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曹文老师在航拍篇里看到旧高山村的”土窑du“时,他哭了。
又见故乡土烟囱

欣赏了
旧高山城航拍视频
想起窑突(du)与火炕
        文/曹文

 郭宏旺老师转来航拍山西左云旧高山城的航拍视频,喜出望外。65年来我还是第一次俯瞰旧高山,城墙尽收眼底,铁路公路与北城墙并列,三弦交响,太震憾了!耳边仿佛交替出现两首歌:我生在这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啊,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虽然我已退役不能放哨站岗,但依然时常深情地回望故乡。家乡的明天定会更加美好,但我已风烛残年也驻守不了风雪边疆。
      打开视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城墙,我来到人间住的第一间窑洞就在这道墙上。向西不远处的瓮圈(这是村里人给瓮城起的小名),以前在城墙上看过无数次,用摄影的眼光看,都不及航拍的角度好。城里是后来修盖的房舍,还有林立的烟囱。虽然由于拍摄的时机不是做饭时间,未能见到缕缕炊烟,也难再现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壮观场景。但那排排烟囱还是使我想起了久违的火炕系统。
     烟囱在左云方言(以下简称左普)里叫窑突(du)。突,原意是灶旁突起的排烟火口。成语曲突徙薪就是讲把烟囱弯曲一下,把烧柴搬远一点,可以防火灾。
      后来有了火炕,烟囱移到窑或房的顶上突出来,称为窑突。左普读突为du,是变异音。如黄土口、黑土口,就读成黄du口、黑du口。
      现在除了煤电厂、炼油厂、化工厂、✘✘场和集中供热的大窑突,其他大多在房顶上。为什么不叫房突,因为窑的资格老。周口店山顶洞人就住在山洞里面,相当于住窑洞。他们钻木取火,烧了柴草的烟就从洞口冒出去了,洞口就是窑突。以后有了挖掘工具,在土崖上挖窑洞,称崖打窑,保温性好。人们戏说冬天冻不着,夏天热不着,塌了寻不着。其实没有地震泥石流,窑一般塌不了。我们旧高山村原先就是沿着北城墙南侧掏了一卜溜窑,三孔窑左右打一道间墙隔成院,是一户人家。再盖点下房放农具、饲草,养牲口。到我出生时窑龄已200多岁,都好好的。只是后来村里人少了,没人住没人修整才塌圮了。河南陕西一些地方还没有土崖创造土崖掏窑洞。他们先在地上挖大坑,再在坑边掏窑洞,称深坑院。因为当地降雨量不大,土地渗水性好,也没受过水害。后来有了土坯(左普叫网基)或砖石碹的窑。窑洞要取暖,就有了火炕系统,它的末端就是窑突。再后来房多了,烟囱还叫窑突。
      炕的本义是排烟系统,引申出火暖床的意义,后来反客为主成为主要意义。旧时有谜语:黑嘴红牙黄肚皮,尾巴朝天圪料起。谜底就是火炕。黑嘴是灶,红牙是火,黄肚皮是炕席,尾巴是窑突。
      据说韩国正筹划申请暖炕技术为世界文化遗产。但他那遗产是从我们这里移去的。早在半坡时期,我国黄河流域半地穴建筑中就有炕的雏形。吉林省榆树县老河深遗址出土的火炕是战国时代的,河北省徐水县发掘出了西汉时期的双火道炕,这也比高句丽早200多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的千人大炕应该是吉尼斯世界记录:”观鸡寺,寺内有大堂,甚高广,可容千僧。下悉结石为之,上加涂塈,基内疏通,枝经脉散。基侧室外四出爨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塈是多音字,读xi四声,是休息的意思。读ji四声有四个意思:涂饰,抹房,取,用模具做的加草土块。第四义项和左普里的网基同义。
