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封禅和畤祭

我们看到,很多动物都有这样一种行为,即在生活领域内占领一块土地或空间作为繁殖场所,并留下各种记号用以标示,不准其他动物入侵并将入侵者驱赶出去,这种保卫领地的行为即是领地行为。例如狮子,每天晚间和黎明醒来开始咆哮一番,这样的吼声会传得很远。其他动物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就会明白这片地方已经是狮子的领地。除了吼声,它们还将尿液排在灌木丛、树丛或者干脆排在地上,留下这些刺激性气味的标记宣示它们的领地范围。有时,也会将粪便涂在灌木丛上用作标记。这样,其他的动物走到这里的时候就会闻到狮子留下的气味,这些气味就是在一种明确的暗示:“这里是我的地盘,请勿接近,否则格杀勿论!”有了这些暗示,许多动物就会知道,这里已经有了主人,如果没有可以将其击败和驱逐的能力,只有乖乖离幵。再比如狗,也有用撒尿的方式留下气味,宣誓主权的习惯。一旦有同类或相近的动物入侵,领主们就会发出声音警告甚至攻击入侵者,摆出一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姿态。因此,狗狗们走来走去,找棵树蹭一蹭,抬起腿撒泡尿,不是一种无意识的举动,而是一种对领地的宣示。

人作为动物界的一员,虽然具有思维能力和高级智慧,但是动物的某些习性可能永远会保留下去。古代帝王在自己的领土内那些著名的山头,通过祭祀来宣示其主权,其目的就是在上面做个记号,让别人一闻就能闻出帝王的味道,一方面告诉天下的臣民和潜在的有觊觎帝位之心的野心家:朕在君临天下,统治着你们,我的领地无远弗界,我的身影无时不在,你们要永远心中装着你们的主人,忠于你们的主人。另外一方面也是告诉那些觊觎领土的外族邻邦:我是这里的主人,这是我的地盘,你们不要心存不轨之心。老虎是占山为王,而冕旒南面、万方朝拜的皇帝,也一样是占山为王,只不过它的山头特别大,特别多,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四镇:扬州 之 会稽山 , 青州 之 沂山 , 幽州 之 医无闾 , 冀州 之 霍山;五岳;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总之,天下的山头,都归皇帝一人一家,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封禅和畤祭,是帝王在山头祭祀天地和五方上帝的行为,同时也是宣示其主权和领地的行为。

本文对封禅和畤祭的异同之处做一个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封禅和畤祭,都是古代君王的祭祀活动。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按照唐代张守节《正义》的解释,“封禅”的意思有两种说法:一是在泰山上封土为坛以祭天,称为封;在泰山下一处小山上清理出一块地面以祭地,称为禅。合称封禅。二是认为祭天的册文(符)要用银绳缠束,打结的地方封以金泥,加盖印玺,称为封,其余相同。不论何种解释,封禅的意思总的是指封泰山、禅梁父(或其他泰山下的小山)的祭祀天地活动。即《史记·封禅书》中的“登封报天,降禅除地”。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雍地的祭祀传统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一直到西周晚期在此还有郊祭活动举行。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其都城—西垂都城城郊建立了西畤,后来在雍城郊外建立了包括鄜畤、密畤、吴阳上畤、吴阳下畤的雍四畤祭祀系统,使雍地不但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而且成为国家最高等级的祭祀圣地。封禅和畤祭虽然都是祭祀大典,但是二者在祭祀的对象、地点、条件、规模、历史和祭祀的时间都存在巨大的差异,笔者对此试做分析:

封禅和畤祭的对象不同

封禅祭祀的是我国的自然神、最高神昊天上帝,而畤祭祭祀的是祖宗神。昊天上帝又称皇天上帝、上天、天帝、天父(与“地母”相对)、皇天(与“后土”相对)、老天爷等,是古代中国人的至高神。畤祭的对象是祖宗神,即东方天帝太昊伏羲,属神句芒;南方天帝炎帝神农,属神祝融;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属神蓐收;北方天帝颛顼高阳,属神玄冥;中央天帝黄帝轩辕,属神后土。

封禅和畤祭的地点不同

封禅在泰山,也有在嵩山的,而畤祭在专门建立的畤坛进行。秦设五畤,汉设一畤,共计六畤,即西畤、密畤,鄜畤,下畤,上畤,北畤。从明朝开始,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此后,明清两朝将原来的封禅改为了祭祀。

