生长,当鱼苗体内鳔充气后,鱼苗一方面吸收卵黄,一方面开始摄食外界食物,称为混合营养阶段。鱼苗依靠感觉主动吞食,小型浮动,如轮虫、无节幼体和小型枝角类。全长7—10mm,过大的食物吞不下,过小的食物(浮植)吃不到。
再随着鱼苗的生长,当卵黄消失,鱼苗就进入完全摄食水中浮生和投喂食物阶段一一外源性营养阶段。
此期鱼苗食性开始明显分化。鱼苗全长12—15mm,鲢鳙鱼由吞食转向用鳃耙滤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也有小型无节幼体和较大型浮游植物。草、青、鲤仍然是吞食,除轮、枝、桡外,并能吞食小型底栖动物。鱼苗16—20mm,摄食器官形态差异很大,食性分化更加明显。鲢、鳙、青、草、鲤各自向成鱼食性转化。鲢的鳃耙密长,主食浮植;鳙仍以浮动为主;草鱼开始吃嫩水生植物;青、鲤主食大型枝角类、摇蚊幼虫和其他底栖动物。
20mm以上的夏花食性与成鱼相似。
一、准备工作
(一)鱼苗池条件:①面积以卜5亩为宜,水深可达1.5m;②水源充分,注排方便;③池坝牢固,不漏水;④池底平坦,淤泥少于20cm,无杂草;⑤鱼池向阳,光照充足。
(二)清塘、整理。
(三)注水:肥水下塘时,一般在鱼池清塘药物毒性消失后,在鱼苗下塘前一周左右注水,以培肥水质;注水要用过滤设施。水深50—60cm。
(四)施基肥培育饵料生物
清水下塘:不施肥,鱼苗下塘后即投喂豆浆。
肥水下塘:清塘后,在注水的同时施放有机肥培育鱼苗的适口天然饵料,使鱼苗下塘即可吃到充足的食物。目前大部分地区采用此法。
肥料:一般有机粪肥200一300kg/亩,或绿色300—400kg/亩,为了加速肥水,可兼施化肥,一般施碳铵1 Okg或尿素4kg/亩,过钙3—4kg/亩;肥水先锋卜2Kg/亩。
鱼池清塘注水施肥后8—10天轮虫量达到高峰,轮虫5000—1万个/L(20mg/L),通常持续3—5天。各种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不同,出现高峰时间也不同,一般顺序: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轮虫,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桡足类。
肥水下塘就是利用池塘浮游生物发展特点与鱼在个体发育中食性转化规律的一致性。
轮虫高峰期延长方法:小型枝角类零星出现时0.03—0.05g/m。晶体敌百虫将其杀灭,桡足类零星出现时,每立方米用0.3—0.5g晶体敌百虫杀灭。适量增加有机肥。
二、鱼苗放养
放养密度10—15万尾/亩(150—225尾/m。)。
放养注意事项:
①鱼苗应适时下塘。鱼苗孵出3—5天,鳔充气能正常水平游泳和摄食外界食物时下塘。
②下塘同批鱼苗,特别草、鲤鱼苗绝不能大小套养。
③远距离运输要注意温度差,要进行缓苗处理。
④在上风放苗。
⑤鱼苗下塘前,应在鱼苗箱中泼洒蛋黄水,待鱼苗饱食后下塘,1个蛋黄可供10万尾鱼苗。
三、饲养方法
有机肥料与豆浆混合培育法:
①肥水下塘。下塘前5—7天,施有机+无机肥培水。
②适时投喂人工饲料。每天2—3kg/亩黄豆磨成的浆,一日二次。10天后增加至5—6kg/亩黄豆磨的浆。
③适时追肥。一般每3—5天增施一次有机肥,100kg/亩。
四、鱼苗饲养的管理
分期注水。下塘水深50—70era,每3-5天注1次,每次注10—50cm,巡塘:鱼的活动情况、水色、检查蛙卵,清除四周杂草等。
五、锻炼和分塘
一般选择晴天上午10时左右进行。
拉网前停食,拉网速度应缓慢,与鱼的游泳速度相一致,并在网后用手向网前泼水,惊吓鱼向网前进方面游泳,赶苗进鱼苗箱,第1次密集时间短,以后逐渐加长,一般3次锻炼。
60*30cm氧气袋,每袋装1500尾左右
 
鱼 种 培 育
 
鱼种培育的方式方法较多,有湖、库、汉网拦育种,网箱育种、池塘育种等,基本方法和原理大致相同,下面我们以池塘育种为例来探讨鱼种培育技术。
一、鱼种池条件:面积15亩以下,水深2m。
二、彻底清塘,培水。
三、夏花放养。
