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年第92篇:如何实现群文阅读与深度阅读的结合?

2020年第92篇:如何实现群文阅读与深度阅读的结合?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20年第6期全文转载了广州广雅实验学校杨瀛瀛老师发表在《语文月刊》2020年第1期的一篇论文《博然后深 广然后专——浅谈群文阅读与深度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教学策略》。这篇文章总结了杨老师多年来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经验,探索了将群文阅读与深度阅读结合起来的策略方法。群文阅读扩展了课堂容量,能够让学生的阅读广而博;深度阅读则着眼于精思细品,能够使学生的阅读深而专。群文阅读教学并不意味着对“入群”的文章平均用力,而是有所侧重,那侧重的那篇文章,自然可以开展深度阅读。杨老师提出了五条具体的策略:

第一是有趣之文激发讨论。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引入与文本主题相关的有趣文章,并涉及问题,带动学生思考文章主题。例如韩愈的《马说》,这是一篇议论文,而且又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阅读难度是比较大的。杨老师在“导入”的环节引入了古代一篇寓言故事《伯乐相马》,这个寓言故事本身又是可以多元化理解的,这就为学生的讨论奠定了基础。教师的问题则是:你认为这件事中,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在“总结”环节,教师又引入了《资治通鉴》中有关唐太宗李世民和封德彝之间的有关选拔人才的对话,并且设计了一个问题:请再次谈谈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看法。韩愈的《马说》、寓言故事《伯乐相马》、《资治通鉴》相关片段,组成了“群文”,并且有共同的议题,即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这三则材料对议题的解释是有侧重的,学生在理解两者课外材料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马说》的寓意及观点,这对训练其思维能力是有作用的。

第二是作家言行印证精髓。《爱莲说》是教材名篇,文章的表面意思是容易把握的,但作者周敦颐对三种花的态度是比较隐晦的。对于牡丹,贬多于褒;对于莲花,则几乎全是褒;对于菊花呢?作者没有明确的态度,只是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句中的“隐逸”也不一定是贬义,“陶后鲜有闻”本身是一个客观事实的概述。杨老师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特意引入了两则材料,一是《宋史》中的周敦颐的传记片段,一是《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的周敦颐与端砚的事迹。这两则材料表明,周敦颐在面对官场“污浊”之事时,不像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冠离去,而是据理力争,甚至直言抗辩,用自己的人格征服对方,扭转不正之风,这就印证了《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等“君子”精神。于是,周敦颐对“菊”和“莲”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了。

第三是对比材料点燃思维。群文阅读中的一组文章,议题可以是相似的,也可以是相反的。意思相反的材料可以实现对比,通过原文对比、前后联系和拓展延伸等方法,丰富阅读材料,使得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例如《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礼运》,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特征,学生对这样的社会特征可能只会停留在表现的理解与把握上。针对这种情况,杨老师引入了同一篇文章中谈及“大道之隐”状况的语料,让学生在对比“大道之行”和“大道既隐”的不同社会状况和表现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会的特征。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是很有创意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第四是删减之章破解难点。这个点我比较熟悉,也就是“母文本系统还原”的方法,因为文章在选入教材时,部分章节或文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这些删改有一定的道理,尽管未必全部符合一线老师的心意,但这些删改之处用于课堂教学,也是点燃学生思维的契机。鲁迅的小说《社戏》,开头写“我”成年后在北京两次看戏的经历,在选入教材时就被删掉了,被删掉的部分和教材原文虽然是同一篇文章,但在形式上又可以形成“群文”,在学完《社戏》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补充阅读被删掉的部分,从而加深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而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原本是“套层叙述”,课文节选的只是最内层的故事,故事的外层是“我”长大之后的一些经历,不同的套层揭示的主题是不一样的,故事的内层揭示了人性的自私与势利,故事的外层则体现了人性的善良与温情。这种补充对比阅读,也是有助于学生理解小说主题的。

第五是相似之言诠释重点。作者引入了“文本互织”理论,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互文性理论”,它强调多文本的联结,尤其是语言文本层次和读者认知层级之间的联结:在文本层级,跨文本的参照和意义是有相互关联性;在认知层级,当读者阅读主题相关的文章时,文本互织便在他们的心中产生。杨老师在执教同一作者的系列作品,或碰到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时,就利用了相似之言来诠释文章的重点。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教师在执教《小石潭记》时,是可以引入另外“七记”中的某些篇章或片段,这些篇章和片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小石潭记》中的“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等句子。这一点,统编教材课后的“积累拓展”题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题目,提示学生阅读《朝花夕拾》的其他篇目,理解“大”鲁迅与“小”鲁迅之间的关系;《动物笑谈》课后的“阅读提示”,也提示学生阅读《所罗门王的指环》的其他篇章等等。当然,如何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要视学情而定。

总之,杨老师总结提炼的这些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一线教师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是有极大启发意义的,甚至有的教学方法可以直接使用。对于群文阅读和深度阅读之间的关系,杨老师也从实践层面上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关于语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asunnyday的博客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关于阅读教学
怎样解读文本(转载)
群文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课文解读及其三步解读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