      宋金时期,女真对炕进行改造,出现了环屋炕,以后又有了转圈炕、拐弯炕,俗称万字炕、弯了炕。万变不离其宗,下边通炕洞。只是根据需要和可能,对炕箱的平面布局作了调整。
      盖房、碹窑都要为火炕预留出窑突的位置,是一道窄黑廊。做火炕时再用网基或砖贴成方截面长筒,称裱窑突。窑突要高出窑顶或房顶半米以上。做得精一点的,在近口处四周留空,顶上封盖,减少落入物。北方雨少,下进窑突去一会儿就干了。主要防冬天大雪冱冻。墙体的窑突部分是薄弱环节,不经碰撞,通常安排在墙角。早起叠好行李,盖窝垛就挡住窑突部分墙面,免得孩子撞上去。
   盖窝是左普中的词,意思是被子。这是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可是前些年有位来助教的小学老师,积极性很高,但机械照搬启发式教学法闹了笑话。他教被子的被字,先叫起来问:你家都有啥东西?孩子也没细想,答:我爹我妈我哥(gang)。老师说:他们都不是东西,说有用的东西。答:缸,柜,炕。老师一听有门,再问:炕上呢?答:席。问:席上呢?答:毡上呢?答:褥。问:褥上呢?答:我妈。老师想,这一下没跑了,天冷了,睡热炕也得盖被。追问:你妈上面呢?孩子不说。老师催:照实说。孩子也不会编,只好小声说:我二大爷。
      窑突的下方不和炕洞底部平齐,而是再往下挖个尺把深的坑,向里有个倒岔,称狗窝。作用一是缓冲窑突回风,避免直冲灶口。二是承接窑突落进的尘土杂物,积多了打开狗窝掏出,保证烟流顺暢。跳窑突跌狗窝——没跑。
      新做火炕叫盘炕。在窑或房建成后,先起墙拦成炕箱,高以成年人一掉屁股正好坐上为宜。墙上留出做灶的空。然后向箱底填土夯实,其高度因坑洞坑板的材料而定,全用网基时约离顶部一尺左右,用强度大的材料可以深一点。填平炕箱再碴炕洞盖炕板做炕沿起灶裱窑突,才算完成。
      传说过去有位盘炕高手,盘的炕灶火又吸又匀热。人们争着请他盘炕,除了工钱还给吃顿酒席。盘得越好,名声越大,营生越多。有家财主有钱舍不得花销,有米舍不得吃糕,有酒舍不得待客,能少掏就不多掏。他盖了三间瓦房请这位师傅盘炕。工钱不能不给,就是想省这顿席。师傅盘完炕拿了工钱啥也没说到别人家盘炕去了。
      几天后灶干点火,西家的灶火又吸又匀热,东家咋地也不行。红火不入洞,青烟冒满家,好呛好呛。房漏灶火烟,炕上躺着病骨练,是三大愁事。没办法,打发上人又去寻盘炕师傅。师傅听了来人诉说,叹了一口气说:哎呀,我盘了几十年炕还是头一回听说东家不进烟火呛得不行,准是冲着灶神了。你回去叫他们设香案,摆供果,上猪头羊肋支,一天三上香。七天头上我去祭灶。财主不怕得罪师傅,不敢得罪灶神,只好照办。七天后师傅来到,酒席摆好,一坛老酒搬上来。师傅吩咐再搬一坛,东家吓了一跳:这得有多大酒量?师傅登梯上东房,叫徒弟送上一坛酒来。顺窑突口倒下去,高喊:点火!家里一生火,师傅也在窑突口点了一把火。青烟直上,灶火吸的呼呼的,财主一家都愣了怔。现在灶火不吸,也常上房点把火引窑突,使空气上升,引青烟冒出。正常情况下,窑突不引也得上烟,祭灶前咋一点儿也不冒。原来师傅嫌财主太吮脚,裱窑突的时候在离口一尺多的地方横摆一张麻纸,四周都压在砖灰里头。不但风刮不走,下两点濛生雨也文分不动。祭灶倒下一坛酒冲烂麻纸进了狗窝,灶火还能不吸?