1、鲢、鳙为主放养模式。当年夏花鲢或鳙套养当年草鱼苗等。鲢+鳙+其他套养鱼(鱼种、成鱼);鳙+草+其他套养鱼(鱼种、成鱼)。
2、合理密度:根据计划产量与规格进行放养。
四、饲养和管理
主要包括投饵、施肥、日常管理等工作。
(一)主养鲢、鳙鱼池塘的投饵和施肥
鲢、鳙鱼种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料,管理要以池水肥,天然饵料充足为原则。放养前应施足基肥,放养后每隔7—10天要追肥1次,每次每亩施绿色或腐熟的粪肥100kg,兼施少量化肥。另外,每天还要投喂精饲料卜2次。
投饵“四定”原则:
①定位:投放饵料要有固定的位置,即在安静向阳处设固定的饵料台。沉性饵料台,一般2—3亩设一个,浮性饲料台1池1个。
②定时:水温15—25℃,每日上午9—1 0点1次;水温25℃以上,上午9点1次,下午3点1次。
③定质:确保饲料新鲜、适口。
④定量:水温15—25℃,按鱼体重的2—3%投喂;水温25℃以上按鱼体重的5%投喂。当然,饲料量与其品质、水质肥度等有关,另外投喂饲料应掌握天气变化,灵活投喂。
2、施肥。
养殖过程中,应根据水色情况及时补充肥料,使水质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25—40cm。对于沙质底池塘可适当投放经发酵消毒处理的有机肥。施肥量以次投氮(N)磷(P)浓度不超过1.4ppm为准。
肥:透明度40cm以下。
活:指水质会不断发生变化。有三种表现:一是上午水质较淡。透明度大,PH值较低,下午水质变浓。水色每天有变化,并且每隔几天或一段时间,含浓淡交替出现。是各种浮游生物的种群和数量不断更新变化,池水物质循环快。二是水华出现。水华是无风晴朗天气,水面出现条状或鱼鳞状浓淡相间的颜色,并不断运动。水华有程度不同之分,条状最好,水质肥度适中,浮游生物组成好,可消化种类多。如出现大片云状水华,可能水质过肥,是“转”水先兆,必须及时注水。三是下风处有油膜出现,有粘性、发泡,这时应换或加注新水。
嫩:水色嫩绿,淡褐。
爽:水质浓而不混浊,油绿(兰绿、黄绿色)或红褐色(茶色)表示浮游生物组成好,而兰藻、绿藻类不易消化的种类多时水色就表现出浓而混浊。
(二)管理
①日常管理
a.经常巡视池塘,观察池鱼动态。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鱼的吃食情况、活动情况。
b.做好鱼池清洁卫生工作。
c.掌握池水注排,保持适当水量。
d.做好“塘头档案”。
②水质管理
经常用生石灰调节PH值,用EM原露等改良水质,底改剂改良底质等。经常加注新水。
③鱼病预防与治疗。
预防:水体消毒,食物消毒,工具消毒等。
治疗:应对症下药。
④预防和解救泛塘。
中午:勤开增氧机,加注新水预防浮头。傍晚不能采取以上措施。解救:加注新水、开增氧机、化学增氧(氧化钙Ca02,10g/亩),过碳酸钠(Na2C03·3H202)。
增氧机使用方法:三开: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浮头早开。两不开:傍晚不开,阴雨天白天不开。
 
鱼 种运 输
 
目前,鱼种运输方法很多,但主要采取开放式充氧运输,效果较好。
水温:2—15℃,以5—8℃为最好,12月至翌年2月为最佳时期。
水质:运输用水水质清新,溶氧高,CO2少,不含杂质,浮游生物少。水呈中性或微碱性,不含有毒物质。
氧气:采取开放式充氧运输。掌握供氧强度,保障氧气供应。
换水:在运输过程中,鱼类不断排出cO:,并在水中积累,从而影响鱼类生存,另外,运输中特别是水温较高时,鱼类皮肤分泌大量粘液以及排泄的粪便,加上水中有机物经细菌分解,会消耗大量氧气。因此,运输中应适时加入清新含有机质少的水,加入青霉素抑菌。
体质:体质虚弱和有病的鱼,忍耐低氧能力差,经不起长途运输,所以运输的鱼种应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运输前应停食2—3天以上,并进行拉网锻炼或吊箱等处理。太肥的鱼耗氧率高,不耐运输。
