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说大唐盛世,照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言下之意就是要恢复往日之荣耀,百家争鸣的春秋,开拓进取的汉,狂放自傲的魏晋,素简幽静的宋,闲适精雅的明……每个朝代,都有一张独具风情的侧脸,吸引着人们内心的某种偏爱。

要说清朝,康乾盛世,疆域辽阔,社会稳定,但满清权贵,强行剃头,大兴文字狱,对思想文化和科技禁锢,透着一股固步自封的自命不凡;

要说明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让汉民族自信心大增,在各个方面都可圈可点,只是都不突出,如:经济不如宋朝、繁荣不如唐朝、军事不如汉朝、领土不如元清,安稳的表象之下,难掩压抑与悲情;

要说汉朝,“文景之治”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之治,在这期间汉文帝与汉景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税,华夏民族有了一个新名字——汉族。但汉朝尚有北方匈奴大患,还需奋力凿空西域;

要说宋朝,文化繁荣,工商业发达,思想自由,可是底气不足、强撑门面的苦涩;要说秦朝、元朝,昙花一现,外强中干。算来算去,也就是唐朝,疆域广阔,不仅无需筑长城以御外敌,作为自由开放的世界中心,更是文化腾达,万国来朝,各民族之间大融合。

唐朝是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基础上的,唐朝的许多著名家族,如长孙氏、窦氏、独孤氏、宇文氏,甚至连皇族李氏,都有少数民族的血统。4世纪之初,北方被一批批异族的游牧民族所蹂躏。直到376年由拓跋突厥人建立了一个稳定而统一的北方政权北魏。是权力基地在山西西南、陕西和甘肃的关陇贵族,隋唐皆出自于这个半胡化的精英集团,讲汉语,又讲突厥语,基本上出身军人集团而非文人精英。

政治上注意以史为鉴,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唐高祖李渊是西魏柱国大将军李虎之后。公元618年李渊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建立唐朝,开始统一战争。当时的中原地区经过三百多年的分分合合,南下进入中原的鲜卑、匈奴等族群与汉人开始逐渐融合成新的中原定居族群;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仍然处于松散的部落状态;青藏高原东北部由一只鲜卑部落建立起吐谷浑王国;在蒙古高原、西域以及中亚地区则是最为强大的突厥。以金山(阿尔泰山)为界,分裂成了东西两部。

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展露出自己的才华,但秦王不甘心只做一名将军,拥有雄心壮志的他将目光投向了皇位。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亲兄弟,逼迫父亲李渊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盛唐也随着贞观之治拉开了帷幕。游牧文化推崇富有个人魅力的领导者,李世民弑兄以获得权力的方式,更接近游牧民族而非传统中国的传承方式。

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社会的顶峰,初唐至盛唐形成了一套包含三省六部官制、科举选拔制、律令法制、租庸调税制等核心制度的规整体系。纵观整个中国制度史,盛唐之制也堪称最为整齐、清晰,也最容易学习、传播的制度体系。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训,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经常告诫各官员要处理好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太宗还重视人才选拔和发现人才,强调要德才兼备,不避亲仇,注重品德,能够虚怀博纳,从谏如流。

对外关系上采取 “华夷一体”等民族政策

得位不正的李世民,用各种方式来建立声望,比如抨击和贬抑隋朝旧臣,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经典话语的解释权等。更重要的是,他打算通过开拓边疆、平定四夷,赢得“天下可汗”的称号,树立威望。

唐朝一统中原,周边民族政权,如突厥、吐蕃、吐谷浑等绝非善茬,不管是为了政局的稳定,还是百姓的安居乐业,唐朝都需要养精蓄锐,休养生息。所以如何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历朝历代,周边的多民族政权都是令人头疼的存在,边境时常被犯,为了抵御外族,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要浪费大量的精力。唐太宗太明白这个道理,“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的根本原因在于“贵中华,贱夷狄”,因此必须“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无取臣属”。唐太宗李世民调整了朝廷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在处理内陆与边疆事务上,内外无别,一视同仁。

唐太宗的“爱之如一”思想、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损彼之强为中国之利”、玄宗的“多事四夷”、德宗的“威信并立”、文宗的“天下一家”、宣宗至哀帝的“绥柔荒远”思想,基本脉络就是唐太宗“天下一家”思想的延伸。他们理想的民族关系是以武力征服为手段,在四夷地区建立稳固统治,对归顺的少数民族积极接纳安抚,达到“蛮夷狄戎,殊方异类,重译而至”,以“中外无隔,夷夏混齐”。