封禅和畤祭的时间不同

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秦代以后的祭天活动一直进行到民国时期。但是封禅则到宋真宗时期就停止了。周朝之后,特别是汉代起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后,历代王朝皆尊崇周礼,因此祭天仪式也基本按照周代的方式进行。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流程、器物等方面仍有增减。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特赦仪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灵宫祖宗神像前行“恭谢礼”。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 年),改变圜丘礼制,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南郊,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盖祭坛。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正阳门南按南京规制营建大祀殿,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合祀天地。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改变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至此,祭天典礼已发展至最完善时期。1913年冬至,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在北京天坛举行祭天仪式,这是中国最后一次祭天仪式。此后,国家层面的祭天活动再也没有过。但是,封禅不是按照惯例的郊祭,而是在泰山或嵩山进行的祭天活动,具体的时间,秦始皇封禅是在公元前219年,具体的月份史记没有记载,但是根据他这次东游的路线推测,应当是在春季。汉武帝封禅是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光武帝封禅是在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唐高宗封禅是麟德二年(665年)十二月,唐玄宗封禅是开元十三年(726年)十月,宋真宗封禅是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此后再也没有过封禅活动。

畤祭则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和季节进行的。《史记·封禅书》记载是“”三年一郊。秦以冬十月为岁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见”。按秦制度,雍畤应三年一郊。每季的中间一个月祭祀四色帝,从《封禅书》看不同季节的祷祠还有跟生产有关的不同内容。春天祈祷,冬天赛祠(《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为“报其所祈也”),从用牲之色随帝色和四季之中月祷祠看,当时祷祠亦受时令、生产的影响究其性质属民间自发之祀。

封禅和畤祭的历史不同

司马迁在《封禅书》说,封禅大典“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厥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就是说封禅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除了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封禅之外,《论衡》,和《韩诗外传》等典籍夜记载了自炎帝以来七十二王封泰山的历史,可知这种典礼是远古时代活动在泰山周围的部落或氏族自然崇拜的原始祭天仪式,但是远古封禅没有记载,只是一种传说。秦始皇之后的封禅,则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封禅是帝国时代最奢华、最需要国力支撑的国家大典,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影响大而出名,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在1227年时间里,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武则天为了显示“由牝马而御飞龙”的独特地位,“鼎新革故”,标新立异,不去泰山封禅,改到嵩山封禅,打破了男性独霸封禅盛典与泰山独居封禅之地的政治格局。她不仅是中国封禅史上唯一的女性封禅者,也是唯一在泰山之外行封禅大礼的封禅者。就连封禅的道路都不愿走汉武帝修建的旧道,另辟蹊径修了一条更宽更平更舒服的山道,这山道还偏要修在旧道的上面,以示自己永不居人之下,这就是傲视一切的女皇武则天。

宋真宗之后,封禅大典再也没有出现过。

而畤祭的历史,从秦襄公公元前770年设立西畤开始,到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罢雍五畤止,历时739年。

畤祭作为官方的祭祀活动停止了,而民间的祭祀活动则一直以各种方式在继续。只是在1949年之后才停顿了几十年时间,改革开放后,对五方上帝的祭祀,在许多地方开始复活,并越来越热,后来逐渐得到官方认可,有的甚至纳入到国家祭祀大典。例如2006年5月20日,甘肃省天水市河南省淮阳县联合申报的“太昊伏羲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20日,陕西省黄陵县申报的黄帝陵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20日,炎帝陵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2年起,在农历三月十八日颛顼诞辰“高王庙会”基础上举办颛顼帝喾陵祭祖节,并纳入河南省“拜祭月”文化活动序列,成为河南省拜祖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唯一没有官方祭祀活动的五方上帝只有少昊。

封禅和畤祭的规模不同

封禅是一个特别盛大的祭祀活动,需要以举国之力进行。而畤祭则属于例行的祭祀活动。封禅是最高等级的祭祀大典,而畤祭的规模要次于封禅。

封禅和畤祭的仪式应当是基本一致

远古时期,泰山封禅就已经成为圣明帝王所必须举行的国家大典。这些远古帝王,要么是华夏祖先,要么是明君贤主,都为中华民族做出过卓越贡献。在后来的皇帝们看来,能够重温远古帝王的光辉历程,能够在泰山封禅方面与之并驾齐驱,绝对是一件无上荣光的事情。春秋时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欲行封禅之礼,被名相管仲以祥瑞不现即天帝不承认而阻止;鲁之季孙氏亦有泰山之旅,结果被孔子所讥,理由是资格不够。可见,在齐鲁士人的心目中,只有一统天下的帝王,也就是说代周而帝的统治者才有资格进行封禅这样的国家大典。必须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方可得到天帝的认可,成为天下新的君主。秦始皇到东鲁巡游,本来是按照齐鲁士人宣扬的受命说,认真地举行封禅大典的。这是自秦襄公以来的历代秦国君主的梦想,就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名正言顺地祭祀天帝。为此,“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菹秸。”议各乖异”(《史记*封禅书》)。由于封禅仅在天下大治时才举行,而历史上的情形是治世少,乱世多,所以,“远则千余载,近者数百载”才有能举行一次。而“三年不为礼,礼必废;三年不为乐,乐必坏”,封禅的礼仪制度自然也就“阙然堙灭”了。被秦始皇召集来的鲁国儒生没有能够提供封禅的仪式,所以遭到秦始皇的驱赶。没有现成的礼仪,秦始皇于是采用了秦国畤祭的仪式来进行封禅。

