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板桥的另一面
郑板桥是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十年的举人,乾隆元年的进士,曾任范县、潍县知县,政绩斐然。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
提起郑板桥,人们自然会想到他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尤以画兰竹成就最大。至于他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横幅,更是家喻户晓、世人皆知,悬挂于厅堂之上能使人警醒,亦是高雅的艺术品。他体恤民情、清正廉洁,世世代代为后人敬仰。殊不知,他还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1998年,我去潍坊出差,朋友带我去了“十笏园”。十笏园又名丁家花园,面积约2000平方米,主人丁善宝在里面刻印了许多郑板桥的诗词字画,因占地非常少,时人喻之为“十个笏板”,故而得名十笏园。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殿面君的工具,类似于今天的笔记本,上面记载皇上的旨意,大臣要向皇上面奏的事项也写在上面备忘。十笏园小巧玲珑,富有诗情画意,堪称江北的“苏州园林”,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出差愿意看名胜古迹,过去网络不发达,每看过一个地方又喜欢买上一本书,回到家躺在床上慢慢品味,以弥补走马观花的遗憾。那次我买了一本《郑板桥在潍县》,品着品着还真有了新的发现。
潍县,今称潍坊市,历史悠久,文化昌盛,手工业发达。板桥五十四岁时由范县改任潍县知县。当时,山东大灾,潍县尤烈,乾隆十年秋至十四年春,潍县连续遭受海水溢浸、旱、蝗、涝及大疫病的摧残,饿殍遍野、白骨杂陈,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为救民于水火,捐出自己的养廉银“捐廉代输”,输即现在所说调节物资供需,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开官仓救济灾民和令大户开仓平价售粮;他还拿出县衙不多的银两整修县衙,修复城墙、城隍庙、文昌阁;并让乡绅拿出积蓄建家院、修祠堂,认修城墙;劝邑中大户轮流舍粥救济老弱病残的灾民。
他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难免得罪了一些人,这些人就告他灾荒之年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朝廷怪罪下来,他平静的说,我这样做既能让年轻力壮的人吃饱饭,挣钱养家糊口,又能让老弱病残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有什么不好呢?反之,如果灾荒之年,大户人家屯粮居奇、聚财闲置就会使市井萧条、灾情加剧。这些情节读来颇有点儿现代经济政策的味道。

有一年,某钦差来山东巡察,无论走到哪儿,敛财都是第一位的。他耳闻郑板桥为官清廉,不行贿受贿,要在他身上搜刮银子,实属不易。怎样令其心服口服,乖乖地拿出银子呢?他绞尽脑汁、苦想冥想,终于想出了自以为无破绽的良方。钦差大人将一百两银子放入食盒,令两随从送去郑板桥府。按照惯例,上司给下级送一,必得还十。依此算来,回礼银子一千两。郑板桥收到“厚礼”,心领神会,轻蔑一笑,明知金钩钓鱼之计,还得收下这百两银子。然后差人用其中一两银子,买回两袋潍县萝卜,余银衙役们均分。
几天后,钦差返京复命,郑板桥命人将萝卜装入食盒,用红缎扎好,给钦差大人送去。钦差大人见送来沉甸甸两大食盒,心想这银子千两有余。迫不及待地解开红缎,打开食盒一看,差点儿晕倒。大家望去,只见食盒内装的并非白银,而是满满的萝卜,其上一纸信笺,有诗曰:
东北人参凤阳梨,难及潍县萝卜皮。今日厚礼送钦差,能驱魔道兼顺气。
今天,郑板桥的诗句,赫然印刷在市面上销售潍县萝卜的包装盒上,给潍县萝卜平添了几分历史韵味。

朋友还给我讲了当地流传的一个故事:郑板桥居官十一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腐败现象,深感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他任潍县知县七年,与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后因为民请赈“忤大吏”乞病还乡。卸任时潍县万人空巷,男女老少送至城外,让他留下一句最重要的话,他略微沉吟后说:“你们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父母。”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百善孝为先”,当时人们听了这句话感觉没啥稀奇,可天长日久做起来却不容易。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饮食质量、衣物换洗、床前伺候等,很难做到对待父母像对待孩子完全一样。特别是兄弟姊妹多的家庭,还时常会因赡养父母而相互攀比。郑板桥的这句话,揭示了人性的弱点,让潍县人时时刻刻警示在心,祖祖辈辈受用无穷。
想来,古代经济不同于现代经济,但既然都是经济总会有其内在联系和规律。由于古代科举考试也有经济的内容,自然会有人懂经济。可是要想在官场上游刃有余,施展为国为民的抱负,是需要智慧和心机的,一定意义上比搞经济还难。
郑板桥的这些事,时常萦绕在我的心头,把它写出来,一吐为快。

(摄影  旅途)

作者简介:李晨,生于济南,原籍垦利。青年推小车,中年管汽车,老年学写人生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潍县萝卜与潍县人的性格【探索式散文】
趣话“潍县萝卜”
郑燮传-受礼不送礼
郑板桥治理潍县时,是怎样对待富豪的
“收一还十”民间故事
郑板桥---世称“三绝”的才子县太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