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2年第144篇:教研有感∣郭哥评课之《归园田居(其三)》

郭哥评课之《归园田居(其三)》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我最近购得顾之川先生主编的《名师语文课(初中卷)》,书中收入了31篇教学课例,每篇课例包括背景描述、教学设想、课堂实录、教后反思、专家评说五个部分。第1篇课例是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吴丹青老师执教的《归园田居(其三)》。应该说,这是一节很有诗意的课,符合教师提出的“为诗意人生而教育”的理念。

这节课一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目标:1.通过听写全诗,体会写作思路,背诵全诗。2.通过辨析“盛、稀、秽、带、荷”等字词的音形义,感受形象,体味诗意。3.学习以诗解诗的方法,读懂陶渊明的“归”“愿”和返璞归真的诗情。4.比较赏析,体会陶渊明诗歌形象和语言的生活化、情感的真纯朴质,懂得欣赏陶诗的自然美。5.仿写诗歌,初步学会叙事抒情、多层转折、营造意境等写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大致是:用教师创作的一首诗作为导入,然后是听写诗句,猜读诗意,分析学生听写出错的字词,进行具体分析;接着是围绕“归”“愿”进行解读,并通过以诗解诗的方式,再次探究“归”“愿”;最后是鉴赏并模仿陶渊明的诗,进行诗歌创作。

这节课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理解全诗内容和重点字词时,作者打破了“翻译全诗”“描述意境”等常规操作,而是独出心裁地使用“听写猜读法”。什么是“听写猜读法”呢?吴老师在《古诗词教学的“听写猜读法”探索——以<归园田居(其三)>的教学为例》一文进行了解释:“学生在阅读诗词前先听写整首诗词,通过猜测诗词内容、写作思路来猜写词语、句子,听写后根据上下语境判断字词正误,并紧扣字词揣摩诗人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意蕴,实现由'言’及'文’、'言’'意’共生的教学追求。”于是我们看到,学生出错的词主要有:“盛”误写为“胜”,“稀”误写为“西”,“兴”误写为“星”,“带”误写为“戴”,“夕”误写为“西”,“违”误写为“为”。学生在听写时,这些字词出现了错误,但教师没有止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启发学生对这些字词进行分析,反思自己为什么出错,正确的理解又是什么。这种反思和纠错的过程,就转变成了理解诗意的过程。例如最精彩的莫过于“带月”和“戴月”的区别。我们常用的成语是“披星戴月”,那是形容劳作的辛苦,此处是形容陶渊明辛苦劳作吗?这就关系到对诗意的理解。结合整首诗以及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学生发现这首诗并不着意表现作者劳作的辛苦,而是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慢节奏。于是教师进一步总结说:如果要表现艰辛的话,用这个“戴”;如果是要表现悠然自得的心境,用这个“带”。接着,教师继续发问:“为什么表现悠然自得的心境用这个'带’好呢?”学生的想象力立刻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认为是月亮陪伴着作者回家,有的认为把月亮带回家,有一种梦幻的感觉,有的认为带月回家表现的是与自然特别亲近的场景。这其实就是一种“误中悟”,即在书写的错误中反思,并且以此为契机来体悟诗意。

第二,在解读诗人的思想感情时,教师使用了以诗解诗的方法,这实际上是一种互文阅读法、群文阅读法。《归园田居》是一组诗,组里的诗肯定有一些相似之处,甚至存在着相互印证的关系。于是教师引入了《归园田居(其一)》《饮酒》以及欧阳修的《画眉鸟》,通过这些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意。当然,教师并非完全抛开文本,完全依据课外的资料来解读本诗,这种“围魏救赵”式的教学不可取。在引入课外资料之前,教师已经发现学生对诗中的“愿”理解得不到位,于是进行了一番分析。而理解“愿”,又不能离开“归”,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从哪里归”“为什么归”等问题。在理解本诗的基础上,再引入同类文本进行互文解读,那么学生对陶渊明的思想感情就会有更为深入、更为透彻的理解。在进行同类文本分析时,教师没有笼统地请学生寻找这些诗的共同点,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找出《归园田居(其一)》中相对应的词语,填写到“从( )归(   )”的空缺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归”和《归园田居(其三)》中的“归”自然就产生了某种呼应。

第三,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诗味”。我平时是不喜欢提“语文味”“诗意语文”等理念的,因为我觉得这些理念总是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不符合我实用主义的教学取向。尤其是把这些理念安放在所有语文课上时,我就觉得更有问题,试想,如何将《大自然的语言》《时间的脚印》《我为什么而活着》等文章教出诗意呢?但是这节课,我还是想谈谈“诗意”的问题。在我看来,语文的“诗意”要与一定文体的教学结合,执教古诗词,不论是教学氛围还是教学语言,抑或是其他教学内容和手段,自然需要教出“诗味”来。这节课的“诗味”体现在很多地方,例如上课时展示带有自画像性质的一首诗《白云瀑》:“我自从天降,孤崖一为停。幽岩生春意,深谷传远情。日照飞彩影,风来舞轻听。与谁两相悦,凝碧待月明。”课前引入这首诗,能够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但这首诗又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噱头”,而是在课堂的第五个教学环节摇身一变为教学的材料,即教师应学生比较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自己写的这首诗,学生更是饶有兴趣地进行了一番比较。有的人喜欢陶渊明的恬淡与质朴,有的人喜欢教师这首诗的优美华丽,在议论纷纷中,教师趁机抛出学习任务,即仿写陶渊明的诗,注意陶渊明多层转折、先叙事后抒情的手法。学生模仿创作,本节课也正式落下帷幕。总之,我觉得教师自创诗歌,在本节课中是成功的。

当然,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过于繁杂,目标1和目标2是连在一起的,目标3中的“返璞归真的诗情”和目标4中的“情感的真纯朴质”有重复之处,还有一些目标如“懂得欣赏陶诗的自然美”“学会叙事抒情、多层转折、营造意境的写法”等,落实得还不够充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659期:【诗意语文•诗意成长】第23期 董一菲《归园田居》“智慧课堂”悟课活动文字稿:长袖善舞,...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的“点”“线”“面”
[魏晋] 陶渊明,收录:159首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试讲——《归园田居》试讲稿 教案
特等奖教学案例:《归园田居(其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