《史记·封禅书》记载秦时祀雍五畤法如下:“春以为岁祷,因泮冻,秋涸冻,冬赛祠,五月尝驹,及四中之月,月祠[若]陈宝节来一祠。春夏用騂、秋冬用駵。畤驹四匹,木禺龙栾车一驷、木禺车马一驷,各如其帝色。黄犊羔各四,圭币各有数。皆生瘗埋,无俎豆之具。”

这里涉及到祷祠的几个要素:

  1.用牲和供奉制度。用牲有騂(赤色马),駵(赤色黑尾马)。因当时季节和色彩的对应(春青、夏赤、秋白、冬黑)已经流行,因此春夏用赤色马,秋冬用赤色黑尾马。木禺(《汉书·郊祀志》作寓)马,王先谦《汉书·郊祀志》补注引顾炎武云“禺”同“偶”,则木禺马即木偶马。木偶车马是真车马的替代,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发现了西周时期的车马坑,西周末至春秋初的三门峡虢国墓地随葬真车马,到战国时期以木偶车马代替真车马是节约财力、社会进步的表现,考古发现中多见。秦始皇陵兵马俑形制特大,与真人相仿,汉墓中多彩绘武士俑、歌舞俑等。此为随葬明器。祀四色帝亦用木偶车马,车马颜色跟所祠帝色(白、青、黄、赤)一致。

  除了牺牲和木偶车马外,还有圭币,即玉帛。这是从周代祭礼的牺牲供奉制度继承下来的。但祀四色帝无俎豆之具和歆、飨、献之仪,而后者是多数宗周礼典最重要的部分。这亦是古典礼乐文明中祭祀的仪节失传的结果。

  2.祭祀法。祭祀四色帝之法是“通权火”,王先谦《汉书·郊祀志》补注云“权”当为“爟”的假借字,《周礼》有司爟,为火官。又引惠士奇说“通权火盖燔柴之遗法”,被当作牺牲的黄色犊羔则活埋。燔柴、活埋都是原生性祷祠法的遗存,周代燔柴牺牲祭天,瘗埋圭、璧祭山川,无祀同一神既燔柴又瘗埋的。

我们再看看周礼中的祭天礼仪: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这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前两次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稷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饮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天子还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秦代的祭祀有三年一郊之礼。秦以冬十月为岁首,郊祀就在十月举行。汉高祖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负责。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礼,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五方帝),每三年轮一遍。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在长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个辛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这是汉代南郊祭天之始。后汉在洛阳城南建圜丘,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天地之位,下层分设五帝之位,坛外有两重围墙,叫做“壝(Wéi)”

 畤祭起源很早,是秦先民祈求农业丰收的祭祀畤祭的产生,一般都推至黄帝,同时予以存疑。《史记·封掸书》:“或曰'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襖,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其语不经见,晋绅者不道。”这是说虽然传闻黄帝在雍州立畤以祭上帝,但西汉学者对此说并不相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畤”字条言,“右扶风有五畤,皆黄帝时祭。'或曰,秦文公时立也。”还是与司马迁一样的立场,两说并录,疑以存疑。但到北宋道教书籍《云笈七签》卷一百“纪传部”纪一则言:“黄帝以天下大定,符瑞并臻,乃登封太山,禅于亭亭山,又禅于几几山,勒功于乔岳,作下畤以祭炎帝。”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时代,那些半人半神的英雄们,呼风唤雨无所不能。黄帝就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一位代表人物,人们在他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种优点、诸多创造,似乎一切先民从野蛮向文明过渡中的制作都出自其手,从而将他奉为人文始祖。”所以黄帝制畤说给我们的启发是:畤祭产生时间很早,很可能原为民间之畤神活动,后人因无法找到其创始者,故而将其附着于黄帝名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帝王为什么要举行大规模的封禅
封禅,帝王们为何都选择去泰山?只因泰山山顶还有关于黄帝的传言
泰山封禅是怎么回事?历史上只有这六位皇帝真正实现过
“封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千古一帝之七:封禅泰山,除了祭天,秦始皇还想干什么?
华夏民族文明始祖,炎黄子孙共同祖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