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帝王修炼三部曲·奋进

16岁的年纪登上皇位,一边是牢牢把控朝政的祖母,另一边是时刻觊觎皇位的叔伯们,试求刘彻心里的阴影面积。

此时的刘彻对于未来是不确定的,他的心中一定是焦虑和不安的。但是克服焦虑最好的方法,不是等待和猜测,而是行动。

01.符号的发明

刘彻绝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皇帝,他继位后第一个标新立异的发明就是【年号】。

此前的纪年是以皇帝的“谥号或名称”+“在位年长”来表示。但这种方式其实非常容易混淆,比如“文帝二年”和“景帝二年”只是差一个字而已。还有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式,比如“甲子”、“戊戌”等,但是干支60年一个轮回,也不是好方法。

这个问题因年号的发明而迎刃而解。因为年号是皇帝生前定的,所以都会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重复的概率相对会比较小。

年号最伟大之处便是【符号感】,这让一个阶段的历史显得非常地立体。比如说汉武帝的首个年号【建元】,其符号意义就是“是我建立了这个开端”,可见当时刘彻心中是多么想进行一个新老划断。

“建元”也被后世引申为一个朝代开国后的第一次建立年号,即“建国”的含义。而且在后世,年号的符号意义越来越浓厚,甚至成为了皇帝的代称,比如永乐、万历、康熙、乾隆等。

不同的年号也代表皇帝不同的心境,借此可以从侧面感受一个帝王的性格,甚至是一个王朝的性格。比如唐高宗和武则天都有十几个年号,可见这两人的内心是多么丰富;又比如朱棣的年号是“永乐”,可见当时其心中是何等地狂喜;而朱元璋推行“一世一元制”,不允许随意变更年号,其实是他务实性格的彰显,同时也表明他希望明朝能够成为一个务实的王朝。

多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明!我们可以相信,刘彻定会做出不同凡响的成就,汉帝国必将呈现一派崭新的气象。

02.刘彻与儒生

刘彻3岁时便经历了“七国之乱”,虽然叛乱被平息,但分封制带来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因此他深知掌握真正权力的重要性,而不是一个“皇帝”的虚名。

七国之乱的阴影一直笼罩在刘彻心中,虽然他深感不可再“无为而治”,但如何“有为”呢?

刘彻时常会翻阅贾谊的《治安策》来寻求答案。贾谊认为初定的汉帝国至少存在两个巨大的隐患,一是诸侯国势力过于强大,必会造成天子与诸侯的对立;二是秦风恶习尚余,世人穷奢极欲,社会礼崩乐坏。

于是刘彻便诏令天下举荐贤良,引来名士纷纷出山。其中一位已是鲐背之年的老者辕固生,坚定地建议刘彻扛起儒家的大旗。

很快刘彻的身边便聚起了大批儒家学者,他任命了一批亲儒的重臣,包括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看似朝廷大位都被儒生占据了,一场意识形态的斗争已蓄势待发。

但事情真的能这么顺利吗?这时正有一双眼睛紧盯着刘彻的一举一动。

窦太后认为儒生们教坏了刘彻,在她看来商汤、周武并不是受命于天,而是弑君篡位。但是儒生却认为是前朝昏暗,因而后者推翻他们是顺应天命,而天命就是民意。这个大胆真言的儒生便是辕固生。

其实这不是辕固生和窦太后的首次交锋。还在景帝朝时,辕固生就曾冒犯窦太后,认为被她视为圣人的老子不过是一介凡夫。当时就被窦太后罚入兽圈与野猪搏斗,幸有景帝惜才,借其锋利兵器,辕固生才得以保全。

而现在刘彻竟然又要重新启用辕固生,窦太后后悔当初就不该放过这个狂妄的儒生,这一次她定不手软。恰巧御史大夫赵绾奏请“无奏事东宫”,意思就是什么都不要向窦太后汇报,这是从太后手里夺权的试探。