装运密度:装运时间与装运密度和运输成活率成反比。应根据鱼体体质、规格、水温、溶氧消耗、运输时间等情况来确定合理的装运密度。一般10小时以内的充氧运输,10℃以下,鱼水比例1:1。
出箱:鱼种运到目的地后,应下箱暂养,下箱前应调节运输箱内水温与放养水体水温,使基本一致,进行缓温处理。消毒后,过称放养。
鱼病的发生和流行,给养殖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认真做好鱼病防治工作,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积极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以减少病害损失,是养鱼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一、鱼发病的原因
引起鱼病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鱼生活在水中,水就是鱼的生活环境。外因即指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
内因指鱼体自身的遗传特征,体质特征,年龄特征和对某种疾病的感受能力。
(一)外因
1、理化因素:水温,鱼病有季节性;PH值,一般鱼类能够生存的PH值范围为6—10,最适7.5—8.5。酸性水,使鱼血液PH值下降,减低载氧能力,刺激鳃分泌粘液,影响呼吸,有些病害(斜管虫、嗜软性卵甲藻)最适合生长。碱性水,腐蚀鳃组织和表面组织,而继发细菌性鱼病。
有毒有害物质:农药、重金属、石油、酚……
2、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养殖环境中的病原体、微生物、浮游生物及其他养殖品种。病原生物:直接引起鱼类致病的生物。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两大类。
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藻类等。
寄生虫:原生、蠕虫、甲壳类等。
中间宿主:很多生物本身并不能使鱼致病,但它是病原生物的中间宿主或传播物。某些创水蚤是九江头槽虫的中间宿主;某些软体动物是复殖吸虫的中间宿主。
敌害生物。凶猛鱼类、蛙类、水蛙、水老鼠、水鸟、水生昆虫、青泥苔,水网藻等统称为鱼类的敌害生物。
3、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放养密度,水体条件,管理措施等。
(二)内因
引起鱼类生病的外界因素很多,但只有外界因素的作用往往不一定使鱼生病。更重要的还看鱼本身对病害的抵御能力。
病原体对寄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花白鲢不患肠炎病。
草鱼细菌性白头白咀只感染2.6—3.3cm草夏花,对成鱼不感染。特异性免疫:草鱼疫苗。
二、鱼病诊断方法
水体中的鱼类一旦死亡或出现异常,则很可能是患了鱼病(缺水或池温差太大而导致死亡等不属于鱼病)。
由于鱼病种类多,发生的原因也很复杂,加上鱼病又往往出现并发症,所以正确诊断鱼病要综合多方资料,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方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取得疗效。
(一)宏观观察诊断
1、调查饲养管理情况。
鱼病发生不是孤立的,与管理措施有很大关系。主要养殖的种类、来源,放养的密度和混养比例、消毒方法,投饲种类、数量、质量和方法,水环境管理的方法等。
2、调查有关环境因素。
主要了解水源情况、水质情况、中间宿主。
3、调查发病情况和采取的防治措施。包括历史同期发病情况及治疗措施和效果。主要调查发病时间、发病种类、病鱼在行动上有何异常表现,是否开始出现死亡,死亡数量及急剧程度、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等。
