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夏二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比赛课该怎么准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比赛课该怎么准备

中山市横栏中学∣夏二姣

2023年的4月和5月,异常忙碌,一向惫懒的我顶着一颗再不奋斗就老了的心态参加了学校的语文教学比赛的选拔赛,进而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参加2023年度中山市教学比赛的资格。虽然比赛结果并没有预想中的好,但是收获可谓极大。

一、好的教学设计是脱颖而出的法宝

不出错的教学设计当然是教学目标要与教材、学情以及课标相吻合,同时教学环节要一一对应且环环相扣呈螺旋状递进。设计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呈现学生的思维等。但是,于我而言教学设计的亮点和难点无疑是创新。以前觉得创新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沉入其中,才恍然,创新不单单是“不一样”,而是“熟悉且陌生”。看似大体相同,实则大不一样。

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所有人准备的是同一篇文章,教的东西应该是众人十分“熟悉”的,但是每个人又呈现出“陌生”的地方,而这个“熟悉且陌生”的地方恰恰是突围的关键。所谓熟悉的地方,当是以教材为基本点,以单元导读为方向,以这一篇的独特之处为抓手。《一滴水经过丽江》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游记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单元导读中要求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故而教学设计当呈现游记散文的这些特点,同时还需要抓住这一篇不同于其他篇的特质。文章的独特魅力在于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以人为视角,而是以物为视角,把一滴水作为游览的主角。肖培东老师这样形容“作者就这样虚构了一个旅游者兼讲述者的形象—一滴水,用拟人的手法,让它既成为丽江之行的观察者,又成为丽江故事的讲述者。”透过联想与想象,作者将在丽江的所至所见所感以水的方式呈现,跨越时空的局限,自由地全方位地展现丽江的美。

当然“熟悉”之处不但在课本上,也在前人的经验中。打磨“熟悉且陌生”之处,首先需要做一些资料搜集的准备。在设计之前,我购买了阿来的散文,从知网下载了31篇关于《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文献,分别包含文本解读、教学实录、教学角度三种类型。同时也在网上搜索了优秀的获奖的教学设计进行参考。根据这些资料,加上自己读文章的体验初步设计了教案。在第一次磨课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上的不够连贯,且逻辑有点混乱,内容还没上到重点就下课了,还有一个不足是过于依赖学生的反应,学生活跃上课就顺,学生不活跃,上课就死板,导致有些畏惧学生不活跃。在师傅的建议下,我看了三个拿一等奖的教学视频,发现自己工作没做足,一是从板书到导语到串联词再到点评及结束语等一些非常细微的地方没有逐字落实导致自己一方面耗时长,一方面创新不够突出。后来反复阅读课文,根据郭老师曾经提到的几种设计方法,我从最后一句话“我知道,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作为切入点串起了丽江的自然风光,悠久历史,古城建筑,民风民俗,以一线串珠的方法连接起了三个教学环节。

在备赛的过程中,我无比深刻的认识到创新来自于充分的知识积累和储备,教一篇课文,得明白这一类文章的特点,学生的起点和难点以及这一篇的背后作者的思想。而破解的法宝恰恰是文本解读。

二、好的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前提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课内的文章,还有许多现成的资料可以借鉴,但是中山市的教学比赛提供的文章《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除了中考解析再没什么其他的资料,这就极大地考验了文本解读的能力。

拿到文章后,我反复看了几遍,首先是从题目入手,锁定了“家园”“只”“籍贯”几个词,然后在文中圈出了作者对家园情感的句子。同时在知网上下载了作者徐则臣的相关作品研究论文。基于这一系列基础,同时在我的师傅以及语文科组的众多老师们的帮助下一步一步确定了文本核心,并完成了教学设计。

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对于“家园”的留恋以及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那种无奈与挽留是很容易察觉的,不容易察觉的是写作背后作者的无能为力的愧疚与深入人心的警醒和呼喊。但是怎么引导学生剥开文本的外壳,去抵达文本深处呢?怎么才能不以老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成为“文本解读”的一个重大问题。好的“文本解读”是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文本的精髓。所以根据文本解读设计学生活动成为转动学生思维的齿轮。在这方面,我明显感觉自己缺乏力道。

观摩了几位老师的比赛课后,我发现他们做到了“简而深”,并不繁复的内容,并不繁复的ppt,却抓住了文章的一根绳,紧紧牵连着课堂,所以有一气呵成之感。比赛后,我也咨询了本次大赛的榜首潘琳西老师,想看看他是怎么解读文本以及设计教学的。他说从学生的疑问处开始,从读不懂的地方开始,教学设计的最终落点是学生,所以要把自己当作学生。他提到灵感也需要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课例来点燃。潘老师的话让我思索良久,我想我平时也是这么想的呀,那为什么设计出来的教案上出来的课远不如他精彩呢?后来观摩了他的一些公开课,同时也有幸看到他设计的《当家园只有一个籍贯》的案例,我想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如何分解疑问处,如何深究学生的不懂之处,如何铺垫学生的理解之路。同样是对“家园”的复杂情感,潘老师的设计就细腻很多,围绕“家园”从“家园”的释义,“家园”的模样,“家园”变成“村庄”、“籍贯”等展开,逻辑严谨,且深入解剖了题目,同时还让学生们理解到什么是家园,什么是故乡,什么是籍贯,作者为什么有这样一种情感。

与之相比较,我的设计就要粗线条得多。由此,我认为解读文本的细腻程度一方面是跟自己的知识积累有关,另外一方面是文本解读在教师与学生间转化的媒介,就是设计点是否打通了学生的疑难处。

如何才能很好地解读文本,一方面是跟着郭老师的指导大量阅读专业书籍,精准定位文本解读,另一方面则是量变引起质变,珍惜每一次备课的素读,解惑,创新。

三、重复演练是赛场从容淡定的要素

这次比赛,我还有一个更深的感悟是“重复”很重要。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无数次重复的练习才能看上去泰然自若,正如《卖油翁》中所说“无他,唯手熟尔”。在准备《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的时候》,我的重复工作是不充分的,有些细节单单靠临场的反应是无法衔接浑融的。首先是整个课堂实录,一字一句是应该反复手写斟酌的,这点我做的不够。重复的模拟上课情景并推敲上课话语有助于比赛时应对因紧张或突发情况而带来的卡顿,也有助于对时间的把控。其次是对学生课堂反应的预设不够,尽管比赛前科组老师们就已经提出应该要对学生的课堂反应做预设,但是我做的预设是我想要的预设而不是各种可能情况的预设,这是准备不足之二,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对学生课堂评价过于单一。

此外,我还有一个别致的感受就是身体好,精气神足十分十分重要。赛前有好多个时刻我都想重复上述我说的那些步骤,但是我发现严重的精力匮乏会对精神的供给造成短路。所以比赛课成功的另一个隐形因素是充足的精气神,曾经的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么年轻“健康”已成为一大竞争力。

最后,通过这次比赛我明白了比赛课乃至一节寻常课该如何准备,我也明白了自己的短板,找到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滴水经过丽江课》后反思
自读课教学
新学期,我们该怎么备课——跟着肖老师学备课
巴蜀好景君须记,最是学习丰收时
164季 人眼可畏?!!!
《张衡传》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