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年第12篇:读书有悟∣审美经验与心理距离

审美经验与心理距离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最近,我在读朱光潜先生的《悲剧心理学》,本书形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书中的一些观点也称为朱光潜先生后来进行美学研究的基础。本书的第二章讲的是审美态度与心里距离的问题。读完之后,我对“距离说”这一文艺理论与美学的基本观点有了新的认识。

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活动不是一般的实践活动,也不是道德活动、科学活动,而是一种伴随着感情的超功利的活动。例如一个人面对一朵花,心里想的既不是如何获利,也不是探究花开的原因,也不是想到用花比喻人的道德,而是这样一种心理活动:他全神贯注在这朵花上而忘记了一切。转瞬之间这朵小花变成一个有生命的活物,对着他微笑,引得他的同情。在美的享受到极度狂喜的一刻,诗人把自己也化成了花,分享着花的生命和感情。但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便会放弃某些实际的和科学的兴趣,哪怕是暂时忘记。作者进一步总结说,审美观照是一种高度专注的精神状态,与概念的联想不可调和,与批评态度也不能共存,更不是一种享乐的态度,是独立于道德考虑的。这种态度与经验的产生,与“心里距离说”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

“距离”本是一个空间概念,我们由此可以想到审美对象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例如去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当地人都说没啥好看的,就是一座普通的楼而已,但第一次观赏黄鹤楼时,还是会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因为在当地人眼中,黄鹤楼不再是审美对象,而是日常生活中一件平常的东西。“距离”也可以引申用于时间方面,古代的一件平常的器具,现在放在博物馆里,我们也会将其当作审美对象。此外,“距离”还可以作为一种比喻,例如航行时海上突然起了大雾,从实际角度看,这是不利于航行的,是一种危险信号,会给人带来焦虑,但如果抛开实际考虑,把注意力集中在大雾本身上,这场大雾就成了赏心悦目的美景。作者对这些现象进行总结道:“一个普通物体之所以变得美,都是由于插入一段距离而使人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使某一现象或事件得以超出我们的个人需求和目的的范围,使我们能够客观而超然地看待它。”

那是不是说,审美对象与主体的实际生活的距离越远就越好呢?那也不是。“心理距离”是一个辩证的概念。如果主体与客体的距离很远,那么客体根本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为它与主体没什么关系,因此主客体之间首先应该是“切身的”,即客体要能够成功地吸引主体的注意,例如主体在客体身上看到了自己过往的生活经历。但距离过近,就等于没有了距离,否则主体就完全陷入了客体中。正如作者所说:“客体愈是激起我们的欲望,使我们回想起自己的个人经验,我们就愈会把思想集中在自己身上,想到自己的悲欢、自己的希望与忧患,而不是去凝神观照客体本身。”这种现象,布洛也称之为“距离的自我矛盾”。其实也不是矛盾,而是要辩证看待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一点也是我阅读本书的最大收获。

这一原理可以应用在文本解读中。例如解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不能被李白的“梦境”所迷惑,认为这场梦是漫无边际甚至是随心所欲联想的,而是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这是因为作者梦醒之后,用文字描述梦境时,自然会与梦境之间产生一种距离感。朱光潜先生引用了德拉库瓦教授一句话:“为了描述自己的感情,艺术家应当达到某种程度的客观化,成为自己的模仿者”,这句话用来描述《梦游天姥吟留别》非常合适。作者也讲了一句相似的话:“艺术家不可能趁热打铁。只有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那些使人喜不胜喜、悲不胜悲的事件才可能通过回忆与反省得到过滤,进入一支歌或一篇回忆录。”

朱光潜先生将这种“心理距离”的观点应用于悲剧研究中。他认为悲剧中使生活“距离化”的几种手法:一是时间与空间的遥远性。悲剧中形成“距离”的最明显的手法就是让戏剧情节发生的时间是在往古的历史时期,地点是在遥远的国度。很多作家,不仅仅是悲剧作家,都很善于采用这种手法。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故事发生地在丹麦;《奥赛罗》的发生地是在意大利。因为有了距离,我们对悲剧人物才会心存敬意,从而能够对其进行审美观照。二是人物、情境与情节的非常性质。所谓“非常”就是超出平常,悲剧人物并非常人,悲剧英雄所面临的情境更不是日常生活情境,悲剧人物的情节也超越了一般生活。作者认为,许多悲剧情境如果换到现实生活中来,大概不会导致那么悲惨的结局,遇见、谨慎或妥协都可以避免祸患的发生。这也说明,悲剧带有一种“非常”性质。三是艺术技巧与程式。悲剧作者会使用一些特有的艺术技巧和手段,著名的“三一律”就是艺术技巧之一,后来慢慢成为一种“程式化”的标准。四是抒情成分。作者认为:“它那庄重华美的词藻、和谐悦耳的节奏和韵律、丰富的意象和辉煌的色彩——这一切都使悲剧情节大大高于平凡的人生,而且减弱我们可能感到的悲剧的恐怖。情境越可怖,就越需要抒情的宽慰。”这一点在话剧上表现得不是很明显。在影视悲剧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五是超自然的气氛。超自然的气氛会让人进入一个理想的世界,从而减弱悲剧带给人的心理冲击力。此外就是舞台技巧和布景效果,这一点不再重点阐述。

由此可见,作者对心理距离的阐述是很有逻辑性的。先是阐述了审美经验与心理距离的原理,同时又结合悲剧作品进行条分缕析,这种分析问题的方式值得学习。对于“心理距离”在文本解读中的应用,我的想法是:对于带有回忆性的文章,可以从时间距离的角度进行解读;对于像《溜索》《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等带有边地风情的作品,也可借助“距离说”等观点进行解读。当然,“距离说”的应用范围远不止这些,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刻领悟理论,然后结合教材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述百练:布洛的“心理距离说”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018年10月自考00037美学试题及答案
审美
易烊千玺是比换头还猛的逆袭?“疏离感”丑小鸭变黑天鹅的方法
美学与审美(十七)是什么让我们成为有美感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