以上调查可以排除某些鱼病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目的性。
(二)微观观察诊断
病体最好选择症状明显,尚未死或刚死的鱼,并尽量多检几条。
1、肉眼观察。最简单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些比较明显的鱼病用肉眼观察,即可诊断。如水霉病、鱼虱、锚头蚤。对细菌性、病毒性鱼病和其他较小的寄生虫病虽不能确诊,但可通过症状表现来大概判断,有利于进一步检查。
检查步骤:先检查体表(头部、眼睛、口腔、鳍、鳞片),再检查鳃部,最后剖检内脏器官(肠、肝、鳔、性腺等),对病变或有疑点的部位,取少量组织或黏液压片,镜检。
2、显微镜观察。肉眼看不清的小型寄生虫,需用显微镜。有时并发几种疾病也用显微镜,以确定主次。
体表和鳃部是鱼类发病的主要部位,一般作为显微镜检重点,一般检3—5尾鱼,每个部位制2—3片标本。
3、细菌或病毒引起的进行,免疫学诊断。
4、组织病理诊断,如肿瘤。
5、其他:怀疑中毒或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则须检测水或食物。
三、鱼病预防
①检疫;②消毒鱼种;③调PH,低时用CaO,高时用NaHCO。;④改良剂调水调底质;⑤使用光合菌或益生菌,增强抗病力;⑥有机肥发酵。
提倡生态综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剂、中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改善水体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地混养和密养,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
消毒药物与方法:
①NaCl:浸泡1%一3%,5—20分钟,用于防治细菌、真菌或寄生虫疾病。
②CuS04.FeS04:浸浴8mg/L,1O一15分钟,用于治疗纤毛虫,鞭毛虫等寄生性原虫病。
③KMn04:浸浴,10-20mg/L,15-30分钟,用于杀灭锚头蚤中华蚤等。
④ClO2二氧化氯:浸浴,20-40mg/L,5—10分钟,用于防治细菌性皮肤溃烂病、烂鳃病、出血病。
⑤聚维酮碘:30mg/L,浸浴草鱼1 5—20分钟,可防病毒病。
四、大水体常见鱼病
(一)暴发性鱼病。
1、危害及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鲫、鳊、鲤、鲢、鳙鱼等多种淡水养殖鱼类。我国淡水养鱼区广泛流行。流行季节长,4-1 0月,发病率高。池塘、湖泊、水库、网箱等水域均可发生此病。
2、症状和诊断:病鱼厌食或不摄食,静止不动或狂游乱窜,衰竭而死。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或红色浑浊腹水。病鱼严重贫血,鳃发白,肝、肾颜色较淡,呈花斑状。有的病鱼鳞片竖起,肌肉和鳔壁充血。
3、病原及致病条件:该病由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发病的原因是鱼池多年未清塘,淤泥厚,水质恶化,致使病原菌,寄生虫大量滋生,病鱼池的总氨氮,分子氨氮,亚硝酸盐普通高于正常鱼池。鱼体体质下降也是致病条件之一。
4、预防:①减少有机肥的大量投入,或有机肥投入前必须消毒处理,发酵完全;②做好鱼种消毒工作,鱼种入湖前用10ppm漂白粉浸泡10—20分钟。③定期使用改水剂改良水质。④发病期尽量减少氮素投入。
5、治疗:1、富溴(溴氯海因)50g/亩米,配合二溴海因100g/亩米一起使用,有特效。
(二)水霉病
1、危害及流行情况:危害多种淡水鱼类及蟹、鳖、虾、蛙等水生动物。在我国养殖地区广泛流行。一般在早春和晚冬最为流行。进入越冬池的鱼种和放养养殖成鱼的鱼种,在第二年3-4月最易发生水霉病。