窦太后被彻底激怒了。

刘彻任命的一众重臣皆被罢免,赵绾和王臧二人还被下狱,并死于狱中。窦太后的雷霆手段,连官居丞相的侄子窦婴也不能幸免,大批入京的儒生则被强制遣返。

刘彻与儒生的首次携手就这样一败涂地。窦太后以为刘彻自此会消停,但此刻他的心中正在酝酿一个更大的计划。

03.汉武帝与董仲舒

刘彻并没有等得太久。四年后,窦太后薨逝。但让刘彻始料未及的是,又跳出了一个秉持黄老的淮南王,竟然还带着《淮南子》入京教导他。

这让刘彻十分不悦,并进而激发了他改革分封制、重构思想体系的斗志。此时,刘彻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篇策论,大致意思是君权神授,君王应有治国之道,此道便在“仁义礼乐”之中。

这份策论的作者便是董仲舒,对《春秋》的研究成就使其闻名遐迩。其早年也曾向汉景帝上表策论,但未被采纳,于是只能用教书继续蛰伏。

无论天下大乱或大治,终不能为庙堂所用,似乎成了儒家的宿命。

但是历史的自我修正能力很强,郁郁寡欢的董仲舒终于等来汉武帝的贤良文学诏,这时他的心中应该泛起了一句歌词“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刘彻的思虑深远,他观史而生惑,历代皇朝的治乱兴衰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历史的偶然性背后,是否有必然性的力量在支配?到底是天命还是人为?

董仲舒兴奋不已,他向刘彻全盘托出了自己的思想,积极回应他的所有疑问,其主体思想主要有两点:

一是【更化】,意指改制。董仲舒同样认为秦朝的遗毒并未消除,但由于西汉开朝以来一直秉持黄老之学,该改革的一直没有改革,但是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

二是【大一统】,即强干弱枝、消除诸侯的政策。实现领土和权力的完整统一,是不可逆的大趋势。真正的统一绝不仅仅是政治的统一,而应当是观念的大统,但这种观念大统又不能变成文化专制,所以思想上的统一最为困难。

刘彻与董仲舒的数次问答,被后世称为【天人三策】。

刘彻想要的是长治久安的大道至理,而非一时的权变之策。董仲舒也认为汉朝已具备了从“升平”向“太平”过渡的条件,为了迎接太平盛世的到来,他提出了一个对历朝历代意义深远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刘彻终于解开了心中积蓄已久的疑惑,他欣然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

这一年是公元前134年,是刘彻登基的第8年、窦太后薨逝的翌年,也是汉武帝真正主政的元年。

可能从此刻起刘彻才真正成为了汉武帝,所以接下来我们也应该改口了。

汉武帝以《六经》作为人才遴选的标准,设立察举制度,同时兴建太学、郡国学等官办学校,教授儒学并选拔官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士人文治政府

后世沿用了2000多年的文官体制也由此开始,读书人终于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清晰路径。

春秋战国以来,治国的思想和方法一再被探索,历经诸子百家的思想和秦汉两朝的实践,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以儒家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在汉武帝一朝终于定型,成为中华民族长久屹立不倒的两大支柱。

理想之光得以照进现实,这应该是儒学自开创以来的高光时刻。似乎一夜之间,所有的问题都得以迎刃而解。

汉武帝是幸运的,在他最需要思想武器的档口,遇到了董仲舒。董仲舒是幸福的,因为强大的思想历来都有,但如果得不到统治阶层的认可,那多半是落入学术的范畴,是汉武帝让他的思想从此不再平凡。

04.攘外和安内

国家治理的思想既已定下,汉武帝觉得是时候解决让祖辈们寝食难安的两大顽疾——分封和边患了。

汉武帝的骨子里是骄傲的,他认为祖辈们处理匈奴问题的方式极尽屈辱。因此,早在其登基的翌年(公元前140年),他便决定废除与匈奴的和亲政策,并派遣李广等名将戍边。

同时在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希望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只是很不幸,张骞半路被匈奴俘获,并羁押了整整十年,之后逃出生天的张骞终于找到了大月氏,但却未能说服其达成盟约。

