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泪痕春雨漫评战国历史 (五十二) 长平之战 (上)

秦国借范睢的私人恩怨,肆意打击关东各国的气焰后,就把目标选定在了韩国身上。

于是,在此后三年的时间里,秦国一直不间断的打击韩国,韩国在此过程中,一直都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前264年,秦白起取韩之陉城等九城,斩首五万。

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

前262年,秦白起五大夫贲攻韩,取野王等十城。

到此为止,秦国终于把韩国拦腰斩断了。

韩国上党地区的17座城池,已与韩国大本营隔绝,如果没有意外,只能并入秦国的版图了。

在这种背景下,韩国上党的守将,决定投靠赵国。

为什么要选择投靠赵国呢?大约是因为秦国的控制力更强,所以被秦国控制后,就会彻底丧失独立性。如果并入赵国,相对更容易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韩国上党守将的这种玩法,实在等于给赵国出了一道难题。

因为坐视秦国夺取上党地区,就意味着秦国的地缘优势更大了;到时,面对秦国的进攻,赵国更没有安全感可言了。

问题是,如果赵国敢火中取栗,接管了韩国人送上门的上党地区,就意味着马上得与秦国开战了。

当时的赵国,应该怎么做?

整个上层为此争吵的那是一塌糊涂。

在这种背景下,自然而然会分为鹰派、鸽派两大阵营。

鸽派的观点很简单,从秦国嘴里掏食,这不是没事找死吗?

鹰派的观点也很简单,如果坐视秦国夺取上党,赵国以后还怎么玩呢?

鸽派的观点很简单,秦国费了半天劲,眼看就要得到上党地区了,赵国突然过来截胡,秦国能善罢干休吗?

鹰派的观点也很简单,秦、赵之间的决战,永远无法避免。与其坐视秦国强大再决战,哪如此时就决战?

我们通常都认为,赵国接受上党地区,是一种非常错误的选择的。因为,利令智昏的成语典故,就是由此而来的。

换而言之,赵国当时的选择,纯粹就是被眼前的利益迷住了双眼。

其实呢,如果不知道后来的历史,相信当时的赵国人,普遍都支持接受上党地区。

第一、既然与秦国的战争无可避免,为什么要坐视这样一块战略要地,落入秦国之手呢?

第二、秦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赵国的军事力量也不是白给的。

抛开事后诸葛亮的角度。

赵国接受上党地区,并没有什么明显错误。

但是秦赵两国因此开战后,赵国应该如何做呢?

我是说,赵国应该继续合纵战略,还是继续连横战略呢?

秦赵开战后,赵国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那就是执行合纵战略。换而言之,赵国给楚国、魏国适当割让一些城池。总而言之,让楚国、魏国清晰感受到,和赵国联手抗秦,他们也可以从赵国的其它地方,获得一些城池。

只要赵、魏、楚三国联手,在军事上就可以让秦国感觉害怕;在政治上可以迫使秦国接受既成事实。

第二种选择,那就是执行连横战略。换而言之,赵国一面动员几十万虎狼之师备战,一方面给秦国割几座其它地方的城池。

必须得让秦国知道,与赵国争夺上党地区凶多吉少;而接受赵国占据上党地区的事实,则可以不战而得到一些其它地方的城池。

哪种选择好呢?

简单的看,肯定是合纵战略好。

以结果倒推,肯定是合纵战略好。

问题是,赵国一心与秦国强硬到底;楚国、魏国在关键时候,会怎么玩呢?这个没人知道。因为从以往的历史经验去看,楚国、魏国就是有可能,会趁火打劫赵国的。

连横战略呢?

从赵国以往的经验去看,秦国应该会接受这个条件的。毕竟,稳住赵国,与赵国达成默契,就等于打破了关东国家的合纵,在这种背景下,虽然让赵国得到了上党地区,但是,秦国也可以从赵国的其它地方得到一些城池。

经过反复思考,赵国就选择了连横战略。

对于赵国这的种选择,秦国的态度一直非常模糊。

秦国的意思非常简单,那就是让赵国明确表示选择连横战略;然后再放手收拾赵国。

当年的楚国,其实就是这样让秦国玩残的。

赵国的使者进入秦国后,秦国马上就大肆宣扬这件事。总而言之,赵国一心与我们秦国亲善友好。

这样一折腾,赵国在国际上,就彻底孤立了。

赵国一心与秦国亲善友好,是想干什么呢?答案非常简单,显然是赵国又选择了连横战略。

既然赵国想选择连横战略,你说,当秦国痛扁他的时候,别的国家可能帮助他吗?

事情发展到此时,只能是秦赵两国单挑了。

单挑就单挑吧。秦军是虎狼之师,赵军也不是吃素的。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面对秦国的进攻,廉颇的战略很简单,那就是深沟壁垒,与秦国死耗。

战争进行到此时,就是比拼后勤了。因为双方都动员三四十万军队在长平一线,每天人吃马喂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此时,赵国一再向周边国家求救,总而言之,拉兄弟一把吧。如果秦国把我们赵国打残了,下一个目标,就是你们了!就算你们不出兵,也得给我们提供点粮草啊;就算不愿意无偿给我们提供,也应该卖给我们一些啊。

但是周边国家,就是在旁边看大戏!