      说神就神,越传越神。后来真有了灶神,传说众多。比较合情理的传说是:民间盘炕高手张奎每做一炕一灶都在泥半干时刻上自己的名字,终身保修。张奎去世后,徒弟做的火炕和灶也刻上张奎大名。名声走来越大,越传越广,张奎就成了灶神。主流传说是姜子牙封的,原本是殷商战将张奎和高兰英夫妇。但封神榜里365位正神里没有灶神,张奎封的是七杀星,高兰英封的是桃花星。大概因为张奎生前骑独角乌烟兽,七杀星又属火,加上感到民间盘炕高手张奎级别不够,就穿凿附会到他身上去了。张奎成了灶神爷,兰英自然就是灶神奶奶,他们是丁克家族的鼻祖,没儿没女,却有千家万户千年万代供奉。
      灶神又名灶君或灶君司命。和门神、户神、井神、厕神、中溜神六位一体,护佑人家。中溜神管一家大小事。再配合人体内六神:心神丹元、肺神常在、肝神龙烟、肾神玄冥、脾神皓华、胆神龙曜,佑人平安。内神中肝神与灶神靠得最近。啊灶神常年食人间烟火,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庭汇报人间事,正月初四返回人间。遇到腊月大建是整十二天,小建是连皮十二天,所谓日对日长一日。民谚说:二十三,糖锅粘。就是想让灶君尝点甜头,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西方也有类似的事,罗马神话以维塔斯为灶神,家庭女神。总之,人们不能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就产生了神话造就了神。
      对自然规律有了一些认识之后,还用神名。我国的飞船,叫神舟号。1807年发现的太阳系第四颗小行星命名为灶神星。它是地球上能看到的最亮的小行星,曾有石块陨落地球,黎明号太空船已经环绕它作了研究探测。
      炕的初始形式是洞炕,通常和做饭的灶连为一体。锅台齐腰高便于做饭菜。两灶眼间及灶与炕连接处有一块条状过桥石,称为锅梁,下通烟火。近炕侧是副灶,利用余热。远炕侧是主灶,下有炉盘或炉条,可以漏灰渣。再下是炉坑,盛灰和骨碌磁料炭,满了就掏。有歇后语:对炉坑打喷嚏——扑了一鼻子灰;没做的圪捞炉坑——寻的发灰;炉坑烧山药——灰圪蛋;炉坑的半头砖——灰茬儿;炉坑的死人——灰鬼;大圣进炉坑——灰猴;炉坑的木头——灰圪桩;炉坑的出产——灰货;炉坑的杂种——灰圪胞。
      说有个媳妇刚过门,不太熟悉婆家的炊具。蒸出糕来磕盆跌出一圪瘩正落在脚梁面上,哎呀好烧的糕,一抬脚踢进炉坑。正在扇火的公公说:好灰的糕。借着爬过去掏糕摸了媳妇儿一把。以后人们说公公骚媳妇就叫爬灰。文人们一附会:爬灰玷污了膝盖,谐音污媳,也能说得通。
      讲究一点的炉坑口有挡板,打开进风助燃,挡上防止扬灰。烧火的工具有通条、火钩、火铲、火钳、簸箕、炭锤等。如果炭不好,用穰柴生不着,还得有劈柴斧。也有一斧两用,这边劈柴那边打炭的。
      锅灶的远炕端接风箱,现在也有用鼓风机的。风箱外形概略呈长方体。前端有连接两条鞴杆的竖木拉手,鞴杆上下并置伸入箱内,约与箱体等长,平行于箱底盖及侧边。鞴杆内端固定一块略小于箱体内竖截面的木板,其四周以胶绳勒鸡绒毛,称毛儿头。由于毛软有一定可塑性,既能拉动又不漏风,是理想的活塞材料。为减小摩擦力,箱体内打了腊。风箱的近灶侧有一条约10厘米见方的风道向灶里从风。箱前后端及风道近灶侧各有一块活动板叫巧舌,类似咽喉处的会厌软骨,能按需开合。风箱不用时鞴杆收回,毛儿头靠箱内端顶头。向外拉时,毛儿头随鞴杆向外,内侧顶端巧舌翘起进风,外侧顶端巧舌关闭阻风,风进入前端风道,近灶侧巧舌堵住后侧风道,风吹入灶。推回时作用原理相似,方向相反。拉风箱要掌握节奏,推拉到头时略停顿,使巧舌顺势开合。