在此期间,汉武帝于公元前133年还策划了一场对匈奴的围歼战——马邑之谋,但很可惜,此计被军臣单于识破,无疾而终。

汉武帝这才明白,匈奴是个极其难缠的对手,短期内消灭他们是不太现实的。事实也证明,他的认识相当准确,西汉与匈奴的战争来来回回打了40多年。

要打赢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汉武帝决定先彻底解决诸侯问题。

于是,在公元前127年,推恩令应运而生。灵感同样来自于贾谊的《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推恩令的核心精神是改“嫡长子继承制”为“诸子继承制”。如此,本无继承权的诸侯子弟当然是举双手赞成,而心中门清的诸侯也只能哑巴吃黄连。而且汉武帝进一步规定,成为列侯的诸侯子弟由郡守管辖,妥妥的郡县制2.0版本。

真可谓天下第一阳谋!况且还不忘占据道德制高点,建策者主父偃是怎么说的: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这可是“恩赐”啊!

天子与诸侯的矛盾被转化为诸侯国内部矛盾,消灭敌人的最好手段就是从内部进行瓦解。得益的王侯公子们还对汉武帝感恩戴德,那就别说谋反了,拥护还唯恐不及。

推恩令的效果如何呢?《史记》有云:“齐国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

彻底分化!诸侯国再也没有能力抗衡中央。

这还不够,汉武帝于推恩令颁布后的第6年,还清除了蓄意谋反的淮南王刘安,淮南国因此被废除,改为九江郡。

分封带来的隐患自此彻底解决。说起来淮南王也挺有意思,其一生几乎都在谋反,但却从未真正发过一兵。

在汉武帝看来,帝国南部最大问题是南越国。长沙国和淮南国分封的初衷,有部分也是为了看住南越国,但淮南王刘安却曾反对中央对南越用兵,而且一直怀有异心,要是他们勾结......

因此刘安是必须清除的。对汉武帝来说,这也是个一举多得的措施,即彻底终结了分封国的历史,也为征伐南越扫清了障碍,同时还让黄老之学走向了边缘。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设南海九郡。后又迅速将闽越纳入统治。公元前109年,滇国降汉,100多个西南蛮夷部落全部归汉。帝国南部自此全部纳入汉武帝的统治版图。

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帝王,南部的降服并不能带给汉武帝多少成就感,只有对强权的征服才能满足其精神需要。

祖辈们对匈奴的态度一直是姑息和卑微的,所以只有完成对匈奴的征伐,才足够显示帝国的强大和自己的伟大。这种执念一直支撑了汉武帝40多年,即便是落上穷兵黩武的名号,即便是赌上国运,汉武帝也誓不罢休。匈奴是不幸的~

汉武帝发动了漠南、河西、漠北三大战役,派遣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深入匈奴腹地,歼灭敌军主力15余万,彻底将匈奴赶至漠北。

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自此纳入大汉版图,这为之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强盛一时的匈奴则元气大伤,再无力南侵大汉,并且逐步分化,最后为鲜卑所取代。

而与西域的贸易则是这场战争的副产品。张骞出使西域的初衷是想寻求大月氏的合盟,但却意外地开辟了连接东西方商贸和文化的【丝绸之路】,自此络绎不绝的驼队来往不断、绵亘千里。


汉武帝治下的汉帝国带着青春的朝气,奏响了千古不绝的强音。

但是,一切光明的背后总有黑暗,汉武帝也并不例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安万年】之一百七拾三: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汉代将《道德经》运用到极致的女人是谁?
汉武大帝:少年能忍,中年敢拼,晚年常省
读史杂谈——电视剧”大汉天子”的历史错误
淮南王刘安——见小利而忘命,干大事而惜身
淮南王刘安死因新解
汉武帝的下一代君王 汉武帝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