边疆管辖,唐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1)和亲: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的重要力量,于是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嫁与吐蕃赞普;

(2)册封: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

(3)会盟:8世纪末,南诏与唐会盟,重新归附唐朝;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双方立碑盟誓,从今往后同为一家,互不侵犯永结兄弟之好。

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物质交流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边疆各族发展迅速,各民族之间休戚与共,对国家边境稳定、祖国经济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太上皇李渊感叹万分地说:'胡、越一家,自古未之也。'

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人才策略,使周边地区的各类人才不断进入到唐帝国的统治机构中,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打造了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盛世帝国。对于周边民族政权的贡物,李唐采取了优厚的回赐政策,“计价酬答,务从优厚”。唐朝将贸易中的双方关系设定为进贡和赏赐关系,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笼络和感化对方,经济效益并不是统治者考虑的问题。

军事上实行“寓兵于农”的府兵制

唐代时,中国军队无论装备、素质、士气还是将帅能力都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高峰。唐高祖从太原起兵,占领关中后,将这里划分为十二个道(地区)。每个道都是军民结合的军府,皆设立首长,上马治军,下马治民。平时组织大家种地生产,战时召集壮丁们上战场。唐高祖就是依靠这样一支武装力量,最终夺取天下,建立的唐朝。

统一全国后,唐朝就不能像在关中时那样全民皆兵了。当唐太宗继位后,全国趋于稳定的时候,政府工作的核心,便是实现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协调一致,确保国家社会经济稳定,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综合地理位置、军事形势等多方面因素,设置军府。唐太宗贞观十年(626年),府兵制规范下来。府兵平时负责城防和维护地方治安,农闲训练,农忙耕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罢归田。战友均为朝夕相处,甚至是兄弟,故而战斗力极强。耕战结合的模式,保证了唐朝军队军事素质很高,但军事成本投入很低。

唐朝先后灭亡了三十多个国家。东突厥多次骚扰唐朝,李世民忍无可忍,公元630年派遣军队大破东突厥,至此东突厥灭亡;吐谷浑由于长时间控制着河西走廊地区,经常劫掠唐朝的商队,李世民于公元634年出兵攻打,最终吐谷浑归降唐朝。为了确保丝绸之路的贸易不受到影响,唐朝又先后灭亡了高昌、薛延陀、龟兹以及西突厥。

强盛起来的高句丽对隋朝的臣属要求总是阳奉阴违。隋文帝时期,高句丽曾多次袭扰隋朝边境。公元598年,杨坚派兵讨伐失败而归。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便三次对高句丽发动征讨。前两次征讨高句丽,均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高句丽表面上臣服了,但隋朝却因征讨高句丽劳民伤财,导致国内农民起义不断。结果高句丽仍在,隋朝却灭亡了。

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北为高句丽、南为白济和新罗。高句丽最为强盛,与百济同盟(和今天的朝鲜、韩国的版图并不完全重合)。当时,百济联合高句丽一起攻取了亲唐政权新罗四十余城,新罗接连遣史向天可汗李世民求救。贞观末年,四夷威服,唐太宗认为有必要考虑消灭帝国东北这个隐患,于是进行了三次征讨高句丽的战争。虽没灭掉高句丽,但太宗多年来对高句丽的征讨,严重消耗了其军事和经济实力,为后续的灭国打下坚实基础。唐高宗继位后,并未忘记先帝的遗志,多次征讨高句丽并将其灭掉。

第四次东征:655年,高句丽再次入侵新罗,攻占33城,新罗王春秋向唐求援,唐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句丽,随后薛仁贵等多次出击袭扰高句丽。直至660年,唐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兵10万攻讨百济。大军迅速平定了百济国,将其地域收归版图,接着携胜利之余威,便形成对高句丽的夹击之势。

第五次东征:唐军一举攻灭高句丽,东征战事算是划上了一个句号。由于要对付西突厥的威胁,唐高宗于是将大军撤出朝鲜,将半岛之地全部让与新罗。

到8世纪早期,唐朝通过成功的对外战争设立起一连串散布于边境的都护府:安西(西突厥、西域和吐蕃)、北庭(突厥诸部)、单于(统治东突厥)、安北(回鹘和铁勒游牧民族)、安东(朝鲜、契丹、奚和)和安南(越南的外族人)等都护府,不仅基本囊括了现代中国的主要版图(不包括西藏的吐蕃国),还包括了今天许多邻国的一部分甚至全部。