      如果是宿舍,不考虑做饭方便,做成地钵灶,不用风箱,可以节约空间。地钵灶只适用于平房,在炕沿下半腰处挖进一个空作灶眼,在地下挖一个坑做炉坑。坑上盖木板和地面平,叫炉坑板。我上世纪60年代在张家场完小、破鲁中学、左云中学上学时,宿舍都是地钵灶炕。
   其实在1958年就上过地钵灶炕。那时村里吃大食堂,办幼儿园。我们20几个孩子在一条顺山大炕上,跟老师学识字算数,学习党的政策。那时候话简短,孩子们记性好,总路线说两遍就记住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唱东方红和社会主义好。大炼钢铁时我们还带着挑菜铲去清理废砖用于碴窑,戏称铲铲队。有时曹福梅老师也带我们去大场面做游戏。场面是左普里的词,就是打麦场。当然各种庄稼收割回来都在这儿处理。还没到秋收,我们就在麦秸垛里藏埋埋,普通话叫捉迷藏。老师还带我们玩类似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再就是赛跑赛爬赛打滚。还有丁拐拐,就是单腿跳。又发展到斗鸡,就是两个孩子一腿盘起一腿跳,互相碰撞,撞倒对方为胜。场面展悠悠,太阳晒得温溜溜,就是一盘大炕。孩子黑乎乎,身上土哄哄,就像一群泥猴。
     1960年上了小学,又住地钵灶。李银华老师家在县城,他个人来村里教书吃派饭。晚饭后我和曹三万同学就到他的宿舍住。叫住校生还是关门弟子?那时也没个电视,晚自习和早自习都是一对二辅导。因为我在幼儿园就练过毛笔,李老师让我用废报纸接着练。村里要写宣传标语,普查人口填表,平时写个啥,都找到学校。李老师就安排我圪蹴在他的地钵灶炕上写。大人是坐下写,我坐下够不着,站着又太高,只能圪蹴。从小养成了习惯,到如今也不习惯盘腿坐炕。
      炕洞分直洞、转洞两种,百度介绍没有转洞是不全面的。直洞灶和窑突在炕的对角,由灶嗓至狗窝做一些弯灶洞就行,火焰全部过炕入窑突,缺点是做饭烧火多了炕太热,特别是夏季矛盾更突出。转洞是灶和窑突靠同侧墙,炕洞主体曲折转回窑突,墙侧另有一条由灶直达狗窝的通道,用以分流多余热量。火炕已不需要加热而还得烧火做饭时,打开平时封闭的直通道,堵上主炕洞入口就行了。没有转洞炕的人家又要多做饭时,另在院里碴一个锅台称春灶,开春至夏秋用。
      盘炕讲究匀热,就是尽最大可能缩小炕面各部分的温差。但无论如何也是炕头比炕梢热,炕梢也叫后炕,是远灶端。在兼顾全炕温度的前提下,通常把年老体弱者安排在炕头。我跟着奶奶沾光,也常坐热炕头。奶奶还给我唱些拉大锯扯大锯之类儿歌。一年八月十五,舅舅带来些葡萄。奶奶还先讲谜语:黑卜楞腾紫楞腾,一头碰开两扇门。进去英雄好汉,出来蔫皮软蛋。还说猜谜道谜,荤道素猜。谁猜不着,就是棒棰。我是棒棰,还是闹嚷:吃葡萄吃葡萄。奶奶说我猜中了,就开始吃葡萄。天黑我和二弟睡当炕,爷爷睡后炕。老人家也能叨点古,大小八义,七侠五义……梆爷说的那些书,我爷爷都能说个大概,只是没人家说得精彩。爷爷去听书的时候我也去听。后来爷爷去世,我自己也去听。只有学大寨大会战时候只能休息时间偶然在地头听一段。那时候一出勤两送饭,黑了加夜战。上炕一倒头就睡,早起还得奶奶叫我。要不是受那十几个钟头,住总统套间也找不到那种睡得香的感觉。