大家为什么看大戏呢?简单的看,自然是因为周边国家的决策者,都是人头猪脑,连个唇亡齿寒的道理也不懂的。

问题是,在他们眼中,秦国不是好东西,赵国也不是什么好鸟。你帮助赵国大败秦国,赵国接下来会干什么?没有人知道。因为翻开以前的历史,赵国也没少侵略他们啊!

从这层意义上,魏、齐、楚、燕等国,没有趁机在背后捅赵国两刀,就是考虑了唇亡齿寒的原因。

遥想当年,秦楚两国开战,魏国、齐国、韩国纷纷向楚国捅刀,楚国当时就应声而倒了。因为与秦国单挑,本身就凶多吉少,周边国家都跟着趁火打劫,楚国还怎么玩呢?

虽然说,在长平之战时,周边国家并没有趁火打劫赵国,但是赵国也感觉压力山大。毕竟,单就综合国力而言,赵国就是稍逊秦国一筹。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再对恃下去,是什么结果呢?

双方都把三四十万大军放到长平一线,后方的物资源源不断向这里运输。

是不是应该正面PK一场呢?

廉颇认为,我们绝不应该与秦军正面PK,就这样深沟壁垒的与秦国对恃着,秦国总有一个耗不行的时候。

但是,很不幸,赵国终于忍不住要与秦国正面PK一场。

抛开后勤的压力,抛开整体战略的压力,谁也知道廉颇的战略更保险。

问题是,一旦考虑到后勤的压力,整体战略的压力,谁也忍不住想玩赵括的战略。

秦国、赵国在长平一线,都投入三十四万的军队,旷日持久的、漫无边际的对恃着,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如果现在只是秦、赵两国单挑,赵国也许敢和秦国一直这样耗下去。虽然赵国有后勤压力,秦国也有啊。只要秦国突然感觉耗不行了,赵国就可以趁势向前大举推进。

问题是,燕国、魏国、齐国、楚国都在旁边看着。

秦国、赵国这样漫无边际的拼血、互耗。结果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在这种背景下,赵国难免会想到通过一场大决战破局。

赵国的这种想法,也符合秦国的想法。于是,秦国就派人四处散播廉颇老矣的观点;而赵国人也难免认为廉颇就是老矣,所以才会畏敌如虎。

在这种背景下,赵括闪亮登场了。

因为赵括闪亮登场后的结果,就是赵军遇到了灭顶之灾,所以有关赵括的形象,多少是有些戏剧性的。

换而言之,赵括就是一个书呆子!更主要的是,大家都知道赵括是一个书呆子,就赵王不知道,还非让赵括取代廉颇,于是长平一战,秦军俘虏四十万赵军,然后全活埋了!

其实呢,我还是一惯的观点。

一个人有机会坐在赵括的位置上,本身就不可能是书呆子。

事实上,以当时的经济人口、交通媒介,秦赵两国都在长平一线调集三十四万大军,展开一场正面大PK,本身就是凶险万分的事。

这就好像,两个赌徒把自己手上的筹码,都推到了赌桌中央,结果是什么?谁也不敢保证!

就是让廉颇充当执行者,肯定也是凶多吉少;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廉颇才不愿意充当这种执行者。

从这层意义上,赵国之所以会惨败,是因为他放弃了深沟壁垒的战略;绝不是因为统帅的执行能力太弱。

因为类似的原因。听到赵王让赵括为将时,赵括的母亲就一再表示,我儿子可没有这种本事。

赵括母亲的意思非常简单,那就是不论发生什么后果,您可不要追究我儿子的责任,更不要追究我们家的责任。

而赵王的意思也非常简单,这件事是我决定的,你儿子不过是执行者,不论发生天大的事,也不会过分追究你儿子的责任,更不会追究你们家的责任。

乃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基于赵王的角度,大约是这样思考的。

那就是把手头的筹码,全部推到赌桌上;总而言之,他要和秦国一战赌生死,就看秦国敢不敢接招。

如果秦国选择了退缩,那赵国就完胜了,因为在这种背景下,赵国就可以趁胜推进,从而把上党地区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如果秦国选择了接招,最后鹿死谁手,也说不定。

面对赵国的的全面出击,秦国自然不甘示弱。

于是秦昭王亲自到前线,全面调动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源。

一场狂赌下来,赵国彻底输了。

接下来的事呢?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长平之战(下)

泪痕春雨漫评系列 漫评水浒(四十)  江州劫法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古第一杀神:白起,为秦国的大一统立下汗马功劳
白起打仗时禁吃羊肉,违令者立斩!士兵不服,白起:你走50步试试
长平之战秦军消灭45万赵军,为何不能灭亡赵国?为何38年后才灭赵
长平之战爆发前,赵国到底该不该接受上党地区呢?
秦国的统一----关中模式
战国列国实力消涨与地缘格局逐渐失衡及秦国的统一(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