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外科学-湿疮-笔记

  临床特点

  湿疮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湿疹。其特点是:具有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倾向湿润,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急性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但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常复发。根据皮损形态不同,名称各异。如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为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为血风疮或粟疮。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其名称也不同。如发于耳部者,称为旋耳疮;发于手部者,称为(疒呙)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肾囊风;发于脐部者,称为脐疮;发于肘、膝弯曲部者,称为四弯风;发于乳头者,称为乳头风。

  病因病机

  由于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脾胃受损,失其健运,湿热内生,又兼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风湿热邪浸淫肤所致。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湿恋有关;慢性者则多病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乃致肌肤甲错。

  辨证论治

  1.内治

  (1)湿热蕴肤证

  主症:发病快,病程短,皮损有潮红、丘疱疹,灼热瘙痒无休,抓破渗液流脂水,伴心烦口渴,身热不扬,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水疱多,破后流滋多者,加土茯苓、鱼腥草;瘙痒重者,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

  (2)湿热浸淫证

  主症:发病时间短,皮损面积大,色红灼热,丘疱疹密集,瘙痒剧烈,抓破脂水淋漓,浸淫成片,伴胸闷纳呆,身热不扬,腹胀便溏,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脾虚湿蕴证

  主症:发病较缓,皮损潮红,丘疹,或丘疱疹少,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腹胀便溏,易疲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缓。

  治法:健脾利湿止痒。

  方药:除湿胃苓汤或参茶白术散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

  (4)血虚风燥证

  主症:病程久,反复发作,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或皮损粗糙肥厚,剧痒难忍,遇热或肥皂水后瘙痒加重,伴有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

  2.外治

  (1)急性湿疮:初起仅有潮红、丘疹,或少数水疱而无渗液时,外治宜清热安抚,避免刺激,可选用清热止痒的中药苦参、黄柏、地肤子、荆芥等煎汤温洗,或10%黄柏溶液、炉甘石洗剂外搽。若水疱糜烂、渗出明显时,外治宜收敛、消炎,促进表皮恢复,可选用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等煎汤,或10%黄柏溶液、三黄洗剂等湿敷,或2%~3%硼酸水冷敷。

  (2)亚急性湿疮:外治原则为消炎、止痒、干燥、收敛,选用三黄洗剂、3%黑豆馏油、10%生地榆氧化锌油、5%黑豆馏油泥膏外搽。

  (3)慢性湿疮:外治原则以止痒、抑制表皮细胞增生、促进真皮炎症浸润吸收为主。可选用各种软膏剂、乳剂,根据瘙痒及皮肤肥厚程度加入不同浓度的止痒剂、角质促成和溶解剂,一般可外搽青黛膏、5%硫黄软膏、5%~10%复方松馏油软膏、10%~20%黑豆馏油软膏。

  婴儿湿疮的病因、辨证论治

  1.病因

  婴儿湿疮是由于禀性不耐,脾胃运行失职,内有胎火湿热,外受风湿热邪,两者蕴阻肌肤而成;或因消化不良、食物过敏、衣服摩擦、肥皂水洗等刺激而诱发。

  2.辨证论治

  (1)胎火湿热证

  主症:皮肤潮红,红斑水疱,抓痒流滋,甚则黄水淋漓、糜烂,结黄色痂皮,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凉血清火,利湿止痒。

  方药:消风导赤汤加减。

  (2)脾虚湿蕴证

  主症:初起皮肤暗淡,继而出现成片水疱,瘙痒,抓破后结薄痂,患儿多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或白腻,脉缓。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小儿化湿汤加土茯苓、鱼腥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外科学——湿疮、接触性皮炎、药毒
湿疮(中医学人卫8版)
[转载]小儿四弯风诊治
中医外科学的皮肤及性传播疾病(上)【袋鼠医学带你复习中医外科学系列8】
『湿疮』湿疮的辨证论治与预防
中医治疗湿疹有高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