   但热炕头有时候也不好坐。过去生产队要外派什么活没人愿去,队长就在队房大炕上开大会,安排预选对象坐炕头。执专多烧火,下了任务叫报名。谁也不愿去没人开口,再烧。直到有人坐不住往起欠欠身,立刻就说:某某行动了,想去就叫他去哇。除了当事人的亲友,众人齐声赞同,就那么定了。
      火炕的材料因条件而定,啥也没有就全用土。先和泥脱网基。脱网基类似脱砖坯,只是坯模有三四块砖大。砖用沙光模(光读四声名词动用。是指弄光模框内壁,容易脱坯)。网基可用水光模。砖用垆土精和泥,网基普通粘土加长苒和较硬的泥。砖要上窑烧,网基干了就用。炕箱填至比炕沿低一尺处平整夯实,赞用立网基做成炕洞,再用平网基盖上做炕板,顶上用泥抹平就行。
      由于网基强度所限,炕洞不能太高太宽。烧的时间长了灰土堵塞烟流不暢,灶也不吸炕也不热,就得揭开炕板掏,完了修补炕洞墙,更换破损炕板,再用泥抹平。不然就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了。这在左普里叫打炕。现代汉语词典里打没这个义项。掏出来的土能当肥料。就手修灶,灶心土可以做药,中药名叫伏龙肝。内服可以温中止血、止呕止泻,外用可以收缩创面血管、减少分泌。化学成份有硅酸、氧化铝、三氧化二铁和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镁、氧化钙、磷酸钙等。
      一般人家火炕盘在靠窗半边,能睡五六个人。车马大店或集体宿舍则沿山墙盘炕,称顺山炕。顺山炕常用地钵灶,能睡十几人甚至更多。民间艺人薛有亮说的小段《姑娘大没样》,就有这样的唱词:姑娘她大没样,说出来吓得你够呛。站起来头顶住梁,坐下来堵住一面墙。一抬手风就呼塌门窗,躺下占满顺山炕…… 炕与墙连接处是炕圪角,拐角处是炕旮旯。没住过炕的闹不机明。当有位知青队到东北,老太太把她让上热炕头,她感觉热乎乎的。一问才知道这叫火炕。当晚就给爸爸妈妈写信,结果写成了:贪农老大狼把我拉到火坑。闹了一场虚惊。
      由炕面向上八九十厘米的墙面称围墙。最土的办法是房墙刷白土,围墙刷红土。有条件的把围墙表面抹水泥或石灰,上面贴画儿。再讲究一点儿的刷漆画画儿。围墙画的图案多用传统吉祥图案,色彩鲜艳。细分还有围边、围身、围心、灶头。围边是围墙的边缘,类似画框部分。常以一条单色边饰以勾连万字,看起来有立体感。围身宽一大拃,分成小格,是主画顶上的装饰图案,可用类似联通标的盘缠或暗八仙。可以用花卉装饰,但一般不用梅花,因为坐围墙边感觉没(梅)靠,不如画座山有靠山。当然画山不能画猛虎和其它凶兽,其原因不言自明。为求简洁,也可不要围身,围边直接连围心。围心是围墙画的主画面,宽随墙长。贴窗炕一侧围墙长约两米,顺山炕则除了一端两米以外,还有山墙侧的四五米。围心主画以田园风光和风景名胜为主。新盖婚房也有画龙凤呈祥、百年好合(荷)和百子图的。灶头独幅画上与围墙顶端齐下至锅台,宜作独幅画,内容可与围心画无关。
