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年第102篇:【读书有思】之略读教学的前世今生

2019年第102篇:【读书有思】之略读教学的前世今生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最近,我读了一篇发表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6期上的论文《民国时期国文略读教学思想的发展及其当今启示》,作者是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耿红卫教授和研究生王贝贝。此前,我在各大期刊上读到了不少关于统编教材“教读”和“自读”的论文和案例。但我总感觉这些文章缺少一种历史梳理的维度,作者根据教材编者、大学教授的观点,再加上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结合教学实践形成论文,没有从语文教育的历史进程中把握“教读”和“自读”的意义与价值。更重要的是,很多论文都缺少一种课程与教学论的视野,习惯于就事论事,得出了很多似是而非的结论。而这篇《民国时期国文略读教学思想的发展及其当今启示》系统梳理了民国时期略读教学的历史过程,对于理解现在的统编教材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在作者看来,略读教学是在对传统阅读教学方式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我看来,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在解经基础上形成的,讲究阐释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像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算不上真正的“阅读教学”,而是一种阅读方法。当然,传统阅读教学本身也是很复杂的,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就提出了很多阅读的方法。但从“教学”意义上讲,还是以精读为主。近代社会的变革、西方思想的输入等,是阅读教学方式转变的社会契机,也是略读教学产生的社会语境。正如作者所说:“如何使学生适应新式课堂教学,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做到精思的同时做到广博,吸百家之长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视野,就成为当时语文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早的略读教学出现在1923年的《新学制国语课程标准纲要》中,当时的略读教学强调“课外延伸与拓展,内容一般偏向于篇幅较长的作品以及经史子集,着重于量的积累”,或者说略读教学主要用于课外阅读或整本书阅读。该课程标准还指出,略读名篇要先由学生课外修习,而后在课堂讨论,这是对略读方式的进一步具体的指导。当时的略读,有点类似于当今的“读本”,即学生运用课堂习得的阅读方式,对课外读物进行自主阅读。略读教学思想真正确立的时期应该是上个世纪20年代末。1929年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对略读教学进行系统的阐述,主要包括:一是略读作业的总要求,即“由教员选定整本的名著,或节选整部的名著,指导读法,使学生对于所读的内容旨趣,有概括的了解与欣赏”,这其实有点与现在的“自读教学”有相似之处。当然,略读的对象还是整本或节选的长篇名著,而不是教材中的篇目。二是探索了略读选用读物的标准,即“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国文知识与技能、品性的涵养、思想启发方面的指导与实际的受用,同时提高学生作文读书能力”和“使学生获得赏析文学的能力,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前一条标准侧重于语文知识及素养,后一条则是重点强调文学作品的欣赏。三是对略读时间的规定。每周五小时,其中略读指导占一个小时,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每学期至少选读两种名著。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阅读动机的激发。四是评价结果。学生毕业时要略读名著二十种,了解其大意,并记忆主要部分。1932年的《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形成了专门的六条阅读教学法。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一是学生在略读过程中需要列举出来所阅读书籍的参考材料;二是要记录下来教师所指导的阅读方法,问题解答及自习时所摘出的要点,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三是采用定期考试的方式检测阅读效果,包括问答、测验、检阅笔记、轮流报告以及讨论等。

略读教学思想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关于精读教学和略读教学的研究。叶圣陶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在论文作者看来,学生在略读过程中,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阅读书籍;学生毕业之后,为了生活、工作需要略读各种书籍来适应社会,这种应用就是在略读基础上的应用。叶圣陶老先生还指出,略读不是粗略阅读,也不等同于课外阅读,而是与“纤屑不遗,发挥尽净”的精读相对应的“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略读与课外阅读的区别在于,略读是有指定的同一教材,有学生的集体交流,有固定的课时作为保证并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本时期略读教学研究的代表作,自然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著的《略读指导举隅》。

由此可见,略读教学思想的形成是经历了一定的历史阶段的,最初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盲目性,有时候还会偏离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即使是成熟时期的略读教学,也存在着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的缺点。本文还提出了略读教学思想对当今语文教学的三点启示。第一是明确阅读价值,转变传统观念,第二是指导略读训练,提升运用能力;第三是利用阅读教学,深化情感体验。我倒是认为,这三条策略虽然有指导意义,但是新意不是很足。

我以前认为,“精读/略读”和“教读/自读”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阅读方式,后者是教学方式,现在看来,这样的理解还过于肤浅。所谓精读和略读,其实也是教学方式,是精读教学和略读教学的简称。而这篇论文对我的启发作用在于:一是要在作者对民国时期略读教学思想的研究基础之上,继续研究建国以来一直到新课程改革这段时间内略读教学思想的新探索。这样的历史梳理,是很有必要的。有了历史梳理,才会对当前的“教读”与“自读”的区分有更为清晰的认知与把握。二是要从纵横两个层面对“精读/略读”和“教读/自读”进行比较,纵向层面自然是历史分析,把握过去的“精读/略读”和现在的“教读/自读”在概念内涵、价值意义、课时安排、评价策略等区别;横向层面则是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角度,对“精读/略读”和“教读/自读”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山在线—张
关注经典阅读,提升人文素养
让思维在个性阅读的天空里翱翔 ——薄弱学校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探究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论文)
Blog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教学设计及培养-以《西游记》为例
名著阅读教学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