2、症状和诊断:病鱼食欲减退,行动呆滞,在病鱼头,吻端,尾部,躯干或鳍条,鳃部有水霉寄生,并粘附污泥和藻类,其状如覆盖棉絮,俗称“白毛病”。菌丝一端象树根一样着生于鱼皮肤组织内,其余大部分露在体表。一般肉眼即可诊断。
3、病原及致病条件:主要是水霉和绵霉。真菌。水霉对水温度适应范围很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最适温度1 3—18℃,对水生动物种类没有选择性,凡受伤的机体和卵均可感染致病。
4、预防:发生水霉病主要是由于捕捞、搬运、放养时操作粗糙,擦落鳞片,导致鱼体受伤,或因寄生虫撕咬,导致霉菌入侵。(小心操作)
5、治疗:用水霉净(鑫洋维康牌)O.6ppm全水面均匀泼洒,每日1次,连续3日,或用50ppm水霉净浸泡20—30分钟。
(三)中华鳋病
1、危害及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和鲢鳙等养殖鱼类。是我国最常见的鱼病之一,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在长江流域每年4—11月是中华鳋的繁殖季节(水温20℃平均),5—9月为盛期。常继发烂鳃和其它细菌性疾病。
2、症状和诊断:中华鳋,多寄生在二龄以上草、青鱼鳃丝上。鲢、鳙鱼一龄以上即可寄生。掀开鳃盖,可见到在病鱼鳃丝末端挂着很多白色小蛆。中华鳋雌虫以第二触肢钩在鳃丝末端,引起鳃丝末端增生、肿胀、发白,虫体后半部露出在鳃丝外面,好似白色小蛆,故又名鳃咀病。轻度感染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病鱼呼吸困难,焦躁不安,在水面打转或狂游,尾鳍上叶常露出水面,故又称“翘尾巴病”。病鱼鳃上粘液很多,鳃丝末端膨大成棒状,苍白无色,膨大处上面则有淤泥或出血点,由于鳃丝受伤,易引起细菌侵入,继发其他鱼病。
根据症状和病变情况及放大镜下检查白色虫体,即可作出诊断。
3、病原及致病条件:病原为大中华鳋、鲢中华鳋。鲢中华鳋寄生于鲢鳙丝末端和鲢鱼鳃耙上。雌体圆筒形,乳白色,体较大中华鳋短而粗。在生殖季节,体后常挂两个卵体。雌雄异体,雌成虫营寄生生活,雄虫和雌幼虫营自由生活。通过水体和工具传播此病。预防:鱼种放养时用CuS04一FeS04 O.7ppm浸洗20—30分钟。
治疗:CuS04一FeS04    O.7ppm全池泼洒。
阿维菌素、溴氰聚酯等。
(四)锚头鳋病
1、危害及流行情况:锚头鳋不但我国各地都有流行,而且是一种世界性的寄生虫。尤以两广为甚。主要危害草、青和鲢、鳙、鲫及中等多种淡水水生动物。锚头鳋产卵期长(水温12—33℃范围内)、流行季节长,一般4—10月为流行期,秋季为高发期。对淡水鱼中各龄鱼都可危害,尤以鱼种受害最大,造成一定的死亡率,对成鱼危害也很大,使鱼体十分消瘦,影响生长和价值。可继发水霉和其他细菌性疾病。
2、症状和诊断:寄生在鲢鳙等鳞片较小的鱼体表,可弓I起周边组织红肿发炎,形成石榴子般的红斑。寄生在鲤、草等鳞片较大鱼的皮肤上,寄生处鳞片被蛀成缺口,呈现充血红斑,但肿胀不明显。大量寄生时,病鱼呈现不安,食欲减退,继而消瘦,游动缓慢。严重寄生时,鱼体好似披着“蓑衣”,当该虫感染幼鱼(7—1Ocm全长)时,使鱼体弯曲,游动失去平衡。虫体头部钻入寄主肌肉组织,后半部露出鱼体外,老虫的体表常附有大量累枝虫、钟形虫。当大量虫体寄生在鳗或草鱼等鱼的口腔内时,可引起口不能关闭,不能摄食而死。
2、病原及致病条件:多态锚头鳋。体表、口腔、眼等处。繁殖水温12—33℃,通过水体、工具及鱼体传
3、防治方法。
①用KMn04浸洗:水温10—20℃时,20ppm;水温20—30℃时,12.5ppm;水温30℃以上时,10ppm;浸鲢鳙1h,浸草、鲤、鲫1.5—2h。
②用杀虫新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鱼仔鱼驯养和鱼种培育2007
休闲农庄怎样落实“六好”养鱼法?
桂鱼养殖技术
科普:用网箱养鱼为什么能提高鱼的产量?
淡水鱼混养效益好
鲢鱼的生长习性 鲢鱼人工养殖的高产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