      过去用炕席多,炕席用芦苇编,破开压扁的苇条称席篾。过去说人尖嘴猴腮小眼睛,叫三个蔓菁对成脸,席篾棍儿划开眼。席只有自然编织的花纹,与鲜艳的花围墙不相称。因而画了围墙后炕上也得配块油布。油布是帆布刷上油漆,通常也画点花饰,新婚房也有画鸳鸯的。但通常不画山水,怕山水刮走,又怕孩子尿炕。早知尿炕不舖毡,尿了油布好擦干。过去住外窄小,孩子尿了炕也没多余的行李换,妈把孩子放到干处自己睡尿窝。抬干就湿就是说这。
      炕与地相邻的边叫炕沿。坐上炕沿腿搭拉着叫倒坐灶沿。歇后语有炕沿打滚儿——往里翻不往外翻。就是说不跌地。条件好的人家在炕沿镶一条长木板。条件差点的碴一溜砖,再差点的就是抹条石灰或土圪梁代替枕头。旧社会还有穷人家孩子多碗少,在炕沿上留几个圪钵,吃饭时一个孩子一钵稀粥的。更有孩子多裤子少,谁出外谁穿,在家的围个烂盖窝圪弯在炕上。左普骂人的话有四猴:枪崩猴、挨刀猴、讨吃猴、爬窗猴。前两猴是咒人死,后两猴是咒人穷。也有的人把猴改成货,意思差不多。第四猴,原以为是爬床,后来想了想不对。这话传了上千年了,那时候哪有床?如果说爬也是爬炕。那另有一句骂人的话:痨病打在炕上。孩子虽然没裤子,也不会长时间在炕上爬着,爬锅台有危险招来大人打骂,爬上窗台的可能性最大。四猴到了泼妇嘴里就变本加厉了:枪打塌你那天灵盖的,挨你那笨砍刀的血圪桩,你讨吃拉不动黑头儿棒,爬你那十八辈子塌孔漏风的窗。
      条件好,有枕头躺着舒适,有裤子出去体面,但也有隐患。有位老人儿一生要强,晚年瘫痪睡炕,吃喝拉撒都得别人伺候。她不想拖累子孙,黑夜摸捞着根红裤带。拴住枕头套上脖子往下一拨拉,等孩子们看见早就舌头大长啦。不悬梁而自尽,躺在炕上吊死还是鲜见一例。吊死者很容易舌头搭拉出来,唱戏的魂旦演吊死鬼也都搭拉个假红舌头。传说吊死鬼要转生得也寻替死鬼,再有人吊死才能转。因而吊死鬼专寻那些得病好不了的,贪污不老少的,成功的概率大,基本上下个绳套就能中。要是碰上没犯病也没犯法又顽皮的,那就白跑一趟。有个吊死鬼没选对人,下了套就叫:挂上来挂上来。结果人家把脚勾上去了。又叫:反过来挂反过来挂,人家又把脚后跟挂上去了。原来碰上耍把戏的了。现在庙会演出是用单杠,演员先用脚梁面勾,再用脚后跟勾,俗称气跑吊死鬼。
      有了新建材,火炕大改善。条石碴炕洞,板石当炕板,炕洞宽易过火烟,灶也吸炕也热。用耐火砖碴灶火,用普通砖做炕洞,可以做得更规整。又可以做成炕洞上部只有一立砖的花炕。用砖石做支墩,水泥预制板做炕板,就成了空心炕。现在又有了煤改电的电热炕。架起来连通就是炕,分开就是床,比电热毯安全还保温。材料越先进,炕越好用。盘炕技术越来越边缘化趋于消亡,伏龙肝越来越少最后绝迹。
      俗话说家暖一条炕。每天生火的炕确实能给人带来暖意,睡前打开行李舖炕,也叫窝炕,一钻进去热乎乎的。而久不生火的炕,炕潮家冷,冬天进去就打冷圪生。冷家多烧火叫爆烧房,也不好住。所以还打算住人的房隔几天点火熏一熏。炕烧好了,数九寒天单衣薄裳也能坐住。老人孩子往炕上一安顿就不怕冻着了。以西南儿童口吻唱的《小背篓》,到了西北、华北、东北,就得改词:大黄风,呼呼呼。哭声中奶奶抱我坐上了热炕头。炕头和灶连接处是儿童活动的禁区,条件好的人家在连接处加隔离栏,条件差的人家,把孩子拴在窗档上到不了灶火跟前。踩着锅台下地比隔着锅台上炕可危险多了。不踩锅台掉地下也够受,我小时候顶着盖窝在炕上转着耍,不听奶奶的劝,转到炕沿边也看不见,一个后板筋摱在当地。