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说家风·《金刚经》篇】我们是爱孩子还是爱成绩:孩子成绩,即非孩子成绩,是名孩子成绩(第20篇·总第2782篇)

作者:张建云

《金刚经》里的家风智慧:第20天。
 
《金刚经》是释迦牟尼佛与学生须菩提一起讨论如何能获得幸福的对话。须菩提问老师,您给我讲的这部经典叫什么名字呢?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和实践这部经典呢?
 
原文为: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典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你们要好好地奉持。
 
奉持,意为尊崇地坚持、端庄地掌握、恭敬地推行。一般形容理想、信仰和修行。经典的力量就是信仰的力量。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经典就是圣人之言,所以要奉持。
 
原文: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经典的力量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又经历了一代又一代各种人物的思辨和拷问,能留存下来的必定是能指导我们生活的有力法宝。教育孩子很简单,每天读《论语》,学懂弄通而后实践即可,几乎所有中国人的教养都在里面可以找到。



须菩提问老师:所以者何?
 
为什么《金刚经》这部经典有这样大的功德?
 
佛说: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这一句就有学问了,而且极为实用。般若波罗蜜:般若,解读成上等的、最高级的智慧;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为什么要到彼岸?因为彼岸有幸福,有美好。佛者认为我们这一生在此岸,只有死后不再轮回才能到彼岸,此与彼岸之间有一条宽阔的河,这条河的名字叫生命。是的,生命之河。般若波罗蜜的实际意义是告诉人怎么样离苦得乐、从此到彼岸的智慧。金刚,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物件,能摧毁一切。佛者采用金刚的目的是为了割断烦恼和欲望。
 
确切地说,般若波罗蜜是个工具,可以是一条船,也可以是一座桥,还可以是一辆车,或者是几匹马、一班高铁和飞机,承载着我们向幸福的目的地出发,而且使命必达。
 
但释迦牟尼佛却说般若波罗蜜实际也不是般若波罗蜜。这是啥意思?而且他老人家又说,他就是个名叫般若波罗蜜。
 
什么什么,即非什么什么,是名什么什么,这种句式很有意思,充满着哲理和实用价值。我们可以此套用:《金刚经》,即非《金刚经》,是名《金刚经》。
 
此话怎讲?
 
我们看到、读到的《金刚经》也可以不叫《金刚经》,给它另起个名字叫什么《黄金经》《白银经》也未尝不可,不过就是个名字叫做《金刚经》罢了。
 
再拿实际的人名来演练就更清楚了,譬如我的名字:张建云,即非张建云,是名张建云。
 
我确实是叫张建云,但我也可以不叫张建云,譬如我的父母喊我儿子我也能知道是在叫我,我的孩子喊我爸爸、我的妻子喊我丈夫我也知道是在叫我,正在走路有人在我背后大喊一声“嗨,你的东西掉了!”,我也觉得是在叫我,于是回头。这就叫张建云,即非张建云,是名张建云。
 
对于孩子来说,我们看到人家学习成绩好就高兴,学习成绩差就愤怒,此刻就应该调用这个句式:是成绩,即非成绩,是名成绩。关键的问题我们忘记了爱孩子,而是打着爱孩子的名义爱“好孩子”,嫌弃“坏孩子”。
 
佛问须菩提:我有所说法吗?
 
说法,就是讲课的意思。佛一直在给须菩提说法,却问我在给你说法吗?如同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我在给你们上课吗?
 
须菩提如何回答?
 
老师,您没说,啥都没说。原文是: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一般的老师一准急了,我苦口婆心地讲课,你却说我啥都没说!但佛祖却认为这学生很合格,而且领会老师的意思很到位:是的,我就是啥都没说。

为什么?
 
此刻又要搬出“即非,是名”句式了:佛在说法,即非说法,是名说法。这个动作,这个表达只不过叫作说法,起个名叫说法。法一直在,不说也在。一个好学生不是从老师的口中听到知识的,而是自己领悟从而力行知识的,老师的说是个过程,说完就没了,就过去了。释迦牟尼佛刚才确实在说,但说完了就没了、过去了、空了。
 
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什么是世界?
 
世指时间,界指空间,世界指全部时间与空间的总称。我们可以狭义地理解成一个地球,也可以广义地认为是整个宇宙。这就是一世界。如果有一千个呢?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多少个大千世界?三千个。
 
佛问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尘埃?
 
这是一个无法衡量,没有胆量都不敢想的认知。一间屋子里的尘埃就不计其数了,何况一个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您说这尘埃多还是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说: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即非,是名”句式有出现了!
 
什么微尘不微尘,什么世界不世界,不存在,不存在!空的!空的!
 
佛又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三十二相,即佛陀传法时当时之印度人所喜爱的人身外貌中三十二个明显的特征,从头到角,到手指、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皮肤、肩膀、牙齿、头发、脸颊、睫毛、毛孔、声音甚至唾液等三十二处具有佛像的标准。这形象是经过多年修行、吃斋、行善和戒慎而来。一个人的外表就是内心,就是生命,但跟长相无关无关。有人长得不好看可令人喜欢,有人长得很标致却招人厌烦,其本身是心念的问题,是修行的问题。



佛问:须菩提可以凭借三十二相识别佛与人的区别吗?或者说,你认为看到佛的样子就是见到佛了吗?
 
这个问题问得精彩极了,给佛祖他老人家点一万个赞!有人以为到寺院烧香磕头就是拜佛,就能心安,就能得到佛祖保佑,这是个近乎于荒谬的想法。假若佛祖帮你实现愿望岂不成了贪赃枉法的罪人?假若佛祖不帮你实现愿望,不是又成了无情无义的小人吗?
 
凡事自己不努力,不学习,不自律,不助人,不正念,没有任何人可以保佑。所以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佛问:何以故?
 
须菩提答: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这回就明白了:没有三十二相自然成不了佛,但你若只凭三十二相来识别佛证明你根本就没有理解佛,没有走近佛,没有悟道佛。这很像与一个大人物见面使劲照相,但见完之后根本没有学习大人物的奋斗精神、吃苦意志、高远格局和超然的智慧。
 
佛说: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一句我觉得有点问题,估计是翻译者走神搞错了。前面说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是个铺垫,假如拿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那么多金银财宝布施,去捐赠,也不如读懂《金刚经》,领悟《金刚经》,而后为他人讲解《金刚经》所得到的福德多。甚至,不必读整部《金刚经》,只掌握其中的四句核心要以,用心宣导、按照去做,也能胜过捐赠三千大千世界微尘一样多的金银财宝。
 
但这里却出现了“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这是上一章的内容,意思是恒河里所有的沙子都化成金银财宝去捐赠,也不如读《金刚经》、领悟四句核心要以得到的福德多。
 
但这样不影响大义。本章需要掌握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钱权名利情色性都是空的,只有内心安宁,更多能量,更多时间地去帮助人才是永恒!



今天解读的原文是:《金刚经·第十三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作者简介

张建云 

天津家风研究院院长。 

作家、国学学者、《中国家风》主编、天津市政协委员。 

曾任中央党校国学签约主讲人,现为全国妇联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骧陆居士:金刚经分段贯释
读巜金刚经》品悟
《金刚经》题解
佚失的唐碑《新集金刚经》
《金刚经》的“不住于相”
金刚经启示录023:金刚经为什么叫金刚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