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食”面埋伏之后

随着食品安全危机愈演愈烈,一系列衍生问题开始显山露水。

牛奶“新国标”刚被斥之为“世界最差标准”,便有专家拿中国国情与奶农利益为其辩护;光明乳业总裁“垃圾论”甫一抛出,旋即被收回,甚至指责媒体“夸大其词”,“权威说法”与现实逻辑互博给民意与舆论提供无限遐想空间。

“误送”到台湾(地区)的国产零度可口可乐原液,因检出岛内禁用防腐剂而被禁,但在内陆添加却属“合法且安全”,食品安全的“双重标准”、“内外有别”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山东、江苏等多地蔬菜使用催熟剂,是否安全,有关部门竟给不出明确说法,甚至缺乏相应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手段。

不仅如此,特供渠道的曝光给食品安全问题平添些许政治意味,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衣食住行,成为影响社会公平的问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饥饿依然历历在目,“刚吃饱”的民众为何迎头撞上有毒和伪劣,步入互相投“毒”、易“粪”而食的时代,再次被“吃”困扰?

在一定意义上,当下遭遇的食品安全危机恰是源于市场经济不到位,企业“原罪”、规则缺位、行政越位三者共同培育的苦果。

企业方面来看,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本能与“原罪”,加之过去30年中,“为了过河,什么石头都摸”,不讲规则的善巧方便,使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蜕变成中国式的成王败寇,出现“劣币驱逐良币”。

尤其是相对充分竞争的食品行业与不完全的市场竞争环境相叠加,更使进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的食品企业竞争惨烈,于是为获得成本优势无所不用其极。现有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则为食品企业转嫁成本压力和风险提供了便利条件。

中国农业生产极为分散,食品企业的种植养殖环节主要依靠2亿多农民散户生产,这些基层的生产者一边受到食品企业的联手压价,另一边承担种子、饲料等生产资料价格高企,缺乏议价能力的农户则采取无奈而消极议价方式——造假与劣质以获取微薄利润,如5元催熟剂就可让1亩西红柿多赚3000元。

不过,在消费决定生产的时代,生产者的这种行为也迎合了消费者的购买倾向,比如卖相好的西红柿价格可以贵上两倍。你有“好色之心”,商家给你加色素;你有“怜香之情”,商家就给你加香精;你有“尝鲜之意”,商家就给你加防腐剂。由此为食品安全危机埋下隐患,一旦酿成危机则由整个国民共同“买单”。

政府方面来看,规则缺位以及行政职权越位,则构成食品安全危机的外因。

一方面,在多龙治水、各管一摊的食品监管机制下,政府监管责任碎片化,导致食品安全缺乏有效监督。

我国食品安全实行分段监管:农业部门负责土地生产环节,质检部门负责生产环节,工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消费环节,卫生部门综合协调相关重大事故。

这种看似紧密衔接的分段监管很难实现无缝对接,难免出现互相推诿的监管空档;而且与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的中国食品行业现状并不匹配,以致监管效率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GDP至上与地方保护主义,使地方政府更倾向于维护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财税收入,而忽视了对生命权、健康权的呵护,政府平衡责任出现失衡。

在食品安全危机出现前,地方政府基于稳定税源的考虑,往往优先选择保护本地企业利益,使监管流于形式;危机出现后,又出于保护产业的考虑,对问题企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量不使企业和产业伤筋动骨,因此,劣质企业总能绑架有关方面为之背书,比如双汇能够安然度过瘦肉精事件与此不无关系。

政府“守夜人”角色非但未得到有效发挥,行政“看得见的手”又伸得太长,扰乱了市场正常运行。

面对通胀高企压力,地方政府要保持物价平稳,维护社会稳定。最市场化的食品价格由于其影响广泛,成为各地政府完成物价任务的重点打压对象,如对企业进行“约谈”。这种过度干预,扭曲了各生产要素的报酬。增发货币和刺激经济政策造成的通胀,其成本最终强制性地加在最具市场定价的食品工业上。

可以说,中国当下的食品安全状态与20世纪初的欧美等国相似,他们也曾经历市场经济初期的野蛮竞争与政府监管的不完善。然而,在成熟市场经济下,发达国家为何依然爆发食品安全危机?

“疯牛病”在英美日等国闹腾了许多年,一向以食品安全监管严格自居的欧洲也被“毒黄瓜”(后证实为是“毒豆芽”)撂倒,一起没有发现任何受害者的二恶英鸡蛋事件引发德国万人大游行……与尚处在市场经济前段的中国不同,欧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危机可归结为食品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后的必然结果。

当工业经济发展成熟后,开始将工业化生产方式向农业、畜牧业等自然部门拓展,高科技与规模化相结合,导致诸如“超级细菌”等新型病原体的出现与传播。

如用动物内脏等部位制造的肉骨粉饲料喂养牛,违背了牛的自然生长方式,以致大规模爆发“疯牛病”,给畜牧业带来沉重打击。再如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油菜的抗除草剂基因飘移到杂草中,出现除草剂无能为力的“超级杂草”,这些“超级杂草”还会通过交叉授粉继续污染别的植物。

然而,危机即是契机。在食品安全危机的阴影笼罩下,天然、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符合消费者追求自然、健康、环保、生态的生活理念,具有强势发展潜力。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预埋绿色战略,如朝日绿源公司从06年开始在1500多亩土地上,进行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施除草剂的无害种植。

与此同时,中国食品工业前景将伴随着危机不断曝光、政府艰难转型、行业标准完善、跨国食品巨头攻城略地步入新阶段。

首先

中国互联网7.31亿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9.8亿用户,构筑起全民参与的公共信息平台,信息来源与传播渠道多元化,改变以往信息不对称时代的封锁与压制。食品监督或将由媒体、政府监督,转变为全民监督,食品黑幕将被不断被扒出。

其次

虎视眈眈的跨国食品巨头闻风而动,力夺中国市场份额,70%的受访者认为进口食品更安全的数据更给其信心。

再者

中国企业频繁走出去收购海外食品企业,甚至是收购土地直接经营农牧业。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监管与自律食品安全“双保险”
德国食品安全法专家:德国食品安全规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初探
食品安全危机源自执法缺失危机
食品追溯面对的问题?
健康报:食品安全教我如何不紧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