虽说有盖窝包着没跌烂耧斗壳子没碰塌头,也吓了一大跳,我奶奶还拿着笤帚圪瘩去给叫了魂。事后又教导我: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过去说农村人胸无大志,常用: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的。在点灯基本靠油,耕地基本靠牛,娱乐……的年代,这确实是农村小康人家的标准了,土改时划成份时得划成中农。更多的是贫雇农,得靠当长工打短工过日子。
      一般的地主老财赶不上刘文彩和黄世仁那么狠,不把穷人逼上绝路,长短工们的工钱也得给。不过他们也是千方百计多搂少花。有个财主见长工领了工钱回家过年去了,就骂两个儿媳妇儿:真的个笨,咱们家的钱就叫他那么顺顺当当拿走了。他只管把钱留住,至于儿媳妇儿走不走外道,儿子戴不戴绿帽,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小老财家雇不起佣人,出地给长工送饭都是媳妇儿的事。曹乃谦小说中的糕软些,肉满些,东家媳妇儿圪颤些,也是有生活原型的。过去为生活所迫从事皮肉生意叫卖大炕,始于有炕时。上世纪50年代绝迹,80年代死灰复燃。
   炕不光能睡人,还能炕粮食。谷黍碾米前摊在炕席底下炕两天,碾出来碎米少。炕了粮食人就不好睡了,如果谷黍水气大,就像睡在蒸笼上一样。冬天鸡窝里冷孵不鸡,老人儿们就把鸡罩篓搬上炕,保证21天出鸡娃不坏蛋。过年炸糕花,捏好放在炕席上炕干炸出来更脆。买了炮仗受潮不好点,响了也不脆。放在炕席下炕几天就好了。不过得掌握火候,炕太热黑火药自燃就响了。要赶上正炕糕花,就真成炸糕花了。
      炕的附属设施有炕桌,高30来厘米,人盘腿坐在炕上吃饭。大桌每边能坐两个人,称八仙桌。与社会上通行的面门为上不同,坐炕是背窗为上,背靠窗户的位置是上位,又叫正面。正面通常是长辈或客人坐,辈份低的坐正面不合礼序儿。有歇后语:小老婆坐正面,靠前也不好靠后也不是。丫鬟跟了老爷辈份是长了,自我感觉资历还不够就不自在。巧嘴媒婆就不一样了,哪儿都敢坐,啥话都敢说。那时也没个照片,相貌由她说。塌鼻子能说成挺有才华就是眼下没啥,豁唇子她能说成挺漂亮就是嘴不好。
     有歇后语:八仙桌上摆夜壸——不是盛酒的家俱。其实新夜壸装酒并不影响喝,只是不太雅观。男女通用的撅盆,新买来和面就是面盆,洗脸就是脸盆。就像木头,刻了牌位就供起来,搭了茅梁就踩上去,看放在哪儿干啥用。前几年不就有农村老人儿拿古董盆喂猪吗?后来文物贩子大逮圪蛋啦。
      火墙是地钵灶火炕的变种,通常用于宿舍,人住在床上。灶上方碴大半人高一庹长的空火墙发热供暖,我刚到部队时就住火墙宿舍。火墙上烤鞋垫干得快,灶口可以烧开水。除用壸外还可用汆子,汆子是带长把的深铁筒,直接伸到灶里去烧,开得快。闹不清汆壸大概就是从这儿来的。