经济上实行“与民休息”,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李世民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行一系列重农业的政策,轻徭薄赋。唐朝前期,仅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丝绸之路,让唐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远销世界各个国家,加强了东西方世界的贸易往来。唐朝把“民族的”变成了“世界的”。唐朝的诗赋、围棋、音乐、书法、绘画风格、服饰文化、茶文化,都能成功引领风尚。

唐朝的元日大会源于古代的朝贡制度。每逢此时,皇太子、文武百官、地方朝集使分别向皇帝拜贺新岁,穿着不同服饰的各国使节和首领,列队登上含元殿,依次觐拜,献上来自各国的宝物,以表对大唐的尊敬和臣服。统一的唐帝国建立起一个跨地域的交通和贸易网络,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向外辐射,以便于贸易和帝国内部人员往来。在长安聚集的人,不仅有骑在骆驼背上,穿越沙漠戈壁与河西走廊,来自西域的胡人,首都的道路网络也从北方边疆扩展到南方,穿过四川的道路把云南和贵州与帝国其他部分连接起来,一直延伸到东南沿海,乃至东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主要城镇。

长安吸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物。他们中间有山东豪门大户出身的贵族子弟,也有前来参加科举考试的东南才俊之士,既有西北投诚或被俘的胡族将领,又有沿着丝绸之路从中亚内陆来的粟特商人,甚至还有从更为遥远的波斯、大秦赶来的基督教士和摩尼教徒。通过商业贩运和王朝的赋税贡献,长安聚集了天下众多的财富和珍宝。唐朝疆域面积达到最大值,约为1237万平方公里(一说1076万平方公里)。长安作为鼎盛时期唐朝的都城,不仅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那个时代东亚文明的中心。唐朝的国际影响力之大,以至于让海外中国人有了唐人的说法,各地华人聚居区都称为唐人街。

唐代除去制度以外,文化上最大的招牌产品就是太学教育。唐代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经过官方梳理的儒学经典作为标准教材使用。外国赴唐的留学生,也是进入国子监学习,形成一套相当成熟的留学机制:留学生赴唐之前,须提出官方申请,获准后才可入境,通常留学生是随本国“遣唐使”进入唐境。学成归国的各国留学生,犹如一粒粒种子,将唐朝的先进制度文化带到国外。唐王朝在用人方面也是真正的不拘一格、“不辨华夷”:外国来华学习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的科举并同唐人一样入朝为官,甚至唐帝国一些文武要职竟是由“外国人”出任。

唐朝比之别的朝代,是一个气质独特、开放包容的多民族的移民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不管来自何方,无论是波斯人、粟特人、回鹘人、突厥人、高丽人、大食人,都以族群聚落方式最后融化在中国之中。打起仗来,唐朝的军队从来不仅仅由汉人组成,而是各个民族都在其中,各族战士都有强烈的国家自豪感。

大唐的自信,得益于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元日大会源于古代的朝贡制度。每逢此时,皇太子、文武百官、地方朝集使分别向皇帝拜贺新岁,穿着不同服饰的各国使节和首领,列队登上含元殿,依次觐拜,献上来自各国的宝物,以表对大唐的尊敬和臣服。在阎立本所绘的《职贡图》里,我们还能看到唐太宗时期,南洋的婆利、罗刹、林邑国等前来中国朝贡和进奉珍奇物品的景象。《旧唐书》记载,从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唐曾与近400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经过攻伐兼并后,至开元年间,尚存70余国。

有一个唐朝作为理想蓝本,我们永远能够展望,真正的大国自信,真正的盛世气象,应该是什么样子。开放、多元、包容的姿态,吸收着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在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里,接纳着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释放每一个人的才情活力,让所有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梦回唐朝,心灵深处蕴藏着民族观念、家庭利益,但在国家意志与凝聚认同上,入乡随俗汇聚成中华民族的整体成员,变成唐朝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大唐盛世,五个历史疑问与答案
大唐故事|“超男”李世民的彪悍人生
从山西农民到大唐战神:30岁的你,一切皆有可能
大唐强,大唐究竟有多强?(名将篇)
唐太宗李世民的应梦贤臣——大唐名将薛仁贵,战功赫赫的一生
开创盛世——看李世民在游牧民族的夹缝之中纵横捭阖、开疆拓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