      另有一种配合火炕的附属取暖设施是火炉。火炉是铸铁做的大圆筒,顶上有炉圈炉盖,一端有烟火出口。出口上方接炉筒通往窑突墙,在墙上凿圆口入窑突。也可在窗上开圆孔把炉筒伸出窗外排烟。炉筒拐弯通常转直角,以拐把连接。伸出窗外的炉筒端口要连接一个拐把使出口向上,利于排烟。也有用废水筒或油筒改制的土炉,形制仿火炉,内壁抹上泥,后来有人照样做了到街上烤红薯。加泥灶也能出伏龙肝。后来有了改进型卫生炉,炉体概略密封,不扬灰,灰满时拉出底部抽屉倒掉。有的卫生炉旁有小水箱,可以烧热水,又能蒸发水气防止空气干燥。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土暖气,自家烧炉加水供热。再往后有了集中供暖,冷暖空调,电暖气,电热毯,电热炕板,顶挂式红外散热片。将来还会有更多新型新能源取暖设备,方便人们生活。不管火炕火墙火炉,都有碰上天气不好刮圪料风的时候。引了窑突不顶事就得封火盖,就是盖好炉圈炉盖,在上面蒙上灰,尽可能阻止倒烟。即使没有倒烟,住人烧火的家都得留通风口,中了蒙炭烟(一氧化碳)可了不得,轻的住院,重了就没命了。通风口可以直通门窗外,也可以斜出口向上,再冷也不能封严门窗。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镇化步伐加快,墙体门窗密封性增强,加之电热板炕的推广,火炕系统的阵地日益缩小,最终将进入历史博物馆。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必将载入史册。
      应当说,火炕在历史上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封建时代御前讲经就叫坐炕。从汉代起,就由翰林学士任讲官为皇帝和王子讲经说法,潜移默化影响治国方略。到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单日入侍讲读,元明清一至沿袭,可见影响深远。历代诗家有不少咏炕佳句,如:宋代汪元量,雪里天家赐炕羊,两壸酒醖紫霞觞。元代王冕,热水温我手,火炕暖我躯。金代朱自牧,老圃不禁蔬代肉,樵丁还喜炕连厨。明代蒲庵禅师,薄暮寒雪烧火炕,毡裘拾得马通归。
      毛主席在延安住窑洞火炕13年,写出了《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经典著作,指导了伟大的延安整风,指挥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持久战和三年解放战争。把日本鬼子赶回东洋,把蒋介石赶到台湾。当年延安军民鱼水情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围定亲人热炕上坐的优美唱段流传至今。后来的《老房东查舖》也是以老房东半夜三更来查舖时听到炕上睡梦里还在喊杀声,来夸多好的战士多好的兵。
故土情  故土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是一年团圆日
望断炊烟不见亲

作者   回家乡近照
曹文   左云县张家场乡旧高山村人
军旅作家   现已退休  居北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东北风俗史话——关东的火坑
齐光瑞关东风情系列之火炕
杨寡妇家塔炕(民间故事)
齐际珍:火炕情结
【黑龙江】范云阁 | 火炕,挥之不去的乡愁(散文)
东北炕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